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历史区域及政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鞑靼 | |||||||||||
---|---|---|---|---|---|---|---|---|---|---|---|
1388年—1635年 | |||||||||||
京城 | |||||||||||
• 16世纪 | 哈拉和林 | ||||||||||
• 1617年-1634年 | 查干浩特 | ||||||||||
国君姓氏 | 孛儿只斤 | ||||||||||
君主 | 共23位 | ||||||||||
• 1388年-1391年 | 也速迭儿(开国) | ||||||||||
• 1634年-1635年 | 额尔克孔果尔(亡国) | ||||||||||
语言 | 蒙古语(古典蒙古语)[1] | ||||||||||
兴衰 | |||||||||||
• 1388年 | 也速迭儿杀害元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废除大元国号,自立为可汗。 | ||||||||||
• 1635年6月12日 | 额哲投降后金,大蒙古国正式灭亡。 | ||||||||||
• 1691年4月 | 外喀尔喀三汗投降清朝,统治东蒙古的黄金家族后裔失国。 | ||||||||||
宗教 | 萨满教、藏传佛教 | ||||||||||
| |||||||||||
今属于 | 蒙古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内蒙古自治区) 俄罗斯( 外贝加尔边疆区、 布里亚特共和国、 图瓦共和国、 阿尔泰共和国) |
当时东蒙古分为各自为政的诸部,后分为左右两翼,左翼方面有察哈尔、喀尔喀、兀良哈和科尔沁等部,右翼方面有永谢布、鄂尔多斯、土默特和阿苏特等部。[10]
直至被后金征服为止,蒙古诸部使用的正式国号仍为“大蒙古国”[注 2],而当时的蒙古人也习惯称东蒙古(明人所称鞑靼)为“都沁”(蒙古语:ᠳᠥᠴᠢᠨ,鲍培转写:döčin,意思是“四十”),如阿勒坦汗王朝用“都沁汗”称呼林丹汗[12],称西蒙古瓦剌为“都尔本”(意思是“四”),全蒙古合称“都沁·都尔本”[13],后来蒙古史学家称为“后蒙古帝国”、“四十与四的蒙古政治分裂时期”(意思为四十个东部蒙古部落和四个西部蒙古部落的政治分裂时期,或称其分别为四十万户及四万户)、“四十四蒙古国”或者是“独立蒙古汗国”,虽然大多数史学术语“独立蒙古汗国”也可以指在13和14世纪出现在蒙古帝国或元朝。西方人的著作仍然主要将蒙古大汗统领的东蒙古称为北元(Northern Yuan)而不称为鞑靼或蒙古。[14]《明史》中有《鞑靼传》,其记载的就是蒙古的事情,蒙古人曾经统治中原一个世纪,明朝人不会不知道其自称,但明朝不用“蒙古”而用“鞑靼”来指代蒙古,反映了明人刻意用“鞑靼”名称来贬称蒙古的事实。[15]
晋元兴元年(402年),柔然首领社崘自立为丘豆伐可汗,称雄蒙古草原,柔然汗国之后最有名的是大檀(Tatar)可汗,他的后裔甚至以鞑靼(达达、塔塔尔,都是汉译音)为部落称号。[16]突厥人对蒙古高原东部一些部族称为鞑靼,其名在唐朝中叶始见于史,称“三十姓鞑靼”、“九姓鞑靼”。分布于突厥以东,契丹之北,为突厥统治下的部落。突厥衰亡后,一部分一度被回鹘、黠戛斯统治。到10世纪前期,从今克鲁伦河至杭爱山地区已经遍布鞑靼人的部落。蒙古高原由此形成契丹据其东南,鞑靼领有西北的争雄局面。唐末五代时,与中原王朝多有联系,九姓鞑靼部众曾随李克用父子问鼎中原。[17][18]
辽金时期,对已迁入漠北的室韦诸部落称为鞑靼,又有阻卜/术不姑等别称,鞑靼一称来自突厥人,因室韦中的塔塔儿部一度建立过较强的部落联盟,故突厥以“Tatar”概称室韦。久之,一些非室韦系统的草原部落也被纳入“鞑靼”范畴,鞑靼成为北方诸多游牧部族的泛称。而蒙古的直系祖先蒙兀只是这一时期“鞑靼”之一部,草原上还有很多大小不一的游牧部落集团,如克烈、塔塔儿、弘吉剌、蔑儿乞、斡亦剌、吉利吉思、乃蛮、汪古等。[19]
