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13至14世纪帝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蒙古帝国(1206年-1368年9月14日[注 2]),正式国号为大蒙古国[注 3](蒙古语:ᠶᠡᠬᠡ
ᠮᠣᠩᠭᠣᠯ
ᠤᠯᠤᠰ,西里尔字母:Их Монгол Улс),强盛时是一个横跨欧亚两洲的全球帝国,也是历史上邻接版图最辽阔的国家。当时在蒙古人武力最兴盛的时期曾发动三次大规模的蒙古西征。在此之后的元宪宗九年(1259年)至至大二年(1309年)之间,蒙古帝国体系的最大疆域曾达到约2,400万平方公里[注 4][6]。1259年,蒙哥去世,托雷家族内战,事件使帝国数度分裂,以至走向瓦解。蒙古灭金之后,在中原建立了统治,1271年建立元朝,同期亦存在西边的四大汗国。1368年,元朝被汉人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所灭亡。元朝残余势力被驱赶至长城以北,史称北元,并逐步取消帝号与年号。其残余势力对于欧亚大陆的影响力亦逐渐式微,漠南、漠北蒙古皆于17世纪降于清朝,而四大汗国的最后残余势力亦于20世纪灭亡。
大蒙古国 ᠶᠡᠬᠡ ᠮᠣᠩᠭᠣᠯ ᠤᠯᠤᠰ Их Монгол Улс | |||||||||||||||||||||||||||||||||||||||||||||||||||
---|---|---|---|---|---|---|---|---|---|---|---|---|---|---|---|---|---|---|---|---|---|---|---|---|---|---|---|---|---|---|---|---|---|---|---|---|---|---|---|---|---|---|---|---|---|---|---|---|---|---|---|
1206年—1368年 | |||||||||||||||||||||||||||||||||||||||||||||||||||
立法机构:忽里勒台 | |||||||||||||||||||||||||||||||||||||||||||||||||||
京城 | |||||||||||||||||||||||||||||||||||||||||||||||||||
• 1206年-1235年 | 曲雕阿兰 | ||||||||||||||||||||||||||||||||||||||||||||||||||
• 1235年-1260年 | 哈拉和林[注 1] | ||||||||||||||||||||||||||||||||||||||||||||||||||
• 1260年-1368年 | 大都(今北京市) 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 | ||||||||||||||||||||||||||||||||||||||||||||||||||
国君姓氏 | 孛儿只斤 | ||||||||||||||||||||||||||||||||||||||||||||||||||
君主 | 共15位 | ||||||||||||||||||||||||||||||||||||||||||||||||||
• 1206年-1227年 | 元太祖成吉思汗(首任) | ||||||||||||||||||||||||||||||||||||||||||||||||||
• 1260年-1294年 | 元世祖忽必烈 | ||||||||||||||||||||||||||||||||||||||||||||||||||
• 1333年-1370年 | 元顺帝妥懽帖睦尔 | ||||||||||||||||||||||||||||||||||||||||||||||||||
常用语 | 中古蒙古语、近代汉语(汉儿言语)、突厥语、伊朗语等 | ||||||||||||||||||||||||||||||||||||||||||||||||||
兴衰 | |||||||||||||||||||||||||||||||||||||||||||||||||||
• 1206年 | 成吉思汗征服漠北各部,即皇帝位于鄂嫩河源头,大蒙古国建立,即“蒙古帝国”。 | ||||||||||||||||||||||||||||||||||||||||||||||||||
• 1218年-1234年 | 灭西辽、西夏及金朝。 | ||||||||||||||||||||||||||||||||||||||||||||||||||
• 1219年-1260年 | 蒙古西征。 | ||||||||||||||||||||||||||||||||||||||||||||||||||
• 1260年5月5日 | 忽必烈即皇帝位于开平,引发大蒙古国分裂,并形成分立的四大汗国。 | ||||||||||||||||||||||||||||||||||||||||||||||||||
• 1271年12月18日 | 忽必烈于大都颁《建国号诏》,建国号“大元”。 | ||||||||||||||||||||||||||||||||||||||||||||||||||
• 1279年3月19日 | 元将张弘范于厓山海战击败宋军,宋帝赵昺随丞相陆秀夫投海殉国,宋朝灭亡,元朝统一中国。 | ||||||||||||||||||||||||||||||||||||||||||||||||||
• 1368年9月14日 | 明朝徐达率军攻陷大都(北京),元廷退居蒙古高原,史称北元,“蒙古帝国”瓦解。 | ||||||||||||||||||||||||||||||||||||||||||||||||||
宗教 | 腾格里信仰(萨满教),后一些可汗分别改宗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其他流行的宗教 | ||||||||||||||||||||||||||||||||||||||||||||||||||
通币 | 硬币(如迪拉姆)、苏赫(Sukhe)、纸币(背部用丝绸或银锭装饰的纸质钱币,以及元帝发行的交钞) | ||||||||||||||||||||||||||||||||||||||||||||||||||
| |||||||||||||||||||||||||||||||||||||||||||||||||||
今属于 |
蒙古帝国是由蒙古人铁木真在漠北草原建立,据《蒙古秘史》,其创始于斡难河河源,通常认为创建时间约为铁木真征服蒙古高原各部落(塔塔尔、泰赤乌、蔑儿乞、乃蛮、克烈、汪古以及由尼伦和迭列斤两大部落组成的蒙兀王国等)并始有“成吉思汗”之称号时的1206年。蒙古帝国建立后屡次对外扩张,成吉思汗在位时开始征伐西夏、金朝、西辽、花剌子模等国,其继承人又经过两次大规模的西征,至1259年(元宪宗九年)蒙哥去世前已占领包括蒙古高原、中国西北、西南、东北、华北、中亚、西亚以及东欧在内的广大地域。
第一次西征(1219年-1221年 / 1223年)由成吉思汗发动并为主帅,灭西辽、花剌子模、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并越过高加索山击破钦察人各部。
第二次西征(1236年-1242年)于窝阔台汗在位时期发动、以拔都为主帅,首先征服了伏尔加保加利亚(卡马突厥国),接著灭亡位于东欧平原的基辅罗斯,进而击溃波兰王国,又使匈牙利王国、保加利亚第二帝国等国大败,前锋远达当时意大利威尼斯共和国东部在匈牙利治下的达尔马提亚以及现今原南斯拉夫地区的拉什卡。
第三次西征(1256年-1260年)于蒙哥汗在位时期发动、以旭烈兀为主帅,灭亡了木剌夷(暗杀组织)、两河流域的阿拔斯王朝,并重创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蒙古军曾短暂占领叙利亚,后被新兴的马木路克王朝发起征伐而驱逐)。蒙古帝国在三次的西征中共侵吞40多个国家。
然而,在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自称“大蒙古国皇帝”,并与阿里不哥争位引发了内战,使蒙古帝国走向分裂。尽管忽必烈于至元元年(1264年)击败阿里不哥,然而他主张其承袭了“蒙古大汗”之位的继承权并没有获得一致承认,直到元成宗时期才达成内部共识,使元朝名义上的宗主地位获得认同;原属蒙古帝国的术赤后王封地、察合台后王封地、窝阔台后王封地和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的封地取得事实上的独立地位,被称为四大汗国,分别为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儿汗国[注 5]。
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宣布定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蒙古语国号全称“大元大蒙古国”。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朝灭南宋。自此被元朝控制的领地包括蒙古高原和现今中国大部分地区。实际处于独立地位的四大汗国与元朝之间互不统属,战争不断。在忽必烈身故后,其继任者元成宗与四大汗国达成协议,以元朝皇帝为名义上的“蒙古大汗”。之后四大汗国的疆土又陆续经历演变,其中窝阔台汗国和伊儿汗国分别于1309年和1357年灭亡。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被汉人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于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驱逐出中原(长城以北),元朝灭亡。元朝残余势力退回至蒙古高原地区,史称北元。天元十年(1388年)北元瓦解[注 6],之后以东部蒙古的鞑靼[注 6]作为其后继代表,主要由其首领继承“蒙古大汗”的称号,同时与西部蒙古的瓦剌以及明初羁縻下的兀良哈等势力并立,统称为明代蒙古,但这些蒙古势力的控制范围没有再超出过蒙古高原,漠南、漠北蒙古先后于1635年、1691年降于清朝[9][10]。此外,明朝亦长期和同时代的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及其他已突厥化的小汗国并存,直到18世纪蒙古人建立的主要汗国均致灭亡。
蒙古的国号与族名相关,原称为“哈木黑蒙古”(汉译为“蒙兀国”),[1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后自号“也克蒙古兀鲁思”(“大蒙古国”),此后一直在各种语言中表达沿用。[12]
至元八年十一月十五日(1271年12月18日),在进攻南宋取得不断胜利的形势下,元世祖采纳刘秉忠、王磐等汉臣建议,建“大元”国号,《建国号诏》曰:“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其意为“极大”,表明本朝疆土超过以前所有的王朝。元朝建号以后,原“大蒙古国”国号在汉文文书中不再使用,但蒙文文书中通常两者并称为“大元大蒙古国”(八思巴文:ꡊꡝꡞ ꡝꡡꡋ
ꡗꡠ ꡀꡦ
ꡏꡡꡃ ꡢꡡꡙ
ꡖꡟ ꡙꡟꡛ,转写:Dai Ön Yehe Monggol Ulus)。[13][14][15]
元朝时,“大一统”的观念掀开了新的一页。元朝的中外观念是一体的中外观。元吴师道诗:“今日八荒同一宇,向来边檄不须论。”把原来视为外的地区“比于内地”,即元朝视全国为“内地”,包括中原、边疆各民族在内。[16]蒙古文史籍中指蒙古及其周围地区为“五色四夷国”(蒙古语:ᠲᠠᠪᠤᠨ
ᠥᠩᠭᠡ
ᠳᠥᠷᠪᠡᠨ
ᠬᠠᠷᠢ,鲍培转写:tabun ongge dorben qari,西里尔字母:таван өнгө дөрвөн харь)。一说出自佛教的“五方色”,指东方黄,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中央青。《大黄史》等书称,五色者,青蒙古,白肃良合(高丽),黄撒尔塔兀勒(回回),红契丹(汉人),黑吐蕃(藏人);四夷者,谓后四者为青蒙古之属国。并认为五色四夷均出自一位君主。成吉思汗征服周围地区和民族,即谓收抚五色四夷国。可见是指居中的青色蒙古及周邻国家和民族,反映了蒙古帝国中后期蒙古人的世界观和民族观。[17][18]
蒙古部落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唐代。那时,在狃越河(今洮儿河)以北,西至俱轮泊(今呼伦湖)周围,东至那河(今嫩江),北至黑龙江的地域内,分布著许多许多被统称为“室韦”的大小部落,其中有一个“蒙兀室韦”部。蒙兀就是蒙古(Monggol)的唐代音译。《旧唐书·北狄·室韦传》记载:“大山之北有大室韦部落,其部落傍望建河居。其河源出突厥东北界俱轮泊,屈曲东流,经西室韦界,又东经大室韦界,又东经蒙兀室韦之北,落俎室韦之南。”[19]
大山指今大兴安岭,望建河即今额尔古纳河。根据这段史料,蒙兀室韦部的居地应在额尔古纳河下游东南的大兴安岭北端地区。十三世纪蒙古人的历史传说称,他们的祖先原来居住在名为“额尔古纳昆”(Ergunequn,qun意为山崖)的地方,应是指额尔古纳河附近的山林地带,和汉文史籍所载唐代蒙兀部的居地正可以相互印证。[19]
