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外西北,在中文中一般是指俄罗斯帝国在伊犁危机中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塔城界约》、《塔城界约续约》、《伊犁条约》,及庚子俄难后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清朝取得的一片面积超过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外西北被割让时,此地区北起外蒙古的唐努乌梁海十佐领,从沙俄的边堡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向西南走,到喀喇玛岭,再到楚克里克河,阿亚古斯河,再到巴尔喀什湖北岸,向西南走经过楚河,塔拉斯河上游地区。继续向南经过锡尔河上游的纳伦河和卡拉达里亚河地区,到阿富汗的瓦罕走廊。
这些地方也是流向巴尔喀什湖的七条河流(伊犁河、卡拉塔尔河、哈萨克阿克苏河、列普瑟河、阿亚古斯河及现在已经消失的 Baskan河和Sarkand河)所在流域,包括巴尔喀什湖以南、中亚河中地区以东,以伊塞克湖及楚河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大致包含了今天哈萨克阿拉木图州、江布尔州和吉尔吉斯斯坦东部。因而在中亚,这些地区被称为七河地区(哈萨克语:Жетісу,罗马化:Jëtisuw[1]俄语:Семиречье,罗马化:Semiryechye)。
由于天山山脉的阻拦,水气在此凝结、降落,使该地区成为了中亚少有的水草丰茂的宜居之地,主要湖泊有斋桑泊、阿拉湖、伊塞克湖、巴尔喀什湖等,河流有锡尔河、阿姆河、伊犁河、楚河等。该地区同时也是中亚人口最为密集、经济产业活跃的地区。吉尔吉斯的首都比什凯克,与哈萨克前首都阿拉木图就位于此地区。
该地前后历经了八次由东向西的民族大迁徙,包括古月氏、古乌孙、北匈奴、突厥、葛逻禄、回鹘、契丹及瓦剌蒙古人。
秦时属塞人,蒙古草原上的匈奴人击走甘肃的月氏人后,月氏西迁至该地,将塞王击败,塞人南迁至今阿富汗、巴基斯坦,而大月氏占有七河地区。其后乌孙举族西迁,又将大月氏击走,大月氏南迁至今阿富汗,乌孙占有该地直至魏晋五胡十六国时期(首都赤谷城在伊塞克湖)。五胡十六国末,乌孙被柔然击败,西南迁至葱岭山中,北匈奴移居该地附近,在史册上称为悦般。
隋时属西突厥汗国,其汗庭千泉位于该地附近,唐时在该地修筑碎叶城,西陲的怛罗斯城也坐落于此处。中唐时游牧于阿尔泰山的三姓葛逻禄逐渐西迁于此,至晚唐时回鹘汗国灭亡,与部分移居该地的回鹘人建立喀喇汗国,其首都八剌沙衮坐落于该地,金时契丹人举族西迁建西辽,该地虎思斡鲁朵城为西辽都城,元时属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1466年哈萨克人在七河西部建立哈萨克汗国,16世纪中期与东察合台汗国争夺此地,在16世纪中后期哈萨克和吉尔吉斯人夺得了整个七河地区。17世纪末世纪初准噶尔人侵入,直到1729年哈萨克人重新夺回。1757年准噶尔汗阿睦尔撒纳逃亡哈萨克躲避清朝,由此清朝与哈萨克发生冲突。富德,兆惠攻入七河,清军占了上风并与哈萨克苏丹签订了关于七河归属的协议。
1864年,俄罗斯帝国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外西北,建立了七河州,面积约402,200平方公里(其中的353,000平方公里现在属于哈萨克斯坦,其余部分属于吉尔吉斯斯坦)。
2010年2月,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失落的疆域——清季西北边界变迁条约舆图特展”,首次展出已于2007年解密的有关清代中俄边界划定的文献和地图等档案文献[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