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塔悠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下塔悠,是臺北市的一個地名,由基隆河截彎取直之新河道分割為不相通之南北兩部分,今日分屬松山區北部、中山區東北部。涵蓋中山區成功里東半部、金泰里東南角以外大部份、大佳里東端小部分,松山區莊敬里西端小部分和精忠里北端小部分。

歷史

「塔悠」一名來自原住民凱達格蘭族(巴賽族)部落塔塔悠社(Catayo)之名,意為「髮飾」。台灣清治末期至日治前期,該地區為一街庄,稱為「下塔悠莊」,隸屬於大加蚋堡。該莊北隔基隆河與大直莊、北勢湖莊為鄰,東南與上塔悠莊為鄰,南邊為東勢莊,西邊為下埤頭莊[1]。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該莊為臺北廳直轄,隸屬於第三區。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1月,該莊改隸於錫口支廳「錫口區」。1920年(大正九年)10月,下塔悠莊改制為「下塔悠」大字,隸屬於臺北州七星郡松山庄。1938年(昭和十三年)4月,松山庄併入州轄臺北市[2]。
戰後臺北市改制為省轄市,1946年2月劃分為10個區,下塔悠地區隸屬於松山區,劃為金鳳、玉露2里。1968年7月臺北市改制為院轄市。1981年4月金鳳、玉露2里合併為金鳳里[3],之後又與上塔悠的永泰里合併為金泰里。1990年3月,臺北市各區重劃,該地區仍屬於松山區。
1994年5月因基隆河截彎取直調整區界,下塔悠遭新河道一分為二,北半部被劃入中山區[a][2],金泰里裁撤併入鄰近里別。2002年第五期里行政區調整,原金鳳里東北部自中山區成功里重新劃出金泰里[4]。
交通
學校
- 濱江國中
- 濱江國小
宗教場所

商業設施
飯店
註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