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州轄市)
臺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臺北市(日語:台北市〔臺北市〕/たいほくし Taihoku shi */?)是臺灣日治中後期(1920年-1945年)設置之州轄市,隸屬於臺北州,為臺北州州治、以及當時臺灣的首府,因而有「島都」之稱,與被稱為「帝都」的首都東京相呼應[2]。此為臺北建市之始,創立時的轄屬範圍包含今臺北市的萬華區、大同區、中正區、中山區及大安區,1938年擴大將松山庄(今松山、信義2區大部分)併入。
臺北市 たいほくし | |||||||||
---|---|---|---|---|---|---|---|---|---|
![]() | |||||||||
1920年—1945年 | |||||||||
| |||||||||
![]() 舊臺北市役所,現行政院大廈 | |||||||||
![]() 1922 (大正11) 年台北市地圖 | |||||||||
國家 | ![]() | ||||||||
首府 |
| ||||||||
面積 | |||||||||
• 1942年 | 66.9872平方公里(25.8639平方英里) | ||||||||
人口 | |||||||||
• 1942年 | 383650 | ||||||||
政府 | |||||||||
臺北市市長 | |||||||||
• 1920-1924 | 首任:武藤針五郎 | ||||||||
• 1942-1944 | 末任:廣谷致員 | ||||||||
歷史 | |||||||||
• 建市 | 1920年 | ||||||||
• 日治時期結束 | 1945年10月25日 | ||||||||
行政分區 | 19大字64町 | ||||||||
| |||||||||
今屬於 | ![]() |
臺北市以城內、大稻埕、艋舺等3個市街地為中心,合稱「三市街」。城內主要居住內地人(日本人),而大稻埕與艋舺主要居住本島人(臺灣漢人)。除了經濟上的各種設施,市內也有公園、圖書館和博物館等當時文明都市的文化設施。街道上紅磚或鋼筋水泥造的三層房屋,並排著20公尺寬的柏油路。市區的中央是7.6萬平方公尺大的新公園(今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包圍城內區域的是三線道路,沿路設置行人步道,步道和安全島上種植樹木,因景觀秀麗而有「東方的小巴黎」之稱。
行政區劃
1920年(大正九年)初創立時轄區原屬:
1920年10月1日臺北市成立,管轄範圍包括原臺北廳直轄全部4區24個街庄及士林支廳所轄之士林區1個街庄,並改制為大字,即臺北城內、崁頂、龍匣口、古亭村、林口、三板橋(以上位於今中正區)、艋舺、下崁、加蚋子(以上位於今萬華區)、大稻埕、大龍峒、番子溝(以上位於今大同區)、山子腳、牛埔、西新庄子、中庄子、下埤頭、朱厝崙、上埤頭、大直(以上位於今中山區)、中崙(位於今松山區)、大安、頂內埔、下內埔、六張犁(以上位於今大安區)等25個大字。
- 臺北城內大字下有府前街、府後街、府直街、撫台前街、北門街、西門街、石防街、東門街、南門街、文武廟街、書院街、小南門街等小字。
- 三板橋大字下有東門外、埤頭、埤子腳、大竹圍、莿子埒等小字。
- 艋舺大字下有舊街、直興街、頂新街、廈新街、大眾廟口街、北皮寮街、土地後街、半路店街、歡慈市街、布埔街、久壽街、竹子寮街、大溪口街、帆寮口街、王公宮口街、江瀕街、將軍廟街、蓮花街、祖師廟橫街、祖師廟前街、後菜園街、八甲街、萬安街、西門外街、新起街、新起橫街、新起後街、後街子街、粟倉口街、凹斛子街、龍山寺街、大厝口街、竹篙厝街、料館口街、育嬰堂邊街、書院邊街、大厝後街等小字。
- 下崁大字下有頂石路、中石路、下石路等小字。
- 加蚋子大字下有堀子頭、客子厝、後庄子、中崙、港子尾、下庄子、八張犁等小字。
- 大稻埕大字下有河溝頭街、千秋街、稻新街、北門外街、興仁街、南興街、頂奎府聚街、建成後街、維新街、怡興街、得勝外街、建成街、得勝街、太平街、蘆竹腳街、法主公街、城隍廟前街、六館街、建昌街、媽祖宮口街、南街、永和街、朝陽街、建興街、朝東街、新店尾街、井子頭街、九間子街、長樂街、中街、李厝街、中北街、怡和巷街、日新街、長興街、隆記後街、震和街、普願街、珪瑜粹街、杜厝街、獅館巷街、益保裕街、國興街、大橋頭街、枋隙後街、依仁里街、枋隙街、上牛車磨街、下牛車磨街、下奎府聚街、牛埔子街、詔安厝街、北門口街等小字。
