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身梵语निर्माणकाय nirmāṇakāya),大乘佛教术语,又译为应化身应化法身化身等,大乘佛教认为非佛的真常法身,而是为众生说法,临时变化而来的身相[1]

含义

二身之一

二身之一,真身之对称。[2][3]

三身之一

三身之一。法身报身之对称。

和“变化身”等同

大乘同性经·卷下》将佛身分为报身、应身、真身三种,而以“秽浊世中现成佛者当成佛者。如来显现从兜率下。乃至住持一切正法一切像法一切末法”,均称为应身。

海妙深持自在智通菩萨复问佛言。世尊。佛身几种。佛言。善丈夫。略说有三。何等为三。一者报。二者。三者真身。

海妙深持自在智通菩萨复问佛言。世尊。何者名为如来报身。佛言。善丈夫。若欲身彼佛报者。汝今当知。如汝今日见我现诸如来清净佛刹现得道者当得道者。如是一切即是报身。

海妙深持自在智通菩萨复问佛言。世尊。何者名为如来应身。佛言。善丈夫。犹若今日踊步揵如来。魔恐怖如来。大慈意如来。有如是等一切彼如来。秽浊世中现成佛者当成佛者。如来显现从兜率下。乃至住持一切正法一切像法一切末法。善丈夫。汝今当知。如是化事皆是应身。

海妙深持自在智通菩萨复问佛言。世尊。何者名为如来法身。佛言。善丈夫。如来真法身者。无色无现无著不可见。无言说无住处无相无报。无生无灭无譬喻。如是善丈夫。如来不可说身。法身智身。无等身。无等等身。毗卢遮那身。虚空身。不断身。不坏身。无边身。至真身。非虚假身。无譬喻身。是名真身。

摄大乘论(魏译)·卷上》将应身、真身、报身共为三身。《十地经论·卷三》将应身佛、报身佛、法身佛共为三身佛。《佛光大辞典》载,“天台宗于藏、通、别、圆之化法四教谓有能说之教主,乃立四佛。其中藏教之教主称劣应身,现丈六卑小之身,住于凡圣同居土;通教之教主称胜应身,又作带劣胜应身,乃丈六之佛,具神通变现自在,住于方便有余土。”

佛光大辞典》载,“指八相成道之佛,此佛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项背圆光,随机化现,忽有忽无。”

应身和化身

也有人将应化身拆分为应身、化身。应身是佛陀报身成佛后,到世间示现入胎、悟道、转法轮、入灭等,和当时、当地的人类一样,但如同报身有庄严相好。而化身是以神力化现的假体。一般情况下佛教将二者都视为方便变化身。例如藏传佛教,一个上师可能会转世为多个祖古,几人都被认为是其化身(应化身)。

指为十地菩萨说法的佛身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二》:

一切如来有三种身。云:何为三。一者化身。二者应身。三者法身。如是三身具足。摄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正了知。速出生死。……善男子。云何菩萨了知应身。谓诸如来。为诸菩萨得通达故。说于真谛。为令解了生死涅槃是一味故。为除身见众生怖畏欢喜故。为无边佛法而作本故。如实相应如如如如智。本愿力故。是身得现。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项背圆光。是名应身。

摄大乘论(梁译)·卷上》、《观经疏玄义分》(善导大师)等也有此类记述。

四身之一

四身之一。法身报身化身之对称。

佛光大辞典》载,“为地前诸菩萨而现之佛身,此佛身系依定力而现起者,故不摄于五趣。”

《合部金光明经·卷一》载:

佛言。善男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一切如来有三种身。菩萨摩诃萨皆应当知。何者为三。一者化身。二者应身。三者法身。如是三身摄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云何菩萨了别化身。善男子。如来昔在修行地中。为一切众生修种种法。是诸修法至修行满。修行力故而得自在。自在力故随众生心。随众生行。随众生界。多种了别不待时不过时。处所相应。时相应。行相应。说法相应。现种种身。是名化身。

善男子。是诸佛如来。为诸菩萨得通达故说于真谛。为通达生死涅槃一味故。身见众生怖畏欢喜故。为无边佛法而作本故。如来相应如如如如智愿力故。是身得现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项背圆光。是名应身。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了别法身。为欲灭除一切诸烦恼等障。为欲具足一切诸善法故。惟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前二种身是假名有。是第三身名为真有。为前二身而作本故。何以故。离法如如。离无分别智。一切诸佛无有别法。何以故。一切诸佛智慧具足故。一切烦恼究竟灭尽故。得清净佛地故。是故法如如如如智。摄一切佛法故。

名词辨析

更多信息 语言, 写法 ...
语言 写法 拼音 汉语音译
梵语 निर्माण काय nirāmaṇakāya
藏语 སྤྲུལ་སྐུ sprul sku/Zhügu/tülku/trulku 祖古、朱古、祖固
蒙古语 xubilgan 呼毕勒罕、呼弼勒罕、呼必勒罕
汉语 应身 —— ——
关闭
  • 梵语निर्माण काय 

汉语意译为“应身”。[4]

  • 藏语སྤྲུལ་སྐུ

该词是藏语“应身”之义,是梵文nirāmaṇakāya的藏语译名。9世纪初的《唐蕃会盟碑》上的藏文碑文有“幻化的神赞普”(vphrul-gyi-lha-btsan-po)与“圣神赞普”(lha-btsan-po)相对应,可见སྤྲུལ་སྐུ一词最初的含义和称吐蕃赞普为“幻化”或“应身”赞普有关系。元朝以后,སྤྲུལ་སྐུ一词开始特指藏传佛教僧侣的转生应身。[4]

该词是蒙古语“应身”之义。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之后,藏语སྤྲུལ་སྐུ一词在蒙古语中被称为“呼毕勒罕”。[4]

该词还被用于指“转世灵童”。丁福保《佛学大辞典》称,“呼毕勒罕,蒙古语,化身之义,西藏达赖班禅两喇嘛及诸胡土克图,皆能不昧本性。身死之后,寄胎转生,复接其前身之位职。谓之呼毕勒罕。”

作为转世灵童之意的“呼毕勒罕”也是清朝官方使用的名词,带有法律性质,如《钦定大清会典》卷六七,“凡喇嘛有行者能以神识转生于世,曰呼毕勒罕,皆入名于奔巴金瓶掣定焉。”

参考文献

相关条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