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山市

中國廣東省的地級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山市map
Remove ads

22°31′0″N 113°23′0″E

事实速览 中山市 中山, 國家 ...
Remove ads

中山市,通稱中山(官方音譯:Zhongshan;傳統外文:Chungshan),舊稱香山(傳統外文:Heungshan, Heungsan),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下轄的地級市,是中國唯一一座以近現代領導人命名的地級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涵蓋城市之一。市境北界廣州市佛山市,西毗江門市,南鄰珠海市,東隔珠江口深圳市相望。地處珠江三角洲西部,珠江出海口西岸,南部是以五桂山為主的低山丘陵區,北部是平原河網區。西江主流磨刀門水道流經西緣,北江主流洪奇瀝水道斜貫東北邊界。市人民政府駐東區街道松苑路1號。

中山前稱「香山」因境內五桂山多奇花異卉而得名(亦盛產「異花神仙茶」)。北宋太平寰宇記》記載:「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5]。近代以來,湧現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譽稱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首任國務總理唐紹儀等名人。1925年(民國14年4月15日),為紀念剛剛去世的孫中山,香山易名為中山。 中山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發祥於中山的香山文化是中國近代文化的重要源頭;中山亦是廣府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廣府菜的發祥地之一,享有廣東省曲藝之鄉(粵劇)、華僑之鄉的美譽。有旅居世界五大洲87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80多萬人。

中山市是珠三角經濟圈的9個地級市之一,是一個以外向型經濟為主,工業農業為主相結合的城市。

事实速览 正體字, 簡化字 ...
Remove ads

歷史

在距今5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山只是珠江口伶仃洋上的一個島嶼,此時就有古越族人在此漁獵、生活。近十幾年,在中山發現了多處新石器時代的古人生活遺址,包括有南朗鎮的龍穴彩陶遺址、石岐街道的白水井遺址、大涌鎮的全祿遺址等,出土了一批彩陶磨製石器夾砂陶器等文物[7]。其中,南朗鎮的龍穴遺址還是一個由新石器時代直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沙丘遺址,在後期的遺存中還發現有青銅器和鑄銅石范等物。

前216年,秦始皇平定嶺南地區的百越之地後,中山屬南海郡番禺縣轄地。秦朝末年,趙佗創立南越國,中山屬南越國領地。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中山重回漢朝中央管轄。秦漢時期,中山除了原先生活在此地的南越人外,開始有少量的中原人移居至此。三國時,中山屬於吳國領地。西晉末年,晉朝皇族之間爆發了史稱「八王之亂」的宮廷權力爭鬥,為躲避戰亂,大批中原人口移居嶺南,其中一部分來到香山島上。東晉咸和六年(331年),南海郡分出東官郡,中山改為東官郡轄地。南北朝時期的劉宋永初元年(402年),東官郡改為東莞郡,中山屬東莞郡轄地。隋朝開皇十年(509年),中山屬寶安縣轄地。

唐朝至德二年(757年),寶安縣更名東莞縣,中山屬東莞縣轄地。因為中山盛產海鹽,官府開始在今珠海市山場村設立了名為香山鎮的軍事營鎮。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設立香山寨,仍屬東莞縣。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由於香山寨的發展,析置香山縣,隸廣州府,中山始有級行政區劃。南宋末年,宋端宗在元軍的追殺下,曾逃往香山躲避,南宋滅亡後,大批南宋皇族和官員的後裔流落定居於香山。明朝,香山北部地區開始淤積成陸,此時才與大陸相連。清朝珠江三角洲一帶開始逐步修築防洪防潮的河道堤圍,香山縣圍墾的田地在不斷增加,農業產量也在提高。在清朝嘉慶年間,由於農業的發展,香山由原來的下等縣改成與南海番禺、東莞等縣同列的大縣。

澳門原本屬於香山縣。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藉機在澳門半島定居。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位於珠江口西岸的香山是戰場之一。1839年,林則徐來廣東主持禁煙,8月16日駐兵香山縣城,令澳葡當局驅逐英商義律等人。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之後,英國戰船駛至澳門關閘,強行登陸,香山的清朝駐軍曾作勉強抵抗。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葡萄牙女王宣布澳門為「自由港」。1849年葡萄牙人趕走香山駐望廈村的縣丞,將澳門侵佔。