大约在唐代后期(九世纪下半叶),蒙古部落从兴安岭山地向西面的草原地带迁移。随部落的分行,所占地盘逐渐扩大,有一部分迁到了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三河之源”的不儿罕山(今肯特山)地区。成吉思汗的先世就属于这部分蒙古部落。[19]
元代史籍记载下来的蒙古人祖先传说,反映了古代蒙古部落繁衍和迁徙的历史过程。《元朝秘史》一开头就讲述蒙古人的起源,说是有一奉天命降生的苍色的狼(孛儿帖赤那,Bortechino)和一白色的母鹿(豁埃马阑勒,qo'ai-maral)相配了,渡过腾汲思海子,来到斡难河(鄂嫩河)源头的不儿罕山立下营盘,生了个儿子名巴塔赤罕。传到第十一代,有兄弟二人,兄都蛙锁豁儿有四子,迁移出去成为朵儿边部(Dorben,意为四);弟朵奔篾儿干娶豁里秃马惕部女子阿兰豁阿为妻,生二子,其后裔各成一部。朵奔死后,阿兰豁阿感天光而孕,又生三子,长不忽合塔吉,后裔为合答斤部(名见《金史》,作合底忻),次不合秃撒勒只,后裔为撒勒只兀惕部(名见《金史》,作山只昆,元代又译散只兀,珊竹);幼子孛端察儿,后裔为孛儿只斤部,从这一支又分衍出约二十个氏族或部落。孛端察儿就是成吉思汗的十世祖,《元史·宗室世系表》称为“始祖”。[19]
阿兰死后,两个大儿子的子孙同其他各支蒙古人组成了蒙古迭儿列斤氏部落,即一般出身的蒙古人;三个小儿子的子孙组成了尼伦部落,因为他们是闪耀著神的光辉的后代,因此被看作纯洁出身的蒙古人。其中第五子孛端察儿的后代称为孛儿只斤氏,这就是成吉思汗所出生的氏族。[20]
十一世纪时,居住在大漠南北的塔塔儿、蒙古、克烈、汪古等部结成以塔塔儿为首的联盟,共同反对辽王朝的统治,因此,“塔塔儿”或“鞑靼”曾一度成为蒙古草原上各部的通称。十二世纪初,由女真贵族建立的金王朝取代了辽王朝,蒙古部转归金朝东北招讨使管辖。这时塔塔儿联盟已经瓦解,蒙古部在合不勒汗(成吉思汗曾祖父)的统领下强大起来。[21]合不勒汗(生卒年不详)又作“葛不律寒”、“哈不勒罕”。蒙古孛儿只斤部首领,成吉思汗曾祖父。以乞颜为氏,统一蒙古部,始称汗,被尊为“全体蒙古人”(合木黑忙豁勒)的首领。[22]
当时金朝的皇帝是金太宗完颜晟(1123年—1135年在位),他想笼络合不勒汗,便派人请合不勒汗到金国宫中,设宴招待。在这次著名的宴会上,合不勒汗抓住金帝的胡子,肆意戏弄,导致蒙、金关系迅速恶化,金帝便利用塔塔儿部几次攻打蒙古。[23]最初金熙宗乃用其将领完颜宗弼之谋,诛其臣完颜昌,完颜昌遗族遂与合不勒进攻金人于漠北,金将完颜宗弼屡次征伐而不能克,从此金人北受蒙古之侵袭,而不能用全力南侵中国。[24]金主于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八月,调功臣皇叔完颜宗弼由南线回朝。奉命亲率中原精兵8万之众,出征蒙古,大小数十仗,屡战不胜,不得不于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三月,与蒙古订立协议议和,并把西平以北27团寨,割与蒙古,每年供应蒙古相当数额的牛羊米豆,并册封合不勒汗为“蒙兀国王”,才得罢兵修好。[25][26]
蒙古可汗合不勒死后,侄儿俺巴孩被推选为可汗。俺巴孩与塔塔儿部结亲,为女儿送嫁途中,被塔塔儿部的主因人俘虏,送给了金熙宗。金熙宗将俺巴孩钉死在木驴上。合不勒之子忽图剌继而当选为可汗,率部向塔塔儿人发动复仇的战争,然而前后十三次开战,也未能替俺巴孩可汗报仇。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忽图剌的侄儿,乞颜部的也速该带领部众攻打塔塔儿人,取得了胜利,并且活捉了塔塔儿人豁里不花与铁木真兀格。铁木真兀格是一位勇士,也速该心存敬仰,便把他放了。当也速该返回鄂嫩河边的营地时,夫人诃额仑生下一个男孩,也速该十分高兴,索性将孩子取名为铁木真,这便是日后的蒙古大汗——成吉思汗。[27]
铁木真9岁时父亲也速该被塔塔儿部人毒死,孛儿只斤氏族族众离散。[28]最后导致合木黑蒙古国的分裂:以泰赤乌部首领塔里忽台为首占据鄂嫩河流域;以札达兰部的札木合为首占据额尔古纳河流域;主儿乞部撒察别乞、台出为首占据鄂嫩,克鲁伦河流域。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也速该的儿子铁木真恢复了合木黑蒙古国,但是斗争仍未结束。[29]
匈奴 | 东胡 | ||
南匈奴 | 北匈奴 | 鲜卑 | |
鲜卑 | 丁零 | ||
柔然 | 高车 | ||
突厥汗国 | 铁勒 | ||
东突厥 | |||
薛延陀 | |||
唐朝(单于都护府·安北都护府) | |||
后突厥汗国 | |||
回鹘汗国 | |||
契丹 | 阻卜 | 黠戛斯 | |
辽朝 | 克烈 | 乃蛮 | |
蒙兀 | |||
蒙古帝国(诸汗国) | |||
元朝(岭北等处行中书省) | |||
北元与后蒙古帝国时期 | |||
鞑靼(东蒙古) | 瓦剌(西蒙古) | ||
喀尔喀 | (四卫拉特) | ||
清朝(清代蒙古)·准噶尔汗国 | |||
内属蒙古·外藩蒙古(内札萨克·外札萨克) | |||
中华民国境内盟旗 (塞北四省) |
博克多蒙古国 | ||
外蒙古(地方) | |||
蒙古人民共和国 | |||
中国蒙古族 (内蒙古自治区) | |||
蒙古国 | |||
民族 · 文化 · 地理 · 漠南 · 漠北 | |||
泛蒙古主义 | |||
蒙古部族的原居地为今黑龙江上游、蒙古东部,为唐时室韦部落之一,称蒙兀室韦,亦有说是出于鞑靼,甚至是匈奴或吐蕃的后裔。现今,东胡说已成为蒙古族起源的主流学说。南宋前期,蒙古分为许多单位,其中之一为乞颜部,据今土拉河、鄂嫩河、克鲁伦河上源的肯特山。其他重要部族,在东方为贝尔湖附近的塔塔儿,在西方为蒙古中部的蔑儿乞、克烈,及科布多一带的乃蛮,名义上大都臣服于金朝,形貌语言风俗习惯迷信大致相类。其间部众最多者,为乃蛮部落,居也儿的石河上流,及大金(阿尔泰)山脉连亘之地。西隔一沙漠,与突厥种之畏兀儿相接。北界小金山与突厥种之乞儿吉思谦谦州两部之地为邻。东界哈剌和林诸山,与克烈部连界。时克烈之居地达于斡难怯绿连两河之源,克烈部以北之地属蔑儿乞部。别有斡亦剌部,则据有构成昔之谦河(今名叶尼塞河)之八水灌溉之地。札剌儿部分为十部,部各有长,结幕于鄂嫩河畔,共有七十千户塔塔儿部居女真旧境边界附近,捕鱼儿湖一带。[30][31][32]
十二世纪,蒙古草原部落林立,互相攻劫,人不安生。经过长期的战争兼并,至十二世纪末叶,形成了塔塔儿、克烈、蒙古、蔑儿乞、乃蛮等相互结仇很深的五大部落集团,雄据南方的金朝也已衰弱,为蒙古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铁木真9岁时,其父也速该被塔塔儿人毒死。残酷的现实使铁木真认识到,要保存自己,恢复祖业,就要依靠和联合一个强大的部落。于是在其父的“安答”克烈部首领脱里罕庇护下,收集离散部众,力量逐渐强大。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被推举为汗。[33]
铁木真称汗后,为增强经济和军事实力,巩固汗权,展开了夺取东部地区的斗争,宋庆元元年(1195年)和宋庆元二年(1196年),金朝两次出兵攻打塔塔儿部,铁木真联合克烈部助金朝大败塔塔儿于活勒札河(今乌力吉河),在回军途中攻灭背叛盟约,抄掠其奥鲁(老小营)的主儿勤部。铁木真既获得金的封赏,又消灭了与之争夺汗位的乞颜氏中的长支贵族,名声大振。[33]
宋庆元四年(1198年),金朝又遣军征讨弘吉剌、合答斤、山只昆等部。金朝的这几次征伐,为铁木真夺取富饶的呼伦贝尔草原扫清了障碍,铁木真的实力迅速增强,引起贵族们的敌视,开始了与贵族联盟的一系列战役,最初由只剌札木合纠集泰赤乌等十三部3万军进攻铁木真,铁木真汗组成十三翼(古列延)迎战于鄂嫩河附近的答兰版朱思。铁木真失利。后鲁的主儿扯歹、忙兀部的畏答儿、晃勒坛的蒙力克率部归附铁木真,铁木真力量日益壮大。[33]
宋庆元六年(1200年),弘吉剌、朵儿边、塔塔儿等十一部复聚会于阿雷泉,盟誓与铁木真、王罕为敌。铁木真得到其岳父的密告,乃会同王罕与十一部联军战于捕鱼儿海子(贝尔湖)附近,贵族联军大败。翌年,被击败的贵族们再聚刊河(今根河),推札木合为“古儿罕” ,誓与铁木真为敌。铁木真认真备战,与王罕军于海剌儿河(今海拉尔河)附近再败贵族联军,铁木真为巩固后方趁势攻灭了察罕塔塔儿、按赤塔塔儿等部,完全占据呼伦贝尔草原。[33]
宋嘉泰二年(1202年)秋,阔亦田(约在哈拉哈河上游)之战,又大败由乃蛮杯禄汗拼凑起来的斡亦剌、泰赤乌、塔塔儿等部残馀势力的联军,札木合率部投王罕。至此,结束了与贵族联盟之战,铁木真与克烈部王罕长期结盟。不久王罕背盟,加上札木合等的离间,铁木真与王罕关系恶化。铁木真曾欲以联姻修补裂痕,遭到拒绝,王罕、札木合等设计谋杀铁木真未成,又突袭之。铁木真仓卒应战于合兰真沙陀(约今乌珠穆沁旗北境),因众寡不敌,退至合合河(今哈拉哈河)上游整军。此时,札木合等与王罕分裂,铁木真侦知王罕无备,秘密包围,激战三昼夜,王罕父子败逃,先后被杀。铁木真获得从未有过的胜利。[33]
最后一个对手是乃蛮。为准备与乃蛮的决战,铁木真按千户制组编军队,设扯儿必那颜(统领)统率;又成立护卫军,设80宿卫,70散班(鲁华),军队更加强大。宋嘉泰四年(1204年),纳忽山之战中乃蛮军一触即溃,太阳汗负伤死,铁木真进抵阿尔泰山前,尽降其馀部,完成了统一漠北诸部的大业,为大蒙古国和以后元朝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33]
铁木真征服乃蛮部后,为追击王罕之子桑昆,为进攻金朝,解除对翼侧的牵制,向西夏伸出触角进行试探。蒙古军于宋开禧元年(1205年)三月,从也儿的失河不黑都儿麻地区回军,经察罕泊、鄂洛克泊南下,进至西夏居延海(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50里处围攻力吉里寨。该寨修筑坚固,但蒙古军在短时间内攻克,并将寨墙和基础全部平毁。接著分兵进攻瓜州(今甘肃安西北部)、沙州(今甘肃敦煌)等地,又东攻定州(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之乞邻古古撒城和龙州(今内蒙古临河)落思城。扫荡黄河西岸、北岸,带著许多战利品和骆驼、牲畜后还军鄂嫩河。[34][35]
元太祖元年(1206年)春,铁木真下令建九脚白旄纛,在鄂嫩河源头召开忽里勒台,即皇帝位,建立大蒙古国(蒙古语“也可·蒙古·兀鲁思”)。萨满教巫师阔阔出声称得到上天的启示,命铁木真为普天下之汗、诸王之王,诸王群臣共上尊号称他为“成吉思皇帝”。成吉思一词的含义,有“海洋”、“有力”、“天赐”、“伟大”等诸多不同说法。此后,成吉思汗迈出了建立封建统治秩序的步伐。他将千百户制度普遍推行于蒙古各部,以千户、百户、十户的形式把全体蒙古人民组织起来,并封那些有功的那可儿们为千、百、十户长,进行统管,且其职位世袭,史称“莎余儿合勒”(即恩赐、分封之意)。这样,千户便成为蒙古社会最基本的行政军事单位。不仅如此,成吉思汗还把蒙古国的臣民百姓视为自己的家产,除自己直接管领一部分人外,其馀部民均分封给自己的母亲和兄弟子,他们每人得到若干千户,称为“忽必”。与此同时,成吉思汗还扩建了原有的怯薛(护卫军),形成了一支由其直接掌管的万人常备军,其中包括千名宿卫士、千名箭筒士及八千名散班。这些官兵均由各级那颜及平民的子弟担任,他们自备马匹、武器和给养,而且还可以随身带有自己的“伴当”。因此,这些“怯薛”(护卫士)的身份往往高于在外的千户长。除此之外,成吉思汗通过创制蒙古文字、设立也可扎鲁忽赤(“扎鲁忽赤”汉译为“断事官”)及编定《大札撒》等措施,建立起了大蒙古国的封建统治制度。至此,蒙古族的游牧宗法奴隶制开始向宗法封建制度转化和过渡。[36][37][38][39]
成吉思汗建国以前,蒙古人还没有文字。成吉思汗俘获畏兀儿人塔塔统阿后,因他精通本国文字,就命他教子弟学习。其后又有不少畏兀儿人被用为蒙古贵族子弟的教师,他们对蒙古文的创制做出了贡献。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之前,蒙古没有成文的法规,人们遵行的只是传统惯法。大蒙古国建立后,创制畏兀儿蒙古文,成吉思汗就用它发布命令、登记户口、制定了具体的法律条款,称为《大札撒》(汉译作《成吉思汗法典》、《成吉思汗大法》)、记录所办案件等,成为加强统治的重要辅助手段。[40]《成吉思汗法典》颁布实施于元太祖元年(1206年),是世界上应用范围最广的成文法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宪法性文件。《成吉思汗法典》建立了以民主为基础的行政权与司法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和一系列制度,其中,以两权制约为基础的判例制度比英国的判例制度产生早近600年。[41][42]
元太祖元年(1206年),成吉思汗任命其养子失吉忽图忽为大断事官。由大断事官专门负责掌管民户的分配。成吉思汗又命失吉忽图忽审断刑狱词讼,负责惩治盗贼、察明诈伪、施以刑法。大断事官实际上是大蒙古国的最高行政官,相当于汉族官制中的丞相。大断事官之下还有若干断事官作为僚属。此外诸王、贵戚、功臣有分地者,也各置断事官治其本部百姓。[40]
