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族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喀尔喀蒙古族,或漠北蒙古族,即分布于戈壁沙漠以北外蒙古地区的蒙古族,大多分布在现今的蒙古国,少数分布在中国、俄罗斯境内。[1]喀尔喀蒙古人与中国蒙古族同源,属蒙古语族群,使用蒙古语系的蒙古语喀尔喀方言,为蒙古国的官方语言。[2]在文字方面,曾放弃原先的传统,改用西里尔字母书写的蒙古文,但现今亦重新并用传统蒙古文。[3]在清代理藩院则例中,喀尔喀一名一直在官书中使用,与漠南蒙古相对。
历史上有其特殊的社会结构及官制,在家庭方面则有一定的继承方式,以幺子为主要继承人。现今游牧的喀尔喀蒙古人在经济生产方面仍多以第一产业为主,另外仰赖于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还发展第二产业和观光产业。现代蒙古国的喀尔喀蒙古人的宗教信仰多元,“国家那达慕”为其重要庆典,[4]庆典上的男子三艺有其特殊地位。蒙古族的文学和艺术的历史悠久,《江格尔》为其重要英雄史诗,马头琴则为其特别的乐器。
匈奴 | 东胡 | ||
南匈奴 | 北匈奴 | 鲜卑 | |
鲜卑 | 丁零 | ||
柔然 | 高车 | ||
突厥汗国 | 铁勒 | ||
东突厥 | |||
薛延陀 | |||
唐朝(单于都护府·安北都护府) | |||
后突厥汗国 | |||
回鹘汗国 | |||
契丹 | 阻卜 | 黠戛斯 | |
辽朝 | 克烈 | 乃蛮 | |
蒙兀 | |||
蒙古帝国(诸汗国) | |||
元朝(岭北等处行中书省) | |||
北元与后蒙古帝国时期 | |||
鞑靼(东蒙古) | 瓦剌(西蒙古) | ||
喀尔喀 | (四卫拉特) | ||
清朝(清代蒙古)·准噶尔汗国 | |||
内属蒙古·外藩蒙古(内札萨克·外札萨克) | |||
中华民国境内盟旗 (塞北四省) |
博克多蒙古国 | ||
外蒙古(地方) | |||
蒙古人民共和国 | |||
中国蒙古族 (内蒙古自治区) | |||
蒙古国 | |||
民族 · 文化 · 地理 · 漠南 · 漠北 | |||
泛蒙古主义 | |||
“喀尔喀”(蒙古语:ᠬᠠᠯᠬᠠ,汉语拼音字母:Khalkh,中蒙通用转写:Xalxa,西里尔字母:Халх[注 1])作为部族名,在历史文献中最早出现于《元朝秘史》,写法是“哈勒哈”,跟“喀尔喀”是同一个词的两种写法。有关文献记载和解释可知,它是“后盾,挡牌”的意思。[5]
《大黄册》记载:“居住在杭盖之北,阻挡外敌的后卫,成为我们靠山的———喀尔喀万户”。[5]
《蒙古源流》记载:“喀尔喀之名元朝之后形成,‘朔方后卫’的意思。”《世袭谱》中说:“成吉思汗十五世孙达延车臣幼子格埒森札札踉尔珲台吉的故地,号所部喀尔喀。”《鄂尔多斯蒙古氏族》说明:“‘喀尔喀’之意是‘后盾’的意思。 ”《蒙古族姓氏录》记载喀尔喀是喀尔喀河(今译哈拉哈河)两岸居住各部的总称。分为内喀尔喀五鄂托克、北七鄂托克。北七鄂托克是格埒森札札蝉尔七子分领。[5]
喀尔喀蒙古人现今绝大多数居住在大漠以北,也就是戈壁沙漠以北,又称作漠北蒙古(清朝的划分)或外蒙古(蒙古语:ᠭᠠᠳᠠᠭᠠᠲᠤ
ᠮᠣᠩᠭᠣᠯ,西里尔字母:гадаад монгол),主要分布在现代的蒙古国除最西部科布多等地的绝大部分地区,由清早期的土谢图汗部、赛音诺颜部、车臣汗部和札萨克图汗部四部组成。[1][6]此外居住在中国的喀尔喀人后裔分布于内蒙古和青海,也有一些群体居住在俄罗斯联邦的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内,然而他们不再保留喀尔喀的自我认同、文化和语言。[7]
蒙古国大约有3,600,000人(2024),蒙古国内人口数最多的喀尔喀蒙古人占国内人口84%,属蒙古人种北方类型,与中国蒙古族同源。[8]蒙古人种肤色呈黄色或黄褐色,头发大多为黑色质硬发,颧骨突出,鼻宽中等且鼻梁不高,唇厚中等,略向前突出,再上门牙后槽呈现向内凹陷的铲型,多为单眼皮,外眼角高于内眼角。[9]