起初汉文几乎很少出现“蒙古”这个名词,因汉人痛恨游牧民族的关系,“鞑靼”之名开始带有强烈的歧视色彩,在宋朝时将所有游牧民族一律称为“鞑靼”。虽然元代文献中一般都用“蒙古”这一族名,但民间却仍习惯地用汉文“鞑靼”称他们,一些汉译蒙古文文献亦以“鞑靼”译写原文中的蒙古,至于鞑靼一名变成汉地人士对蒙古族的俗称,据一些宋朝人的记载,不仅蒙古国王木华黎在接见宋使赵珙时自称“我鞑靼人”,[20]也把汪古部及弘吉剌部等称为白鞑靼(塔塔儿)或熟鞑靼,把蒙古部称为黑鞑靼,把森林狩猎部落称为生鞑靼。[21]
同时期,随著蒙古各部对女真的经略,女真各部出现蒙古化的现象,受蒙古文化的影响开始逐渐使用蒙古文字和服饰,女真因此也被明人称为“东鞑”[22]、“鞑子”,而鞑靼之名也一直使用到清朝初年,满人入关后熟读汉文书籍,深恶汉地的“华夷之辨”,废除了关于满蒙的一切带有歧视色彩的词汇,鞑靼就成了一个只见于史料中的名词。清代时,民间将满洲贵族家庭中的蒙古奴婢称为“骚鞑子”。衍生的鞑虏,鞑子等词语仍用于现代汉语方言之中。限于民族政策,如今不允许称蒙古族为“鞑子”,在正式的交际场合,实际上也没人这样称呼蒙古人。[23]
匈奴 | 东胡 | ||
南匈奴 | 北匈奴 | 鲜卑 | |
鲜卑 | 丁零 | ||
柔然 | 高车 | ||
突厥汗国 | 铁勒 | ||
东突厥 | |||
薛延陀 | |||
唐朝(单于都护府·安北都护府) | |||
后突厥汗国 | |||
回鹘汗国 | |||
契丹 | 阻卜 | 黠戛斯 | |
辽朝 | 克烈 | 乃蛮 | |
蒙兀 | |||
蒙古帝国(诸汗国) | |||
元朝(岭北等处行中书省) | |||
北元与后蒙古帝国时期 | |||
鞑靼(东蒙古) | 瓦剌(西蒙古) | ||
喀尔喀 | (四卫拉特) | ||
清朝(清代蒙古)·准噶尔汗国 | |||
内属蒙古·外藩蒙古(内札萨克·外札萨克) | |||
中华民国境内盟旗 (塞北四省) |
博克多蒙古国 | ||
外蒙古(地方) | |||
蒙古人民共和国 | |||
中国蒙古族 (内蒙古自治区) | |||
蒙古国 | |||
民族 · 文化 · 地理 · 漠南 · 漠北 | |||
泛蒙古主义 | |||
天元十年(1388年),阿里不哥的后裔也速迭儿杀害元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夺走了脱古思帖木儿的印玺,废除大元国号,在哈拉和林自立为汗,称蒙古可汗,明朝称鞑靼可汗。[2][24]之后的蒙古陷入一团混乱,开始逐渐分裂为东部鞑靼(蒙古本部)、西部瓦剌几大部落,[25]此时的兀良哈三卫在明朝和蒙古鞑靼势力之间反复。[26]捕鱼儿海之战及脱古思帖木儿的败亡,在蒙古产生了强烈震动,使蒙古与明朝之间的形势起了急剧的变化,此后明军处于攻势而蒙古发生内乱,一些北元部将及部落则纷纷投降明朝,东蒙古部众被迫西迁,蒙古高原东部为之一空,只有零星小部落散居。其中势力较大的有安达纳哈出,他游牧于古儿扎河(今乌勒扎河)、干难河一带,接受了也速迭儿的敕封,官称为枢密院,也速迭儿遂与部下枢密院事安达纳哈出乘势称雄于蒙古,雄踞漠北,势力达到东北地区。[27][28][29]
也速迭儿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逝世,其子恩克继任大汗之位。从此时开始,鞑靼与明朝之间几乎没有消息流通,无法得知其内部的情况。[30]恩克在位四年,逝世之后由额勒伯克继位,其在位期间,政治腐败,品行恶劣。在位六年之后,于明建文元年(1399年)听信瓦剌权臣浩海太尉的谗言,杀死亲弟(《黄金史》作亲子)哈尔古楚克鸿台吉,强娶豁阿哈屯为妃,后又命浩海太尉之子马哈木管理四卫拉特,引起瓦剌首领猛可帖木儿不满,结果被猛可帖木儿所杀。[31][32][33]
