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历史部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人民志願軍(朝鮮語:중국인민지원군/中國人民志願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在朝鮮戰爭中參戰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外派部隊的總稱。
中國人民志願軍 | |
---|---|
存在時期 | 1950年-1953年 入朝作戰 1953年-1958年 駐軍與撤軍 1954年-1994年 志願軍代表團 1950年至今 法理上 |
國家或地區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
部門 | 中國人民志願軍陸軍 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 |
種類 | 以志願名義參戰的整建制正規軍 |
規模 | 135萬人(在朝鮮作戰部隊70餘萬,在鴨綠江中朝邊境駐防60餘萬)[1] |
直屬 | 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 |
駐軍/總部 | 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 |
別稱 | 志願軍、最可愛的人 |
格言 |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
專用顏色 | 灰色、綠色 |
進行曲 | 《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 |
參與戰役 | 抗美援朝戰爭 |
指揮官 | |
著名指揮官 | 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 副司令員:鄧華、洪學智、韓先楚、宋時輪、陳賡、楊得志 參謀長:解方、李達 政治部主任:杜平 |
標識 | |
旗幟[註 1] | |
軍銜 | 中國人民志願軍軍銜(1956年-1965年;1988年-1994年) |
軍服 | 中國人民志願軍50式軍服 中國人民志願軍55式軍服 中國人民志願軍65式軍服 中國人民志願軍85式軍服 中國人民志願軍87式軍服 |
中國人民志願軍參加朝鮮戰爭名義上是志願,實際上是以解放軍完整建制參加戰鬥,其下屬部隊均保留中國人民解放軍建制和番號。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毛澤東在戰前即向金日成說明即使美軍參戰但不過「三八線」中國軍隊不介入。[4]6月27日聯合國安理會在蘇聯缺席抗議情況下通過83號決議,建議聯合國會員給予大韓民國以擊退武裝攻擊及恢復該區內國際和平所需之援助。7月5日史密斯特遣隊阻擊朝軍,7月7日聯合國軍成立,韓國國軍於1950年10月1日越過了三八線攻入北朝鮮。10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最後一次警告英美不得越過三八線,在聯合國大會通過376號決議後,聯合國軍於10月7日攻入北朝鮮,至19日已攻下包括平壤在內的朝鮮大部分地區。10月19日晚,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境內,秘密參加朝鮮戰爭。志願軍參戰後,迅速擊退了已接近鴨綠江的聯合國軍,使戰線在開戰一年後回到三八線並陷入膠着。蘇聯首先主張停火而中、美均表贊同,但停戰談判多次中斷。1953年7月27日,參戰四方中的三邊簽署朝鮮停戰協定後宣告停戰。1958年,結束使命的志願軍部隊撤離朝鮮,歸國並返回原來的編制和駐地。志願軍代表團1994年以前則一直駐紮在朝鮮。中央軍事委員會至今從未有過明文或命令解散中國人民志願軍。