喀尔喀蒙古语的使用人数最多,可以说是现代蒙古语中的标准语[10],且喀尔喀方言是蒙古国的官方语言,蒙古国内大约有百分之九十的人口和其他部族的蒙古人使用喀尔喀蒙古语[11],喀尔喀方言内部有些微的差别,有些学者将之分类为西部次方言、中部次方言及东部次方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原有自己的文字,创于13世纪,为元世祖忽必烈命西藏僧人八斯巴新创的“八思巴文”。[12]并在20世纪40年代放弃原有的传统蒙古文字,改用西里尔字母(或称做斯拉夫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因苏联影响,词汇中有大量俄语借词。[3]
西里尔字母 | 称呼 | IPA | 转写 | 西里尔字母 | 称呼 | IPA | 转写 | |
---|---|---|---|---|---|---|---|---|
Аа | а | a | a | Пп | пэ | (pʰ),(pʰʲ) | (p) | |
Бб | бэ | p,pʲ, b | b | Рр | эр | r,rʲ | r | |
Вв | вэ | w,wʲ | v | Сс | эс | s | s | |
Гг | гэ | ɡ,ɡʲ,ɢ´, k | g | Тт | тэ | tʰ,tʰʲ | t | |
Дд | дэ | t,tʲ | d | Уу | у | ʊ | u | |
Ее | е | jε~jɜ, e | je | Үү | ү | u | ü | |
Ёё | ё | jɔ | jo | Фф | фэ~фа~эф | (f) | (f) | |
Жж | жэ | tʃ | ž | Хх | хэ~ха | x,xʲ | h | |
Зз | зэ | ts | z | Цц | цэ | tsʰ | ts | |
Ии | и | i | i | Чч | чэ | tʃʰ | č | |
Йй | хагас и | i | j | Шш | ша~эш | ʃ | š | |
Кк | ка | (k),(kʲ) | (k) | Щщ | ща~эшчэ | (stʃ) | (šč) | |
Лл | эл | ɮ,ɮʲ | l | Ъ ъ | хатуугийн тэмдэг | " | ||
Мм | эм | m,mʲ | m | Ыы | эр үгийн ы | i | y | |
Нн | эн | n,nʲ | n | Ьь | зөөлний тэмдэг | ʲ | ' | |
Оо | о | ɔ | o | Ээ | э | e | e | |
Өө | ө | o | ö | Юю | ю | jʊ, ju | ju | |
Яя | я | ja, j | ja |
喀尔喀为蒙古族的一个部落,16世纪才正式有喀尔喀之名。喀尔喀蒙古是由世代居住在蒙古本部的蒙古人演变而来,几乎包含了所有的蒙古部落,比如成吉思汗家族的乞颜部、札木合的部众、蔑儿乞人、乃蛮部,也有通古斯人与突厥人。
明朝建立后,蒙古人退返汉地并分裂成许多部落,至元顺帝的八世孙达延汗逐渐重新统一蒙古各部落,晚年将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和乌济叶特(今河北承德和辽宁西部)封给长子图鲁博罗特;漠南河套(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和包头一带)封给次子乌鲁斯博罗特;贺兰山(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和鄂尔多斯一带)封给三子巴尔斯博罗特;漠北、漠南原先各自独立的各领地整合为6个万户,分为左右两翼。喀尔喀属于万户的左翼,共有12部,内5部居住于喀尔喀河以东,将之分封予第五子阿尔楚博罗特;外7部位于河西,分封给幺子格哷森札札赉尔。
达延汗死后,内5部在16世纪中叶向南迁徙,从此喀尔喀万户就分成各自独立的漠北地区“外喀尔喀七部”和漠南地区“内喀尔喀五部”,后来由察哈尔部控制的内喀尔喀五部,只剩下扎鲁特部、巴林部,其余皆归附后金,分属于内扎萨克;外七部则留居故地,依旧称为喀尔喀,处于漠北地区,察哈尔汗额哲兵败称臣后,喀尔喀随之朝贡,成为清朝的“北藩”属国。在清朝入关前,以往格哷森札札赉尔的封地演变为三个部落:土谢图汗部(今蒙古国中部,乌兰巴托一带)、车臣汗部(今蒙古国和内蒙古东部)和札萨克图汗部(在今蒙古国西部),统称喀尔喀(在雍正年间加划出赛音诺颜部)或“乌里雅苏台”。[13]
