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揭陀(梵语巴利语:मगध,Magādha,或译为摩揭、摩竭陀、摩羯陀)古代中印度十六强国之一,后成四大强国之一,最后更统一全印度。扩张前,其位置在恒河平原东部今比哈尔邦南部。摩揭陀国由比哈堆王朝,柏拉沃达王朝(公元前682-544)、汉仁迦王朝(公元前544-413年)及幼龙王朝(公元前413-345年)统治。印度北部的最重要三个王朝继承了摩揭陀:难陀王朝(公元前345-322年)、孔雀王朝(公元前322-185年)及笈多王朝(公元前319-公元后550年)。佛陀一生多半在摩揭陀:佛教史上的王舍城结集、华氏城结集都在摩揭陀,因此摩揭陀是印度重要佛教圣地之一。唐朝贞观年间,高僧玄奘往印度取经曾路经此地,在《大唐西域记》一书中专辟二卷详述[1]。而菩提迦耶的比迪帕提称他们自己为摩揭陀国主,统治部份摩揭陀地区直至十三世纪。
简介
摩揭陀位于恒河中下游地区,大体相当于今印度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在不同王朝统治下,摩揭陀王国的疆域有很大变化,有时以摩揭陀为核心区域的政权会扩张为囊括整个北印乃至南印部分地区的大帝国。在早期吠陀文化时代,摩揭陀尚被视为落后地区。摩揭陀的早期王朝世系均不可考,虽然往世书中保留一份极不可信的王表;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摩揭陀国王妖连也曾作为一个强大的反面人物出现。摩揭陀真正清晰的历史开始于频毗娑罗(瓶沙王)统治时期,这主要是由于佛教和耆那教文献保留了许多关于他的资料。频毗娑罗统治下的摩揭陀是北印的一大强国,也是所谓“印度十六雄国”之一。
频毗娑罗时代的摩揭陀都于王舍城(今拉杰吉尔)。由于摩揭陀具备易守难攻的地理条件,它逐渐在十六雄国中取得优势地位。频毗娑罗在位时已经开始向外扩张,向东吞并同为十六雄国之一的鸯伽,并与西北方的㤭萨罗和东北的弗栗恃建立联姻关系。在频毗娑罗之子阿阇世(未生怨王)统治时代,摩揭陀进一步扩张,利用阴谋夺取弗栗恃,并迫使㤭萨罗臣服。频毗娑罗和阿阇世广泛关注当时印度活跃的思想界,佛教和耆那教文献都声称他们是本教的支持者。佛教历史上的第一次结集据说就是在阿阇世赞助下举办的。阿阇世之子优陀夷将都城迁至华氏城。优陀夷之后的国王据说都是些杀父篡位者,统治昏庸残暴,终于被贵族和市民推翻。一个大臣悉输那伽被选举为新国王,开始幼龙王朝的统治。悉输那伽之子黑阿育王扶持佛教(注意--勿将他和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弄混),并赞助举行佛教的第二次结集。在黑阿育王死后,他的年幼的儿子们被大将摩诃帕德摩·难陀推翻,后者建立难陀王朝。
难陀王朝是摩揭陀又一次大扩张时代,其扩张所及远远超出了摩揭陀的核心范围。尽管关于这个王朝的一切都晦暗不明,历史学家仍然确信,至少在大红莲难陀统治时期摩揭陀进行大规模的武力开拓边土。这包括彻底征服㤭萨罗,向东南扩张至今奥里萨邦;根据铭文显示,大红莲难陀的权威甚至及于德干。[2]根据传统说法,在大红莲难陀死后,王位由他的8个儿子先后继承;在他们的统治下,政权的能力逐渐衰弱。难陀王朝的最后一个统治者是达那·难陀,一般认为他就是亚历山大大帝入侵时的摩揭陀国王;根据希腊人的说法,这个国王拥有相当可观的军事实力。但由于他的统治非常残暴,终于导致民众暴乱,一个叫旃陀罗笈多的冒险家乘机推翻难陀王朝。