1990年代中期,有說法稱:中共中央派遣軍隊入朝作戰決策形成後,最初定的名稱是「支援軍」,徵求黨外民主人士意見,當時擔任政務院副總理的黃炎培認為支援軍,就是派出去的,容易讓國際認為中國對美國宣戰。因此改為志願軍,並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號和編制,以表示中國不是跟美國宣戰,是人民志願支援朝鮮。新近的研究表明: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名義簽署的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命令中,確實將軍委作戰部起草命令中的「中國人民支援軍」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但這並不能說明是因聽取了黃炎培的建議。早在1950年7月7日,軍委副主席周恩來主持軍委討論組建東北邊防軍的會議報告整理稿上,周恩來將「支援軍」均改為「邊防軍」,將後勤工作準備的服裝改裝一項中「決定參戰部隊均改穿朝鮮軍裝,待由朝鮮取回樣式後,由後勤部布置」一句,改為「決定參戰部隊均改穿志願軍服裝,使用志願軍旗幟,式樣待取到後,由總後勤部布置」。另1950年8月13日,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受軍委委託在邊防軍軍事會議上報告,講到邊防軍將來可能到朝鮮作戰時說:「到朝鮮去是以志願軍的名義出現,穿朝鮮服裝,用朝鮮番號。」[5]
中國人民志願軍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邊防軍改編而成。東北邊防軍組成時,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但粟裕當時生病,中革軍委批准其在青島休養一個時期。毛澤東也確曾考慮邊防軍出動時由林彪任統帥。但1950年9月3日毛澤東在復高崗8月30日關於邊防軍準備工作有關問題請示的來信中指出:「林、粟均病,兩蕭此間有工作,暫時均不能來。」兩蕭指時任東北邊防軍司令員的蕭勁光、政委蕭華。在1950年10月初中共中央作出出兵朝鮮決策後,林彪就去蘇聯養病,並與周恩來一起參加了關於中國出兵援朝問題與斯大林等蘇聯領導人的會談。
戰爭初期,志願軍這一名稱讓聯合國軍誤以為這不過是一隻小規模的志願者隊伍。後來聯合國軍弄清中國人民志願軍是成建制的正規部隊,只是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號後,也願意承認「志願軍」這一名稱,以將戰爭限制在朝鮮半島,避免將戰爭升級。
當時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口號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6]
1948年,在朝鮮半島以三八線為界的美蘇占領區內先後分別成立了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兩個政權,兩者均對整個朝鮮半島聲稱主權。1949年,蘇美占領軍先後撤軍,蘇聯將蘇占區交給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美國將美占區交給大韓民國。
1950年6月7日,朝鮮領導人金日成向朝鮮半島人民發出呼籲,要求在8月5日至8月8日在全朝鮮半島舉行大選的基礎上實現國家的和平統一,並且以此目的為號召先於6月15日至6月17日在海州市召開協商會議。6月11日,朝鮮三名代表越過三八線,打算向韓國各政黨領導人遞交和平統一國家的呼籲書,被韓國政府逮捕,後被處決。
6月25日,當時非聯合國成員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違反聯合國當時「只承認大韓民國是整個朝鮮半島上唯一合法政府」的決議(否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存在),越過三八線攻擊當時非聯合國成員的大韓民國政權,朝鮮戰爭爆發。3天後,朝軍攻陷漢城(今名首爾)。
6月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駐日美軍協助大韓民國國軍作戰;同時向聯合國安理會提交申請協助韓國的動議案,並於7月7日,在常任理事國蘇聯代表缺席的情況下以13比1票通過,由17個國家出兵組成聯合國軍,任命駐日盟軍最高司令麥克阿瑟為聯合國軍總司令。其間,6月27日,美國第七艦隊駛進台灣海峽,防止台灣海峽發生軍事衝突;7月5日陸軍「史密斯特遣隊」成為在朝鮮半島的第一個美軍參戰部隊。