坤帖木儿于明建文二年(1400年)即位,是第一个以鞑靼可汗身分和明朝打交道的人。[34]明建文二年二月十八日(1400年3月13日),鞑靼即将侵扰明朝边境,燕王朱棣因而同时向坤帖木儿与猛可帖木儿致书,晓以祸福。[35]明建文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401年12月31日),坤帖木儿向明朝派遣使者通好。[36]明建文四年(1402年),坤帖木儿被杀死,汗位由元太宗窝阔台庶子合丹的后裔鬼力赤继承。[37][38]《明史》记载鬼力赤去“大元”国号,改称“鞑靼”。[3]
明永乐初年,蒙古已明显地分裂为两大部分,即西部的瓦剌与东部的蒙古本部,后者明朝称之为鞑靼。对于东、西蒙古的诸大首领,明成祖朱棣多方威胁利诱,招之来朝。自明建文四年(1402年)鬼力赤被拥立为蒙古大汗之后,明成祖即于明永乐元年二月十二日(1403年3月4日)遣使致书,要求“可汗能遣使往来通好,同为一家”,同时致书鬼力赤诸大臣太师右丞相马儿哈咱、太傅左丞相也孙台、太保枢密知院阿鲁台等。明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明永乐二年(1404年)四月,明永乐三年(1405年)十二月,明永乐四年(1406年)三月,明永乐五年(1407年)三月,明永乐五年(1407年)十月,前后六次派使臣要求通好,但鬼力赤一概不予理睬,有时还拘留使臣。[39][40]
经瓦剌内部斗争,马哈木死后由其子脱懽兼并了太平、把秃孛罗两部,统一了瓦剌部。脱懽趁明军大败阿鲁台之机,一再打击阿鲁台,并于明宣德八年(1433年)迎立元裔脱脱不花为岱总汗,与阿鲁台所立的阿台抗衡。在瓦剌的打击下,阿鲁台逃往漠南。明宣德九年(1434年),在脱脱不花逼迫下,阿鲁台率部众逃至母纳山(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乌拉山)一带。经脱懽率瓦剌军攻击,阿鲁台父子阵亡。溃散的部众为脱脱不花收并。[41]明正统三年(1438年),脱懽羽翼下的脱脱不花终于杀死阿台、朵儿只伯。数十年来,一直与瓦剌并强的蒙古本部,被脱懽兼并,蒙古暂时实现了有限度的特殊形式的统一。[42]
蒙古大汗脱脱不花为摆脱权臣也先的控制,拒绝立也先姐之子为太子,两人为此严重对立。明景泰二年(1451年),脱脱不花率其弟阿噶巴尔济等与也先开战,失败后逃往克鲁伦河。由于脱脱不花兄弟间发生内讧,阿噶巴尔济叛投也先,反戈相向,脱脱不花兵败逃入兀良哈,于明景泰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452年1月19日)被其前妻之父沙不丹[注 3]杀死。[43][44]脱脱不花之死,为也先称汗扫清了一大障碍。不久,也先又设计,以庆贺阿噶巴尔济登汗位、也先继任济农为诱饵,请阿噶巴尔济及其一党赴宴。阿噶巴尔济不听其子哈剌苦出之劝阻,带领百馀名随从前往,结果全部被杀。哈剌苦出虽未赴宴得脱,但在逃跑途中,被一富人子弟杀害,也先继续搜捕脱脱不花兄弟之馀党,“凡故元头目苗裔无不见杀”,尽收其妻妾、部众、牲畜,分配予瓦剌诸部首领。[45]
添元元年八月初十日(1453年9月12日),也先宰白马九、黑牛五,举行隆重祭天大典,称其要复兴元朝,正式称“大元田盛大可汗”,建年号“添元”。[46][47]任命其次子阿失帖木儿为太师,将大权控制在本家族手中。添元元年十月十五日(1453年11月15日),也先遣使向明朝贡马并致书明廷,通报他已称汗,书曰:“往者元受天命,今已得其位,尽有其国土、人民、传国玉宝。宜顺天道,遣使和好,庶两家共享太平。”说明他已“奉天承运” ,重建了元朝,希望得到明朝的承认。明朝不情愿承认这一事实,仅为也先的称号就争论了一个多月,不愿称他为“大元田盛大可汗”,报书只勉强称之为“瓦剌可汗”。[47][48][49]这样,也先终于以自己的聪明睿智和英勇武功,打破非黄金家族不能称汗的传统观念,冲破了重重阻力,成为蒙古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非黄金家族出身的大汗。[50]然而其执政仅一年就死于蒙古的内乱之中。