旃陀罗笈多建立的王朝叫孔雀王朝。孔雀王朝是印度第一个可以明确确定年代的王朝,这是由于该王朝与希腊化世界保持着密切联系,使现代研究者可以通过能够明确确定年限的各希腊化国家留下的资料来推断孔雀王朝的情况。孔雀王朝以前的印度各王朝的具体存在时间只能靠估计,而不同学者的估计结果可能相差数百年之多。旃陀罗笈多在获得政权后立刻派兵攻打亚历山大在印度河流域留下的一些军队,夺取旁遮普,迅速统一整个北印度。之后,他阻止企图恢复希腊人在西北印度的统治的亚历山大诸继业者之一塞琉古;旃陀罗笈多与塞琉古签订和约,使孔雀王朝获得了部分中亚,实际上形成孔雀王朝对亚洲希腊化国家的优势地位。
地理位置
摩揭陀国在扩张前的首都设在王舍城,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巨石堆积围墙之城。摩揭陀国对应现代地区为比哈尔邦南部的巴特那、杰哈纳巴德、那烂陀、奥兰加巴德、阿瓦尔、纳瓦达和伽耶等地区。 它的北界是恒河,东界是占巴河,南界是乔塔那格浦尔高原,西界是松河
佛教
在公元前六世纪,摩揭陀国是沙门运动推动与发展的主要区域。沙门运动的产生主要是针对婆罗门信仰的反思,发展出各种理论与修行方式,理论包括否认灵魂观、反婆罗门律法观、原子论、无神论、唯物主义、不可知论、宿命论、自由主义、极端禁欲主义、素食主义、非暴力主义等等。[4]
佛教学者亚历山大·韦恩(Alexander Wynne)认为摩揭陀地区的文化与语言都与吠陀婆罗门梵语地区文化不同,因在吠陀文本《百道梵书》(Satapatha Brahmana)中贬抑、妖魔化摩揭陀地区的居民,说著像是野蛮人的话。
摩揭陀国的宗教被称为沙门传统,包括耆那教、佛教、正命论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不崇拜婆罗门教的帝释天,不认同婆罗门教的种性制度及通过各自提倡的襌修方式,解释现世苦难与脱离终极轮回的方法。
佛教圣典的巴利语三藏的语言,现代研究者称为巴利语,传说是佛陀所用的摩揭陀语[5][6],实际上是与摩揭陀俗语相关的一种近似语言或交际语。这从巴利三藏中残留著非巴利语形式的语言,如bhikkhave 比丘们(此词的出现率是最高的,共出现26425次)而得知,比丘的复数呼格若按巴利语的文法应拼作 bhikkhavo。
语言
巴利三藏的注释书,将巴利语等同于是摩揭陀国的语言。19世纪的英国东方学家罗伯特凯撒柴尔德斯主张巴利语的真正名称是摩揭陀俗语(Magadhi Prakrit),由于Pāḷi 有“行、线、系列、经典、圣典”之意,因此巴利语(pāḷibhāsā)这词是指圣典的语言的意思,其原意不是用来指该语言的名称[7]。不过,现代研究者指出,巴利语其实并不包含摩揭陀俗语所具有的东部语言特征[8]。因此巴利语这词确实本来不是指该语言的名称,但巴利语也不是摩揭陀俗语,而是与其相近的另一种语言。
历代君主
巨车,妖连,偕天
- 悉输那伽(龙种,在位18年)
- 迦罗输伽(黑阿育王,在位28年)
- 黑阿育王的十个儿子(在位22年)
- 非常混乱的历史;大红莲难陀也许没有立刻篡位,而是继续以黑阿育王的某个儿子为傀儡
据《大史》,难陀王朝总共只统治了22年;大红莲难陀的儿子的数量,是通过《大史》将整个王朝称为“九难陀”推出来的
- 摩诃帕德摩·难陀(大红莲难陀)
- 大红莲难陀的8个儿子:
- 达那·难陀
在孔雀王朝时代,摩揭陀实际上变成了统治南亚大部和部分中亚的帝国。
在阿育王去世后,孔雀帝国可能马上就分裂了;佛教、婆罗门教及其他来源的文献关于他的继承者的说法互相矛盾。实际可能是同时有多个国王在位,瓜分了帝国。
- 婆薮提婆
- 菩弥密多罗
- 那罗衍那
- Susarman
约在一世纪,案达罗的百乘王朝征服了摩揭陀。
物产
延伸阅读
[编]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