鴉片戰爭之後,清朝國門開放,香山開始有學生出國留學,他們中的一部分,如孫中山唐紹儀楊仙逸容閎蘇曼殊等日後成為了中國近代史上的名人。此時的香山還有不少人外出從商,上海四大百貨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皆為香山人創辦,在1830年至1900年70餘年間,上海香港、廣州、天津漢口九江各商埠四家英國洋行的買辦中,中山人占了九成[8],其中知名的洋行買辦有唐廷樞徐潤鄭觀應等。

辛亥革命中,香山是廣東第三個光復的縣。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後,同盟會香港總機關決定在香山發動廣東的首場起義,林君復鄭彼岸林警魂等人領兵起義後,進攻香山縣城石岐,於11月6日光復香山。民國成立後,廣州府撤銷,香山縣直屬於省。

民國十四年(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同年4月,當時位於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府為紀念孫中山,決定將孫中山的故鄉香山縣易名為中山縣。1929年2月,國民政府第十九次國務會議確定為全國模範縣,直屬國民政府。1930年6月,縣政府移治唐家環(又名唐家灣,現為珠海市唐家灣鎮)的中山港(Chungshankong),直至1934年10月遷返石岐(Shekki)。1937年12月國民政府授權,仍復隸於廣東省政府。

抗日戰爭爆發以後,1937年7月,日軍陸續侵占中山縣境內的一些沿海島嶼。1940年3月5日,日軍藤井兵團動用1萬兵力入侵中山,3月15日全縣大部分地區淪陷。1942年4月,中國共產黨在五桂山成立了抗日游擊隊,這支隊伍和中國國民黨剩餘的一些部隊,共同開展敵後游擊戰爭。1945年1月15日,中共的華南人民抗日游擊隊珠江縱隊在五桂山古氏宗祠成立。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山隨之光復。

1945年11月至1948年秋的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中華民國國軍曾4次發動對五桂山、鳳凰山一帶中共武裝組織的進攻。1949年10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兩廣縱隊攻下中山縣城石岐,國軍潰敗,自此,中國共產黨及其創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了在中山縣的統治。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中山縣曾分別歸屬珠江專區粵中行政區佛山專區佛山地區佛山市管轄。1952年和1965年分別從中山縣劃出漁民縣(即後來的珠海縣)和斗門縣,後又陸續劃出部分地方歸番禺縣順德縣新會縣,使中山縣的面積減少了43%。1953年改石岐鎮石岐市,1959年石岐市併入中山縣。1979年開始,中山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採用的形式主要有「三來一補」和與外商合資,1980年開業的中山溫泉賓館是全廣東首家引進外資辦起的賓館。經過數年的發展,經濟有了長足進步,1983年12月經中國國務院批准,中山撤縣設市,為縣級市,由佛山市代管。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9]

Remove ads

地理

中山市位於珠江三角洲的中南部,珠江出海口的西岸,東部隔伶仃洋深圳市香港特別行政區相望,南部通過丘陵台地珠海市接壤,西部與潮連島相望,隔磨刀門水道江門市毗鄰,北部以河網縱橫的沖積平原佛山市廣州市相連。中山市的地理座標為東經113°09′至113°45′,北緯22°11′至22°46′,東西寬45.3公里,南北長64.3公里[10],總面積達1800.14平方公里[11]

Thumb
中山市在珠三角地區的位置

地質學家考證,遠在5000年前,中山只是珠江口伶仃洋上的一片島嶼,陸地範圍僅包括今中南部五桂山一帶的山地丘陵。其後經過西江北江幾千年來的河流作用,新三角洲平原逐漸向海推進,特別是在近900年時間裡,中山的北部才逐漸形成現在這樣遍布河網的沖積平原。

中山市現在的地貌主要由山地丘陵台地沖積平原海灘等組成。南部為低山丘陵區,以五桂山、竹嵩嶺為主,五桂山的主峰海拔531米,是全市的最高峰。北部為平原河網區,地勢順着西江的流向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河流面積占了中山市全境的8%,包括有石岐河(岐江河),以及西江的幾大出海口——西海水道、磨刀門水道、洪奇瀝水道、橫門水道、小欖水道、雞鴉水道等。另外中山東部的珠江口上還有橫門、大茅等島嶼,海岸線長26公里,淺海灘涂面積約3.19平方公里[11]