7月7日至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召開會議,作出《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決定於7月13日組建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兵團(轄第38、第39、第40軍)和第42軍及炮兵第1、第2、第8師及高射炮兵、工兵、運輸兵(汽車)等各一部,共25萬餘人部隊組成東北邊防軍,以確保中國東北邊境安全。8月下旬,將第9兵團和第19兵團分別調至津浦線、隴海線等鐵路沿線,以確保鐵路運輸的通順。8月27日,9架美軍飛機入侵中國輯安(今集安)、臨江、安東(今丹東)領空並進行轟炸。9月上旬中革軍委又抽調第50軍編入東北邊防軍,並於10月上旬在吉林遼源完成集結。
9月15日,聯合國軍在麥克阿瑟的指揮下實行仁川登陸,前後夾擊朝軍取得成功並開始反攻。9月25日,中革軍委代總參謀長聶榮臻發表聲明:美軍過線,中國決不會置之不理。9月28日,聯合國軍攻陷漢城。10月1日,韓國部隊越過三八線作戰,美國陸軍暫時在三八線以南駐紮等待命令,而美國海軍和空軍一直被允許越過三八線作戰,但攻擊後即需返航,不得在三八線以北駐留。
10月2日中央書記處會議作出決定,將「派5-6個師的志願軍到北朝鮮」,但此決定尚未發出,當晚又決定將於10月4日緊急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廣泛討論此事,並連夜於10月3日凌晨1時,周恩來總理緊急約見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英美還沒有直接外交關係,請印度政府向英國和美國傳話,「美國軍隊正企圖超越『三八線』,擴大戰爭。美國軍隊果真這樣做的話,我們不能坐視不顧,我們要管!」。杜魯門總統認為這是對聯合國將於10月7日表決英國為首提出的八國提案的「虛聲恫嚇」。美國說服英國提出的八國提案較含糊的提出,將在朝鮮半島成立一個統一的受各方承認的朝鮮人的政府,但在麥克阿瑟司令的力薦下,美國已準備以協助李承晚政府武力統一朝鮮半島去執行。
10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彭德懷奉命抵達北京商討朝鮮問題。彭德懷與高崗均積極主張出兵朝鮮參戰[註 2]。10月5日,「政治局擴大會議」仍決定將派志願軍赴朝鮮作戰。
10月7日聯合國大會通過376號決議案,授權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作戰。同日聯合國軍大部隊越過三八線,向半島東海岸港口元山和朝鮮首都平壤一線進攻。10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軍下達「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指示,同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簽發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邊防軍改名為「中國人民志願軍」。10月17日,蘇共中央總書記斯大林同意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總理兼外長周恩來要求蘇聯方面最遲在兩個半月內提供空軍掩護,還要負責中國大陸各主要城市的領空安全的請求。
10月19日聯合國軍攻陷平壤,在台灣問題被擱置數月之後的10月19日晚,將近5個軍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8、第39、第40、第42軍和炮兵第8師、高射炮兵第1團率先從輯安(今集安縣)、安東(今稱丹東)、河口(即寬甸縣長甸鎮河口)等地點秘密渡過鴨綠江入朝作戰。10月23日,炮兵第1師和炮兵第2師第29團、工兵第4團(後改為第14團)、第6團(後改為第16團)又相繼入朝。[來源請求]