- 大龍峒大字下有大龍峒、下牛車磨等小字。
- 下埤頭大字下有下埤頭、東勢等小字。
- 大直大字下有大直、劍潭等小字。
- 大安大字下有龍安坡、十二甲、坡心等小字[4]。
1922年(大正十一年)4月1日,臺北市西半部15個大字撤除,重新劃分成64個町;東半部10個大字維持原建制不變。
1938年4月1日,松山庄劃入臺北市,臺北市增加松山、頂東勢、下塔悠、上塔悠、舊里族、中坡、五分埔、三張犁、興雅等9個大字,共計19個大字。
歷任首長
1920年7月30日臺灣總督田健治郎以律令第三號發布〈臺灣州制〉,以律令第五號發布〈臺灣市制〉,於10月1日施行[5]:17[5]:20。 設立臺北州,下轄臺北市[5]:17。市置市尹,綜理全市事務,對外代表市,無任期限制[5]:20、21。設有市助役、市會計役與市委員輔助市尹。另市尹為處理政務需要,經州知事之批准,得設置町委員,任期一年。1935年4月1日臺灣總督中川健藏以律令第三號發布〈臺灣市制〉,確立臺北市的(公)法人地位。[5]:21
任次 | 肖像 | 姓名 (生–卒) |
在任時間 | 備註 | |
---|---|---|---|---|---|
1 | ![]() |
武藤針五郎 (1870–1926) |
1920年9月1日[a] | 1924年12月23日[b] | 1922年4月1日實施町名改正,另部分中和莊劃入東園町。 |
2 | ![]() |
太田吾一 (1885–?) |
1924年12月23日[c] | 1927年7月27日[d] | |
3 | ![]() |
田端幸三郎 (1886–1963) |
1927年7月27日[e] | 1929年4月20日[f] | 提出臺北市電敷設計畫。 |
4 | ![]() |
增田秀吉 (1887–?) |
1929年4月20日[g] | 1931年5月16日[h] | 設立台北市營巴士。 |
5 | ![]() |
內海忠司 (1884–1968) |
1931年5月16日[i] | 1932年3月15日[j] | |
6 | ![]() |
西澤義徵 (1888–?) |
1932年3月15日[k] | 1933年8月4日[l] | |
7 | ![]() |
松岡一衛 (1891–?) |
1933年8月4日[m] | 1936年10月16日[n] | 1935年10月1日將臺北市劃為77區[5]:22。同時將市協議會改為市會,並添置市參事會。[5]:31 |
8 | ![]() |
石井龍豬 (1897–1950) |
1936年10月16日[o] | 1939年12月27日[p] | 1938年4月1日臺北州七星郡松山庄劃入臺北市,將其地劃分為9區[5]:22。同時將全市劃分為東北區、城南區、城北區、城西區與松山區5區,各設出張事務所。[6]:30 |
9 | ![]() |
木原圓次 (1891–?) |
1939年12月27日[q] | 1940年10月28日[r] |
1940年10月28日官制改正,市尹改稱市長,並另添置市助役至兩名。[6]:69
組織
昭和15 1940 助役
文書課:秘書係 文書係 會計課:經理係 調度係 庶務課:庶務係 財政係 地理係 兵事課:兵事係 防空係 稅務課:賦課係 徵收係 學務課:庶務係 學務係 社會教育課:庶務係 教化係 軍事扶助係 社會課: 社寺係 社會事業係 勸業課:庶務係 商工係 調查係 市場係 觀光係 農務係 畜產係 土木課:庶務係 土木系 公園係 下水道係 都市計畫係 區劃整理係 營繕課:庶務係 營繕係 衛生課:庶務係 保健係 清掃係 防疫係 水道課:庶務係 業務係 工務係 自動車課:庶務係 運輸係 工務係 中央卸賣市場 家畜市場 動物園
市會議員
機關
- 臺灣總督府
- 臺北州廳
原臺北州廳 - 臺北市役所
-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
- 臺灣總督府氣象臺
- 臺灣總督府電話交換局
原臺灣總督府電話交換局 - 臺灣總督府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
- 臺灣總督府農業試驗所
- 臺灣總督府林業試驗所
- 臺灣總督府工業研究所
原臺灣總督府工業研究所 - 州立農事試驗場:位於大安十二甲75番地,1940年代遷至鷺洲莊