Remove ads

氣候

中山全境都在北回歸線以南,瀕臨南海,氣候炎熱,雨量充足,屬海洋性南亞熱帶季風氣候。中山的年均降水量為1848毫米,降水量季節間變化很大,4月至9月間的降水量占到全年的81.3%。中山的年均氣溫為21.8℃,月平均氣溫以1月最低,為13.3℃,7月最高,為28.4℃[11]。中山市的災害性天氣主要有颱風暴雨,颱風主要發生在5月至11月之間,暴雨主要集中在4月至9月。

更多信息 中山市氣象數據(1981年至2010年), 月份 ...

政治

現任領導

更多信息 機構, 中國共產黨 中山市委員會 ...

歷任領導

Remove ads

行政區劃

中山市的行政區劃是兩級建制,是全國四個不設(區、縣級市)級編制之地級市之一(另外三個為廣東省東莞市甘肅省嘉峪關市海南省儋州市),市下面直接管轄1個國家級高新區和1個經濟協作區(火炬國家產業級開發區和翠亨新區)、8個街道和15個鎮,轄137個社區和150個行政村。[15]市政府駐地在東區街道。

市政府及人大駐地:

  • 中山市人民政府(第一辦公區):中山市東區松苑路1號
  • 中山市人民代表大會:中山市東區興中道1號
更多信息 地圖, 編號 ...
Remove ads

經濟

中山在1970年代的末期仍是以農業經濟為主,與鄰近的香港和澳門少有經濟合作,經濟發展速度十分緩慢。在中國推行經濟改革的政策以後,中山作為鄰近港澳的珠三角縣市,成為了中國較早實行對外開放的沿海縣市之一。其後,中山吸引了香港、台灣等境外的大量資本進入,紡織服裝、五金、燈飾、家電、食品等傳統工業有了快速的發展,生物工程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開始興起。

到了1980年代後期,中山因為經濟發展迅猛,與東莞南海順德一起,被媒體並稱為「廣東四小虎」。中山和其它三地不同的特點是中山在吸引外商和民間投資的同時,重點發展國有企業,組建國有企業集團公司,這使中山的經濟在短期內獲得了較快的增長,但由於國有經濟產權制度、企業經營機制等均沒有進行相應的變革,至20世紀末,中山市國有經濟全面滑坡,一些如威力小霸王等全中國知名的國有企業紛紛陷入困境。1998年至2001年,中山市政府對國有企業的產權制度進行了改革,將國有資本從一般競爭性產業退出,騰出空間給外資和民資企業發展,至2005年,中山市的外資和民資等非公有制經濟已占到經濟總量的90%以上[17]。因中山獨特的沿海區位和製造業的蓬勃發展,出口貿易成為了本地經濟的重要支撐。

Remove ads

農業

Thumb
南朗鎮左步村的稻田

中山曾是廣東的農業大縣,被譽為廣東的「魚米之鄉」,曾是桑基魚田種植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但近年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已使農業占全市經濟總量的比重在逐年降低,2014年中山市農業的增加值為70.9億元人民幣,僅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2.5%。中山的農業主要以糧食蔬菜水果種植業,淡水漁業家禽養殖業為主,此外,小欖鎮菊花為首的花卉種植業在華南地區也相當知名。

工業

Thumb
位於中國電子(中山)基地內的佳能公司廠房

中山市工業開始發展時,以國有企業為主,其後隨着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深入,外來投資比重日漸增加。中山市近年來着重於以工業和科技為主體的經濟發展戰略,工業占全市經濟總量的比重越來越高,2014年中山市工業的增加值為1559.9億元人民幣,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55.3%[18]。電子信息、紡織服裝、電氣機械、化學製品、金屬製品是中山的五大支柱產業。

中山鎮域經濟相對發達,擁有18個省級科技專業鎮,是廣東省專業鎮密度最高的城市,幾乎每個鎮都有具規模的特色產業,如火炬開發區的電子信息業、古鎮鎮的燈飾業、小欖鎮的金屬製品業、沙溪鎮的紡織服裝業、南頭鎮的大家電業、東鳳鎮的小家電業、大涌鎮的紅木家具業、黃圃鎮的食品加工業、坦洲的電子加工業、三鄉鎮的製鞋業等。其中,南頭、黃圃、東鳳是中山的家電產業集聚區,三鎮形成了中山市內的千億家電產業集群。西北部的小欖、古鎮、東升、橫欄等鎮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燈飾、鎖具、五金等產業鏈條。