成吉思汗在建国前的宋开禧元年(1205年),率军第一次入侵西夏。这次只是小规模的掠夺。元太祖二年(1207年)秋,成吉思汗借口西夏不肯称臣纳贡,再次兴兵,攻陷西夏北部重镇斡罗孩城。一年后的元太祖四年(1209年),成吉思汗第三次发兵,抵斡罗孩西关口。当时西夏皇帝为夏襄宗李安全,他令皇子李承祯为元帅,大都督府主高逸为副,率兵五万抵挡,大败,高逸被俘而死。蒙古军再攻斡罗孩城,守将出降,太傅西壁讹答在城内坚持巷战,仍不免力屈被俘。蒙古军长驱直入,进逼中兴府的外围要隘克夷门(贺兰山关口)。李安全急令嵬名令公率军五万拒战。嵬名令公坚持了两个月,最后中了蒙古军的埋伏,兵败被擒。克夷门既下,蒙古军进抵都城中兴府。成吉思汗派遣所俘的西壁讹答太傅入中兴府谈判,晓以利害。李安全自知难与蒙古军为敌,遂将女儿察合公主献给成吉思汗,表示愿降蒙古,岁岁进贡,联蒙抗金。至此,成吉思汗实现了他的战略目标,他得以专心进攻更主要的敌国──金朝。屈辱的求和,加剧了西夏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不久,李安全被废而死,他的堂侄李遵顼被立为帝,是为夏神宗。但在夏神宗之后,西夏仍然不能有效地抵御剽悍的蒙古骑兵,在成吉思汗四海扬威之际,终至亡国。[43]
成吉思汗的三次征西夏,掠夺了大量人口、财物以及牛羊、骆驼等,同时也锻炼了军队,更重要的是战略上取得了伟大胜利,他虽然没有彻底征服西夏,但却使西夏内部产生了动荡不安,矛盾加深,因而造成政权一再更迭,国力大衰,没有能力与蒙古人抗衡,进而动摇了夏金联盟,解除了西夏对蒙古国的威胁。从此以后,成吉思汗集中全部精力和全部力量,来对付他的主要敌人金王朝了。但从元太祖十一年(1216年)起,由于成吉思汗在进攻金朝和西征西辽的过程中,不断向西夏征兵、收贡,使西夏统治者感到负担十分沉重,于是对蒙古渐渐疏远。这样,又引起蒙古的不满,侵西夏的战争又爆发了。[44]
元太祖十二年(1217年),成吉思汗封大将木华黎为太师国王,率军侵金。木华黎南下进攻金朝的同时,又一次派军队攻打西夏。当年十二月,蒙古军踏冰渡过黄河,长驱直入,很快包围了中兴府,夏神宗李遵顼心惊肉跳,带著几个手下人和嫔妃逃到西平府(即灵州),让太子李德任守城。面对强敌,西夏军无力抵抗,李德任不得不向蒙古军队请降,蒙古军队胜利,木华黎率军队返回金朝战场。元太祖十六年(1221年)十月,木华黎由东胜渡河,准备经过西夏,进攻金朝的陕西地方。李遵顼惶恐不已,急忙派大臣塔海去迎接木华黎,又派塔哥甘普领兵五万,追随木华黎进攻金朝。心力交瘁的李遵顼无力支撑危局,于元太祖十八年(1223年)把王位让给次子李德旺,自称太上皇隐退。李德旺即位后深感蒙古势力的可怕,想乘成吉思汗西征之机,联合漠北诸部落,组成抗击蒙古的联盟。当时成吉思汗正率军西征花剌子模国,得悉西夏“阴结外援,蓄异图”的密报后,虽知情况紧急,无奈战事正紧,无法脱身,故令木华黎之子(木华黎已去世)孛鲁,迅速从金朝回兵进攻西夏。元太祖十九年(1224年)九月,蒙古军袭击西夏,大破银州(今陕西榆林南),夏兵10万人战死,守将塔海被俘后遭到杀害,蒙古军掳掠牲口、牛羊达数十万之多。西夏主李德旺不得不再次向蒙古表示臣服,蒙古军退走。西夏在蒙古军队的一再打击下,离最后的覆亡已为期不远了。[44]
元太祖六年(1211年)秋,金朝边境乌沙堡(在今内蒙古镶黄旗境内)遭到成吉思汗的大将哲别的进攻。金兵统帅独吉思忠领兵抵御,战败退兵,蒙古军乘胜而进。从此拉开了成吉思汗攻金的序幕。金是蒙古诸部的宗主国,成吉思汗曾助金击灭塔塔儿,以获得金帝所授“察忽鲁”(部长)之职为荣耀,在他即大汗位之后,仍每年亲自赴金边境入贡。金又是蒙古的世仇,俺巴孩汗、斡勤巴儿合黑、合答安把阿秃儿等都惨死于金人之手,成吉思汗常“念其欺凌”,誓为复仇。元太祖三年(1208年),金章宗死,卫绍王完颜永济即位,即位之后,他向蒙古遣使下诏书,要求成吉思汗跪拜接受。成吉思汗问:“谁是新皇帝?”金使答:“卫王。”成吉思汗南面而唾,说:“我以为中原的皇帝是天上人做,这等庸懦之辈也配吗?岂能向他跪拜!”言罢策马北。完颜永济从金使那里听到这个消息,便阴谋趁成吉思汗下次入贡杀之。成吉思汗得到密报,遂与金朝绝交,严兵设备,并于元太祖六年(1211年)先发制人,亲率大军南下,于是有了乌沙堡击败金将独吉思忠之役。金兵溃败,独吉思忠以失于防御被解职,由完颜承裕主持军事。完颜承裕不敢正面抗击蒙古军,一路撤退,退至宣平(今河北张家口市西南),以大军三十万守野狐岭(今河北万全县膳房堡北)。成吉思汗命木华黎为蒙古军先锋,他策马横戈,大呼陷阵,成吉思汗继以诸军并进。金兵大败,死者枕藉,整个原野都充满了血腥气味。成吉思汗追击溃败的金兵至会河堡(今河北怀安县东),再歼金兵无数,完颜承裕只身逃入宣德(今河北宣化县)。野狐岭之战,“金人精锐尽没”,蒙古人终于取得了进攻金朝的第一场大胜仗,他们以此为荣,很久以后还常常提起这件事。[43]
元太祖七年(1212年),成吉思汗再次大举南侵,攻占昌州、桓州、抚州,再攻金西京。因金将固守,蒙古军退回。又攻金东京辽阳府,掳掠而去。元太祖八年(1213年)秋,成吉思汗自阴山进军,经宣德州至怀来,大败金完颜纲军。乘胜进居庸关,威胁中都。蒙古军兵分三路攻掠黄河以北的山东、河东、河北路州县,直抵登州(今山东蓬莱)、莱州(今山东掖县)海滨。元太祖九年(1214年)春,掳掠大批财物后又返回居庸关一带,围攻中都。金宣宗南迁金军败退,朝中混乱。驻守中都城北的右副元帅纥石烈执中在元太祖八年(1213年)八月杀卫绍王完颜永济,迎立金世宗孙完颜珣继帝位(金宣宗)。元太祖八年(1213年)九月,金宣宗完颜珣遣使向蒙古军求和。元太祖九年(1214年)三月,中都被围,金宣宗献纳人口财物,并将卫绍王女岐国公主献给成吉思汗。成吉思汗许和退军。元太祖九年(1214年)五月,金宣宗深恐蒙军再侵,率皇室百官,运载珠宝财物,迁都到南京(开封)。成吉思汗得知金朝迁都南逃,再次统兵南下。元太祖十年(1215年)春,蒙古军陆续收降中都附近州县金朝将官,击败前来救援中都的金军。元太祖十年五月初二日(1215年5月31日),完颜承晖眼看中都解围无望,服毒自杀,抹撚尽忠弃城出逃。蒙古军遂入中都。成吉思汗当时在桓州凉泾避暑,闻报后命石抹明安镇守中都,遣失吉忽图忽等登录中都帑藏,悉载以去。是年,中都与辽东、河北、山东860馀城,皆为蒙古军攻占。[45][46][47]
中原山东、河北地区接连爆发武装起义,而一些地主豪强也趁机拥兵自保,出现了武装割据的局面。元太祖十二年(1217年),成吉思汗封其大将木华黎为太师国王,命他专统大军攻金。其间,木华黎很注重利用汉族地主武装的作用,而且除杀掠之外,开始注意占据城邑、安集百姓而行经久之计。而金朝面临蒙古军强大的攻势,又兴兵南下侵宋,以求得补偿。但在数年的战争中,金在宋、蒙古与西夏的联合进攻下,国势日衰,陷孤立之中。而木华黎大量招降反金的汉族武装力量,几年中,攻取了金之辽东、辽西、山东、河北、陕西等大片土地。木华黎死后,金哀宗停止南侵宋朝,集中兵力抵抗蒙古,曾收复了绛州、平阳、太原府。但为时已晚,成吉思汗完成西征,已回师中原。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灭西夏,拒金求和,进军凤翔府及京兆府,关中震动。成吉思汗死后,金军虽小有胜绩,但仍无力挽回败局。[48]
占领金中都在战略上的意义自不待言,除此之外,蒙古帝国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收获,那就是耶律楚材(1190年-1244年)的投顺。在对金战争中,成吉思汗很注意延揽金统治下原辽朝的遗民,著力将其收为己用。耶律楚材家族原为辽朝贵族东丹王后裔,且又长期在金朝担任高官,地位与声望皆十分显赫。蒙古兵围中都之时,耶律楚材适在中都,因而受到成吉思汗的注意。耶律楚材于“戊寅之春,三月既望”即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受成吉思汗召,于是他“始发永安(今北京),过居庸,历武川(今河北宣德),出云中(今山西大同西)之右,抵天山(今大青山)之北,涉大碛,逾沙漠。未决十旬,已达行在。”此番北行,既翻山越岭又横渡荒漠,历时三月馀始抵达目的地,可谓艰苦,但耶律楚材可能当时并不知道这相对于他不久之后的远行来说,不过是小小的短足而已。在绿连河畔(即今克鲁伦河),耶律楚材被成吉思汗召见并受到赏识,成吉思汗命其“处之左右,以备咨访”。这之后不久,耶律楚材就赶上了蒙古帝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西征。[49]
金廷南迁之后,已无力恢复对黄河以北地区的有效统治,而蒙古军队对所占州县又多在杀掠后放弃,因此地方上的地主豪强纷纷起而割据自保,一时间“河北群雄如牛毛”。元太祖十二年(1217年),成吉思汗封拜其“四杰”之一木华黎为太师、国王、都行省,全权负责对金战事。此后不久成吉思汗统蒙古军主力西征花剌子模,留给木华黎的蒙古军只有大约13000人,另有汪古骑兵万人。木华黎逐渐改变了过去肆行杀戮、得地不守的做法,大力招降并利用汉、契丹、女真等族地主武装与金朝作战,而金朝也以高爵招徕华北土豪,分别依附蒙、金两方的地方势力彼此展开了拉锯式的争夺。此后十馀年间战斗虽有反复,不过总的趋势是附蒙一方渐居上风,越来越多的地方军阀倒向蒙古。在山东,尽管南宋也加入了对当地势力的争取,但该地最终仍然落入蒙古的控制。蒙古对率部或纳土归降的军阀、官僚,通常沿用金朝官称,授予元帅、行省之类统军管民之职,许其世袭,并可自关僚属,称为“世侯”。当时力量较强的世侯,河北地区主要有永清史天泽、易州(今河北易县)张柔,山东地区则有东平严实、济南张荣、益都李全等。[50]
元太祖三年(1208年),成吉思汗派兵前往征讨西逃的蔑儿乞部脱黑脱阿、乃蛮部屈出律以及“林木中百姓”,前锋路遇斡亦剌惕部首领忽都合别乞,不战而降之,忽都合别乞就充向导,涉过冰封的额尔齐斯河,大破蔑儿乞部,脱黑脱阿中矢死,屈出律亡走西辽。忽都合别乞为蒙古军引路,有斡亦刺惕种的忽都合别乞,比万干亦惕种“先来归附”,忽都合别乞引领蒙古军,“入至黑失惕地面”,斡亦剌(斡亦刺惕诸部)、不里牙惕(即布里亚特,据蒙文史籍载,布里亚特人自称斡亦剌惕·布里亚特)分布于贝加尔湖东西,并入蒙古部前,就知道使用马。巴儿浑(即巴尔忽诸部)、兀儿速惕(该部居住在谦河以北乌斯河流域,命名为鄂伦春)、合不合纳思(该部居住在谦河之源)、康合纳思(该部属吉利吉思人中的一部落,居住在贝加尔湖西侧的安加拉河)诸种部都投降了。[51]
元太祖十二年(1217年),成吉思汗把南下灭金的任务交给木华黎,亲自率兵直指西方。当时蒙古蔑儿乞部落首领脱黑脱阿的儿子忽都和乃蛮部落太阳汗的儿子屈出律败逃楚河流域,仍在西方活动。忽都结集蔑儿乞残部,图谋东山再起。元太祖十二年(1217年)秋,成吉思汗命令速不台率军征伐忽都,速不台翻越崇山峻岭,到达楚河,与蔑儿乞残部作战,杀死忽都,消灭了蔑儿乞的残馀势力。屈出律与花剌子模国王勾结,篡夺了西辽政权,推翻了契丹人统治,在新疆喀什噶尔、和田至锡尔河右岸地区建立了势力范围。[52]
在大规模的西征之前,蒙古就已经开始向西拓展势力。攻灭乃蛮、蔑儿乞后,首先收服了畏兀儿。畏兀儿在宋朝时称高昌回鹘,其地以哈剌火州(即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和别失八里(亦称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为中心,首领称亦都护(源于突厥语,意为“幸福之主”),臣属于西辽。西辽在畏兀儿设少监之官进行监治,其人仗势欺凌, 引起畏兀儿人不满。元太祖四年(1209年),畏兀儿亦都护巴而术·阿而忒·的斤杀西辽少监,遣使降于蒙古。元太祖六年(1211年),他又亲赴蒙古朝见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对其十分优待,以女许嫁,视为第五子,“使与诸皇子约为兄弟,宠异冠于诸国”。此后畏兀儿成为蒙古藩属,须履行入质、纳贡、从征等义务,同时亦都护的传统称号依然保存,并对畏兀儿领地和百姓享有世袭统治权。中亚地区还有另外一个依附于西辽的民族哈剌鲁,居于巴尔喀什湖东南伊犁河、楚河一带,是唐时西突厥支裔葛逻禄之后,首领称阿儿思兰汗。至此他们也杀掉西辽监护官,向蒙古归降。这一时期,西辽在西方败于势力日渐上升的伊斯兰教国家花剌子模,东部的畏兀儿、哈剌鲁又相继叛附蒙古,国势衰颓。被蒙古击败的乃蛮王子屈出律逃到西辽,篡夺了帝位。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成吉思汗遣哲别率军征讨屈出律,将他捕获杀死,西辽疆土尽归蒙古。此前,居于贝加尔湖以西的森林部落秃马惕部起兵反抗蒙古统治,杀死了成吉思汗的得力大将、“四杰”之一博尔忽,吉利吉思等部也起而响应。成吉思汗派长子术赤领军镇压,将起事平定。[53]
花剌子模是阿姆河下游的古国,都城玉龙杰赤(今土库曼斯坦库尼亚乌尔根奇),十一世纪中叶降服塞尔柱帝国,塞尔柱算端任命突厥族侍臣阿努什的斤为监督。十一世纪末,花剌子模沙(Shah,波斯语“国王”之意)被杀,阿奴思子库都不丁被任命为花剌子模长官,袭用花剌子模沙的称号,子孙世袭。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西辽击败塞尔柱算端,花剌子模沙又向西辽称臣纳贡。其后利用塞尔柱帝国衰落之机,据有呼罗珊西部;十二世纪末,灭塞尔柱算端,势力扩展至波斯西部。宋庆元六年(1200年),花剌子模沙摩诃末继位,又征服了呼罗珊东部的古儿朝。元太祖四年(1209年),杀西辽索贡使臣,并吞了撒麻耳干地区的西辽属国西喀喇汗国;次年,在塔拉斯河畔打败西辽军。至此,摩诃末成为穆斯林世界最强大的统治者。他自称算端,用武力迫哈里发正式加封,未成;发兵攻西辽,取其西境锡尔河上游沿岸诸城,并策划进一步向东扩张。元太祖十年(1215年),他派遣一使团到东方探听蒙古与金朝的战争情况。成吉思汗接见了使者,表示愿与花剌子模友好通商,并遣使回访,同时组织了一支四百多人的商队前往花剌子模贸易。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商队抵达花剌子模边城讹答剌(今哈萨克斯坦锡尔河中游东之齐穆耳),该城长官哈只儿只兰秃贪图商队财物,竟诬为间谍,将他们尽加杀害,夺其货物。一名幸免于难的骆驼夫逃回蒙古报告,成吉思汗愤怒至极,遣三使者问罪,又被摩诃末杀一人,二人剃须后驱逐出境。于是,两国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了。[54]
