哈爾濱工業大學
1920年创建的一所学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哈爾濱工業大學(英語: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縮寫:HIT),簡稱哈工大,創建於1920年,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哈爾濱工業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頂尖高校之一,是「雙一流A類」和原「985工程」、原「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是一所以理工為主,理、工、文、管、生命相結合,多學科、開放式的研究型高校,為中國C9聯盟成員之一,擁有哈爾濱、威海和深圳三大校區,已建成一校三城區的「大哈工大」格局。
歷史
哈爾濱工業大學始建於1920年。當時中東鐵路為東北帶來了大量的俄國人,他們主要集中在哈爾濱,其中有大批俄國鐵路工程技術人員。俄國技術人員子女也需要接受高等教育,在如此背景下,哈工大成立了。 當時校名為哈爾濱中俄工業學校(俄語授課)。校長為俄國人阿·阿·攝羅闊夫[2]。建校的宗旨是為俄國控制的中東鐵路培養工程技術人才,學校按俄國的教育模式辦學。 學校設有兩個專業,鐵路建設和電氣機械工程,一律用俄語教學 。1922年4月2日,改名為哈爾濱中俄工業大學校[3]。
1928年2月4日,學校隸屬關係發生變化,改由中華民國東省特別區領導,校名也改為東省特別區工業大學。同年10月又改為「哈爾濱工業大學」,由張學良出任學校管理委員會委員長;東北地方政府國民教育部總長劉哲為校長(哈爾濱霽虹橋名由此人題寫),為學校歷史上第一位中國人校長[4][2]。
1932年哈爾濱淪陷後至1935年,學校仍為中蘇共管,學校機構基本保持不變,但學制改為四年半,辦學經費被大幅縮減。
1935年,日本用物資換取了中東鐵路蘇聯一方的產權,學校的教學活動開始向日本教育模式過渡。
1937年,學校建立了電機、機械、化學、採礦、建築、冶金六個系,所有課程全部為日語授課。1937年開始,學校由中東鐵路的日本人鈴木正雄任校長,學校通用的都是日語,從助教到教授、校長以至學監等管理人員絕大部分是日本人,許多俄國教師無事可做,最終被辭退 。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蘇聯人又重新獲得了學校的管理權,蘇聯教師又成了學校教學的主導力量。學校參照蘇聯高校的教學大綱制定了教學計劃,在原有建築系、電機系的基礎上增加了交通系。
從1920年建校到1949年,哈工大一直按俄或日式辦學,用俄語或日語授課,這使哈工大自建校起就具有鮮明的俄、日特徵。
1950年蘇聯政府移交中長鐵路的同時,將哈爾濱工業大學的管理權移交給中國政府,移交時間6月7日後來被定為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校慶日。移交時學校僅有師生近700人,絕大多數是前蘇聯僑民。 學校僅有三個系。1949年8月,時任松江省人民政府主席後兼任哈工大移交後首任校長的馮仲雲同志(清華大學畢業)委託清華大學錢三強教授在清華大學公開招聘20名助教,開啟了全國高校支援哈工大的先河。哈工大首位中方教師為清華大學的陳雨波,擔任哈工大土木系助理系主任。大批清華教師教授在這一時期被選派以借調的形式支援哈工大(包括清華大學機械系的潘際鑾(中國焊接專業創始人), 黃敦(數學力學家),土木系的夏震寰(水利學家,哈工大土木系首任系主任),施熙燦(水利學家),電機系的鄧恢煌(後調入哈軍工),化工系的徐康( 物理化學家),物理系的孫瑞璠 等)[5]。按照教育部規定,支援哈工大的教師在3年借調期完畢後均回原校工作,但很多教師後被直接調入哈工大或被調往剛剛成立的哈軍工。1950年前蘇聯政府表示,如果中國政府提出要求,蘇聯願意派出專家支援學校建設。馮仲雲立即把這一情況向中央匯報,建議接受蘇方提議,很快得到首肯。上個世紀50年代,哈工大從蘇聯26所著名高校相繼聘請了80多名專家來校工作[6]。1951年東北人民政府決定成立「東北招聘團」進關南下招聘有志青年來東三省工作。招聘團先後在上海、南京、杭州、北京、武漢、長沙為哈工大招來一批青年教師[7],其中包括黃文虎在內的許多優秀教師,他們都成為哈工大的「八百壯士」。
1951年,哈工大被中國確定為高等教育學習蘇聯經驗的兩所院校之一(另一所為中國人民大學)[8]。1954年10月,哈工大成為高教部第一批確定的6所全國重點大學之一,1957年,已發展到7個系23個專業,基本上建設成為學習蘇聯教學制度的多科性工業大學。1958年,根據鄧小平的指示和當時形勢發展的需要,哈工大對專業設置進行了重大調整,創建了一批尖端專業,到1962年已基本完成由民到軍的轉變,形成門類齊全,學科互相配套的專業體系,成為為國防科技及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的多科性大學。1959年拆分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建築工程學院和東北重型機械學院。