Remove ads

第三產業

中山第三產業的規模僅次於工業,2014年第三產業的增加值為1192.2億元人民幣,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42.2%[18],並且呈逐年增長的趨勢。以東區街道為代表,物流業房地產業旅遊業金融業是中山的四大第三產業。

在物流業方面,中山市政府近年來對一批物流項目給予貸款貼息政策,帶動了中山物流業的發展,一批大型物流項目陸續投入運營,形成東部、中部、西北部三大物流集聚地,珠江口西岸區域性物流中心已具雛形。在房地產業方面,近年來中山市刻意打造城市品牌,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的城市定位激發了中山房地產市場的巨大發展潛力,新鴻基萬科中海等中國大陸、香港知名房地產商相繼進駐中山,中山本地也孕育出象雅居樂這樣在廣東房地產市場頗有名氣的品牌。在旅遊業方面,中山注重將文化與旅遊相結合,塑造出孫文西路步行街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和中山美術館等一批富文化、歷史內涵和中山特色的人文景點,促進了中山旅遊業的發展。

Remove ads

城市建設

隨著21世紀之後經濟的發展,中山市政府開始大力發展城市建設,推動城市化進程,以中山路和博愛路為主的主幹道目前聚集了眾多寫字樓。2013年,中山出台了《岐江新城·總部經濟區概念規劃》的意念規劃[19],該區建設的主要投資方為匯力基金,該區的投資規模約為200億元,將採取有限合夥制。匯力基金還將與中國銀行中山分行、建設銀行中山分行分別簽署50億元的授信合作協議,拉動多家央企、上市公司、海外投資機構參與投資[20]。中山市政府則將於中山站與中山北站之間的19平方公里區域打造中山的新中心岐江新城。在19平方公里的岐江新城中,擁有5平方公里的總部經濟區,匯力基金則計劃在該區投資38億元建設的中山世貿中心綜合體。截止2014年左右,該項目的設計方案已通過評審,正在報建審批。中山市政府啟動了總部經濟戰略,並推動了一批總部企業到岐江新城發展。[21]

人口

更多信息 中山市各鎮/區(街道)人口指標[22][23], 區劃名稱 ...

中山市的人口中,以漢族人口居多,2010年末共有314.23萬人,占總人口的96.35%[24]

中山市的人口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一直保持着上升的勢頭,戶籍人口從1949年的59.9萬人增加到2002年的136.03萬人,而90年代以來,隨着中山經濟的發展,外來人口增長迅猛,其數量從1990年的14.63萬人激增到2002年的107.51萬人[25]。2012年底,中山市的常住總人口已達312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40.82萬人,人口密度為1352人/平方公里[24]。此外,祖籍中山的海外華僑和移居香港、澳門、台灣三地的移民共有80多萬人,分布在87個國家和地區,中山也因此被稱為「僑鄉」[26]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4,418,060人[27]。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121,275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296,785人,增長41.55%,年平均增長率為3.54%。其中,男性人口為2,383,175人,占總人口的53.94%;女性人口為2,034,885人,占總人口的46.06%。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17.12。0-14歲的人口為693,109人,占總人口的15.69%;15-59歲的人口為3,333,171人,占總人口的75.44%;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391,780人,占總人口的8.87%,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264,160人,占總人口的5.98%。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3,841,873人,占總人口的86.96%;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576,187人,占總人口的13.04%。

語言

中山市的語言也以漢語為主。廣東省的三大漢語變體粵語客家語閩語在中山都有分布。

  • 粵語主要分為石岐話沙田話(近順德話)、三角話(近東莞話)、古鎮話(近新會話)四種方言,粵語的使用人數占到全市總人數的84%,全市任何一個鎮區都有使用者,是中山市通用的本地語言。
  • 閩語主要分布在沙溪鎮、大涌鎮、三鄉鎮、南朗鎮及中山港(火炬開發區)等地,以村話為通稱,以方言島形式存在。
  • 客家語主要分布在五桂山附近,包括五桂山街道、神灣鎮及坦洲鎮的南部。