也先死后,东西蒙古很快再度分裂。东蒙古则进入北元宫廷贵族与成吉思汗诸弟后裔争夺东蒙古霸权的混乱的“黑暗时代”。第二年(1454年),成吉思汗弟别里古台后裔毛里孩、喀喇沁部首领孛罗平章、第一知院孛的打里麻等拥立脱脱不花幼子年仅七岁的马儿古儿吉思为蒙古大汗。不久,孛罗升任太师,从此在汉文文献中便以太师孛来出现。原东蒙古部众很快聚集到马儿古儿吉思可汗、太师孛来以及以及毛里孩等麾下并与瓦剌新首领阿剌展开厮杀。也先死后的第二年(1454年)至第三年(1455年)之交,孛来与阿剌知院仇杀,结果阿剌被打败,也先母、妻被俘。第三年(1455年)冬,马儿古儿吉思、孛来、毛里孩等率部进攻瓦剌,双方在“坎坎地面”(元代的谦谦州,今叶尼塞河上游)会战,次年阿剌也被部下杀死。[51]
在最初拥立马儿古儿吉思为蒙古大汗时,毛里孩起了关键作用,但是孛来很快把持了东蒙古朝政并与渐渐长大的可汗马儿古儿吉思以及毛里孩产生了矛盾。明成化元年(1465年),双方矛盾终于激化,孛来与成吉思汗弟合赤温后裔济南王瘸太子(名脱脱罕)等打败并杀死马儿古儿吉思。但是,孛来马上遭到了毛里孩的讨伐,被毛里孩打败并杀死。同年,毛里孩拥立脱脱不花长子脱谷思蒙克为大汗。脱谷思蒙克又称满剌(摩伦),有“楚王”王号。他就是蒙古文编年史书中的摩伦汗。但是,摩伦汗不受毛里孩摆布,却与原孛来部下元代五投下贵族后裔鲁氏斡罗出(阿老出)等人一起与毛里孩作对。明成化二年(1466年)九月,毛里孩率部攻摩伦汗和斡罗出,摩伦汗被杀,斡罗出被驱逐。此后直到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满都鲁即位,蒙古大汗之位空虚近十年。[51]
满都海哈屯是一位大智大勇的蒙古族女杰。满都鲁去世后,她成为东蒙古的女首领,率兵收复在内哄中散失的部众。她深知蒙古传统,故全心全意抚养蒙古大汗的正统继承人巴图蒙克,以恢复和扩大开权为己任。她从不同意见中作出最有力的抉择,严词拒绝了合撒儿后裔、科尔沁部领主乌讷博罗特的求婚,毅然与巴图蒙克成婚,并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扶立年幼的巴图蒙克即汗位,称达延汗。随后,率兵征讨瓦剌,在击败瓦剌之后,制订法令,防止瓦剌的反抗,初步解除了瓦剌对东蒙古的威胁。当时东蒙古分为各自为政的诸部,左翼方面有察哈尔、喀尔喀、兀良哈和科尔沁等部,右翼方面有永谢布、鄂尔多斯、蒙古勒津[注 4]和阿苏特等部。[10]
在达延汗统治初期,由于集中主要力量于蒙古族的统一战争,所以大体上和明朝保持著和平的关系。但明边一线亦有火筛、癿加思兰[注 5]等人率部不时兴兵南下,犯境掳掠。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明朝发兵征讨屡犯边的蒙古族火筛等部,同达延汗的关系方趋紧张。到了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冬十月,达延汗率兵进犯大同镇,犯阳河,掠应州,明武宗朱厚照亲促诸军御战,达延汗军队方退去。达延汗虽在中、后期亦侵扰过明边,但就他毕生的事业而言,主要力量始终是用于其民族各部的统一。达延汗统一了整个蒙古族后,和平地分封了诸子的势力范围,这次分封诸子便成了后世蒙古各部落成立的起源。[52]
翼 | 万户 | 鄂托克数量 | 细分 | 鄂托克名称 | 信息来源 |
---|---|---|---|---|---|
左翼 | 察哈尔(插汉) | 8 | 左翼(山阳察罕儿)四部 | 阿剌处(阿喇克卓特)、敖汉、乃蛮(奈曼)、主亦惕 | [53] |
右翼(阿鲁察罕儿、山阴察罕儿)四部 | 浩齐特、乌珠穆沁、苏尼特、克什旦(克什克腾) | [53] | |||
喀尔喀(罕哈) | 12 | 内喀尔喀五部 | 扎鲁特、巴林、翁吉剌特(弘吉剌)、巴岳忒(巴岳特)、乌济叶特(乌齐叶特) | [53][54] | |
外喀尔喀七部 | 札剌亦儿、别速惕、额勒吉斤、郭尔罗斯、呼黑特、哈答斤、兀良哈 | [53][55] | |||