- 州立種畜場:位於大安十二甲76番地[8],1940年代遷至深坑莊木柵
- 州立役馬利用講習所:1938年3月23日成立,位於大安十二甲76番地[9]
- 州立公務員鍊成所:1942年9月27日成立,位於大安十二甲185番地
- 高等法院、臺北地方法院(原址為司法院司法大廈)
- 臺北刑務所
- 臺北郵便局
- 臺北放送局
原臺北放送局 - 臺北鐵道工場
- 臺北北警察署
- 臺北南警察署
- 臺北消防署:1943年3月15日成立[10]
- 臺北婦人病院
教育
- 州立台北第一高等女學校(今北一女中)
- 州立台北第二高等女學校(戰後與剩餘的台北第一、第四高女學生合併成台灣省立台北第一女子中學。舊址現為立法院院區)
- 州立台北第三高等女學校(今中山女高)
- 州立台北第四高等女學校(戰後與剩餘的台北第一、第二高女學生合併成台灣省立台北第一女子中學。舊址為今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城區部)
- 私立靜修女學校(今靜修高中)
- 州立台北工業學校(今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 州立台北第一商業學校(今國立台北商業技術學院日間部)
- 州立台北第二商業學校(和第一商業學校同一校址,採夜校制,今國立台北商業技術學院夜間部)
- 私立開南商業學校(今開南高中)
- 私立開南工業學校(今開南高中)
- 臺北師範學校附屬第一國民學校(今北市大附小)
- 臺北師範學校附屬第二國民學校(今國北教大實小)
- 臺北師範學校附屬第三國民學校(臺北師範學校內)
- 末廣尋常高等小學校→末廣國民學校(今福星國小)
- 旭尋常小學校→旭國民學校(今東門國小)
- 壽尋常小學校→壽國民學校(今西門國小)
- 南門尋常小學校→南門國民學校(今南門國小)
- 樺山尋常小學校→樺山國民學校(戰後廢校,原址為警政署)
原樺山小學校舍 - 建成尋常小學校→建成國民學校(戰後廢校,原址為建成國中、臺北當代藝術館)
原建成小學校舍 - 錦尋常小學校→昭和國民學校(今龍安國小)
- 幸尋常小學校→幸國民學校(今幸安國小)
- 松山尋常小學校→雙葉國民學校(今興雅國小)
- 川端國民學校(今螢橋國小)
- 龍山公學校→龍山國民學校(今龍山國小)
- 老松公學校→老松國民學校(今老松國小)
原老松公學校舍 - 太平公學校→太平國民學校(今太平國小)
- 日新公學校→日新國民學校(今日新國小)
原日新公學校舍 - 大橋公學校→大橋國民學校(今大橋國小)
- 蓬萊公學校→蓬萊國民學校(今蓬萊國小)
- 大龍峒公學校→大宮國民學校(今大龍國小)
- 朱厝崙公學校→中園國民學校(今中正國小)
- 東園公學校→東園國民學校(今東園國小)
- 大安公學校→富田國民學校(今大安國小)
- 永樂公學校→永樂國民學校(今永樂國小)
原永樂公學校舍 - 宮前公學校→宮前國民學校(今中山國小)
- 堀江公學校→堀江國民學校(今雙園國小)
- 圓山公學校→圓山國民學校(今大同國小)
- 松山公學校→松山國民學校(今松山國小)
- 西松山公學校→若松國民學校(今西松國小)
- 河合公學校→河合國民學校(今延平國小)
- 明治國民學校(今雙蓮國小)
- 私立台北幼稚園
- 私立愛育幼稚園
- 私立台北樹心幼稚園(校址在今西本願寺樹心會館)
- 私立大正幼稚園
- 私立城南幼稚園
- 私立艋舺幼稚園
- 私立文化幼稚園
- 私立錦幼稚園
- 私立大稻埕幼稚園
- 私立國民幼稚園
- 私立台北大谷幼稚園
- 私立幸幼稚園
- 私立育英幼稚園
- 私立稻江幼稚園
- 私立台北鐵道幼稚園
- 私立松山幼稚園
- 私立愛心幼稚園
- 私立培育幼稚園
- 旭青年學校
- 壽青年學校
- 南門青年學校
- 建成青年學校
- 太平青年學校
- 台北青年學校
- 日新青年學校
- 老松青年學校
醫療
- 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今臺大醫院舊館)
- 日本赤十字社臺灣支部醫院(今聯合醫院中興院區)
- 臺北鐵道醫院
- 臺北更生院
- 臺灣總督府養神院(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前身)
休閒
宗教
軍事
外交機構
註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