1950年10月25日10時,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0軍第118師在北鎮西北兩水洞遇見韓國第6師,用了一個多小時便占領了溫井並擊敗韓國國軍,這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後第一次與聯合國軍交戰。之後志願軍又向雲山、寧邊、熙川地區及古場洞地區聯合國軍展開進攻。11月2日,打敗龜頭洞、古場洞地區的聯合國軍並攻克雲山。11月3日,西線聯合國軍全線撤退。11月4日,聯合國軍主力撤至清川江以南。11月5日,第一次戰役結束。
第一次戰役後,志願軍撤回至清川江地區隱蔽調整。聯合國軍仍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只是象徵性的出兵並且兵力不大,於是重新部署,調集5個軍21萬兵力沿東西兩線進攻,發起「聖誕節攻勢」。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採用「誘敵深入,尋機各個殲敵」的方針,於11月7日,開始實施第二戰役。11月25日至27日,分別從東西兩線發起反擊。12月6日重新占領平壤。12月17日占領咸興。美國第8集團軍司令沃爾頓·沃克於12月23日因翻車喪生。12月26日,馬修·李奇微接替其職務。長津湖戰役是第二次戰役中的一場決定性戰鬥,戰鬥後期聯合國軍突破包圍圈撤退,美第10軍從興南港的撤離標誌着聯合國軍完全撤出了北朝鮮。第二次戰役於12月24日結束。
1951年元旦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推進至三八線以南50英里處,1951年1月4日漢城被志願軍第39軍、第50軍與朝鮮人民軍第一軍團重新占領。1月8日前出到北緯37度線附近水原、利川、驪州和原州一線。
1951年1月25日,聯合國軍經過休整後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發起反攻。志願軍為了集結部隊,實施了防禦戰。志願軍兩個軍和朝鮮人民軍一個軍團在西線漢江以南地區進行防禦,而志願軍的四個軍和朝鮮人民軍的三個軍才在東線橫城地區進行反攻。3月14日,聯合國軍攻占漢城(今首爾)。4月11日,美國白宮解除麥克阿瑟一切職務,由馬修·李奇微接任。4月13日,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提出停戰,但未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同意。4月21日,將陣地穩固於三八線附近的開城、漣川郡、華川郡、杆城郡一線。第四次戰役結束。
4月,朝鮮戰場優勢倒向聯合國軍,1951年4月22日中朝聯軍發動第五次戰役,初期取得重大戰果,美軍遭受重大損失,韓國第二軍團被擊潰,後美軍以韓國軍無能為由將韓國第二軍團就地解散。至29日「禮拜攻勢」結束,聯合國軍開始發動「第二次春季攻勢」,逼進鐵原、漣川,志願軍63軍試圖抵抗,聯合國軍第二次跨進三八線,志願軍全線後撤約40公里,勉強阻止住聯軍的進攻。美軍的彈藥量是平常五倍,被稱為「范弗里特彈藥量」,志願軍損失慘重,奉命孤軍斷後的第三兵團60軍一八零師陷入包圍,失蹤、傷亡、被俘共計7644人[7]。6月中旬雙方均轉入防禦。
1951年6月4日至21日,第二十兵團率所部第67軍、第68軍赴朝參戰。兵團司令員兼政委楊成武,副政委張南生,參謀長肖文玖,副參謀長邱蔚與趙冠英,炮兵主任李健,工兵主任薛長勇、作戰處處長楊尚德、副處長安霽光、作戰科長王樹良,通信處長俞濤。7月15日各部均抵達指定地域,擔負支援東線人民軍作戰、殲滅在元山登陸之敵。後根據志司命令,第二十兵團接替第九兵團,第67軍接訪第27軍,軍指揮所設在寺洞;同時西側五聖山一帶的第26軍劃歸第二十兵團指揮;第67軍以東為人民軍第五軍團;第68軍為兵團二梯隊縱深布防。兵團指揮所7月2日跨過鴨綠江,8月從陽德郡豐田裡前移至淮陽郡台日里。
志願軍兵力為15個步兵軍、7個地面炮兵師、4個高射炮兵師、1個坦克師。
7月10日雙方終於同意停火,坐到了談判桌前。