元太祖十四年(1219年)夏,成吉思汗统领二十万大军越过阿勒台山,在也儿的石河驻夏后,即进入花剌子模国境,分兵四路:命察合台、窝阔台围攻讹答剌,术赤率一军沿锡尔河而下攻取毡的、养吉干等城,阿剌黑那颜率一军攻取锡尔河上游忽毡等城及费尔干纳地区,自与拖雷统领中军径趋河中。摩诃末闻蒙古军已过锡尔河,慌忙从新都撒麻耳干退到阿姆河南岸。元太祖十五年(1220年)二月,成吉思汗攻陷不花剌;元太祖十五年(1220年)三月,进围撒麻耳干,攻五日,拔之。遣速不台、哲别等统兵三万追击摩诃末。摩诃末在蒙古军紧紧追逼下辗转西逃,最后遁入宽田吉思海(里海)南岸附近一个岛上,大约在元太祖十五年(1220年)底病死,传位于其子札兰丁。[54]
元太祖十五年(1220年)秋后,成吉思汗命拖雷率领一支精锐部队渡过阿姆河,攻取呼罗珊地区诸城,到元太祖十六年(1221年)夏,马鲁、你沙不儿、也里等城被相继攻陷。术赤、察合台、窝阔台三兄弟被派去攻打玉龙杰赤,经过几个月的激烈战斗,始攻克玉龙杰赤。成吉思汗自统大中军攻取武耳迷等阿姆河沿岸诸城后,于元太祖十六年(1221年)初渡阿姆河,取巴里黑,进围塔里寒寨,连攻七个月,拖雷率军来会,才攻克。此时,花剌子模沙札兰丁在哥疾宁重新集结了约十万军队,进屯八鲁湾川,打败了失吉忽图忽率领的三万蒙古军,声势复振,已被蒙古占领的一些呼罗珊城市纷纷起义响应,杀死蒙古戍将。成吉思汗会合诸路军队,越过大雪山(兴都库什山),进攻札兰丁,而札兰丁却因部下诸将争权夺利纷纷离散,势力转衰,不敢抗击蒙古军,退却到申河(印度河)。元太祖十六年(1221年)十一月,成吉思汗在申河北岸一举击溃札兰丁军,札兰丁逃入印度。元太祖十七年(1222年)春、夏,蒙古军继续攻略申河一带地区,镇压呼罗珊诸城叛乱。秋末,成吉思汗回师撒麻耳干,在西域诸城设置了达鲁花赤镇守官;冬,启程东还,元太祖二十年(1225年)春回到蒙古。[54]
速不台、哲别率领蒙古军完成了追击摩诃末的任务后,继续抄略波斯中西部诸城。元太祖十七年(1222年)春,攻入谷儿只(乔治亚)、失儿湾等地,由打耳班(今乔治亚巴库西北捷尔本特)越过太和岭(高加索山),进入阿速(又称阿兰,高加索北麓的伊朗语族部落)、钦察(突厥语部落,分布在里海至黑海之北,东罗马人称之为库蛮,俄罗斯人称之为波罗维赤)之境,先后将阿速、钦察诸部各个击破,遂驻冬于钦察之地。钦察首领玉里吉向斡罗思(俄罗斯)伽里赤王密赤思老求援,伽里赤王约集斡罗思诸王公到乞瓦(基辅)会商,决定与钦察人联合起来抗击蒙古,遂杀死速不台、哲别派来的议和使者。元太祖十八年(1223年)五月,蒙古军与斡罗思、钦察联军会战于阿里吉河(今乌克兰马里乌波尔市北)之东,斡罗思诸王公互不团结,不能协同作战,终被蒙古军一一击溃。速不台、哲别统兵抄掠斡罗思南部诸地后,东还,经亦的勒河(伏尔加河),又攻掠不里阿耳国,然后由里海、咸海之北返回蒙古。[54]
元太祖二十年(1225年),成吉思汗结束西征东返后,决定先攻灭西夏,随后集中力量从黄河上游渡河而南,东向攻伐金朝。元太祖二十一年(1226年),成吉思汗以西夏曾拒绝出兵助战和不履行交纳质子为理由,亲率10万大军从东、西两路向西夏发动了强大的钳形攻势。西路蒙古军由大将阿答赤统帅,一路势如破竹,连取沙州、肃州、甘州、西凉府等西夏重镇;另一路大军由成吉思汗亲自统帅,自漠北南下,攻破黑水、无剌海等城,并于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附近黄河岸边重创西夏军主力,西夏天险丧失,夏献宗李德旺惊悸而卒,夏人立南平王李𪾢为主。[55]
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正月,成吉思汗留一部分军队围攻中兴府,自己率师渡黄河而南,进入金朝境内,相继攻破金朝控制的积石州、临洮府、洮州、河州及西夏的西宁州,西夏和金朝的势力由此退出河湟地区。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六月,成吉思汗驻军甘肃清水(今甘肃清水县)。元太祖二十二年七月十二日(1227年8月25日),病逝于军中,遗言:“金精兵在潼关,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难以遽破。若假途于宋,金,宋之世仇也,必许我,则由唐、邓直捣大梁。金虽撤潼关之兵以自救,然千里赴援,士马俱疲,吾破之必矣。”年六十六岁,在位二十二年。追谥圣武皇帝,后又加谥法天启运圣武皇帝,庙号太祖。葬起辇谷。是月,西夏国主李𪾢因粮尽援绝,瘟疫流行,被迫献城出降,被蒙古军所杀,存续近两个世纪的西夏王国宣告灭亡。[55][56][57]
元太祖成吉思汗去世后,暂由幼子拖雷监国。元太宗元年八月二十四日(1229年9月13日),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继承汗位,史称元太宗。此后,便集中力量攻打金朝,蒙古军进入甘肃东部地区。到成吉思汗去世时,蒙古已在对金朝作战中取得压倒性优势,金朝只能固守黄河防线,苟延残喘。据载成吉思汗临终曾拟定借道于南宋、迂回从后方给金朝致命一击的战略计画。元太宗三年(1231年),大蒙古国第二代皇帝窝阔台在官山(今内蒙古卓资北)大会诸王,议定分兵三路伐金。窝阔台自统中路军由山西正面发起攻击,铁木哥斡赤斤统左翼军由山东进兵,拖雷则统右翼军从宝鸡南下,绕道宋境,包抄金朝后方。这一年冬天,窝阔台攻破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渡过黄河。拖雷从大散关入汉中,沿汉水东下,经过长距离的艰苦行军,自邓州(今河南邓县)绕出金朝背后。[55][58][59]
元太宗四年(1232年)春,拖雷趁天降大雪之机,大破金军主力于钓州(今河南禹县)南边的三峰山,北上与窝阔台会师,金朝灭亡的大局已定。大将速不台包围金南京,金哀宗完颜守绪弃城出逃。元太宗五年(1233年),金将崔立献南京降蒙古。金哀宗由归德(今河南商丘)走蔡州(今河南汝南),蒙古与南宋达成协议,合兵将金哀宗围困在蔡州城内。元太宗六年正月初十日(1234年2月9日),金哀宗慌忙传位于元帅完颜承麟,不久,城陷,金哀宗自缢身亡,完颜承麟亦被乱兵诛杀。至此,金朝灭亡,但是在秦、功一带的金朝势力依然存在。为此,窝阔台命次子阔端从攻宋前线领兵而西,规复河陇地区。元太宗七年(1235年),当阔端率兵进抵巩昌城下时,金朝镇远军节都使、巩昌便宜总帅汪世显率众归附,得到阔端的嘉奖。在汪世显的带动下,秦、巩一带二十馀州,先后归附蒙古。至此,金朝在西北的残馀势力,几乎为蒙古军所消灭。[55][58][60][61]
金朝灭亡后,按照蒙、宋协约,蔡州以南归宋;蔡州以北归蒙古。于是,蒙古大军北还,留速不台镇守河南。可是南宋淮东制置使赵葵却建议乘蒙古撤军之机,出兵收复中原。这一建议得到宋理宗赵昀的允准,命赵葵率军6万取汴京,徐敏子西攻洛阳。速不台率军击退了宋军的进攻,使南宋收复三京(汴梁、归德、洛阳)的举动遭到失败。这次交战,成为蒙古决心讨伐南宋的导火线。[60]
南宋发动端平入洛之役后,蒙古指责南宋“开衅致兵”,破坏盟约,并积极进行大举南下攻宋的军事准备。元太宗七年(1235年)春,窝阔台决策攻宋,蒙古军三路南下,攻势十分猛烈。西路军横扫东至三峡、西至大渡河之间的大片蜀地,曾一度占领成都,迫使宋军退守夔门;中路军攻占襄阳要地,兵围江陵;东路军在两淮也前出至舒、庐,“谋捣江面”,引起江南震动。但是,由于各地宋军的积极抗击,蒙古军未能进一步深入。[62]
此次攻宋之战,蒙古军之所以未能达到灭宋的预期目的,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战略指导有误。同时开辟三大战区,战线过长,主攻方向不明,兵力分散,而无法实施各路军协同作战。二是蒙古军深入江淮和巴蜀的河网高山地区,骑兵快速机动的特点难以发挥,而暴露了蒙古军缺乏水军的劣势。如入蜀蒙古军仅郝和尚拔都选骁勇9人乘轻舟往来于江上,却无力顺流而下,东攻两湖。中路军进至枝江,遂“自枝江、宜都竞上,伐竹木,毁室庐,斧斤之声日闻,直欲为渡江计”。然而,临时造船,难以竞渡。不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水军,蒙古难以实施灭宋计划。[62]
尽管如此,蒙古军仍取得不小战绩。开辟了全面对宋作战的战场,摧毁了长江中上游地区的许多城防设施,达到了不占有境土而破坏其生机的目的,为以后攻宋创造了条件。元太宗十三年十一月初八日(1241年12月11日)迟明,窝阔台病死,蒙古统治集团内部纷争激烈,几易其主,因此无暇全力部署攻宋,仅有零散的局部战争。直至蒙古内部稳定后,再次发动了对宋的攻势。[62][63]
元太宗七年(1235年),窝阔台召集诸王大会,决定征讨钦察、斡罗思等国,命各支宗室均以长子统率出征军,万户以下各级那颜也派长子率军从征。诸王以术赤子拔都为首,以老将速不台为主帅。元太宗八年(1236年)秋,灭不里阿耳。元太宗九年(1237年)春,灭钦察;秋,进兵斡罗思,攻取也烈赞(梁赞)城。元太宗十年(1238年),分兵四出,连破莫斯科、罗斯托夫等十馀城,合兵围攻弗拉基米尔大公国首府,陷之。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灭高加索山北麓之阿速国,攻入斡罗思南境;遣使至乞瓦(基辅)谕降,被杀。元太宗十二年(1240年),拔都亲统大军围困乞瓦,四周架炮猛攻。其王米海依畏敌,先已逃入孛烈儿(波兰),名将德米特尔领导乞瓦军民进行了英勇抵抗,城破,德米特尔受伤被捕,拔都嘉其忠勇,赦之不杀,但乞瓦军民则遭到残酷屠掠。蒙古军攻陷乞瓦后,继续西进,攻占伽里赤,其王逃入马札儿(匈牙利)。[64]
元太宗十三年(1241年)春,拔都分兵两路,一路由诸王拜答儿、大将兀良哈台率领,攻孛烈儿;一路由拔都、速不台率领攻入马札儿。拜答儿一军破散多米儿城,抵克剌可夫,孛烈儿王弃城遁,蒙古军焚毁其城,遂入西里西亚境。西里西亚侯集孛烈儿诸军,与来援之捏迷思(日耳曼)军联合抗敌,激战于里格尼茨,被蒙古军击溃。里格尼茨之战使欧洲诸国十分震惊,感受到蒙古入侵的严重威胁。但由于教皇和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尖锐矛盾,未采取一致的对策。蒙古军获胜后,又攻入莫剌维亚,南下与拔都军会合。拔都军在撒岳河(当即《元史》所载郭宁河)畔击溃马札儿军,进拔佩斯城(当即《元史》所载马茶城),分兵四出抄掠。有一支进至维也纳附近的诺依施达。冬,拔都大军渡过秃纳河(多瑙河),攻陷格兰城。元昭慈皇后元年(1242年)初,遣诸王合丹率一军追击马札儿王贝拉四世。不久,窝阔台死讯传来,拔都率军东还,元昭慈皇后二年(1243年)初,到达伏尔加河下游的营地。从此拔都就在这里立国,建萨莱城(今阿斯特拉罕附近)为国都。统有东起也儿的石河,西至斡罗思的辽阔地域,史称钦察汗国(因以原钦察部地为中心而得名)。[64]
随著吐蕃国灭,出现了百馀年的分裂混乱,佛教亦一度衰败,其后再度风行。它分裂成许多宗派,与地方的封建贵族势力结合。它们中,主要有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宁玛派等。由于萨迦派的款氏家族与西夏王室夙有姻亲关系,据说成吉思汗在第一次出征西夏,取得了青海柴达木地区之后,即致书萨迦寺的大喇嘛,表明了对喇嘛教的尊重和遣军入藏的意向。但是由于夏、金未灭,成吉思汗未遑远略,以后又因迭次西征,征服西藏的问题一直未提上日程。然一些邻近陕蜀的吐蕃首领,已陆续有一部份臣服。[65]
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窝阔台的儿子、受封领有青藏地区、驻戍凉州的阔端派将军多达那波率军入藏,直至拉萨北部的热振寺、杰堆寺等地,随即北撤,向阔端报告乌思藏各派的情况,说:“现在卫藏地方的噶当教派的寺庙最多;达垄教派(即达垄噶举)的僧人戒律清整;止贡教派(即止贡噶举)的京俄大师具大法力;萨迦派的班智达学富五明。”建议任命宗教首领来管理其地。元昭慈皇后三年(1244年),萨班(即萨迦班智达,Sa-skya-pandita的简称,panditax·为通明“五明”的人)奉召携其二侄八思巴、恰那前赴凉州;元定宗二年(1247年),与阔端商妥了乌思藏归顺蒙古的条件,并发回了有名的、致乌思藏纳里的僧俗首领的信。从此西藏正式归属蒙古帝国。[65]
元太宗十三年(1241年),窝阔台死,忽里勒台会议仍未马上召开,由窝阔台的皇后乃马真氏脱列哥那临朝称制。脱列哥那狡黠多权术,以滥行赏赐换取宗王大臣拥护,摄政达五年之久。成吉思汗幼弟铁木哥斡赤斤企图乘虚而入夺取汗位,但未能成功。元定宗元年(1246年),举行忽里勒台选汗大会,虽然窝阔台生前曾指定其孙失烈门(窝阔台第三子阔出之子)为继承人,但脱列哥那却希望选立自己所生长子贵由。经她的活动,贵由遂被推举为大汗。[66]
