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中国作家(1913-1968)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楊朔(1913年4月28日—1968年8月3日),原名楊毓晉,字瑩叔,山東蓬萊人,中國作家。[1]
楊朔的父親楊清泉是清末秀才,楊朔幼承家教。1927年到哈爾濱,在太古洋行作小職員,業餘學習英語,並跟隨李仲都,學習中國古典詩文,曾在《國際協報》、《五日畫報》上發表過舊體詩。1937年初,楊朔離開哈爾濱赴上海太古洋行工作,其間集資籌辦北雁出版社。同年9月前往武漢,與友人合資籌辦文藝刊物《自由中國》和《光明周刊.戰時號外》副刊,意在喚起民眾。同年末,赴延安。
1938年春,前往山西抗戰前線,而後輾轉到廣州。1939年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組織的作家戰地訪問團,前往華北各抗日根據地,隨軍寫作,中篇小說《帕米爾高原的流脈》是楊朔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1942年7月,楊朔到達延安,參加了延安文藝界協會,而後進入中央黨校學習。期間先後發表了《月黑夜》、《大旗》、《霜天》、《麥子黃時》等短篇小說。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年冬,前往宣化龍煙鐵礦體驗生活,創作了反映礦工鬥爭與生活的中篇小說《紅石山》。
1946年秋,楊朔以隨軍記者身份,參加了平津等戰役,期間寫了不少通訊報道和短篇小說,創作了中篇小說《北線》。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楊朔任中華全國總工會文藝部長。《北黑線》和《錦繡山河》1950年12月,以隨軍記者身份前往朝鮮戰場,創作了長篇小說《三千里江山》,獲朝鮮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頒發的二級國旗勳章。1954年,進入中國作家協會,而後進行旅行採訪,發表了《西北旅途散記》《石油城》等散文、通訊。1956年,在亞非組織中任各種領導職務,忙於外事活動,同時創作了反映亞非國家風貌的散文作品,結集為《亞洲日出》、《東風第一枝》、《生命泉》等。楊朔當選為第三、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1959年,楊朔回到老家蓬萊訪問,寫下了《蓬萊仙境》、《海市》等散文。
文革開始後,楊朔被中國作協的造反派列為重點批鬥對象。1968年7月底,楊朔要求上書毛澤東、要求與單位領導談話,均遭拒絕。最後由於不堪折磨,絕望中楊朔於1968年8月3日服大劑量安眠藥自殺。
在文革結束後不久,楊朔被平反。
由於《荔枝蜜》、《雪浪花》、《茶花賦》等散文被選入文革前和文革後的中學語文教科書中,所以大陸的中國人,對楊朔都不陌生。對於楊朔的這幾篇作品,以往常常作細讀,乃至要求背誦。現在已經有人提出異議,因為這幾篇作品,發表的時間正是共產黨執政期間的三年大饑荒時期,楊朔所寫的大好形勢的真實性,讓人懷疑。
對於楊朔散文的形式,有人認為是"單調散文",常常是"見景—入境—抒情—升華—點題"的套路。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