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四川地區的古王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古蜀,也被稱為古蜀國或蜀國,《說文解字》為葵蠶國,在今中國四川省出現的史前古文化部落,曾有多個朝代,不同時期發展出的文化包括寶墩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十二橋文化、晚期蜀文化(開明),後於前316年被秦國所滅。根據越南史書記載,其王子後於古代嶺南地區創立甌雒國,但最終被南越國滅亡。[2][3]
中國學者王克林主張源自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遷入四川盆地後建立的古國[4],冉光榮等人主張為今羌族先祖建立。泛喜馬拉雅語系假說認為現代人由亞洲南方經過喜馬拉雅山脈進入今中國四川省與青海省一帶,為古漢藏人,在此形成古蜀文化。古漢藏人後進入黃河流域,在今中國北方形成漢族與藏緬族兩個分支。
「蜀」字最早發現於商代的甲骨文中,據記載周武王伐商紂的牧野之戰時,蜀人曾經相助。
關於蜀國的歷史在先秦文獻中一直沒有詳細記載,較早見於西漢時期揚雄的《蜀王本紀》[5],直到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蜀志》中才較詳細記載了關於蜀國的歷史和傳說[6]。
史前時期 前200,000 – 前2,500 | ||||||||
蜀國 約前2,500 – 前316 • 蠶叢柏灌朝(傳說) 約前2500 – 前1700 • 魚鳧朝 約前1700 – 前1200 • 杜宇朝 約前1200 – 前600 • 開明朝 約前600 –前316 • 甌雒國 ? –前207 | ||||||||
巴國前?年 – 前316 • 廩君巴國前?年 – 前?年 • 周屬巴國 前?年 – 前316年 | ||||||||
秦國及秦朝 前770 – 前207 • 秦國(秦人) 前316 – 前221 • 秦朝(統一中國) 前221 – 前207 | ||||||||
楚國復國及西漢新朝更始帝劉盆子時期 前206 – 25 • 西楚諸侯漢國前206 – 前202 • 西漢(統一中國)前202 – 9 • 新朝(統一中國) 9 – 23 • 更始帝與劉盆子時期(統一中國) 23 – 27 | ||||||||
成家 25 – 36 | ||||||||
東漢 25 – 220 • 東漢(統一中國)36 – 188 • 漢獻帝時益州牧(割據) 188 – 214 | ||||||||
蜀漢 214 – 263 | ||||||||
曹魏西晉時期 263 – 316 • 魏國(三國) 263 – 266 • 西晉(統一中國) 266 – 304 | ||||||||
成漢 304 – 347 | ||||||||
南朝十六國統治時期 347 – 405 • 第一次屬東晉時期(南朝) 347 – 373 • 前秦(十六國,氐族) 373 – 383 • 第二次屬東晉時期(南朝) 383 – 405 | ||||||||
譙蜀 405 – 413 | ||||||||
南朝時期 413 – 553 • 第三次屬東晉時期(南朝) 413 – 420 • 劉宋(南朝) 420 – 479 • 蕭齊(南朝) 479 – 502 • 蕭梁(南朝) 502 – 552 • 蕭紀(割據) 552 – 553 | ||||||||
西魏、北周、隋朝及唐朝 553 – 907 • 西魏(北朝,鮮卑) 553 – 557 • 北周(北朝,鮮卑) 557 – 581 • 隋朝(統一中國) 581 – 618 • 唐朝(統一中國) 618 – 907 • 劉闢(割據) 806 – 806 • 陳敬瑄(割據) 885 – 892 | ||||||||
王建及前蜀 892 – 925 • 王建(割據) 892 – 907 • 前蜀 907 – 925 | ||||||||