贵由即位以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整顿朝政,巩固和加强自己的最高统治地位。脱列哥那称制期间,贬抑窝阔台时期的旧臣耶律楚材、镇海和牙老瓦赤等人,使耶律楚材“愤恨而死”,镇海、牙老瓦赤等人则逃亡,投靠了阔端和拔都。朝政由脱列哥那宠信的法提玛和奥都合剌蛮把持。汗位虚悬,加上“庶政多亲”,宗王贵族们便滥发牌符,遣使驰驿各地,随意征财索物,汗廷和各地的正常统治秩序都受到严重影响。脱列哥那把贵由推上汗位,但仍然掌握著汗廷大权。贵由即位以后,处死了法提玛,重新起用镇海、牙老瓦赤等人,并当众查收了宗王贵族们擅自发放的令旨牌符。贵由不顾脱列哥那的极力庇护,强行擒杀法提玛,说明他从母亲手中夺回了最高权力。母子反目,使脱列哥那不久就死去了。对公然想用武力夺取汗位的铁木哥斡赤斤,贵由借宗王法庭之手将他处死。[67]
贵由与术赤之子拔都一向不和,在贵由西征时曾互相辱骂,一直争执到窝阔台处。等到贵由正式即位,即派亲信野里知吉带出镇波斯,图谋对付驻守钦察草原的拔都。元定宗三年(1248年),贵由亲率军队西行,拔都亦严兵为备,但贵由在路上突然死去,酝酿中的内战终未爆发。皇后海迷失称制。元宪宗元年六月十一日(1251年7月1日),蒙古贵族立拖雷长子蒙哥为大汗,这就是元宪宗。自此,蒙古帝位复归于拖雷一系。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总掌富庶的漠南之地,又迁徙窝阔台汗子孙及诸王于边地,将海迷失皇后赐死,从而巩固了汗位。[66][68][69]
对于南方,与南宋间战事也自元宪宗时代而加剧。金朝的讨灭,名义上军事同盟协力者南宋,实质无大助力,因而仅分得陈州(今河南省淮阳)与蔡州东南之地。南宋却趁蒙古大军北撤的河南空虚时刻,作军事上投机,袭入汴京又图进取洛阳,闻蒙古军重返才急遽退归,元太宗遣使责宋违约,战衅开启。但交战只在南宋域内四川以至江淮间进退,大体呈现胶着,以后数年,战争性质且转变蒙古军的劫掠式蹂躏,攻略城市得手,杀俘居民与掠夺战利品便退却。[70]
元宪宗即位六年,授权其弟忽必烈统辖漠南汉地军、民、政三权,前代以来停滞的南宋领土侵略开始恶化,另一弟旭烈兀出征哈里发政权上一年的元宪宗二年(1252年),南宋经略的准备工作先已着手,忽必烈受命截切南宋四川西部之地南下,平定唐朝南诏国后身的云南大理国,以及招降吐蕃成功。元宪宗七年(1257年),忽必烈奉召返蒙古本土,副统帅兀良哈台(速不台之子)续又进出中南半岛,翌年征服交趾地方南宋属国,替代李氏大越未久的陈氏安南国,从南宋北、西、南三方面大包围作战部署完成。[70]
惟其如此,元宪宗八年(1258年),计划下本格化南宋征服战展开,元宪宗末弟阿里不哥留守和林,军分三道,合四万人号称十万。左翼军忽必烈自河南南下,以长江中流域的鄂州(武昌)为攻略目标;右翼军兀良哈台由交趾北上,向湖广方面会合;元宪宗亲自率的中军,以甘肃省六盘山(成吉思汗崩驾所在)为前进基地,指向四川合州(重庆市以北四川省合川县),准备夺取长江流域之地而沿江东进。不幸,元宪宗九年(1259年)夏秋之间,蒙古军抵达四川时军中痢疫大流行,元宪宗也被传染不治,崩于合州前线钓鱼山营中,年五十二岁,在位九年。南伐诸军,乃全面北撤,也因猝然发生的元宪宗崩驾大变故,汗位争夺再升高层次,爆发同系拖雷位下的亲兄弟阋墙。[70]
蒙古南下征服中国,为避免背后受敌,降服高丽成为必要战略。从元太宗三年(1231年)至元宪宗九年(1259年),约三十年间蒙古六次出兵高丽。时高丽由武人崔氏主政,元太宗四年(1232年)将国都由开京迁至江华岛作长期抗战。元宪宗七年(1257年),以崔氏政权没落为转机,高丽放弃抗战方针,高丽高宗以还旧都和遣太子入朝为条件请和。元宪宗九年(1259年)四月,太子王倎入朝,但高丽高宗尚未还都开京,元宪宗九年(1259年)六月即病死,元宪宗蒙哥汗则于元宪宗九年(1259年)七月围攻四川合川城时病殁。元宪宗九年(1259年)闰十一月,忽必烈由襄阳班师北上,王倎奉币迎谒于道。忽必烈惊喜曰:“高丽万里之国,自唐太宗亲征而不能服,今其世子自来归我,此天意也。”乃命达鲁花赤、束里大等,护送王倎归国。[71]
王倎于中统元年(1260年)四月即位,是为高丽元宗。时,江淮宣抚使赵良弼上言曰:“高丽虽名小国,依阻山海,国家用兵二十馀年尚未臣附。前岁太子倎来朝,适銮舆西征,留滞者二年矣。供张踈薄,无以怀辑其心,一旦得归将不复来。宜厚其馆谷,待以藩王之礼。今闻其父已死,诚能立倎为王,遣送还国,必感恩戴德,愿修臣职。是不劳一卒,而得一国也。”即建议“宜厚其馆谷,待以藩王之礼”、“立倎为王,遣送还国”。陕西宣抚使廉希宪亦有类似之言。此为元世祖放弃对高丽长年用兵,改采怀柔之策的重要建言。[71]
至元元年(1264年),蒙古遣使高丽,诏曰:“朝觐诸侯之大典也。朕缵承丕绪于今五年,第以兵兴有所不暇。近西北诸王率众款附,拟今岁朝王公郡牧于上都。卿宜乘驲而来庸修世见之礼,尚无濡滞。”高丽元宗因之入觐,至元元年(1264年)十二月回国后,至元二年(1265年)正月遣广平公王恂、大将军金方庆、中书舍人张镒等至蒙古“谢恩献方物”。至元二年(1265年)五月,王恂等归国,“帝厚慰遣之,中外称庆”两国关系渐亲善。[71]
成吉思汗西征时,并没有征服花剌子模沙札兰丁。因此,在他返回蒙古时留下绰儿马罕继续追击札兰丁。元太宗三年(1231年),札兰丁败亡。后来绰儿马罕和拜住继续率领蒙古军队在西亚和波斯用兵20年,却并没有全部征服这些地区。元宪宗二年(1252年),蒙哥决定派其弟旭烈兀发动一次新的西征。这次西征除了动用诸王的士兵外,还抽调了一千多名中国的工匠从征,其中包括著名的火器专家郭侃。[72]
元宪宗六年(1256年),旭烈兀进兵木剌夷国。木剌夷地处里海之南,十一世纪末建国。蒙古军入境后攻陷许多城堡,国主兀鲁兀投降,木剌夷人民遭到残酷屠杀。元宪宗七年(1257年),蒙古军队开始进攻报达(今伊拉克巴格达)。报达是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首都。黑衣大食建国已五百年,一度虽为塞尔柱突厥人占领,但名义上仍为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统治。蒙古入侵时,哈里发穆斯台绥木是一个怯懦无能、只知享乐的统治者。旭烈兀致书哈里发,要他投降。哈里发自认为是“回教国的共主”,回书拒绝,但又不认真备战。元宪宗八年(1258年)初,旭烈兀用火炮攻陷报达,哈里发投降,被杀。蒙古军队入城后劫掠七天,居民被屠杀的有数十万人之多,阿拔斯王朝的艺术珍品和华丽的建筑物遭焚毁,这座著名的古城被彻底破坏。旭烈兀继续率军西进,蹂躏了美索不达米亚,侵入叙利亚,逼近埃及。中统元年(1260年),蒙古军攻陷阿勒坡和大马士革,但埃及马穆鲁克苏丹的军队在大马士革以南阿音札鲁特地方大败蒙古军,阻止了蒙古向埃及和非洲的扩张。[72]
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封旭烈兀于波斯,旭烈兀在自己的封地内建立了伊儿汗国。伊儿汗国东起阿姆河,西迄小亚细亚,北接钦察汗国,南至印度洋,都城在帖必力思,报达是陪都。除了上述钦察、伊儿两个汗国外,窝阔台后裔的封地是以塔尔巴哈台为中心的阿尔泰山地区,称窝阔台汗国,察合台后裔的封地是包括阿姆河以东的中亚细亚、谢米列契和今天的新疆天山南北,称察合台汗国。四大汗国名义上是元朝皇帝的藩属,而钦察汗国和伊儿汗国实际上变成了独立国家。[72]
蒙古的大汗,是各部族的共主,要由各部族公推,铁木真的称成吉思汗,便是各部族共上的尊号。其后,窝阔台之立,虽未经部族公推,但因有成吉思汗的遗命,部众始无异议。到元定宗贵由继位,已有争端。元定宗殁后,元太宗及拖雷后人,各欲争位,元宪宗(蒙哥汗,拖雷之子)因拔都及兀良哈台的援助,始得嗣位。元宪宗嗣位后,分遣宗室诸王于边远地区,而以其弟忽必烈领治汉地民户,因此,元太宗子孙与拖雷子孙,遂生仇恨。[73]
元宪宗七年(1257年),蒙古兵分道伐宋。元宪宗入蜀。忽必烈攻鄂。元宪宗九年七月二十一日(1259年8月11日),元宪宗在钓鱼山(今四川合川县)暴死。元宪宗九年九月初一日(1259年9月19日),忽必烈闻讯元宪宗去世,对侍臣说:“我奉命南来,哪能无功而还!”渡江围困鄂州(湖北武昌)。元宪宗九年(1259年)十一月,忽必烈得讯,其弟阿里不哥密谋继位。忽必烈召群臣商议。谋士郝经力主和守议和,迎元宪宗灵枢,收皇帝印宝,北上争位。正好这时宋丞相贾似道等派密使北上,愿意以长江为界,每年贡银、铜各20万。忽必烈许可,引军北还。中统元年(1260年)三月,忽必烈统兵到达开平(今内蒙古多伦县北)。诸王和左右侍从劝忽必烈在开平即皇帝位,不要前往和林召开忽里勒台(即蒙古选汗大会)。忽必烈同意,宣布即大汗位,这年45岁。阿里不哥不服,也宣布为大汗,调兵遣将。海都也不服,依附阿里不哥。忽必烈平定关成后,亲自统兵讨伐阿里不哥。中统二年(1261年)十一月,两军在和林南南戈壁大战,阿里不哥败北。江淮大都督李璮叛乱,忽必烈统兵讨伐,一举平定。中统五年八月十四日(1264年9月5日),定都于燕(今北京),改称中都。[74][75][76][77]
中统元年(1260年)四月,阿里不哥得知忽必烈先发制人,抢先宣布继承汗位,于是便在和林召集另一个忽里勒台,在另外一些支持他的诸王的拥戴下,也宣布继汗位。这样,一场汗位争夺的斗争,便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兄弟二人之间展开,为此爆发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中统五年七月二十八日(1264年8月21日),走投无路的阿里不哥率领支持他的诸王玉龙答失、阿速带、昔里吉与大臣不鲁花、忽察、秃满、阿里察、脱忽思等到开平,向忽必烈投降。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的战争,由于忽必烈依靠中原汉地人力、物力的支持,最后取得了胜利。它在实质上,是主张“附会汉法”的蒙古贵族对守旧派的胜利。忽必烈获胜的结果,使漠北与中原地区归于统一,从而奠定了忽必烈统一全国的基础。[78][79]
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接受阿里不哥归降时,曾郑重地遣使通告钦察汗别儿哥、伊儿汗旭烈兀、察合台汗阿鲁忽等宗王,邀请他们按照蒙古传统惯例,一同东来参加正式的忽里勒台选汗大会。但三汗很快相继去世,他们的继承人各主一方,对于共同选举蒙古汗一事不感兴趣,却纠缠于彼此之间的领土争端,大动干戈,形同敌国。正在崛起当中的海都,也一再拒绝忽必烈召其入翼的要求。这次忽里勒台会议的流产充分表明,过去那个统一的大蒙古国已经不复存在了。代之出现的,除了忽必烈以汉地为中心建立的元王朝外,就是各自独立发展的钦察、伊儿、察合台、窝阔台四大汗国。当然,在以后大部分时间里,忽必烈及其子孙然被尊为成吉思汗的正统继承人、“一切蒙古君主之主君”,元王朝也在名义上被视为各汗国的宗主国。元代史料经常笼统地称四大汗国的统治者为“西北诸王”,把他们置于“宗藩”的地位。[80]
忽必烈于中统元年三月二十四日(1260年5月5日)即皇帝位于开平,并以“中统”为年号。“中统”意为“中华正统”,即忽必烈以中原正统标榜自己的新建王朝。在与阿里不哥的较量中,开平起到极为重要的基地作用,忽必烈自己也常驻开平,处理政务。但开平一直以来有都城之实而无都城之名。为了确保开平汗廷的统治地位,同时向全民灌输一种新的意识,中统四年五月初九日(1263年6月16日),忽必烈将扩建改造后的开平,正式加号为上都。从而不论是在人们的意识当中,还是实际上,上都成为了当时蒙古草原政治权力的中心。新建的帝国虽然开宗明义宣布“祖述变通”,但直至十年后,仍沿用原国号“Yeke mongyol Ulus”,即“大蒙古国”。这一点对雄心勃勃致力于改革的忽必烈而言,不无遗憾。如同王恽《建国号事状》所言:“伏见自古有天下之君,莫不首建国号,以明肇基之始。方今元虽纪而号未立,盖未有举行之者,是大阙然。”忽必烈只因考虑到蒙古贵族的认同程度,将“变通”的步伐迈得慢而稳。经过十年的经营,忽必烈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已经逐渐稳固,便加快了变革的步伐。建国号、定都邑、立朝仪等一系列工作随之展开。[81][82][83]
中统五年(1264年),改年号为“至元”。至元八年十一月十五日(1271年12月18日),汉臣王恽请建国号,汉臣刘秉忠取《易经》“乾元”之义,奏号大元,汉化女真人徒单公履受命拟诏,于是乃有新的汉式国号“大元”。元的国号,“大元”是全称,“元”是简称,而蒙古语中将“大元”复加于原国号前,并称“Daion Yeke mongyol Ulus”,即“大元大蒙古国”。国号的变更正是体现了忽必烈“祖述变通”的思想。既要借助汉法,致力于“天下一家”和大一统的目标,还要继承祖宗伟业,弘扬蒙古传统,保持蒙古人的本色,坚守蒙古人的价值观。从而建立一个蒙、汉二元的政治文化秩序。[81][84][85][15]
