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原名江譽鏐,1930年代粵劇劇作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江誉镠[注 3](1910年3月3日—1984年5月6日[1]),又名江誉球、黄标,字绛霞[注 4],号小兰斋主,别号南海江枫,艺名南海十三郎,人称江十三、十三哥,于广州出生,祖籍广东南海县张槎下塱村[注 5],乃1930年代粤港著名粤剧剧作家。代表作包括《心声泪影》、《女儿香》、《燕归人未归》等。弟子有袁准、唐涤生等[注 6]。育有一女黄菊霜[注 7]。江誉镠为清末翰林江孔殷太史第十三子,且为影星梅绮和食家江献珠的叔父。[1]
南海十三郎 | |
---|---|
编剧 | |
本名 | 江誉镠 |
昵称 | 江十三 十三哥 十三叔(后辈尊称) |
别名 | 绛霞(字) 小兰斋主(号) 南海江枫(号) 江誉球 黄标 |
民族 | 汉族 |
籍贯 | 广东省南海县张槎镇塱边乡下塱村 |
出生 | |
逝世 | 1984年5月6日 | (74岁)
职业 | 粤剧剧作家、电影编剧、电影导演、报刊专栏作者、报刊编辑、教师 |
语言 | 粤语、吴语、官话、英语、德语 |
教育程度 | 香港大学医科肄业 |
母校 | 南武小学[注 1](约1920年至1922年,肄业) 私立岭南大学附属中学(约1922年至1923年,肄业) 广州私立中德中学(约1923年,肄业) 香港预科书院(1924年至1925年,肄业) 私立岭南大学附属中学(1925年至1927年) 香港华仁书院(约1927年至1928年) 香港大学(约1928年至1929年,肄业) |
宗教信仰 | 基督教[注 2] |
配偶 | 陈马利(1920年代末) 林雪蝶(1930年代中,未正式结婚) 黄菊霜之生母(1930年代末) |
儿女 | 黄菊霜(女) |
父母 | 江孔殷(父) 杜秀兰(生母) 周氏(养母、伯母) |
亲属 | 江清泉(祖父) 江誉汉(长兄) 江仲雅(二兄) 江叔颖(三兄) 江季槐(四兄) 江誉桂(五兄) 江誉题(九兄) 江畹征(十一姊) 江畹贻(十二姊) 江誉裴(十五弟) 江畹文(十六妹) 江畹英(十七妹) 江家潮(堂兄) 江端仪(侄女) 江绳宙(侄) 江献珠(侄女) 江沛扬(堂侄) |
出道地点 | 英属香港 |
出道日期 | 1924年 |
出道作品 | 《寒夜箫声》(1924年) |
代表作品 | 粤剧: 《心声泪影》 《女儿香》 《燕归人未归》 著述: 《小兰斋杂记》 |
活跃年代 | 1924年至1960年代 |
签名 | |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信息 |
江誉镠乃清末翰林江孔殷太史第十三子。母亲为江孔殷第六房妾杜秀兰,于广州黄沙丛桂西街分娩后去世。[5] 后江誉镠由伯母周氏养育,两岁曾跟江孔殷迁往香港坚道七十五号,不久回到位于广州河南同德里的太史第居住。[1] 江誉镠幼年于太史第内的“兰斋私塾”读书,师从名儒何天辅、陈桂生等习经史;十岁入读南武小学,师从胡凤昌等[注 1][1];此后江誉镠先后入读私立岭南大学附属中学、广州私立中德中学、香港预科书院、香港华仁书院,再考入香港大学修读医科。[1] 其中,江誉镠早于广州求学期间已因学校宗教背景而信奉基督教并受洗成为教徒。[注 2]
1924年,香港预科书院邀请“寰球乐剧团”义演,班主何浩泉延请江誉镠编剧,江氏遂将莎士比亚的喜剧《皆大欢喜》改编成粤剧《寒夜箫声》,亦为其所编撰的第一出粤剧剧本。[注 8]
1929年,江誉镠加入由粤剧名伶薛觉先所创立“觉先声剧团”的第一届戏班,并起艺名“南海十三郎”。同年自香港大学退学,打算转校到北平协和医学院[7],后因故留居上海,直至1932年回广州。1930年,凭剧作《心声泪影》扬名省港[10]。1938年,广州沦陷,江氏跟随家人逃难至香港,曾与某女子同居并生下一女,后来起名黄菊霜[注 7]。翌年,江氏受赵如琳邀请到广东,加入省立艺术院编撰《平戎帐下歌》等抗日粤剧。1940年,时任广东省政府主席李汉魂聘请江氏担任“战时粤省参议”,江氏则自改名号为“南海江枫”。翌年,北上曲江,与关德兴(艺名“新靓就”)合作编剧。1945年8月,回广州。不久,有朋友请江氏到香港办报;半年后,又乘坐火车回广州,途经萝岗时,他突然遭人推倒并跌伤头部及脊骨,后被送往河南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留医。[1]
