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三門峽市

中國河南省的地級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门峡市map
Remove ads

三門峽市,古稱陝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南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河南省西部。市境東接洛陽市,南界南陽市,西與陝西省渭南市商洛市相鄰,北隔黃河山西省運城市相望。地處豫西山區和黃土丘陵地帶,市區位於黃河南岸,洛河澗河流經境內。全市總面積9,936平方公里,總人口203.7萬人,市人民政府駐湖濱區崤山中路47號。三門峽是隴海鐵路上重要的城市,伴隨着黃河第一壩——三門峽水利樞紐的建設而崛起的一座新興城市。市鳥為白天鵝和紅腹錦雞[1][2]

事实速览 三門峽市, 國家 ...
Remove ads
Remove ads

名稱由來

相傳大禹治水,使神斧將高山劈成「人門」、「神門」、「鬼門」三道峽谷,河道中由鬼石和神石將河道分成三流,如同有三座門,三門峽由此得名。三門峽水庫建成後,將神石和鬼石作為壩基。

歷史

古為王朝統治的中心區域。西周時屬焦國虢國周成王時,周公召公陝原為界,分周而治。《括地誌》記:「周、召分陝,不因城名,從原而界也」。春秋時期先屬虢,後屬戰國分屬等國。陝縣,屬三川郡西漢高帝二年(前205年)改三川郡為河南郡元鼎四年(前113年)於函谷關邊置弘農郡,治弘農縣(今靈寶市東北),陝縣屬之。東漢魏晉沿襲。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置陝州,治陝縣(今陝州區)。太和十八年(494年)廢陝州。北魏宣武帝改陝縣為北陝縣東魏天平初復置陝州。西魏大統三年(537年)再廢。北周北陝縣復名陝縣,明帝年間復置陝州。

大業三年(607年)廢陝州,陝縣屬河南郡義寧元年(617年)於陝縣復置弘農郡。武德元年(618年)改弘農郡為陝州。天寶元年(742年)改陝州為陝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陝州。天祐元年(904年)改陝州為興唐府唐哀帝時恢復陝州。

Thumb
1962年 三門峽市

北宋陝州屬永興軍路金代南京路元代河南府路洪武元年(1368年)廢陝縣入陝州,屬河南府雍正二年(1724年)改陝州為陝州直隸州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改縣,陝縣屬豫西道,次年改為河洛道。1928年廢道制。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陝縣屬河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陝縣屬陝州專區,為專署駐地。1952年陝州專區併入洛陽專區。1957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析陝縣會興等七鄉設立三門峽市,由省直轄[3]。1962年改由洛陽專區管轄。1969年洛陽專區改稱洛陽地區。1986年1月,撤銷洛陽地區,三門峽市升為地級市,將澠池陝縣靈寶盧氏4縣劃歸三門峽市管轄,義馬市由三門峽市代管;同年5月設立湖濱區。2015年2月,撤銷陝縣,設立陝州區

Remove ads

地理

三門峽市位於河南西部,三省交界,東連洛陽,南接南陽,西與陝西渭南接壤,北隔黃河與山西運城相望。

三門峽市三面環山,一面環水,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海拔高度一般在300—1500米之間,位於靈寶境內的老鴉岔海拔2413.8米,是河南省最高峰。全市總面積10496平方公里,其中山區占54.8%,丘陵占36%,平原占9.2%。三門峽市地處中緯度內陸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歷年平均氣溫13.2℃,年平均日照2354.3小時,平均日照率51%,歷年無霜期184——218天,平均年降雨量550——800毫米。全市河流水系除黃河外,還有洛河弘農河老灌河三大河流和眾多支流,分屬黃河長江兩大水系。

三門峽下遊河中心有一塊巨石在河道中挺立,經河水猛烈衝擊,屹立幾千年而不倒,叫做「砥柱山」,中國的成語中流砥柱」就由此而來。

更多信息 三門峽市氣象數據(1971年至2000年), 月份 ...

政治

現任領導

更多信息 機構, 中國共產黨 三門峽市委員會 ...

歷任領導

Remove ads

行政區劃

三門峽市下轄2個市轄區、2個,代管2個縣級市

更多信息 三門峽市行政區劃圖, 區劃代碼[9] ...
Remove ads

經濟

據統計,2020年三門峽市地區生產總值為1450.7億元人民幣,較上年實際增長3.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6.9億元,較上年增長2.8%;第二產業增加值687.3億元,增速3.4%;第三產業增加值616.5億元,增速2.7%。[13]

人口

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03.7萬[14]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19.39萬人,鄉村常住人口84.31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8.61%,比上年末提高0.58個百分點。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2,034,872人[15]。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234,018人相比,十年共減少了199,146人,下降8.91%,年平均增長率為-0.93%。其中,男性人口為1,029,093人,占總人口的50.57%;女性人口為1,005,779人,占總人口的49.43%。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2.32。0-14歲的人口為373,060人,占總人口的18.33%;15-59歲的人口為1,259,192人,占總人口的61.88%;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402,620人,占總人口的19.79%,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278,400人,占總人口的13.68%。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1,165,164人,占總人口的57.26%;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869,708人,占總人口的42.74%。

民族

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2,025,301人,占99.53%;各少數民族人口為9,571人,占0.47%。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198,157人,下降8.91%,占總人口比例下降0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減少989人,下降9.37%,占總人口比例下降0個百分點。

交通

Thumb
三門峽站

三門峽市交通便利,境內有隴海鐵路(連雲港—蘭州)、浩吉鐵路(浩勒報吉—吉安)、徐蘭客運專線(徐州—蘭州)、G30 連霍高速(連雲港-霍爾果斯)、G59 呼北高速(呼和浩特—北海)、 310國道(連雲港—天水)、 209國道(呼和浩特—北海)等交通幹線。

鐵路

國家幹線

地方鐵路

  • 湖大鐵路(2004年前辦理過通勤客運,2004年至2024年主要運送石油,現僅部分區段有旅遊列車)[16][17]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

注釋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