忽必烈建国号大元,明确表示他所统治的国家已经不只属于蒙古一个民族,而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继续。至元九年二月初三日(1272年3月4日),忽必烈采纳刘秉忠迁都的建议,改中都为大都,正式定其为元朝首都。忽必烈于至元十一年正月初一日(1274年2月9日)在大都正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大都从此成为元朝的政治中心。[86][87][88]元朝建立后,元世祖继续进攻南宋,主力集中在襄阳、樊城一线。南宋军民在襄阳、樊城坚守了6年之久。元军攻占襄、樊后,分水陆两路大举东下,于至元十三年正月十八日(1276年2月4日)攻占临安。南宋大臣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在福州拥立益王赵昰继续抗元。赵昰死后,又拥立广王赵昺为帝,最后退到南海崖山建立流亡政权。至元十六年二月初六日(1279年3月19日),元将张弘范进攻崖山,宋军大败,陆秀夫负帝投海而死,南宋灭亡。至此,元朝统一了全国。[89][90][91]
成吉思汗的先祖以一束箭不易折断的道理,来教导儿子团结的重要性,可是成吉思汗的后代为了权力和利益,却引起了蒙古帝国分裂的危机。成吉思汗死后,他的儿子和孙儿继续开拓蒙古帝国的版图,并相继成立自己的汗国,这些汗国都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后来,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为了争夺汗位而开战,内战维持了四年,最后忽必烈胜出,成为了蒙古帝国的大汗,并建立元朝。可是,忽必烈一直主张汉化,引起了蒙古各派的不满,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都反对忽必烈,渐渐成为独立的汗国,而钦察汗国早在蒙哥在位时已得到独立,四大汗国之中只有伊儿汗国承认忽必烈为大汗。此后四大汗国一直各自为政,甚至互相攻伐。直至忽必烈的孙子元成宗继位,蒙古各派意识到彼此之间的斗争是破坏祖先留下来的基业,于是四大汗国与元朝达成和议,重新承认元朝的宗主地位,开设驿路,关塞恢复往来,蒙古皇室内部的纷争遂告结束。 [92]
元宪宗死后,元世祖忽必烈更打破公推的惯例,自立于开平。元世祖季弟阿里不哥不服,自即汗位于和林,元世祖自将兵击降。继而元太宗孙海都叛变,元师讨之,虽获克捷,但因其地险远,终元世祖之世,未能将他平定。元世祖鉴于以前汗位继承的纷争,乃仿效汉制,定传子之局。然元世祖以后皇位继承的斗争,仍不因传子之局而稍减。[73]
至元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1294年2月18日),元世祖死,太子真金已先死,故诸王中觊觎帝位者,颇不乏人。重臣伯颜,奉元世祖遗命,立真金第三子铁穆耳,是为元成宗,诸王始无异议。元成宗在位十三年而死,太子德寿先卒,左丞相阿忽台等谋奉皇后临朝听政,而以宗室阿难答为帝。元成宗之侄爱育黎拔力八达与右丞相哈剌哈孙遣使迎其兄海山于漠北,并杀阿忽台等。海山至大都(北平市),杀皇后及阿难答与诸王,然后即位,是为元武宗,而立其弟为太子。元武宗在位四年死,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是为元仁宗。元仁宗本有传位元武宗子和世㻋之承诺,因奸相铁木迭儿进言,乃有传子之意,因于延祐二年(1315年),出和世㻋镇云南。元武宗旧臣皆感愤怒,遂于延祐三年(1316年)十月奉和世㻋谋叛,事败走漠北,依察合台汗国,元仁宗乃立皇子硕德八剌为太子。延祐七年(1320年),元仁宗死,太子即位,是为元英宗。[73][93][94]
元英宗推行新政,引起蒙古、色目贵族中保守派的不满。至治三年八月初四日(1323年9月4日),元英宗自上都南还大都,途中驻跸于南坡。御史大夫铁失、知枢密院事也先铁木儿等趁元英宗熟睡之机,以阿速卫兵为外应,发动政变,刺杀元英宗和拜住,此即“南坡之变”。也孙铁木儿即帝位于龙居河,诏改次年(1324年)为泰定元年(史称他为泰定帝)。致和元年(1328年),泰定帝病死。其子阿剌吉八即位于上都,改元天顺,史称天顺帝。同时,留守大都的燕铁木儿发动政变,立元武宗之子图帖睦尔为帝,改元天历,是为元文宗。之后,两都之争由此展开。天顺元年十月十三日(1328年11月14日),上都陷落,元天顺帝失踪。天历二年正月二十八日(1329年2月27日),和世㻋即位于和林,是为元明宗。天历二年八月初六日(1329年8月30日),元明宗暴毙于王忽察都之地(被元文宗和燕铁木儿毒死)。天历二年八月十五日(1329年9月8日),元文宗再即帝位。之后,他又做了近4年皇帝,于至顺三年八月十二日(1332年9月2日)病逝于上都,因其后悔毒死元明宗,遗诏传位于元明宗之子。至顺三年十月初四日(1332年10月23日),年仅7岁的元明宗次子懿璘质班即帝位,是为元宁宗,但在位43天就去世,是元朝诸帝中最为短命的皇帝。这样,在10年中(1323年~1332年),元朝前后更换了5个皇帝。元宁宗死后,元王朝开始步入其统治的晚期。[95][96][97][98][99][100][101][102]
至顺三年(1332年),元文宗、元宁宗相继去世。燕帖木儿请立元文宗子燕帖古思。元文宗皇后卜答失里欲立妥懽帖睦尔,遂遣使静江迎回。然为权相燕帖木儿所疑问,迁延数月不得立。决策国事皆由燕帖木儿及元文宗皇后,至燕帖木儿死。至顺四年六月初八日(1333年7月19日),妥懽贴睦尔即皇帝位于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改元元统。即位后,清除燕帖木儿势力。以伯颜为右丞相,独擅相权,把持朝政,肆行贪暴,天下贡赋多入伯颜家。又仇视汉人,排斥儒士。至元元年(1335年),停止科举取士,大量起用蒙古、色目人为官,又擅贬宗王,引起朝野不满。至元六年(1340年)二月,妥欢贴睦尔支持脱脱逐走伯颜,以脱脱为右丞相。脱脱执政,改变排汉政策,恢复科举制,提倡文治和经史,史称“脱脱更化”。但因朝政积弊过深,连年水旱灾荒,使国库空虚。以致滥印190万锭,至元钞10万锭,使钞法败坏,物价上涨,社会矛盾激化,各地起义不断。至正二年(1342年)始,黄河泛滥,沿河州郡灾荒连年。至正十一年四月初四日(1351年4月29日),以工部尚书贾鲁发河北、河南、山东等地15万民工治河,导致各地农民大起义。[103][104][105]
14世纪中叶,在元朝统治下的中国开始了反抗蒙古人统治的斗争。至正八年(1348年),盐商方国珍首先掀起了反抗,接著由宗教秘密结社的白莲教徒组织的红巾之乱在各地兴起。由此引起了元朝政权的衰落。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红巾军馀党朱元璋登大明皇帝位,攻击元大都,元顺帝妥懽贴睦尔逃往开平府,后退至内蒙古的应昌府。至正三十年(1370年),明军追击至应昌府,元顺帝病死,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勉强脱走后继帝位,这就是元昭宗。此后,元昭宗以喀喇和林为根据地,对明朝进行防御。这时,元朝残馀势力依旧强大。宣光二年(1372年),明军15万人分三路进入漠北蒙古高原,在土拉河方面遭到元军迎击,数万人战死后退却。宣光八年(1378年),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死去,继承他的是被认为是其弟的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天元九年(1387年),明军进入东北地区,木华黎国王的后人纳哈出率领的20馀万元军降于明军。为了挽救由此产生的东部战线的危机,脱古思帖木儿亲自前往捕鱼儿海湖畔,打算与高丽取得联系夹击明军。然而在天元十年(1388年)却遭到明军奇袭而大败,在数十骑的陪伴下,向喀喇和林落荒而逃。途中,在土拉河畔被阿里不哥后人也速迭儿的军队杀死。也速迭儿杀死北元皇帝,废弃大元国号,自立为汗,称蒙古可汗,明人称鞑靼可汗。[106][107]
至于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则在十四世纪面临著截然不同的命运:国祚最短的窝阔台汗国于至大二年(1309年)被元朝和察合台汗国瓜分而灭亡;位于西亚的伊儿汗国第九任君主不赛因(1304年—1335年)年仅十二岁便继承汗位,在位虽不到二十年,却堪称伊儿汗国的黄金时代。由于他英年早逝,未留下子嗣,在元统三年(1335年)驾崩后,伊儿汗国便因内部长期的王位争夺战争而陷于分裂局面,最后走向灭亡一途。拥有蒙古帝国西部和北部疆土的钦察汗国是蒙古四大汗国中,维持得最久的一个。直到十五世纪,它才因为俄罗斯沙皇国、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的壮大而瓦解。从钦察汗国分裂出来的国家当中,以克里米亚汗国的国祚最长,迟至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才被俄罗斯帝国女皇凯萨琳大帝消灭。位于中亚的察合台汗国则在至元四年(1338年),因为内部对于该如何在伊斯兰化和成吉思汗所留下的传统之间折中取舍的问题争执不休,最后分崩离析。后来帖木儿(1336年—1405年)以武力接收了察合台汗国的领土,他学习成吉思汗出征四方,并且在十四世纪末叶创立了帖木儿帝国。只不过这个帝国也没有维持多久。[108]
美国人斯塔夫里阿塔斯在《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一书中讲:“由于蒙古帝国的兴起,陆上贸易发生了一场大变革。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一个政权横跨欧亚大陆,即: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西伯利亚到波斯湾。14世纪中叶,义大利一本小册子通过描写一条起自顿河河口的塔那(Tana,今日亚速 Azov)、横穿中亚的商路,概述了蒙古和平时商业的重大意义。”[109]
蒙古在被征服地区仿效中国的金朝设立行台尚书省。成吉思汗在位期间就设立了燕京等处行尚书省,燕京行省最初的管辖范围是金国北部故土;成吉思汗去世后,继承成吉思汗蒙古大汗之位的窝阔台先后消灭了西夏和金国,至此,西夏故土和金国南部故土全部成为了燕京行省的一部分。1251年蒙哥汗在庭州设立了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在呼罗珊设立阿母河等处行尚书省。汗廷管辖东至太平洋,南至印度洋,北达钦察草原的大部分地区,其他地区分封给黄金家族的诸王作为兀鲁思(含有属民的封地)。[110]
蒙古帝国建立后征伐不断,与周边各国也有大量使臣往来,13世纪时有不少欧洲人从西方来到东方,其中最著名的是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早于马可波罗二三十年就已有不少欧洲传教士曾从西方来到东方,其中有两位西欧传教士柏郎嘉宾和鲁不鲁乞,就曾分别于1246年和1253一1254年来到蒙古地区,并记载了有关蒙古社会各方面情况的行记。
1240年代起,罗马教皇英诺森四世、法国国王路易九世等便多次派出传教使团到蒙古地区去了解蒙古的各方面情况,并到蒙古传教,停止进攻基督教世界,其中最早率领使团前往蒙古地区的是柏郎嘉宾。1245年4月,六十多岁的柏郎嘉宾从法国里昂出发,经过波希米亚、波兰到达基辅,然后从基辅出发经过钦察草原、南俄罗斯草原,于1246年4月到达伏尔加河畔拔都的营帐里,拔都无法做决定,让他继续东行,到哈拉和林去见蒙古帝国的最高统治者。1246年7月,柏郎嘉宾到达即将举行登位大典的蒙古大汗之位继承者贵由处。8月他参加了贵由的登位大典。他在贵由的驻地昔刺斡耳朵住了4个月左右。同年11月,他带着贵由答复教皇的蒙文诏书及波斯文译文启程,沿着原路返回欧洲。1247年秋,柏郎嘉宾回到里昂,将贵由的答复书交给英诺森四世,并交上这次出使的详细报告。用拉丁文写成的报告后来以手抄本形式流传于世,并以《蒙古史》或《普兰·迦儿宾行记》的书名留传至今。
1247年小亚美尼亚的国王海屯一世派了他的兄弟森帕德到蒙古帝国的中心哈拉和林商议结盟。1254年森帕德带回了邀请海屯国王回访的消息,当时拔都正驻扎在伏尔加河流域下游,他召集作为蒙古附庸的海屯去朝拜蒙哥大汗。蒙古大汗蒙哥赐予亚美尼亚王海屯一份诏书,不许任何人欺负亚美尼亚人,并授予了亚美尼亚地区教堂的自治权。亚美尼亚人将此次出访记录在了《海屯王中亚记行》。[111][112]
公元1204年,铁木真在消灭克烈部王汗之后,利用与乃蛮部决战前夕的战斗间隙,把军马集中在合勒合河旁进行整编。铁木真下令所有军队依十进制组成十户、百户、千户,并委派了各级那颜为各级军事首领一即十户官、百户官、千户官。这就是整编中正式确立的千户制,成吉思汗将全蒙古百姓划分为95千户。它改变了过去部落联盟的松散性,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军事组织形式。并采用功臣后代宿卫斡耳朵的方式建立怯薛用以拱卫汗廷。[113]
蒙古帝国在鼎盛时期统治从东亚到中亚、西亚、东欧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帝国。蒙古帝国的建立加速了东西方的文化、技术交流,促进了多民族的文化交流。整个丝绸之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被只有一个帝国控制,这使得东西方的商贸往来比其他分裂时期要容易得多。