清康熙年间,新疆西部伊犁(今中国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一带、号称准噶尔部的卫拉特蒙古人进攻喀尔喀,喀尔喀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率臣民逃往内蒙古并向清廷求援,使康熙帝一度亲征,及后清军在征战中击破准噶尔部可汗噶尔丹,遂诏令喀尔喀部返回蒙古本部,而蒙古全境至此并入清朝版图。
此外清廷先后在内蒙古设立喀尔喀左翼旗、右翼旗,在青海设立喀尔喀南右旗(南右翼后旗)。[14]
于20世纪初,喀尔喀蒙古自清朝的统治下独立。1921年革命后,蒙古的发展走向仍有所分歧。1945年,英、美、苏三国在雅尔达会议上决议让外蒙古保持现状,并于同年投票通过独立。[15]
1989年,蒙古受东欧民主化浪潮影响成为亚洲国家中第一个从共产主义转向民主政治制度的国家,1992年把国号从蒙古人民共和国改为蒙古国,并确立民主化。[16]
畜牧业是喀尔喀蒙古人传统的经济生产模式,从古至今,蒙古人所处的地域环境提供了他们丰富的自然资源及环境作为畜牧业的基础,加上处于草原气候,受各地雨量差异的影响,在此气候环境下,畜牧业为国民的基础产业,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到了近几年,畜牧业随著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私有化、市场化发展,相较于其他产业,畜牧业发展的略为快速,但对于自然灾害和疾病侵袭的预防控制能力较弱。蒙古人畜牧业主要养殖骆驼、马、牛、山羊和绵羊。蒙古是世界第二大羊绒出产国,但因加工设备和技术的落后无法实现高附加值产品效益。在蒙古国,2002年成立的蒙古肉制品生产公司是蒙古最大的肉类加工出口企业。
蒙古农业以种植麦类、蔬菜、薯类和饲料作物为主,在经济体制改革后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谷物生产由1990年的72万吨,下降到了2005年的7.52万吨。因为农产品产出量无法满足国民基本需求,只能依靠大量进口。
蒙古工业基础薄弱,结构失衡,以食品中肉、乳、皮革等处产品加工为主[18],采矿业和燃料动力的开发也是蒙古主要的工业发展部分,此外木材加工、电力、纺织、缝纫和采矿业也具一定规模。主要出口畜产品,进口机器设备、燃料、工业原料和生活日用品等。
蒙古矿产资源丰富,煤、萤石、钨、金、铁、锡等蕴藏量大,铜、钼矿储存量位居亚洲之首[18],故矿业在蒙古 经济体系中为主要发展产业,同时也是国家财政收入和出口外汇的主要产业。2005年时占到了蒙古国工业总产值的67.1%,占出口产品的76.9%。[19]
蒙古国地域辽阔,拥有丰富多元的自然风光及舒适的气候环境,加上特殊的人文风情,故政府将旅游业视为第一发展产业,近年来极力发展观光产业,成为蒙古极具潜力的产业,并且政府订定出多种旅游相关政策,至蒙古旅游人数年年攀升。[20]
蒙古包为蒙古族特有的传统住屋,建筑方式为使用驼绳绑扎固定,使之成为一固定的圆形墙壁。上头圆顶称为陶敖,直径为1.5公尺,上头有繁复的花纹。蒙古包包顶外型均为圆锥体,会用一层或多层的毛毡、帆布覆盖,最后用一块矩形毛毡把陶敖覆盖住以防风雪便于过夜,然后将哈那及乌尼按圆形接在一起绑住,搭上毛毡用锚绳系好。使用完毕后只要将哈那折叠成束,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蒙古包十分轻便,只需双峰骆驼或一辆牛车即可运行,并且只需要两、三个小时便可以搭建完成,十分适合游牧民族搬迁使用。
近年来经济技术发展,蒙古包的结构、材质有新的变革,有些增设窗户,增加通风及采光性,室内也增设许多现代用品。
现今蒙古族大都仍保存传统的游牧生活,以畜牧业为主,过度放牧导致土地沙漠化的问题接踵而来,然而丰富的自然资源也使蒙古族得以发展原料出口工业。[21]此外,居住在都市中的蒙古族人已受西化影响,日常生活中可见到世界各地而至的商品与文化。[22]尤其在1990年代经济自由化过后,蒙古有一部份的人一夜暴富,至今,蒙古族的贫富差距也逐渐扩大。[23]
在蒙古,除了贫富问题之外,男女性别比差距的扩大也是显著的问题之一,女多男少的社会中,婚姻问题也随之而来。[24]
在外交部份,除了部份生活在中国、俄罗斯等地的喀尔喀蒙古人,绝大多数的喀尔喀蒙古人多生活在蒙古国,而蒙古国受中、俄两国影响极大。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