中山市是古中原移民組成的,粵語占絕對優勢,多種本地語言並存格局的文化保守城市,從宋朝清朝的多次移民潮造就了中山方言民系種類的豐富性。中山使用客家話的居民大部分來自於粵東梅縣附近的客家話地區。使用閩語的居民,大部分來自福建潮州。使用沙田話的居民來自於番禺、南海、順德等地,使用三角話的居民來自於東莞,使用古鎮話的居民來自於新會和江門。近年來,隨着大量外來人口逐漸學習掌握廣東白話,使用粵語的人群也在大幅的增長。

交通

Thumb
在車流高峰時期的中山二路

中山市交通目前以公路為主、水運為輔,並充分利用珠三角區域其它城市的港口機場鐵路等資源。另外,中山的人口也不斷增加,道路高峰期堵車相對嚴重。

2014年,中山共有公路通車里程2555公里[28]。目前,建成通車的高速公路有G2518 中江高速公路G0425 西部沿海高速公路G94 廣珠西線高速公路,它們和 105國道 228國道G4 京港澳高速、市內「三環十射」區域性幹線公路一起為骨架,構成了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目前中山城區設有有由南外環路和北外環路姐妹組成的「中山一環」,並將於2015年年底前建設「中山二環」城市快速路。中山目前仍有多項公路建設工程已經完成,進行或準備中,如將大灣區連為一體的深中通道,以及中江高速,廣珠中線二期,縱二線北段中山港大橋擴建工程,翠亨快線,城桂公路·坦洲快線,沙古公路·古鎮快線,S364線建設工程等[29],加強了中山市與周邊廣州珠海佛山江門等城市的聯繫。

水運交通方面,中山市現有碼頭216個,泊位28個,最大靠泊能力5000噸級。公共碼頭主要集中在中山港區、小欖港區和神灣港區,中山港區的通過能力為40萬個標準箱,小欖港區為30萬個標準箱,神灣港區為25萬個標準箱。2006年中山港集裝箱的年吞吐量為117.34萬標箱[30],是香港深圳、廣州等港口的重要補給港。

中山市目前設有中山三角通用機場。鐵路方面,有廣珠城際軌道交通廣珠鐵路,規劃中的鐵路中有國家沿海高速鐵路深茂鐵路南沙港鐵路中山港鐵路廣佛江珠城際軌道江恩城際、中山—南沙—虎門城際軌道交通等[31]。另外,中山市90公里半徑範圍內有廣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門等5個國際機場,可供中山市民使用。

公交

中山市最主要的公共交通為公共汽車和出租車,公共汽車由中山公交集團和小欖汽運公司共同管理,現在乘坐公共汽車可以使用城市一卡通「中山通」IC卡(包括中山公交和中山市小欖汽車運輸公司),大部分公交線路無人售票乘車兩元,使用中山通可享受5折優惠。可使用帶交通聯合的外地公交卡。

出租車

出租車方面,起步7元,在2公里內(沒跳表)下加收1元燃油附加費,在2公里外(跳表)下加收2元燃油附加費。超過2公里後索納塔出租車每公里2.48元,捷達出租車每公里2.20元;超過10公里後每公里日間2.60元,夜間3.12元;22:00-05:00起步價與日間手費相同,超過2公里後索納塔出租車每公里3元,捷達出租車2.64元;等候費為每分鐘0.38元。

由於中山人口增長較快,目前中山市內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公共汽車已經不堪負荷,在上下班的客流量高峰時期,即便是城區,也會不時發生公共汽車滿座而不停站的情況,針對中山公共交通的不足,中山在2009年開始規劃快速公交系統[32](Bus Rapid Transit)簡稱BRT,2013年第二季完成規劃,中山計劃從2013年至2015年分四階段建設主城區快速公交系統。其中,首期中山BRT示範線主線B1路「利和廣場-火炬公交樞紐站」及五條支線B10路、B11路、B12路、B13路、B15路已於2014年7月18日開通。B18路與2020年6月30日開通,中山也成為省內第二個開通快速公交的城市。[33]該線路全長12.9公里,投資1.1億元,投放60輛公交車,其中18米長車型6輛,12米長車型15輛;支線部分的運營公車則統一使用9米長車型,高峰發班間隔為5分鐘,全程30分鐘內到達,主線全線將採用公交專用道、封閉式站台等設施,全程智能化管理。