成吉思汗统治后期,他造成一片和平安定的环境,实现繁荣富强,道路安全,骚乱止息:因此,凡有利可图之地,那怕远在西极和东鄙,商人都向那里进发。因为蒙古人没有定居于任何城镇,商旅也没有在他们那里汇集,所以衣物在他们当中非常缺乏,跟他们做买卖所得到的利益,人所共知。[114]
蒙古人在丝绸之路沿线设立驿站,欧亚大陆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便利了商业的发展和商人的活动。交易的主要商品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高价格低重量、易运输的货物,如香料(不仅包括胡椒、生姜和肉桂等香辛料,还包括芳香料、染料和药物)、丝绸、珍珠、宝石、贵金属和毛皮等;二类是大宗商品,包括谷物、木材、黑色金属、蜡、布匹、酒、糖、盐、鱼等;三类是奴隶和牲畜。印度及远东地区出产胡椒、生姜、藏红花、丝绸、珍珠、棉花和亚麻等。蒙古帝国时期欧亚贸易的北部路线重新畅通,卡法、塔纳成为黑海北部重要的货物集散地。贸易发展的促使一些商业重镇的崛起或复兴,伊尔汗国首都大不里士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115]
蒙古草原的自然环境一直是适宜畜牧生产的,除少数地方覆盖有很稀疏的森林外,其他地区均为盛产野草的天然放牧区。“这里不适合种植作物,却适合饲养畜群,即便算不上十分理想,至少也是相当适宜的。”大蒙古国的牧民们牧养牛、马、羊和骆驼等牲畜,“逐水草放牧”为其主要经济活动。对于草场的选择,当时已经有了较清楚了认识,懂得什么地方更适合放养牲畜。夏天人们迁到气候凉爽、水草丰美的山地,冬天迁到比较温暖的草甸。为了保护草场,蒙古人颁布了法令,“禁草生而斸地者,遗火而爇草者,诛其家”。破坏草原、烧荒毁草的人,要被处以诛其家的重刑,惩治相当严厉。窝阔台汗当政时期,“在没有水的地方挖掘出井,使百姓得到水和草”,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畜牧环境、扩大了草场,促进了草原畜牧业的发展。[116]
当蒙古人攻下一座城市或者王国时,如果他们发现了有技能的人,例如工匠、手艺人或技师等,这些幸运的灵魂就能免遭屠戮,并被送往特定的地点,为蒙古人工作。他们可能会加入蒙古军中,并成为炮兵或技师,其他工匠则被派去为蒙古宫廷制造物品。其中最著名的可能是金银匠巴黎人威廉·比希耶(William Buchier),据鲁布鲁克记载,他曾在哈剌和林设计并制造了著名的银制酒喷泉。[117]
除了哈剌和林,最著名的地方是镇海城。镇海是蒙古朝廷中的一名高官,他于元太祖七年(1212年)在蒙古草原的中西部建造了这座城,起初是作为军事据点。这座城市逐渐扩张,城中有一座颇具规模的作坊,里面有汉人工匠,其中很多人在至元二年(1265年)左右被允许回到华北,在大都和上都附近工作。这可能是忽必烈战胜阿里不哥并拒绝给予海都等人技术资源的一个结果。另一座城市拜八里(意为“富饶之城”)建于色楞格河畔,成为珠宝与金器的设计和制造中心。在蒙古草原上建立这些制造中心是个合乎逻辑的选择,这也使后勤制度的建立变得必要,以向居民供应食物和工作。当然,这也增加了前往蒙古草原的交通运输。[117]
而蒙古草原并不是唯一的工业生产地。蒙古人在叶尼塞河上游支流沿岸建立了一座丝织品制造中心。西伯利亚在历史上并不以产丝闻名,但是这显示了蒙古人的能力,不仅迁移了工人,也给他们提供原材料,由此控制了奢侈品的生产。这里和其他一些地方生产的主要产品是蒙古宫廷极为热衷的织金锦,又称“纳失失”。生产这种织物需要大量的丝和黄金。丝基本上来自中国,而生产中心则设在蒙古草原和西伯利亚,相对靠近蒙古草原西部的阿尔泰山和叶尼塞河流域的金矿。这样一来,就降低了制造纳失失的成本。1盎司黄金能够变为长80公里的线,缠在一条基线上,则可以产出长1,600公里的线。尽管生产纳失失所需的黄金并不多,但是使纳失失生产中心靠近更为昂贵的黄金的产地是说得通的。丝也十分昂贵(确实是丝而不是黄金成了元帝国通货的准备金),但是用驼队运输大包的丝显然比运输小包的黄金更加容易,因为黄金比丝更容易消失。[117]
当然,要想获得黄金,除了强力的后盾还需要有技术的劳动力。蒙古在列格尼茨战胜波兰和条顿骑士团等势力的联军之后,蒙古诸王不里带走了所获的俘虏,其中有数量很大的一队日耳曼金矿工人。这些战俘在中亚度过了馀生,在距今塔什干东北约270公里处的塔剌思附近为不里工作。蒙古通过入侵花剌子模帝国一战,也获得了数以千计的技术工匠。尽管不应完全相信拉施德丁的估计,他说蒙古人将10万名工匠迁往“东方之地”(bilad-i sharqi),但毫无疑问,到来的工匠确实是数以千计的。[117]
在大蒙古国时期,作为游牧经济区的蒙古草原很早便发展起了农业生产。蒙古建国前后的不断征战,使不少农耕民族的人们成为俘虏被运回草原,特别是蒙古人“掠中国之人为奴婢”,并将他们运回草原,这些汉人因为“必采食而后饱”的饮食习惯,在水源相对充足的地区开辟出小片耕地,草原上出现了农业生产活动。对于这些农事活动,窝阔台是支持的。在和林境内,有个人种植萝卜,获得了一些收成;另有一人在和林附近种植了一些柳树和杏树苗,并长出了嫩芽(由于严寒,树在当地很难生长)。因为这些成绩,窝阔台对这2个人给予重赏。此后,这种耕作活动不断得到发展,到元定宗二年(1247年)张德辉应忽必烈征召北上和林时,和林的居民已“多事耕稼,悉引水灌之,间亦有蔬圃”了。[118]
大蒙古国根据被征服地区的传统铸造了不同种类的金银币,并广泛使用纸钞作为货币。
蒙古大汗窝阔台即位之初,接受建议,初定地税之法,地税的税率“上田亩税3.5升,中田3升,下田2升,水田5升。”由于蒙古统治者的重视,设立专职官员负责商业税的征收。
蒙古族原来信奉萨满教,这是原始的万物有灵信仰。除了主要信奉的萨满教,也有一部分信奉景教(基督教的一支),宗教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以后,向外扩张,接触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大蒙古国的诸汗,认识到宗教有利于统治的巩固,对各种能为自己“告天祝寿”的宗教原则上都是保护和支持的,当然有时也根据需要和爱好而有轻重之分。蒙古统治者对于各种宗教原则上都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多种宗教的兴盛,是蒙古前四汗时期文化的一大特色。[4]
原金朝统治下的北方农业地区,当时称为“汉地”。成吉思汗对金用兵,夺取了包括金中都(今北京)在内的大片土地,金朝被迫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窝阔台汗时期,蒙古灭金,实现了对“汉地”的统治。“汉地”历来占主导的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原传统文化。成吉思汗接触过个别“汉地”士人,如契丹人耶律楚材,以及佛、道二教的代表人物,但中原传统文化在他的心目中是没有地位的。窝阔台汗曾接受耶律楚材的建议,采取过一些保护“汉地”文化的措施,如以考试方式确定儒户、立经籍所、封衍圣公等,但随着耶律楚材在政治上失势,这方面的措施没有再推行下去。此外,窝阔台汗还曾下令在燕京(今北京)兴办学校,培养翻译人才,此事指定全真派的道士负责。这是蒙古学校教育的滥觞。贵由汗在位时间很短,忙于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继起的蒙哥汗“自谓遵祖宗之法,不蹈袭他国所为”,“酷信巫觋卜筮之术”,对“汉地”的儒学没有兴趣。他曾问:“儒者何如巫、医?”实际是认为儒者无用。在蒙古上层,他的这种想法是普遍存在的。“汉地”的道教、佛教,得到蒙古统治者的扶持,声势日盛。因为利益冲突,佛、道二教在蒙古统治者主持下举行两次辩论,成为当时“汉地”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件大事。另一方面,“汉地”的汉人世侯,如东平(今山东东平)严氏、真定(今河北正定)史氏等,在自己管辖范围内做过一些招徕儒士文人、整治学校的举措,对于儒学的延续,起了有益的作用,当然规模是有限的。[4]
蒙古族生活在漠北草原,从事游牧生活。原来没有文字,成吉思汗在建国前夕灭乃蛮部,俘获畏兀儿人塔塔统阿,命他用畏兀儿字母书写蒙古语,从而创立了回鹘式蒙古文,这是蒙古族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4]
《蒙古秘史》是用畏兀体蒙文写成的蒙古第一部史书,它的出现是史学的一件盛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伊尔汗国的史学家拉施德丁则根据《金册》等蒙古宫廷记录编撰了著名的蒙古史书籍《史集》。
在金朝统治下,士人们热衷于诗词歌赋,关心理学者极少。反之,理学在南宋统治地区得到很大发展,朱熹是南方理学的代表人物。窝阔台汗七年(1235)蒙古对南宋用兵,攻陷德安(今湖北德安)等地,大肆俘掠。儒生赵复、砚坚等因此北上,赵复在燕京开办太极书院,砚坚等在各地教授学生,南方理学得以北传。许衡、姚枢等人都成了理学信徒,后来相继入忽必烈幕府。在诗文方面,一批金朝“遗民”的创作,成为文坛的主流。遗民文学的特点,不外是怀念故国,感怀身世,有的还对蒙金战争造成的灾难进行批判。元好问是他们中最有影响的代表。异军突起的是新西域诗,耶律楚材和丘处机以诗歌记述他们的西域见闻,为当时的文坛增添了光彩。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杂剧开始成型,在城乡演出。在史学方面,金史特别是金朝亡国史的编纂成为一时风气,而多种蒙古和西域行记的出现,应视为这一时期文化的一个特点。[4]
成吉思汗曾梦想“让青天之下皆成蒙古人之牧场”。很多古代文献都记载,在蒙古的扩张过程中,无数的古代文明遭到毁灭,无数城市被摧毁,根据R. J. Rummel估计,在蒙古帝国的入侵下有3000万人被杀。在蒙古帝国对西方的扩张过程中有2,000万人被屠杀;整个亚洲的人口分布亦发生重大变化。David Nicole 在The Mongol Warlords中说,“恐怖和大规模灭绝反对者是蒙古人屡试不爽的战术”[119]。伊斯兰世界的东半部经历了恐怖的死亡与毁灭。从1219年到1260年,由于大屠杀和饥荒,波斯的总人口从1200万下降到110万[120]。在中亚河中地区和大呼罗珊,自希腊—巴克特利亚王国时期建立的水利灌溉系统被彻底毁灭,同时也伴随着无数良田荒芜和成为沙漠;在西亚,自阿卡德帝国和古巴比伦时期建立的水利灌溉系统被彻底毁坏,大量良田荒芜。据统计,西亚地区的耕地面积至今未恢复到蒙古人入侵之前的60%。中亚、西亚及东欧至少七十多个城市遭到蒙古军屠城,有的城市甚至被多次屠城,给当地人民造成巨大灾难和痛苦记忆。历史学家估计匈牙利王国(1241年—1242年)当时200万人口中的一半死于蒙古入侵。[121]基辅罗斯几乎所有的城市均被摧毁,投降者作为奴隶,大部分因繁重的劳役很快死去,战俘则加入蒙古军队继续西征。[122]其人口同样有大约一半死于蒙古入侵。此外,Colin McEvedy的《世界人口史地图集》(1978)估计俄国欧洲部分的人口从入侵前的750万下降到700万。[119]中国地区的人口在蒙古入侵的七十年间明显下降。在蒙古入侵以前(1200年),中国(包括金朝、西夏、南宋、大理国)人口约有1亿4千4百万,甚至更多,而到1278年(1279年完全占领)只有7,000万人。[123]但学术界今天对此也有不同看法,认为人口数量的剧烈下降同样有人口统计的不完善和大规模遗漏或者蒙古军队带来的传染病的原因。[124][125][126]
然而蒙元史学家杰克·威泽弗德(Jack Weatherford)指出成吉思汗允许民众自由地传播有关他或蒙古人的最坏的和最难以令人置信的传闻,当时成吉思汗意识到,传播恐怖的最好方式不是通过士兵的行为,而是通过文人的笔。蒙古人操纵宣传的机器并且经常夸大战争中的死亡人数,意图散播恐惧。他亦指出:“尽管蒙古军队实行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杀戮,并几乎是将死亡当作一种政策,而且可以肯定的是,他们还将死亡当作是制造恐怖的一种思考方式,但他们却以一种影响重大而又令人吃惊的方式,脱离了那个时代的普通惯例。蒙古人并不实施严刑拷打、毁伤肢体或使人残废。在那个时代,战争通常是以一种恐怖的形态来进行的,而且同时代的其他统治者,通过公开拷打或骇人听闻的断肢毁体方式,使用原始而又野蛮的策略,向民众灌输恐怖和惊悸……从中国到欧洲,文明世界的统治者和宗教领袖都依凭这些骇人听闻的手段,通过恐怖来统治自己的民众,通过惊骇来打击敌人的信心。”;“与同时代文明军队的恐怖行为相比较,蒙古人并不是通过凶猛而又残忍的行为来引起恐怖的,而是由于他们快速而又有效的征服,以及他们似乎完全轻视富人和有权势者的生命而引起恐怖。”;“与传播的恐怖传闻相比较,起初向蒙古人投降的那些城市,得到了宽大而又仁慈的对待,于是那些城市居民就天真地怀疑起蒙古人的能力。投降之后,很多城市起初都忠顺地服从,而一旦蒙古人离开他们的国家,他们就马上反叛。由于蒙古人仅留下少数几位官员进行管理,而且又没有驻扎小部队留守城市,居民们误以为蒙古人的撤退是虚弱的表现,并且想当然地以为蒙古主力部队将再也不会原路返回。对于这些城市,蒙古人是毫不留情的;他们迅速返回叛乱的地方,并彻底地摧毁它们。一个被彻底毁灭的城市是无法再次叛乱的。”[124]