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哈工大正常教學科研秩序受到嚴重破壞。1969年10月林彪下達全軍「一號戰備」命令,哈工大的尖端專業必須立即內遷大三線。1969年12月20日國防科委傳達上級指示:根據尖端集中、常規分散和三結合的原則。1969年12月30日,國防科委致函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與黑龍江省軍區:「哈爾濱工業大學我們考慮到地方的需要和該校的實際情況,擬一分為二,將尖端專業和為尖端專業配套的專業及實習工廠,組成一個尖端教學單位內遷;民用專業留哈,歸省革命委員會領導。」1970年1月12日軍委辦事組與總理辦公室批示,哈工大部分專業與哈軍工二系合併搬遷重慶,建立重慶工業大學(「重工大」),隸屬於二機部,駐西南師範學院(「西師」)校區,西師搬遷至梁平縣忠縣的中學裡辦學;留哈部分合併哈爾濱電工學院、黑龍江工學院組建新的哈爾濱工業大學。二機部副部長李覺指定重慶工業大學核心領導小組組長王廉清(哈工大校務部部長),副組長李廉泉(哈工大政治部主任)、姜國華(哈軍工二系主任)。1973年7月3日,一直沒有招生的重慶工業大學等到了國務院、中央軍委「國發(1973)79號文件」《關於重慶工業大學仍遷回哈爾濱的通知》,同意國務院科教組、國防科委關於重慶工業大學遷回哈爾濱與哈爾濱工業大學留省部分合併;原軍工二系調長沙工學院的報告。調整後的哈工大暫由黑龍江省、國防科委雙重領導;原黑龍江工學院、哈爾濱電工學院從哈工大分出,另建學校,由黑龍江省領導。
1977年,恢復本科生招生;1978年,恢復研究生招生;1982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84年,再一次被列為全國重點建設的十五所院校之一。同年,成為全國首批試辦研究生院的22所院校之一,標誌着哈工大研究生教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這是哈工大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1992年,創辦哈工大高新技術園區,探索出一條「一校辦區,一區補校,校區結合,一校兩制」新的辦學模式。
1995年4月,時任校長楊士勤和黨委書記、教授吳林一同為水變油事件中的王洪成組織實驗進行測試,「證實」了王洪成「水變油」的真實性並以哈工大的名義出具報告。[9]
1996年成為首批進入「211工程」建設的院校之一。1996年,國家「863計劃」實施10周年總結評估,承擔項目數量、投入人數、獲獎成果、獲經費資助等指標的綜合評價中,哈工大位居全國高校第二名。 1999年11月又成為國家按照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學目標重點建設的9所高校之一。
近年來,哈爾濱工業大學在校師生及眾校友為神舟號系列飛船的成功做出傑出貢獻。2013年9月25日,哈爾濱工業大學研製的第三顆小衛星「快舟一號」衛星發射成功[10]。
2003年11月,哈工大榮獲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協作貢獻獎、突出貢獻集體獎、突出貢獻者獎,成為唯一一所同時榮獲三項殊榮的高校。2004年4月,試驗衛星一號勝利發射,這是繼清華大學後中國第二顆自主研製的微小衛星[11]。
2008年11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哈爾濱工業大學聯合技術創新中心在哈工大科學園成立。2008年11月,哈爾濱工業大學研製的試驗衛星三號勝利發射,將主要用於空間大氣環境探測新技術試驗。2009年8月22日,哈爾濱工業大學在日本東京舉行的「亞太廣播聯盟機械人大賽」中奪得冠軍。
在USNews發布的2014年全球大學排名中,哈爾濱工業大學首次進入工程學科領域全球前十[12]。2014年11月21日14時37分,哈爾濱工業大學研製的第四顆小衛星「快舟二號」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13]。2015年9月20日7時01分,由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生團隊自主研發的「紫丁香二號」納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14]。
2020年5月23日,美國商務部以支持中國軍需物資採購為由,將哈爾濱工業大學等33家企業和組織列入美國《出口管制條例》實體清單[15]。
教學機構
1985年,經原航天工業部批准,哈爾濱工業大學在威海創辦分校,2002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分校更名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