中山快速公交第二期環線公交正大力建設中,現東半環長江路段快速公交站已開放使用,同時開通7條最新BRT線路,將會為市民出行帶來極大便利。

軌道交通

另外,中山於2009年開啟建設軌道交通規劃,於2012年有初步規劃。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市長陳良賢在報告中表示未來將爭取推進城市軌道交通前期工作,構建中山捷運系統。據中山市發改局局長黃桂光透露,中山軌道交通將使用「重慶模式」,採用空軌架構。中山市曾組織相關人員到重慶、南京、蘇州等地,進行軌道交通的考察調研,並認為重慶的跨座式單軌交通較適合中山市情。目前,示範線的仍處於初步階段,並未最終確定。但市內相關部門已經在積極推進前期工作,該示範線的集資方式,初步敲定採用PPP模式,50%的建設成本來自社會資本,10%由財政負擔,剩下的40%由開發商承擔。據透露,初步預計該示範線的建設成本在20億到30億元左右。[34][35]

但是,由於門檻的提高,中山市的建設計劃慘遭夭折。如今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和珠江口東西岸的發展需要,廣州地鐵18號線(南中珠城際)未來將延長至中山市區以及南朗片區[36][37]

文化

民間藝術

中山民間藝術可分為民歌民舞戲劇等。

中山的民歌匯集了水鄉文化廣府文化等多種文化傳統,內容豐富,種類繁多。特別是在坦洲鎮附近的大沙田區,鄉民們自古就有在勞作和行船途中對歌競唱的習俗,這裡的民歌包括有男女在田間樹下談戀愛時唱的鹹水歌,談婚論嫁拜高堂時唱的高棠歌,以詠嘆調和嘆情為主旋的姑妹歌,還有漁民在划船途中唱的大罾歌。這些民歌即興性很強,隨字求腔,2006年,它們以「中山鹹水歌」的名稱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中。在沙溪鎮申明亭一帶流行的是另外一種風格的民歌鶴歌,通常和鶴舞一起搭配演出,並用三種地方方言融於一體來演唱。而在客家人居多的五桂山一帶,主要流行的民歌則是客家山歌白口蓮

Thumb
中山市一社區的粵劇業餘曲藝社的演出

中山的民舞是以模仿龍、獅、鳳、鶴等動物的形象而舞的舞蹈,主要是調龍耍獅,舞燈擬船等形式,有舞獅舞龍木龍舞鶴舞等幾種特色民舞。其中木龍舞和其它的舞龍有所不同,它的龍道具由整塊木頭雕成,通常重達幾十斤,甚至上百斤。傳統節慶的時候,年輕力壯的青年人在酒足飯飽之後就會藉着酒力把木龍舞到街上,所以又稱為醉龍舞。木龍舞盛行於中山的長洲、張溪、大涌等地,其後還一直流傳到澳門、珠海,是傳統香山地區獨有的民舞。

中山的戲劇主要是粵劇,粵劇是流傳於珠三角一帶以粵語演唱的戲劇形式。早在清朝同治年間中山開始有粵劇上演,清朝未年和民國時期,中山的粵劇達到了一個頂峰,本土誕生了一批著名的編劇和藝人。其中有男花旦兼編劇蛇王蘇;創作了《帝女花》、《紫釵記》、《蝶影紅梨記》等名作、享有「粵劇鬼才」美譽的編劇唐滌生;改良粵曲唱腔,創作了《平湖秋月》、《步步高》等廣東民樂代表作的呂文成;「粵劇泰斗」薛覺先的妻子,名旦唐雪卿等。中山的粵劇直至今天仍有很強的生命力,很多村鎮和社區都有自己固定或流動的粵劇舞台,還有為數眾多的戲迷們組織的業餘曲藝社,據統計,僅2003年一年,中山就有多達1000多場粵劇演出[38]