乌梁海(兀良哈) | 10 | (具体属部不详,达延汗驾崩之后因叛乱被灭) | [53] | ||
右翼 | 鄂尔多斯(阿尔秃斯、阿儿秃斯) | 12 | 哱合厮(孛合厮)、偶甚(乌审)、叭哈纳思、打郎(达拉特) | [53][56] | |
土默特(满官嗔、蒙古贞、蒙郭勒津) | 12 | 左翼 | 蒙古勒津(满官嗔)、巴林、麻古明安(茂明安、毛明暗)、达拉特(打郎)、杭锦 | [57][58] | |
右翼 | 多罗土闷(多伦土默特、多罗土蛮)、畏吾儿(畏吾儿沁)、兀甚(乌古新、兀慎、乌审)、叭要(巴岳特、摆要)、兀鲁(乌鲁特)、王吉喇(弘吉喇特) | [57][56] | |||
永谢布(应绍不) | 10 | 阿速(阿苏特)、哈喇嗔(喀喇沁)、舍奴郎、孛来、当剌儿罕、失保嗔(锡包沁)、叭儿廒(巴儿忽)、荒花旦、奴母嗔、塔不乃麻 | [56] |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达延汗逝世。由于其长子图鲁博罗特已经早于他而逝,蒙古大汗位由达延汗长孙博迪台吉继承。当时,巴尔斯博罗特济农借口博迪年幼,遂自立为蒙古大汗。大约两年以后,博迪台吉在汗廷大臣的支持和拥戴下,迫使其叔父巴尔斯博罗特让出汗位,登上了蒙古大汗的宝座,尊称博迪阿拉克汗。自达延汗以来,察哈尔万户就是蒙古大汗的驻帐所在。因此,察哈尔万户逐渐成为蒙古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成了蒙古正统的象征。而蒙古本部六万户均须接受大汗的统一号令。[59]达延汗在汗国之中以封地的名义分封于其儿子与亲戚,统治的权力下放导致了蒙古汗国权威的旁落。[60]而明初所羁縻的兀良哈三卫也复归于蒙古大汗,后逐渐与漠南蒙古左翼诸万户融合,瓦剌则演化为四部,在东蒙古诸部的挤压下西迁到额尔齐斯河流域。[61]
右翼济农巴尔斯博罗特将右翼三万户的领地分封给六个儿子。在这一时期的封建割据中,以右翼土默特万户封建主俺答(1507年-1582年)的势力为最强,他是巴尔斯博罗特的次子,又称阿勒坦,在其父死后,他辅助其兄衮必里克墨尔根(他袭济农位)统率右翼三万户;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其兄去世,俺答汗以兄长的地位统率诸兄弟,并将济农的九子也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由此俺答汗的强大实力震动了大汗,迫使大汗打来孙东迁。[62]日后直辖左翼察哈尔部的大汗布延为了标榜身份正统性,称其持有的印玺为大汗御玺,但被诸部嘲笑。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俺答势力坐大并进寇山西,从此内犯无虚岁,曾三次剽掠京畿,为明朝最大的边患,明廷无可如何。二十多年来,俺答因接近汉人,生活逐渐汉化,又受喇嘛教的影响,年老厌战。当时明朝南倭已平,防备严密。而其孙把汉那吉,因其未婚妻三娘子,为俺答所占,带部下千人降明,明廷授以官职,遂请求封贡互市。明隆庆五年三月二十八日(1571年4月21日),明封俺答为顺义王。俺答死,其妻三娘子再配其子与孙,掌握兵权,为明朝守卫边塞,明封为忠顺夫人,北方无战事者二十馀年。俺答之子乞庆哈和孙扯力克,也袭封为顺义王。但盘据河套的鞑靼部长卜失兔等人,在明万历年间,又侵扰甘凉洮岷和西宁,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明廷停止赏赐和互市,八年后恢复。扯力克死,卜失兔强迫与忠顺夫人结婚。明万历四十一年六月初八日(1613年7月25日),明廷封卜失兔为顺义王,驻牧于山西大同之北。[63][64][65]