2000年原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建築大學合併,成立新的哈爾濱校區。
2002年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設立「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實現了哈工大在哈爾濱、威海、深圳「一校三區」的戰略格局,為中國首例。在此格局下,三校區之間的學科交叉互補設置,哈爾濱校區依託中國東北重工業基地,形成了航天、機械、材料、土木、環境、力學等國家重點學科,威海校區「立足海洋,服務國防」,形成了船舶、海洋、生物、汽車、信息、管理等重點學科、新興學科和基礎學科構成的學科體系;深圳校區依託中國南方和香港的經濟發展優勢,立足於深圳大學城,重點面向新技術開發、科技產業化和研究生培養。三大校區共同組成新的「大哈工大」並成為中國C9聯盟中唯一隸屬於工業和信息化部的中國國家頂尖高校,以實現建設世界一流理工大學的目標。 2017年10月26日,「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經深圳市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准正式成立。12月27日,「中共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委員會」經中共深圳市委組織部批准正式成立。[16]
三校區獨立設立錄取計劃,三校區師資、資源共享,各項要求嚴格統一,畢業生頒發相同的學歷和學位證書。鑑於學生管理需要,威海校區的學生學籍放在山東以方便管理。哈工大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形成了「規格嚴格,功夫到家」的校訓,體現了哈工大對學生的嚴格要求。
|
|
|
校園文化
哈工大的校訓是「規格嚴格,功夫到家」。[17]
校歌《哈工大之歌》,由哈工大校友、原文化部部長、全國政協常委劉忠德作詞;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歌劇院院長劉錫津作曲。[17]
每年的6月7日為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校慶日。
哈工大校部樓建於1929年,位於哈爾濱復華二道街1號,是哈工大最古老的建築,也是是哈爾濱市一類保護建築。
校部樓建原為學生宿舍,是哈工大歷史上第一個「華生宿舍」,後來曾一度作為女生宿舍。1958年,哈工大的校部機關由土木樓搬樓,因而改名為「校部樓」。現人文社科與法學學院所在地。
校部樓共有三層高,下有半地下室,三層是帶老虎窗的閣樓,外牆面有柱型浮雕裝飾,屬仿古典主義風格建築。門前柱廊兩邊有草坪,這裡曾是早期中共哈工大地下黨組織活動的主要場所。[18]
歷任領導
任次 | 姓名 | 到任日 | 退任日 | 前職 | 後職 | 備註 |
---|---|---|---|---|---|---|
1 | 宋小濂 | 1920年 | 1924年 | |||
2 | 攝羅闊夫 | 1924年 | 1925年 | |||
3 | 烏斯特魯果夫 | 1925年 | 1928年 | |||
4 | 張寰湘 | 1928年 | 1928年 | |||
5 | 劉哲 | 1928年 | 1938年 | 兼任京師大學堂校長 | 國民參政會參政員 | |
6 | 劉夢庚 | 1933年 | 1935年 | |||
7 | 王宇清 | 1935年 | 1937年 | |||
8 | 鈴木正雄 | 1937年 | 1945年 | |||
9 | 奧哲夫 | 1945年 | 1947年 | |||
10 | 謝德和 | 1947年 | 1949年 | |||
11 | 馮仲雲 | 1949年 | 1951年 | 北京圖書館館長 | ||
12 | 陳康白 | 1951年 | 1953年 | 東北人民政府文化部副部長 | 中國科學院秘書長 | 兼校黨組書記 |
13 | 李昌 | 1953年 | 1964年 | 中央人民政府掃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書記 | 國務院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副主任 兼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院長 |
兼校黨委書記 |
14 | 高鐵 | 1965年 | 1977年 | |||
15 | 呂學坡 | 1977年 | 1977年 | |||
16 | 劉德本 | 1978年 | 1980年10月21日 | 哈爾濱師範學院黨委副書記、革委會副主任 | 病逝於任上 | |