7月中旬至8月下旬,北朝鮮發生百年一遇特大洪水,被沖毀鐵路橋90多座次,鐵路沖斷100多處;50%公路橋被沖毀。交通補給中斷,部隊斷糧、痢疾流行,前線戰士每天糧食定量為四兩米(當時16兩為500克)。趁此良機,使用美軍2個師、韓軍5個師的兵力,在中東部戰線從北漢江以東至東海岸對朝鮮人民軍80公里前線發動了夏季攻勢。第67軍當面之美七師、美二十五師1個團、韓二師、韓六師也發起進攻,企圖突破防禦,占領昌道里(位於金化郡北部)地區。經過10天艱苦行軍進入陣地的67軍,把主要兵力兵器部署在北亭嶺、廣大洞地段,採取「對主要支撐點必須堅守、次要支撐點與敵反覆爭奪」的方針,從8月31日起苦戰十多天,反覆爭奪的7個高地除了780.1高地外均防守成功。
1951年全線的夏季攻勢歷時一個多月被粉碎後,為試探新接防的第67軍的戰鬥力,美韓軍使用5個營的兵力、數十架飛機、60多輛坦克和大批炮火,於1951年9月12日對第67軍發動重點進攻志願軍第200師第599團芳通里正面537.7高地,第199師第596團正面第596.5高地。雙方反覆爭奪。9月21日,美軍3個營,韓軍5個營,共8個步兵營、70多輛坦克、100多門重炮、十餘架飛機,向第67軍發動了「特種混合支隊作戰實驗」進攻。整個9月,第一線的第199師、第200師分別消滅了敵軍3,000人以上,守住了防線。
1951年9月29日,范佛里特的「秋季攻勢」開始。進攻重點是東線的朝鮮人民軍陣地。但中線、西線志願軍第一線作戰的6個軍:自西向東為第64軍、第47軍、第42軍、第26軍、第67軍、第68軍(10月上旬接防人民軍五軍團),有四個軍遭到敵九個師的攻擊。
志願軍統計,「秋季攻勢」從9月29日至10月22日,共殲敵79,000人。
10月31日至11月底,志司統一布置第64軍、第47軍、第42軍、第26軍、第67軍各一部向敵15個前沿連排支撐點實施了27次進攻,殲敵萬餘人。
11月下旬,彭德懷指定由陳賡在志司所在地檜倉主持《志願軍入朝對敵作戰之戰術總結》。參與編寫的有三兵團作戰處長王振夫、九兵團作戰處長金冶、十九兵團作戰處長原星、二十兵團作戰處長楊尚德、志司作戰處副處長楊迪、40軍作戰科長尹燦貞。至1952年7月初完成編寫。
1952年10月14日,聯合國軍向上甘嶺地區志願軍第15軍防守的陣地發起進攻。戰役歷時43天,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雙方圍繞兩個高地表面陣地展開激烈爭奪;第二階段表面陣地為聯合國軍占領,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展開坑道戰擊;第三階段志願軍發起決定性反擊,迫使聯合國軍停止進攻。這次戰役也是朝鮮戰爭中少有的慘烈的戰役。聯合國軍自此以後再也沒有發動較大規模的進攻。
1953年6月15日,朝鮮停戰談判達成全部協議。但是韓國總統李承晚拒絕承認和平協議的達成,於6月17日深夜起,以「就地釋放」的名義將大批朝鮮人民軍被俘人員(約2萬餘人)強制編入韓國現役軍隊,並且表示要繼續「北進」、「單獨幹」,且不服從聯合國軍的領導,引起聯合國軍參戰各國的強烈不滿,英國首相丘吉爾更公開稱之為「無恥的背叛」。針對李承晚的行為,志願軍推遲停戰協定簽字時間,於7月13日集中了6個軍(第21、第54、第60、第67、第68、第24軍)發動了主要針對李承晚韓國軍隊的金城戰役(又稱為「金城反擊戰」)。這是朝鮮戰爭最後一次大規模也是最後一次戰役,隨後7月27日雙方正式簽定停戰協議,朝鮮戰爭至此全部結束。
1953年7月雙方簽署《關於朝鮮軍事停戰的協定》,談判的最終結果是在三八線附近以1953年7月27日22點整雙方實際控制線南北各2公里寬設立非軍事區。1954年10月開始撤回,1958年10月29日全部撤回中國大陸。
1958年後,在朝鮮軍事停戰委員會內,由中國方面派出一名正軍級軍官,率隊長駐板門店,作為志願軍駐板門店代表。
1991年3月,由於美國決定由韓國軍隊出任「聯合國軍」代表團職務,而韓國並非停戰協議簽約方,朝鮮提出抗議並不再參與會議,停戰委員會實際陷入癱瘓狀態。1994年4月28日,朝鮮人民軍決定停止參加停戰委員會活動,並不再承認停戰委員會聯合國軍司令部部分為對應機構,派遣一個由最高司令官任命的新的小組同美國軍方接觸,討論尚未解決的軍事問題,包括新的確保持久和平的制度,以取代停戰委員會。與此同時,朝鮮政府請求中國撤回駐板門店停戰委員會的代表團。