后金在17世纪初崛起,并积极拉拢渗透东蒙古诸部,并与察哈尔本部发生冲突,不相统属,陷于内斗的蒙古各部逐渐被其征服。明崇祯七年(1634年)五月,林丹汗在病交迫中抱恨终天,死于甘肃大草滩(今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66]林丹汗死后,察哈尔部众纷纷投往后金,只有汗室困守大漠。明崇祯八年二月二十六日(1635年4月13日),皇太极派多尔衮、岳托、萨哈璘和豪格等人率精骑一万,远征察哈尔馀部,收服林丹汗之子额哲。[67]明崇祯八年四月二十八日(1635年6月12日),清军抵达额哲的驻地托里图,额哲与母亲苏泰太后投降清太宗皇太极统治的后金,献出名为“制诰之宝”的传国玺,元太祖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国历经430年之后正式宣告灭亡。[4][68][69]东蒙古黄金家族一系仅存外喀尔喀的三大部落保持独立状态,但互不统属,喀尔喀三汗在1640年与卫拉特诸部在塔尔巴哈台会盟,制定《喀尔喀·卫拉特法典》希望与满清政权对抗,[70]但满清逐渐干预外喀尔喀内政,最终因噶尔丹入侵,三大部落被迫在多伦诺尔会盟投附清朝。[71]
肖像 | 尊号 | 名讳 | 在世时间 | 年号 | 在位时间 |
---|---|---|---|---|---|
卓里克图汗[72][注 6] | 也速迭儿 | 1359年-1391年 | - | 1388年-1391年 | |
- | 恩克 | ?-1394年 | - | 1391年-1394年 | |
尼古埒苏克齐汗[75] | 额勒伯克 (买的里八剌) |
1362年-1399年 | - | 1394年-1399年 | |
托欢汗[76] | 坤帖木儿 | 1384年-1402年 | - | 1399年-1402年 | |
- | 乌鲁克帖木儿 | ?-1408年 | - | 1402年-1408年 | |
- | 完者帖木儿 (本雅失里) |
1379年-1412年 | - | 1408年-1412年 | |
- | 答里巴 | 1395年-1415年 | - | 1411年-1415年 | |
- | 斡亦剌歹 | ?-1425年 | - | 1415年-1425年 | |
- | 阿台 | 1390年-1438年 | - | 1425年-1438年 | |
岱总汗[77] | 脱脱不花 | 1416年-1452年1月19日 | - | 1433年-1452年1月19日 | |
- | 阿噶巴尔济 | 1423年-1453年 | - | 1451年-1453年 | |
大元田盛大可汗[78] | 也先 | 1407年-1454年 | 添元 | 1453年9月12日-1454年 | |
- | 乌珂克图汗[79] | 马儿古儿吉思 | 1448年-1465年 | - | 1454年-1465年 |
摩伦汗[80] | 脱谷思蒙克 | 1437年-1466年 | - | 1465年-1466年 | |
- | 满都鲁 | 1438年-1479年 | - | 1475年-1479年 | |
大元大可汗[81][注 7] | 巴图蒙克 | 1464年-1517年 | - | 1480年-1517年 | |
达延汗[82] | |||||
赛音阿拉克汗[83] | 巴尔斯博罗特 | 1490年-1531年 | - | 1517年-1519年 | |
阿拉克汗[84] | 博迪 | 1504年-1547年 | - | 1519年-1547年 | |
库登汗[85] | 打来孙 | 1520年-1557年 | - | 1547年-1557年 | |
- | 扎萨克图汗[86] | 图们 | 1539年-1592年 | - | 1557年-1592年 |
彻辰汗[87] | 布延 | 1554年-1604年 | - | 1592年-1604年 | |
库图克图汗[88] | 林丹巴图尔 | 1592年-1634年 | - | 1604年-1634年 | |
– | - | 额尔克孔果尔 | 1622年-1641年3月4日 | - | 1634年-1635年6月12日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