1949年,江誉镠回到南海县乡下居住;同年冬天,又赴香港中环,于皇后大道中鹿角酒店(现址为鹿角大厦)居住[1],后曾迁居到湾仔分域街、轩尼诗道附近[5]。1953年、1959年,曾两度被送往高街精神病院。1961年,曾被送往青山医院,翌年三月出院。当时,江誉镠每每由其侄女兼当时已为新约教会创办人的江端仪送其进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江誉镠亦曾因于香港街头流浪及屡屡进出精神病院等经历,并受江端仪影响,而一度再次信奉基督教。[注 2] 1964年,为《工商晚报》等撰写专栏文章,后于2017年由香港作家及粤剧学者朱少璋辑为《小兰斋杂记》三册。1970年,江氏得佛教大光中学(现址为大光德萃书院)创办人慈祥法师向大屿山宝莲禅寺时任住持筏可和尚引荐,筏可怜江氏流离失所,遂准许其留住宝莲寺,并予以接待员(俗称“知客”)一职,专事招待外宾,导游寺内名胜。1976年,又曾被送往青山医院。1984年,江氏因患普通科病,由青山医院转送往玛嘉烈医院,后于5月6日在该院去世[注 9],享年74岁。[8][1][5]
就南海十三郎与香港粤剧剧作家唐涤生是否具有师徒关系,一直众说纷纭。1983年,曾与唐涤生共事的香港粤剧编剧梁山人,在接受香港电台节目《唐涤生戏曲回响》时,曾指出唐涤生的师父是冯志芬和南海十三郎,而该节目主持人也确认一次说是唐涤生遗孀郑孟霞也指南海十三郎是唐涤生的师父,另一位曾与唐涤生共事的粤乐作家王粤生也呼应此说。[11] 然而,此后有人不认同南海十三郎是唐涤生的师父一说,例如曾帮南海十三郎抄过曲的江河,便以“二次大战前,人人都叫十三郎‘十三哥’,唐君(唐涤生)也这样称呼他。和平之后,十三郎回港,唐涤生也叫他‘十三哥’,及至唐氏稍为知名的时候,哥也不叫,改口叫‘十三’。〔……〕十三郎叫唐叔做‘阿唐’,而阿唐就叫他‘十三’,叫得非常亲切,他们是朋友,不是师生。”认为二人并非具有师徒关系。[11]
为此,香港作家及粤剧学者朱少璋搜集南海十三郎于1960年代为《工商晚报》等报章撰写的专栏文章,并辑为《小兰斋杂记》三册,于2017年出版。唐涤生于1959年病逝,而据《小兰斋杂记》所载,南海十三郎曾在1960年代多次于其专栏文章中书明“弟子唐涤生”[5]。故此,朱少璋认为唐涤生的师父除冯志芬外,另一位是南海十三郎;但同时也看不出南海十三郎及唐涤生在剧艺承传方面有明显的关系。[11] 2021年,粤剧名伶阮兆辉指根据南海十三郎的文字材料,确实显示他曾称呼唐涤生为弟子,也忆述南海十三郎曾有亲口指点唐涤生,然而二人有否进行拜师仪式则不得而知。[12] 2024年,香港粤剧学者陈守仁则在其著作《唐涤生创作传奇(增订版)》中,论证唐涤生确为冯志芬徒弟,并认为在一向“论资排辈”的粤剧戏班中,唐涤生应为南海十三郎的徒孙,但没有明确证据证明唐涤生曾受南海十三郎的指导。[13]:46-47
以下所列南海十三郎轶事,乃据《小兰斋杂记》及《沧桑太史第》按时间顺序摘录[15][2]:
另外,粤剧名伶阮兆辉亦曾忆述有关十三郎的轶事,包括[5][18][19]:
江誉镠的生平事迹广为流传,1993年被杜国威改编成为舞台剧《南海十三郎》,并在香港上演,由谢君豪饰演南海十三郎。[16][20] 由于这套舞台剧非常受欢迎,所以后来被改编成1997年香港电影《南海十三郎》,由高志森导演及监制,同由谢君豪饰演南海十三郎。[21][20] 1999年,又被亚洲电视再改编成电视剧《南海十三郎》,由林韦辰饰演南海十三郎。[22]
2022年,高志森和广东佛山粤剧院将江誉镠的生平事迹改编成粤剧《南海十三郎》,并于同年6月14日假佛山琼花剧院首演。[23] 该剧由李江崊饰演南海十三郎。[2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