民間盛會

中山一些大型的民間盛會有龍舟賽、小欖的菊花會飄色巡遊等。

龍舟賽是中山富有特色、歷史悠久的民間競技盛會,每到臨近端午節的時候,中山的一些鄉村都會舉行「龍舟出水」的儀式。鄉民們先到宗祠廟宇拜祭龍舟頭、龍舟尾後,再由村里最年長的老人舉着龍頭,率眾將上年埋藏在河涌里的龍舟挖出來,裝上龍頭、點眼,再重新漆上豬油。儀式過後,村民開始組織起來進行訓練,參加一年一度的龍舟競賽。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後,龍舟賽曾一度中斷了很久,直到1996年,龍舟競賽才開始在中山的許多地方恢復起來,特別是在石岐街道,每年到端午節的那天,都有幾十條龍舟參賽,看龍舟競賽的市民人數眾多,龍舟賽已成為中山的民間體育盛會。

菊花會是小欖鎮特有的民間傳統花會,鄉民在菊花會舉辦期間展示各式菊花,文人在菊花會上把酒吟詩、賞菊畫菊,期間還有菊花戲上演。小欖一直享有「菊城」的美稱,早在南宋,便有小欖人開始種菊,明朝已有不少人善於作盆栽的菊藝。1736年,小欖的一些文人舉行了比試各家菊藝的「菊試」,這成了菊花會最早的雛形。1782年,小欖舉行了首次的菊花會。現在每隔60年,逢中國傳統干支紀年的甲戌年都將舉行一次盛大的菊花大會,大會期間會每年或數年舉行一些小型的菊花會。1994年的菊花會是離現在最近的一次菊花大會,吸引了800萬遊客前來參觀。2006年,小欖的菊花會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飄色巡遊是一種以飄色為主角,輔以群獅、游龍、花車、鑼鼓、秧歌腰鼓高蹺、彩牌的廟會巡遊,在中山一些鄉鎮的傳統節日期間都會舉行這樣的巡遊活動。飄色主要由色櫃、色心、色腳、色梗、色扛等組成,通常以體重較輕的小童作「色心」,扮成《三國演義》、《水滸傳》、《八仙過海》等故事裡面的人物或神仙,懸在半空,以達到「飄」的效果。中山的飄色有黃圃飄色、小欖的水上飄色、南朗的崖口飄色等,其中黃圃鎮還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飄色之鄉」的稱號。

飲食文化

Thumb
杏仁餅

中山傳統的本地菜式以粵菜為主,在五桂山的客家人中還保留有傳統的客家菜式。中山菜按地區和民俗的不同,又可細分為民田地區菜、沙田地區菜、小欖地區菜、五桂山區菜和岐江環城菜五個流派,其中除五桂山區菜為客家菜流派之外,其餘均為粵菜流派。

中山粵菜的特點是口味清淡、鮮美、注重原汁原味,入菜的原料取材廣博,烹調手法推陣出新,在傳統菜式的基礎上不斷變化。相比於廣州的粵菜,中山的菜式來自於民間,鄉土色彩濃郁一些,多為家居烹調方式的菜式。另外中山是水鄉,靠近海邊,海鮮和淡水魚蝦等食品資源豐富,使得中山菜有了良好的原材料。中山粵菜的特色菜式有:石岐乳鴿缽仔禾蟲、走地三黃雞小欖炸魚球三鄉小炒、椒鹽水蛇蒸三乾白灼魚皮砂鍋魚頭等。

中山五桂山一帶的客家菜是另一種特色,由於居於山區的客家先民多從事重體力勞作,為了補充鹽分和不易飢餓,客家菜一般都加了很多的油鹽,味道偏重咸、肥、香,食物的原料多取材於放養於山間的家禽。五桂山客家菜的特色菜式有釀豆腐、娘酒煮雞、客家咸雞、炒山坑螺、煎焗山坑魚等。

中山還形成了兩種特別的飲食習慣,它們是飲茶打甂爐。中山的飲茶和北方的不同,並不是以品茶為主,而是以吃各種廣式點心為主。飲茶的時間通常比較長,人們習慣在這段時間內談生意和交流感情等。打甂爐則是中國北方所稱的火鍋,中山的特色火鍋有狗肉火鍋、鯉魚火鍋、脆肉鯇火鍋,還有沙溪粥底火鍋等。這兩種飲食習慣由來已久,在民國時期,中山縣城即有多達30間的酒樓,分布在鳳鳴路、長堤路、孫文西路一帶,而大廟下、長堤路、悅來路一帶則沿街分布着很多打邊爐的食檔。