後唐及後蜀 923 – 965 • 後唐(五代,沙陀) 925 – 934 • 後蜀 934 – 965 | ||||||||
後周及宋朝951 – 1279 • 北宋(統一中國)965 – 994 • 李蜀 994 – 995 • 北宋(統一中國)995 – 1126 • 南宋(南朝)1127 – 1274 • 吳曦(割據)1207 – 1207 | ||||||||
大蒙古國及元朝 1206 – 1388 • 元朝(統一中國) 1234 – 1363 | ||||||||
明夏 1363 – 1371 | ||||||||
韓宋及明朝 1351 – 1644 • 明朝(統一中國) 1371 – 1643 | ||||||||
大西 1643 – 1660 | ||||||||
後金及清朝 1616 – 1912 • 清朝(統一中國) 1660 – 1912 | ||||||||
中華民國(官方中國) 1912 – 1949 • 熊克武(割據) 1918 – 1925 • 劉湘(割據) 1920 – 1937 • 劉文輝(割據) 1920 – 1933 • 楊森(割據) 1918 – 1937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中國) 1949 – 今 | ||||||||
古代蜀人先祖為蜀山氏,有觀點認為蜀山氏與蠶叢氏是從岷江上遊興起的,是古羌人的一個分支。[來源請求]四川西北部茂縣的營盤山遺址年代約在前3500年到前3000年。出現了大型的中心聚落,密集的房屋基址及多座人祭坑[7]。
約在前2600年至前2000年的寶墩文化是成都平原最早的考古學文化遺存,屬三星堆文化第一期。是古蜀文明的古城古國時期,也是古蜀文明的起源時期,寶墩文化很可能與岷江上游的馬家窯文化(源出仰韶人群)有關;成都平原目前所見最早的文化是來自西北的仰韶文化晚期類型[4],同時受到了來自峽江地區的大溪文化的影響[8]。
主要遺址為成都平原史前古城址群,由1996年後發現的新津寶墩遺址(最大的一個,60萬平方米左右,建立的城牆有卵石覆蓋)、都江堰芒城遺址、崇州雙河遺址和紫竹遺址、郫縣古城遺址、溫江魚鳧村遺址等8座史前遺址群組成,[7]相當於三星堆遺址的第一期。
城的面積10—60萬平方米不等,這些城址大多選擇在河流台地上,並沿河流方向平行修築,各個城址都有高聳的土築城牆,有的還有寬大的壕溝,城址具有明顯的防禦功能,也可能與治水有關。房屋建築以長方形的木(竹)骨泥牆方式修建,有的城址內還發現了大型禮儀性建築,可能已形成擁有宗教和政治中心的中心聚落。[7]
生產工具主要使用通體磨製的小型石器,切割和鑽孔技術也已被熟練地掌握。陶器以泥條盤築加慢輪修整,器形富有變化,生產技術已十分先進,人們過着定居的農業生活[7]。寶墩文化已出現了成批的城址,但並沒有發現青銅器或與青銅器生產相關的遺蹟,目前所見的三星堆文化的青銅器明顯呈現出高度集中的特點,即除兩個坑的青銅器外,無論是在三星堆遺址還是成都平原的其他同時期遺址,都沒有更多的發現,加上青銅器的生產及產品還具有被社會上層嚴格專控的特徵,即青銅製品被集中用於宗教或祭祀活動,而沒有用於社會生產、生活等其他方面,顯示出三星堆文化的青銅器是在較短的時間內集中製造的,成都平原的青銅器生產技術極可能是突然出現,而非在本地逐漸發展起來的。[8]。
前2000—前1100年左右成都平原進入三星堆文化時期,屬三星堆文化第二期~三期。形成了具有自身鮮明特色的發達的青銅文化。約相當於漢文典籍記載中的魚鳧朝時期。以三星堆為中心的古蜀國作為長江上游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的中心,是古蜀文明形成階段中的強盛時期[8]。
三星堆文化主要體現為三星堆遺址的第二和第三期,位於360萬平方米的三星堆古城內。[7]
發現了密集的房屋遺蹟,眾多的祭祀坑、灰坑、手工業作坊、集中的墓地等遺蹟現象。[7]
三星堆遺址已經是一個具有大量財富,有着發達的青銅冶煉技術,嫻熟的玉石器加工技術,原始宗教色彩濃厚的文明古國。出土了大量讓世人震驚的金器、青銅器、玉石器及象牙等精美器物。這些器物造型奇特,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與獨特的藝術個性[7]。