1994年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副部長唐家璇與朝鮮外務省副相宋浩京舉行會談。中國外交部宣布,考慮到朝鮮方面的要求,中國政府決定調回軍停會中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團。1994年12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江澤民命令召回駐板門店軍事停戰委員會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團[8]。同日,派駐朝鮮軍事停戰委員會朝中方面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團乘火車離開平壤,奉調回國[9]。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至今未有明文或命令解散中國人民志願軍[10]。
朝鮮戰爭期間,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領導管理下列單位:
|
|
……
1953年停戰以後,由中革軍委總政治部、中國人民志願軍政治部批准,志願軍幹部、戰士開始佩戴「中國人民志願軍」布胸章,大體開始時間是1953年10月。志願軍胸章顏色、尺寸和用料與「中國人民解放軍」胸章相同。是一塊長方形白布條(雙層布,表面四邊有白色匝道),佩戴在左胸衣袋上方,印有黑色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繁體字和紅色的邊框,反面印有黑色表格,依次為:姓名、部別、職別、使用年度,個人資料一般用鋼筆、毛筆填寫。[12]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7月13日,中共中央決定組建東北邊防軍。同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志願軍從編成到出國,時間很短,一切準備工作都很倉促。首批入朝部隊軍官都穿着朝鮮人民軍軍服——朝式帶折直筒帽、立領黃呢軍服、牛皮武裝帶、黃呢馬褲、黑色長筒馬靴……志願軍幹部不戴軍銜肩章,師職以上穿將官服、團營職穿校官服、連排職穿尉官服,士兵穿朝鮮士兵軍服的,除首批入朝部隊換發了朝鮮人民軍服裝外,其餘陸續入朝的志願軍各部隊,均着穿「50式」軍服,都不戴帽徽、胸章。1951年6月22日為適應戰場環境軍委總後勤部下達《關於志願軍冬服式樣與質量的指示》,對朝鮮戰場志願軍幹部、戰士棉衣褲、棉帽、毛皮鞋等都進行了一些改進,將夏裝的肩、肘、膝、臀等部位增加了輔強墊布,提高了軍服的耐磨程度。冬服考慮到保暖和結實,棉衣改成行縫,散袖口改成緊袖口,配穿馬褲,增強了保暖性,大頭鞋改成高腰以防灌雪。夏服大檐帽改為解放帽,冬季栽絨帽。[13]。1955年後換裝蘇聯風格的55式軍服,除帽徽、紐扣等上無「八一」字樣外,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着裝樣式基本相同。
志願軍傷亡早期的統計53萬餘人次[16] 。《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史》的數據,志願軍作戰減員36.6萬人。數據來源是1953年9月志願軍司令部的統計。[17]作戰減員是指戰鬥中傷亡者或者失蹤被俘者;非作戰減員是指病退、病故、裁減、事故減員、軍事法院判決等。[17]抗美援朝烈士是指在朝鮮陣亡、因戰傷不治死亡、病故、事故亡的志願軍軍人、在後勤兵站系統工作的東北支前農民工、支前的鐵路系統職工、交通運輸職工等等。其中,陣亡是指凡在陣地上犧牲的或在營衛生所、團級救護所搶救無效犧牲的戰鬥人員。《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史》的志願軍陣亡人數11.6萬人就是以此定義而來[17]。志願軍後勤統計的志願軍軍人陣亡為114,084人,傷後亡21,677人,病故13,210人,三項合計14.8萬人,如果考慮《戰史》記載的失蹤被俘2.9萬人減去被俘人員2.07萬人(美方在停戰談判中公布的俘虜數據)得到的8300失蹤人員也納入志願軍死亡人數,那麼志願軍軍人作戰死亡和非作戰死亡總數為15.63萬人。上述志願軍後勤統計數據不包括事故當場死亡、支前職工的轟炸亡、病故等也歸屬抗美援朝烈士的那部分。位於丹東市的抗美援朝紀念館在2010年10月25日公布的經過十餘年從全國各地市、縣兩級民政系統統計而來的抗美援朝烈士共計183,108人。[18]
