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丹·布朗2003年小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达芬奇密码》(英语:The Da Vinci Code,ISBN 0-385-50420-9)是美国作家丹·布朗的一部小说,2003年3月18日由兰登书屋出版。这本书以750万本的成绩打破美国小说销售记录,目前全球累积销售量更已突破8000万册[1],成为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小说之一。这本书集合了侦探,惊悚和阴谋论等多种风格,并激起了大众对某些宗教理论的普遍兴趣,包括:有关圣杯的传说、抹大拉的玛丽亚在基督教历史中的角色等通常被基督徒视为异端的理论。虽然作者声称书中所用资料是事实,不少批评者已经指出内有极多歪曲事实和捏造之处。
此书是布朗2000年小说《天使与魔鬼》的续篇。兰登书屋[2]于2004年将此书再版为“特制插图版”。新版本包含了超过160幅包括文字说明的图片。
该书是关于主角——哈佛大学的宗教符号学教授罗伯·兰登,解决巴黎卢浮宫声望卓著的馆长雅克·索尼埃被谋杀一案。索尼埃赤裸的尸体是以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名画维特鲁威人的姿态在卢浮宫被发现的,索尼埃死前在身边写下一段隐秘的讯息并且用自己的血在肚子上画下五芒星的符号。一些达芬奇的著名作品中隐含的讯息,包括《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等,都在解密的过程中逐渐显露。
小说的主要冲突围绕着两个谜团展开:
小说以不同的人物同时展开几条故事线,最终所有的故事线汇集在一起,并在书的结尾得到解决。
要弄清楚谜团需要解决一系列的智力难题,包括单词中字母的排序和数字难题。谜题的真相最终指向圣杯可能出现的地点和两个分别叫做锡安会和圣殿骑士团的秘密团体。罗马天主教组织西班牙主业会也出现在情节中。
以下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几位主要角色。人物的名字里含有双关语、变位字、或暗藏线索似乎是丹·布朗的风格。[来源请求]
小说是20世纪后期对诺斯提教派的兴趣的复兴的一部分。小说的素材主要来自《圣血和圣杯》(原文版小说的第253页区别于其它素材来源,特别提及了这本著作的名字)。有人声称《达芬奇密码》就是取材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英国广播公司播放的一组短片的《圣血和圣杯》的传奇演绎版本。两者相同之处包括将抹大拉马利亚描述为活着的圣杯、对法国王朝的神圣起源的描写、书中涉及的神秘论、古埃及圣贤、教皇制度中的阴谋、以及隐写术的应用等。在《圣血和圣杯》一书中,油画《阿尔卡迪的牧人》(“Et in Arcadia ego”。译注:中文的画名采用的是较熟知的翻译,但并不准确,西方美术史上对该画的拉丁文名字的含义以及画中隐匿的内容有一些不同的解释)的法国画家普桑扮演了后来被《达芬奇密码》一书的作者布朗赋予达芬奇的角色(多年后,《圣血和圣杯》一书的作者之一向新闻界公开承认,整个故事都是虚构的)。关于《圣血和圣杯》一书的作者之一Baigent,布朗的故事中人物提宾(Teabing)的名字是把Baigent的字母重排了顺序而来的。
也有人声称布朗改写了其早先的罗伯·兰登小说《天使与魔鬼》中的题材。
翁贝托·埃可早先的《傅科摆》一书也涉及这些宗教阴谋,包括(顺便提及的)关于圣血解释的双关含义以及神殿,但却是以更具批判性的方式涉及的——实际上该书是一部对阴谋论和相信它的人的无用之处的一个文学讽刺。
基督教自由主义也被认为对本书产生了影响。
丹·布朗的小说在2003年出版来一直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销售上甚至可与广受欢迎的《哈利·波特》丛书相匹敌。该书产生了大量相关书籍,并在《纽约时报》、《人物》杂志以及《华盛顿邮报》上受到热评[3]。很多人赞扬该书情节引人且发人思考。这本书还重新燃起了对天主教会历史的兴趣。
由于此书开篇宣称:
许多人认为《达芬奇密码》曝光了基督教正统过去的真相。但其结果招致了来自天主教和其它基督教团体、历史学家、艺术史家及其它抱怨其研究粗糙的读者们的负面批评。有历史学家认为丹・布朗歪曲——有时甚至捏造了——历史。另一方面,包括作者在内[4]有人指出开篇的声明并没有声称小说中的人物所提出的关于抹大拉的马丽亚,耶稣及基督教历史的理论是都准确的。
批评包括:
《达芬奇密码》的流行,和对于书中记录正确性的普遍接受,在基督教群体中引起了争议,并导致了针对这一议题的大量书籍的出版。其中包括Carl Olson和Sandra Miesel的The Da Vinci Hoax(《达芬奇恶作剧》)。
把学者尚未解决的争议性话题断言为事实,这是对此书质疑的很大来源。很多人认为,书中宣称本身准确无误,哪里是“事实”的结束和虚构的开始却模糊不清。再加上宗教团体称其对争议性宗教观点的反对和冒犯,大量的争论和偏袒性资料便由此引发。
本书曾受到广泛的批评因为它被认为反映了陈旧的新教徒对天主教的毁谤(见,2005年7月24日BBC的Sunday节目),或者更一般的说,反映了反对教会干预政治的传统。2005年3月15日,天主教热那亚总教区总主教、信理部前第二负责人达济斯·贝尔托内枢机以具有反天主教倾向为理由申斥此书及其发售者。“它看起来就像是倒退到了十九世纪的反神职人员的小册子,”他说。它是“粗俗和荒谬”的对历史的扭曲,充斥着“廉价的谎言。”该枢机同时也坚决维护被作为该书主要目标的天主教组织主业会。
关于此书和其它作品的写作手法,布朗也受到了批评。《达芬奇密码》中许多角色定位明显带有美国对欧洲人的偏见,致使欧洲人尤其抨击布朗有欠思考的陈腐说庋和“厌烦的偏见”。
2006年2月,Michael Baigent和Richard Leigh,《圣血与圣杯》三位作者中的两位,为了著作权将《达芬奇密码》的英国出版商告上了法庭,并主张其抄袭。[5]4月7日,英国伦敦高等法院做出最后判决。法官认定达芬奇密码作者并未涉嫌抄袭原告小说内容,因此将本案驳回。[6]
索尼旗下的哥伦比亚制片公司已经将小说改编成电影。于2006年5月19日全球同步上映。卢浮宫准许摄制组进行拍摄。拍摄权以6百万美元购得。朗霍华德导演,Akiva Goldsman为编剧。汤姆·汉克斯饰演罗伯·兰登。奥黛莉·朵杜饰演索菲·纳芙。让·雷诺饰演贝祖·法希。汉斯·季默将为电影作曲。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