有學者指出三星堆遺址出土的年代最早的銅牌飾,很可能是從其他地區傳入而非本地產品,所以不對當時的社會產生影響。只有三星堆兩個坑出土的青銅器群的生產和使用才標誌着成都平原進入了青銅時代。但這批青銅器的時代僅相當於殷墟時期,所以三星堆文化有一段時間為石器時代。另外,金沙遺址在發現後被納入十二橋文化。如果將三星堆的兩個坑及青銅器群歸為十二橋文化,那麼三星堆文化便很難被視為是一種發達的青銅文化了[8]。
十二橋文化約在前1100—前600年,屬三星堆文化第四期,三星堆遺址在前1000年左右被廢棄,文化中心轉移到了成都平原的中心,是四川盆地青銅時代中期的一個考古學文化。十二橋文化承襲了大量的三星堆文化因素,又包含着許多新的文化因素,文化範圍分布非常廣泛。其中金沙遺址是三星堆遺址消亡以後,成都平原上新崛起的一個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的中心,是古蜀國另一個都邑所在,十二橋文化是古蜀文明發展階段中的又一個輝煌時期。[7]約相當於華夏族記載中的杜宇時期。[6]
十二橋文化以2001年初發現的金沙遺址規模最大,遺存最為豐富,出土文物等級最高,延續的時間最長。現已探明金沙遺址的面積在5平方公里以上,主體文化年代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7]
史籍記載中的古蜀第四個時期,杜宇時期的城市有都城郫邑(四川省郫縣縣城北約二里處,即民間傳說中的杜鵑古城)和瞿上兩座[9]。金沙遺址內現已發現了大型的建築基址區、大型的祭祀活動區、一般居住址、墓地等重要遺存。此時期的房屋建築有干欄式木構建築和木(竹)骨泥牆建築兩種形式。[7]
石質生產工具仍然以通體磨製的小型斧、錛、鑿為主;盛行尖底陶器;卜甲的多見是這一時期比較突出的特徵。祭祀區內出土了大量與宗教祭祀活動相關的禮儀用器,其面貌與三星堆文化相同或相似。[7]
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16年,即開明朝時期,相當於中原春秋時期至秦國占領巴蜀前,是古蜀文明發展中的最後一個高峰——晚期蜀文化時期。[7]
開明五世之前,蜀侯的都城建於廣都樊鄉(即今天的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到了開明九世建都於成都。開明十二世時「五丁力士」開闢了石牛道,打通了從蜀至秦的通道。
精美的漆木器,巨大的船形棺,極具地域特點的巴蜀式銅兵器,還有至今不能識讀的「巴蜀圖語」都成為此時期文明發展的代表。[7]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在位時秦國滅蜀國,蜀地從此成為秦國的糧倉,為秦滅六國奠定了基礎。[6]秦始設蜀侯,後改為蜀郡。至西漢中期漢武帝時期,巴蜀文化與中原華夏文化混成,形成了巴蜀語。[7]
古蜀文明主要遺址有三星堆遺址,其位於四川廣漢,文物的風格與同時期中原一帶的文化迥然不同,同時文物的精美也表明古代蜀人達到了相當發達的文明程度。後期有十二橋遺址、金沙遺址。其他還包括古蜀國大型船棺獨木棺墓葬遺址,回龍洞遺址,瞿上遺址等。
有學者研究古蜀國的地中意識,認為先秦文獻中所謂"建木"就是古蜀國地中位置的標誌。所謂"都廣"指的是古蜀國的明堂建築。地中標誌是與古蜀國的明堂位置相關的。從三星堆遺址出土發掘的神壇形象中找到明堂的具體形式,結合位於金沙遺址北面的羊子山土台造型,復原出古蜀明堂[10]。
巴蜀圖語,又稱巴蜀符號或巴蜀圖形文字,是在四川盆地巴蜀地區出土的文物上發現的一些圖形符號。年代在公元前9世紀到公元前1世紀,前後延續長達800年之久[11]。
李商隱在《錦瑟》中有「望帝春心托杜鵑」的詩句。相傳望帝原名杜宇,立荊州一個傳說死而復生的人鱉靈為丞相。當時洪水泛濫,而蜀國四面環山,中間是盆地,水流不出去,鱉靈鑿穿巫山,引導水流出去,形成今天的長江。隔幾年,望帝因鱉靈功高,禪位於鱉靈,自己修道,死後化為杜鵑鳥。[12](一說望帝政權被鱉靈所篡,望帝幽憤而死,化作杜鵑鳥)[13]。