中山的土特產豐富,有杏仁餅、黃圃腊味、粉果金咤、三月紅荔枝、神灣菠蘿、石岐硤龍眼、茂生圍香蕉等,其中以杏仁餅最為有名。杏仁餅是由90多年歷史的咀香園餅家首創,最初的杏仁餅是選用綠豆磨成粉,再製成杏仁狀的餅,在餅中間夾一塊糖醃豬肉,經烘烤後製成綠豆餅。杏仁餅也以它的外形而得名,現在經過改良,己變成圓餅狀。

中山脆肉鯇: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風景名勝

Thumb
中山十景之阜峰文筆——煙墩山塔

元朝,香山縣令王天祥召集文人墨客第一次評選出了「香山八景」,他們是阜峰文筆、石岐晚渡、長洲煙雨、金鼓朝陽、南台秋月、金紫岩溜、天池芰荷、浮虛春濤。歷經幾百年之後,現在只剩阜峰文筆仍成為一景,其餘七景都已不復舊觀了。1985年和1998年,中山市政府連續進行了兩次「中山十景」的評選活動,目前的中山十景為:中山故居、老街新韻、興中綴綿、仁山玉宇、五桂雄峰、溫泉碧苑、阜峰文筆、長江疊翠、紫嶺鳴嚶、菊城金瓣,「中山十景」包含了中山旅遊景點的精華。

南朗鎮翠亨村是孫中山的故鄉,現存孫中山故居中山紀念學校舊址,均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翠亨村也被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南朗鎮欖邊村的茶東陳氏宗祠群是珠江三角洲地區保存較為完整、規模較大的祠堂建築群之一,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山十景」中的「老街新韻」是指石岐街道孫文西路,是一條從開始建立、共有800多年歷史的老街。現存的這些老建築多半建於清朝民國時期,多是歸國華僑所建,建築風格是歐式殖民地建築風格與嶺南騎樓風格的混合體,在建築學上被稱為「南洋風格建築」。1997年開始,政府對孫文西路投入大量資金進行修繕,使其煥然一新,成為如今中山最繁華的商業街之一。

除了中山十景之外,中山還有一些熱門的旅遊景點,例如岐江公園中山城嶺南水鄉詹園橫門海上莊園廣豐村旅遊區泉林山莊卓旗山莊長江水世界逍遙谷等。

教育

中山市於2005年成功創建廣東省教育強市[39]

高等教育

高等院校: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中山職業技術學院等;

在中山設有分校區的高等院校:廣東藥學院中山校區、廣東理工職業學院中山校區、湖南工業大學中山包裝學院等;

成人高校:中山開放大學中山市新華專修學院等;

中等教育

普通高中:

市直屬高中:中山紀念中學中山市第一中學中山市華僑中學中山市實驗中學中山市濠頭中學中山市楊仙逸中學中山市東區中學中山市小欖中學中山市古鎮高級中學中山市東升高級中學中山市龍山中學中山市第二中學中山市桂山中學中山市永安中學中山市煙洲中學[40]

鎮區或民辦中學:中山市橫欄中學中山市南頭高級中學小欖實驗高級中學中山市民眾中學廣東博文學校中山市紀中三鑫雙語學校[41]華南師範大學中山附屬中學中港英文學校中山市聯翔學校中山外語學校

職業高中、中專、技校、特殊:
中等技術學校:

中山市中等專業學校中山市體育運動學校中山市特殊教育學校

職業高中學校:

中山市技師學院(中山技校)、中山市第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中山市沙溪理工學校中山市建斌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中山火炬開發區理工學校中山市港口理工學校中山市三鄉鎮理工學校中山市東鳳鎮理工學校中山市南朗理工中學中山市坦洲理工學校中山市工貿技工學校中山市啟航技工學校

基礎教育及幼兒教育

中山市基礎教育比較完善,每個鎮(區)均有一所以上初中,小學基本覆蓋到社區(村),幼兒教育更能覆蓋到小區(自然村)。

名人

城市榮譽

中山市憑着城市綠化率高、環境衛生狀況良好、治安穩定等條件,近幾年陸續榮獲聯合國中國政府的一些城市榮譽,在綠化、環境、衛生、城市建設、治安等方面的成績位於中國城市的前列。以下是中山市在1990年代以後所獲得的主要城市榮譽的列表:

更多信息 城市榮譽, 獲獎時間 ...

友好城市

注釋

來源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