通常认为,1346年,在蒙古钦察汗国军队进攻黑海港口城市卡法(又译克法,现乌克兰城市费奥多西亚)时,用抛石机将患鼠疫而死的人的尸体抛进城内,这是西方社会有纪录以来第一次细菌战[127]。鼠疫原产中亚,其携带者是土拨鼠。在蒙古帝国之前鼠疫曾多次传入中国,所以虽然中国也曾发生过地区性鼠疫传染,但中医在与鼠疫的反复斗争中逐渐累积起经验,而欧洲人则在此之前从未接触过鼠疫。在卡法的一个热那亚商人将带病的跳蚤无意间带到意大利的热那亚共和国,于是鼠疫在欧洲广泛传播,最终在1348年—1349年造成2,000万人死亡,成为令人闻之色变的“黑死病”,因为鼠疫患者皮下淤血、全身发黑而死。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鼠疫是丝绸之路上的商人把病菌带到中东,然后又传播到欧洲的。
黑死病使得中世纪的欧洲失去三分之一的人口,而对人关心的人文主义随之觉醒。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的第一部代表作《十日谈》就是乔凡尼·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1313年-1375年)在黑死病最泛滥猖獗的时期写成的,描述至正八年(1348年)发生在义大利的可怕瘟疫。然而也是在此时,欧洲竟迎来文艺复兴的曙光。[128]
蒙古人来到俄罗斯前,俄罗斯的中心在基辅(今乌克兰首都),蒙古人来到俄罗斯后摧毁了基辅,并一手扶植起莫斯科,把莫斯科打造成俄罗斯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中心,而现在的俄罗斯,正是莫斯科的延伸。今天,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俄罗斯的形成有明显的当年蒙古的因素。1920年代,俄罗斯的欧亚主义就说:“俄罗斯与西方不相干,与斯拉夫(Slavdom)也无关。”瓦西里·奥西波维奇·克柳切夫斯基和他的学生认为俄罗斯的统一,蒙古至少有一半功劳。另一位欧亚主义哲学家尼古拉·特鲁别茨柯伊在他的经典著作《论俄罗斯文化中的图兰成份》指出“莫斯科要感谢蒙古统治,俄罗斯政府制度也是蒙古式的。从本质上说,俄罗斯是一个东正教蒙古国家。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深受蒙古影响,有大量蒙古语借字、邮政、税收、服饰也受蒙古影响,军法制度也是从蒙古学的。”[129]
受到第四代大汗蒙哥命令的旭烈兀,率领军队前往征服阿拉伯世界,攻陷并彻底破坏了曾经是世界大都市、领导世界史、为阿拉伯世界中心的巴格达。结果,阿拔斯王朝灭亡,阿拉伯世界的中心转移到了埃及的开罗。蒙古人以新都大不里士为中心,在西亚建立了伊儿汗国。[130]
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成吉思汗借口蒙古商队在中亚细亚的花剌子模国境被杀掠,率大军开始西征。成吉思汗西征令欧洲诸国极为震撼,中国与欧洲诸国也开始普遍接触。蒙古大军所进行的大规模的东西两方战役,几乎从印度河一直延伸到第聂伯河。从他进攻中原的第一次战役开始,到元太祖十八年(1223年),在12年之内,蒙古军队曾经到达太平洋、印度河和黑海。在13世纪欧洲受到极大震动,以城堡为中心的欧洲正把基督教世界的边界向前推进,并与伊斯兰教为敌。在此阶段里,伊斯兰教仍然是基督教欧洲畏惧的唯一敌人。蒙古人的突然出现,不仅是一个晴天霹雳。用一位外国史学家的话来说:“由于我们的罪恶,我们不知道的部落来到了,没有人知道他们是什么人,他们是从哪里来的,也不知道他们的语言是什么,他们是什么种族,他们信仰的宗教是什么——只有上帝知道他们是什么人,知道他们是从哪里跑出来的。”“鞑靼人从第聂伯河折回了,我们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来的,也不知道他们再一次躲藏在哪里。由于我们的罪恶,上帝知道,他是从哪里把他们接来惩罚我们的。”欧洲人对蒙古大军的恐惧心态可见一斑,这影响到后来包括英国。这后来构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席卷西方的“黄祸”论的历史起因之一。如清光绪三十一年二月二十五日(1905年3月30日)出版的《东方杂志》上有一篇文章就说:“白人所谓黄祸之说,不知其起于何时。说者谓成吉思汗以铁骑蹂躏欧洲,西欧妇孺亦尝震惊于黄人之大创,而黄祸之说以起。”[131]
元灭宋时,当时日本正值北条氏控制的镰仓幕府统治时期。元世祖忽必烈欲收日本为藩属,于至元三年到至元十年(1266年~1273年)的七年间,先后七次遣使招降日本未果,遂于至元十一年(1274年)、至元十八年(1281年)两次渡海远征日本,都以失败告终。而镰仓幕府虽然击败了蒙古人,但同时也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无力给予各地御家人土地和金钱上的赏赐,幕府与武士之间的关系日渐松懈,反抗幕府统治的实力逐渐形成。50年后日野俊基等发动勤王运动,推翻镰仓幕府。不久足利尊氏崛起,与勤王派为敌,双方相持不下,历时50多年,史称南北朝时期(1336年~1392年)。至足利尊之孙义满时,南北朝对峙局面始告结束,但武人专政依然如故。足利义满设幕府于京都室町,称室町幕府(1336年~1573年)[132]。
在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内对蒙古帝国入侵日本的历史进行了重新评价。在当时尊王攘夷论的史观下,元征日本失败不仅被政府支持的神道教渲染为“神风护国”;封建武士在对抗蒙古入侵者时顽强抵抗的表现也被宣传为武士道的楷模。在此两点宣传影响下,使当时不管是政府或是民间都普遍相信日本是受到天照大神庇佑的“神国”,能够在对抗外国威胁时战无不胜。而随著其后日本跃升为亚洲强国,并在其后近百年的各种对外战争中屡次获胜,更加深了日本人对这个神话的迷信,一直至二战后日本战败“神风护国”论才息微。
高丽政权持续了约500年,但在末期时国土却遭到元朝的大军侵略,不得不成为臣从。高丽也跟著元朝过海攻打日本,即“元寇”事件。当元朝因红巾之乱而衰退后,高丽便与元朝断交。废掉元朝干预之下所设置的行政机关,并重建高丽时代的各种制度。然而,随著明朝在中国的崛起,高丽的政权也分成亲明派与亲元派而混乱不堪,亲明派的国王被亲元派所暗杀、丧失了统治能力。亲明派的高丽武官李成桂眼见情势不妙,于是当机立断地发起政变、废黜亲元派的国王。接著,更迫使做为傀儡被拱上王位的国王让位,建立朝鲜王朝,成为初代国王“朝鲜太祖”。李成桂所成立的朝鲜,被冠上其家族姓氏而称为“李氏朝鲜”。继高丽之后,李氏朝鲜也存续了500年。[133]
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2004年6月13日报导,英国牛津大学遗传科学家布莱恩·赛克斯在当年6月推出了有关男性Y染色体研究的新书《亚当的诅咒》,他在书中声称,成吉思汗可能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播种者”。追溯历史,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骑兵将中国版图扩张至历史最大,同时也使其子孙在欧、亚两洲的土地上繁衍,现在全球至少有1600万男性,与成吉思汗有血缘关系。英伦三岛也可能有他的子孙,其中还包括英国皇室家族。[134][135][136]
肖像 | 庙号 | 谥号 | 尊号 | 名讳 | 在世时间 | 年号 | 在位时间 | 陵寝 |
---|---|---|---|---|---|---|---|---|
大蒙古国皇帝 | ||||||||
烈祖[137] | 神元皇帝[137] | 把阿秃儿[138] | 也速该 | 1133年-1171年 | 1160年-1171年 | |||
太祖[139] | 法天启运圣武皇帝[139] | 成吉思汗[39] | 铁木真 | 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 | 1206年-1227年8月25日 | 起辇谷 | ||
睿宗[140] | 英武皇帝[140] | 太上皇也可那颜[141] | 拖雷 | 1192年-1232年 | 1227年8月25日-1229年9月13日 | |||
仁圣景襄皇帝[140] | ||||||||
太宗[142] | 英文皇帝[142] | 木亦坚汗[59] | 窝阔台 | 1186年11月7日-1241年12月11日 | 1229年9月13日-1241年12月11日 | 起辇谷 | ||
- | 昭慈皇后[143] | - | 脱列哥那 | ?-1246年 | 1242年-1246年 | |||
定宗[144] | 简平皇帝[144] | 贵由 | 1206年3月19日-1248年4月20日 | 1246年8月24日-1248年4月20日 | 起辇谷 | |||
- | 钦淑皇后[145] | - | 海迷失 | ?-1252年 | 1249年-1251年 | |||
宪宗[146] | 桓肃皇帝[146] | 蒙哥 | 1209年1月10日-1259年8月11日 | 1251年7月1日-1259年8月11日 | 起辇谷 | |||
世祖[147] | 圣德神功文武皇帝[147] | 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大光孝皇帝[148] | 忽必烈 | 1215年9月23日-1294年2月18日 | 中统 | 1260年5月5日-1294年2月18日 | 起辇谷 | |
薛禅汗[147] | 至元 | |||||||
阿里不哥 | 1219年-1266年 | 1260年-1264年8月21日 | ||||||
大元皇帝 | ||||||||
世祖[147] | 圣德神功文武皇帝[147] | 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大光孝皇帝[148] | 忽必烈 | 1215年9月23日-1294年2月18日 | 中统 | 1260年5月5日-1294年2月18日 | 起辇谷 | |
薛禅汗[147] | 至元 | |||||||
裕宗[149] | 文惠明孝皇帝[149] | 真金 | 1243年7月8日-1286年1月5日 | |||||
成宗[150] | 钦明广孝皇帝[150] | 完泽笃汗[150] | 铁穆耳 | 1265年10月15日-1307年2月10日 | 元贞 | 1294年5月10日-1307年2月10日 | 起辇谷 | |
大德 | ||||||||
顺宗[151] | 昭圣衍孝皇帝[151] | 答剌麻八剌 | 1264年6月29日-1292年5月25日 | |||||
武宗[152] | 仁惠宣孝皇帝[152] | 统天继圣钦文英武大章孝皇帝[153] | 海山 | 1281年8月4日-1311年1月27日 | 至大 | 1307年6月21日-1311年1月27日 | 起辇谷 | |
曲律汗[152] | ||||||||
仁宗[154] | 圣文钦孝皇帝[154] | 普颜笃汗[154] | 爱育黎拔力八达 | 1285年4月9日-1320年3月1日 | 皇庆 | 1311年4月7日-1320年3月1日 | 起辇谷 | |
延祐 | ||||||||
英宗[155] | 睿圣文孝皇帝[155] | 继天体道敬文仁武大昭孝皇帝[156] | 硕德八剌 | 1302年2月22日-1323年9月4日 | 至治 | 1320年4月19日-1323年9月4日 | 起辇谷 | |
格坚汗[155] | ||||||||
显宗[157] | 光圣仁孝皇帝[157] | 甘麻剌 | 1263年-1302年2月8日 | |||||
- | - | - | 也孙铁木儿 | 1293年11月28日-1328年8月15日 | 泰定 | 1323年10月4日-1328年8月15日 | ||
致和 | ||||||||
- | - | - | 阿剌吉八 | 1320年-1328年11月14日 | 天顺 | 1328年10月3日-1328年11月14日 | ||
文宗[158] | 圣明元孝皇帝[158] | 钦天统圣至德诚功大文孝皇帝[159] | 图帖睦尔 | 1304年2月16日-1332年9月2日 | 天历 | 1328年10月16日-1329年4月3日 | 起辇谷 | |
札牙笃汗[158] | 至顺 | 1329年9月8日-1332年9月2日 | ||||||
明宗[160] | 翼献景孝皇帝[160] | 顺天立道睿文智武大圣孝皇帝[160] | 和世㻋 | 1300年12月22日-1329年8月30日 | 天历 | 1329年2月27日-1329年8月30日 | 起辇谷 | |
忽都笃汗[160] | ||||||||
宁宗[161] | 冲圣嗣孝皇帝[161] | - | 懿璘质班 | 1326年5月1日-1332年12月14日 | 至顺 | 1332年10月23日-1332年12月14日 | 起辇谷 | |
惠宗[162] | 宣仁普孝皇帝 (仅见于现代著作)[163] |
乌哈噶图汗[164] | 妥懽帖睦尔 | 1320年5月25日-1370年5月23日 | 元统 | 1333年7月19日-1370年5月23日 | 起辇谷 | |
至元 | ||||||||
顺帝 (明太祖朱元璋谥)[162] |
至正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