蠶叢時期 |
蠶叢,又稱蠶叢氏,文獻紀錄中西周時期蜀國首位稱王的人[6](應該為一個氏族或朝代,持續了數百年),[14]其事跡史書上少有記載。對應於寶墩文化時期。蜀的名稱可能和蠶叢有關,說文·《蟲部》釋蜀為:"蜀,葵中蠶也,從蟲,上目象蜀頭形,中像其身娟娟。" |
柏灌時期 |
柏灌,又作柏濩或伯雍,是漢文文獻記載中統治蜀國(現四川一帶)的第二代(應該為一個氏族,持續了數百年),[14],其事跡史書上少有記載。對應於寶墩文化時期。 據說溫江區壽安鎮長青村有一座方圓4畝、高3米的圓形土丘,被當地人稱作「八卦山」或「八卦墓」,《溫江縣誌》記載當地傳說那是柏灌之墓,「八卦」是「柏灌」的訛寫。柏灌氏以鳥為圖騰,有說柏灌是「伯鶴」的訛寫。[15] |
魚鳧時期 |
魚鳧是文獻記載中古蜀國的第三代[6](應該為一個統治的氏族,持續了數百年)[14],對應於三星堆文化時期(三星堆遺址第二三期)。 |
杜宇時期 |
杜宇,又名蒲卑,死後號望帝,生卒年不詳,曾經稱帝。以郫為都城,瞿上為陪都。根據二十世紀的考古結果,大約處於商周之交至春秋時期,對應於十二橋文化(如十二橋遺址;金沙遺址:前1250年至前650年)。據傳說杜宇是第四代在古蜀(今四川省成都一帶)建國的君主,善於耕作, 傳說中他在死後化為杜鵑鳥。而根據書中所稱計算,該朝代應該於前770年左右結束。[6] 揚雄《蜀王本紀》記載杜宇從天降至朱提(今雲南省昭通市),一名名叫「利」的女子,也從江源(今四川省崇州市)的井中冒出,杜宇在娶利為妻後,便在蜀地稱王,填補了在魚鳧去世後,蜀地突然缺少的統治者空位。[16]但《華陽國志》的記載卻正好與之相反,謂杜宇為蜀王,女子梁利從朱提遷來,二人聯姻。[17] 杜宇建國後,除將國都定在郫(今四川省郫縣)外,尚把瞿上(今四川雙流)定為別都,[18] 以有效管理其他地區。 杜宇在建國後,認為自己的成就會比蠶叢、柏灌與魚鳧這三個在此建國的君主來的高,因此,他積極的開疆擴土,使得國土領域向東可達嘉陵江、向西可至今蘆山、天全一帶、向北可到漢中、向南可抵今天的青神縣。此外,他還把領土中的汶山建設成牧場、今天的四川省宜賓市、雲南省、貴州省一帶變成花園。[19] 在杜宇統治蜀地的同時,他和當時位處中原的周朝也有往來,並獻上許多貴重禮物,[20][21] 以和周朝交好。 杜宇雖擅長於農耕,但對於治理洪水並無辦法,因此,在他一百多歲時,命當時的宰相鱉靈,治理岷江的洪水,而在鱉靈治理洪水的期間,杜宇趁隙與鱉靈的妻子私通(另有一說,杜宇並未與其妻私通[22]),杜宇後來在於心有愧、認為自己的德行不如鱉靈的情況下,將王位禪讓給他,[12] 隱居於岷山,[23] 傳說其死後,每逢農曆三月,便化為杜鵑,以叫聲催促蜀人趁農時播種。 亦有說法,稱杜宇其實際上是被鱉靈推翻後逃亡,因復位不成,怨魂化為杜鵑。[13] |
開明朝 |
開明是文獻記載中的古蜀朝代名稱,其歷任君主均稱「開明」,共十二世,其時代大約為中原的春秋至戰國時期。對應於今日考古發現的晚期蜀文化(約前770年至前316年)。根據文獻記載,九世開明帝開明尚接受中原文化,去帝號稱王,傳至開明十二世時,於前316年為秦國所滅。 |
叢帝(一世) |
叢帝,原名鱉靈,是首位開明帝。鱉靈原是蜀王杜宇之相,因治水有功,使蜀國「民得安處」,後杜宇禪讓,稱叢帝。[14]一說鱉靈兵變,逼死杜宇,自立。杜宇冤魂不散,即成杜鵑鳥。 |
蜀盧帝(二世) |
蜀保子帝(三世) |
蜀王開明尚(九世) |
開明尚,是蜀國君主,開明第九任帝,在現在四川一帶。開明尚接受中原文化,立宗廟,去帝號稱王,以酒曰醴,樂曰荊。遷徙國都至成都。[6] |
蘆子霸王(十二世) |
古蜀國末代君主,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大將司馬錯滅掉蜀國,蜀王至武陽,為秦軍所害。其相及太子死於白鹿山[6]。另說,秦司馬錯攻入蜀國後,蜀王被降為侯,秦遣陳莊為蜀相。[24] 宋朝羅泌《路史》稱古蜀國末代君主為蘆子霸王[25]。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