分省統計數據,人數最多的是四川省(含重慶市、西康省、不含西康省昌都地方)30,519人、山東省19,766人、吉林省18,499人,最少的是青海省56人、新疆省93人。
中國人民志願軍有兩萬兩千多人被俘,戰俘中連排級軍官有600人左右、營級30餘人、團級5人、師級1人(6名師團級幹部皆來自第六十軍一八○師),倖存的女戰俘1人,主要被關押在巨濟島等地。[19][20]1951年12月,朝鮮停戰談判進入戰俘議程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與中國人民志願軍提出停戰後雙方戰俘應「全部遣返」,聯合國軍則堅持「自願遣返」,雙方為戰俘遣返的原則進行了一系列激烈的外交和軍事鬥爭,最終基於「自願遣返」原則達成協議。志願軍戰俘有7,110人返回中國大陸,14,235人選擇前往台灣。[21][22][23][24][註 3]
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軍紀在當時的西方標準而言也是嚴格的,與1912年至1949年的國民黨和軍閥軍隊的惡劣軍紀呈明顯對比[30]。全軍的紀律普遍適用,中共黨員預計比非黨員同樣違規受到更多處罰[30],法規也禁止毆打和虐待士兵[30]。雖然違抗某些命令會被執行死刑,但很少真的使用死刑[30]。
時任聯合國軍總司令的馬修·邦克·李奇威的《朝鮮戰爭回憶錄》第四章「中國人參戰──第1陸戰師且戰且退」中記載,正面評價中國軍隊善待俘虜,和朝鮮人民軍的虐待俘虜政策完全不同。正面稱讚中國志願軍是一支紀律嚴明的軍隊,是值得尊敬的敵人。[31]朝鮮戰爭期間,美國前線作戰部隊也對中國志願軍的戰鬥意志給予了高度評價[32]。
志願軍的槍械、坦克、裝甲車和戰鬥機等絕大多數主戰裝備皆由蘇聯提供,例如陸軍的主戰坦克為T-34和IS-2、空軍的主力戰鬥機有米格-15、米格-17等,海軍方面則由兩個快艇大隊、兩個海岸炮兵連隊和一個布雷分隊組成,駐紮於朝鮮西海岸地區。入朝初期主要使用繳獲自日軍、中華民國國軍和美軍的武器裝備,1951年3月後開始逐步換裝蘇式武器裝備。
武器名稱 | 原產地 | 備註 |
---|---|---|
AK-47/AKS-47 | 蘇聯 | 1956年後開始裝備,在當時曾被歸類為衝鋒鎗 |
莫辛-納甘 | 蘇聯 | 1955年後逐步被AK-47和SKS取代 |
SVT-40 | 蘇聯 | 1955年後逐步被AK-47和SKS取代 |
SKS | 蘇聯 | 1956年後開始裝備 |
白朗寧自動步槍 | 美國 | 繳獲自美軍,南朝鮮軍或內戰時國軍 |
M1步槍 | 美國 | 繳獲自美軍,南朝鮮軍或內戰時國軍 |
M1903春田步槍 | 美國 | 繳獲自美軍,南朝鮮軍或內戰時國軍 |
M1卡賓槍 | 美國 | 繳獲自美軍,南朝鮮軍或內戰時國軍 |
李-恩菲爾德步槍 | 英國 | 繳獲或繼承自國軍及藏軍或繳獲自英軍 |
漢陽八八式步槍 | 中華民國/ 大清 | 1955年後逐步被AK-47和SKS取代 |
中正式步槍 | 中華民國 | 1955年後逐步被AK-47和SKS取代 |
三八式步槍 | 日本 | 1955年後逐步被AK-47和SKS取代 |
武器名稱 | 原產地 | 備註 |
---|---|---|
配備PU瞄具的莫辛-納甘1891/30 | 蘇聯 |
從2014年起,韓國與中國達成協議,約定每年向中國移交志願軍遺骸,這些遺骸都安葬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集中安葬的烈士陵園:
獨立安葬的烈士陵園:
雕塑:
詩歌:
通訊、散文、報告文學、傳記:
小說:
電影:
紀錄片:
軍事教育片:
戲曲:
歌曲:
話劇:
電視劇:
動畫:
電腦遊戲: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