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南海郡,是從秦朝至唐朝的郡,位於漢地九州域內。郡治番禺縣在今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
百越南越 史前-前221 | ||||||||
秦朝南海郡 前221—前206 | ||||||||
南越國 前206—前111 | ||||||||
西漢交趾刺史部 前111—8 | ||||||||
交趾刺史部(鄧讓割據) 8-30 | ||||||||
東漢交趾刺史部 30—191 | ||||||||
交州刺史部(士燮割據)191—226 | ||||||||
孫吳廣州 226—280 | ||||||||
晉朝廣州 280—420 | ||||||||
劉宋廣州 420-479 | ||||||||
蕭齊廣州 479-502 | ||||||||
蕭梁廣州 502-557 | ||||||||
陳朝廣州 557-589 | ||||||||
冼馮政權 589—689 | ||||||||
唐朝嶺南道 689—907 | ||||||||
後梁嶺南道 907—917 | ||||||||
南漢 917—971 | ||||||||
宋朝廣南東路 978—1279 | ||||||||
元朝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廣東道宣慰司 1279–1354 | ||||||||
何真政權1354–1368 | ||||||||
明朝廣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1368–1646 | ||||||||
清朝廣東承宣布政使司 1646–1911 | ||||||||
中華民國廣東省 1912–1949 • 中華民國粵省軍政府 1911–1912 • 中華民國護法軍政府 1917–1921 • 廣州中華民國政府 1921–1922 • 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 1923–1925 • 國民政府西南政務委員會 1931–1936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 1949至今 |
秦朝平定嶺南後設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南海郡下轄四縣(番禺、四會、博羅、龍川),另一說為六縣(番禺、四會、博羅、龍川、冽江、揭陽),郡治在番禺(即今廣州市),主體範圍在今廣東、海南、香港、澳門、廣西東南部和福建南部。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2年)冬[1],平定南越國,把原嶺南三郡之地析為九郡(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設交趾刺史部。南海郡治番禺縣,領番禺、中宿、博羅、龍川、四會、揭陽六縣。綏和元年(前8年)改交趾刺史部為交州刺史部,南海郡隸交州。
孫吳黃武五年(226年),交州分為交、廣兩州,南海郡隸廣州,但不久就撤銷了廣州,永安七年(264年)又復置廣州。
東晉咸和六年(331年),晉成帝將南海郡一分為二,分出東官郡[2],郡治在目前深圳市南山區南頭古城,管轄八縣:寶安縣、安懷縣、興寧縣、海豐縣、海陽縣、綏安縣、海寧縣、潮陽縣。
隋朝開皇九年(589年),撤銷南海郡,置廣州總管府,仁壽元年(601年),因避隋煬帝名諱而改名番州,大業三年(607年)又改為南海郡。戶三萬七千四百八十二,下轄十五縣:南海縣、曲江縣、始興縣、翁源縣、增城縣、寶安縣、樂昌縣、四會縣、化蒙縣、清遠縣、浛洭縣、政賓縣、懷集縣、新會縣、義寧縣。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廢南海郡,復置廣州。天寶元年(742年)改廣州為南海郡。乾元元年(758年)復郡為州,南海郡又改廣州。[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