17 | 黃文虎 | 1983年 | 1985年 | 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 | 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生院院長 | |
18 | 楊士勤 | 1985年 | 2002年 | 哈爾濱工業大學金屬材料及工藝系副主任 | ||
19 | 王樹國 | 2002年3月 | 2014年4月 | 黑龍江省科學技術廳廳長、黨組書記 | 西安交通大學校長、黨委常委 | |
20 | 周玉 | 2014年6月13日 | 2021年7月15日 | 哈爾濱工業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長 | |
21 | 韓傑才 | 2021年7月15日 | 至今 | 哈爾濱工業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 |
任次 | 姓名 | 到任日 | 退任日 | 前職 | 後職 | 備註 |
---|---|---|---|---|---|---|
1 | 陳康白 | 1951年 | 1953年10月 | 東北人民政府文化部副部長 | 中國科學院秘書長 | 任黨組書記 |
2 | 李昌 | 1953年 | 1964年 | |||
3 | 李瑞 | 1978年 | 1983年 | |||
4 | 李東光 | 1983年 | 1985年 | |||
5 | 姜以宏 | 1985年3月 | 1992年10月 | 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黨委常委 | ||
6 | 吳林 | 1992年 | 1998年 | |||
7 | 李生 | 1998年 | 2004年 | |||
8 | 郭大成 | 2004年8月2日 | 2008年2月22日 | 北京理工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 | 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 | |
9 | 王樹權 | 2008年2月 | 2019年12月31日 | 哈爾濱工程大學黨委書記 | ||
10 | 熊四皓 | 2019年12月31日 | 2024年10月 | 哈爾濱工業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副部長 | |
11 | 陳杰 | 2024年11月13日 | 至今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副部長 | 哈爾濱工業大學黨委書記 |
教師隊伍
截至2021年3月4日,哈爾濱工業大學(本部)教師隊伍:專任教師2978人;正高職1079人;副高職1288人;在崗博士生指導教師1481人。[19]
學校現有教師隊伍中,有兩院院士39人,入選國家級教學名師9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52人、青年學者19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3人,國家自然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49人,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46人、青年拔尖人才23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2人,「973計劃」首席科學家12人,創新人才推進計劃40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7個,教育部科技創新團隊12個,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5個,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工信部研究型教學創新團隊4個。[20]
截至2020年3月,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教師隊伍:專職教師543人,教授99人,副教授225人,博士生導師82人。[21]
截至2020年3月,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教師隊伍:全職教師400餘人,兼職教師150餘人。[22]
排名聲譽
國際合作
2011年,學校參與建立中俄工科大學聯盟,並成為中方常設秘書處所在地[27]。
哈工大與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大學於2018年的視頻會議上確定了聯合校園的建設計劃。[28]
2019年,學校與莫斯科鮑曼國立技術大學共同成立哈工大鮑曼工學院[29]。
校友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