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札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兰扎文(Rañjanā[1])是在十一世纪从婆罗米文派生出来的元音附标书写系统。它主要在尼泊尔用于书写尼瓦尔语,其叫做Lantsa[2]的变体也用于藏传佛教书写梵语。它通常从左至右横写,但Kutakshar形式从上至下书写。它被认为是尼瓦尔语的书法形式。常用于藏传佛教寺庙中装饰使用,但兰扎文不同于藏文字母。


历史
它是婆罗米系文字[3]并类似于北印度和尼泊尔的天城文。这种文字也常在大乘佛教和金刚乘佛教寺庙中使用。它和Prachalit文一起被当作尼泊尔的文字之一[4]。
Kapitanagar的Bhiksu Ananda用金墨水写成的《八千颂般若经》可确定日期到尼瓦历345年(公元1215年),展示了这种文字的辉煌历史。
字母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ग
-
ब
-
क
元音符号的添加方法有以上三种。
- ख, ञ,ठ,ण,थ,ध,श 按照 ग 的规则添加
- घ,ङ,च,छ,झ,ट,ड,ढ,त,द,न,न्ह,प,फ,ब,भ,म,य,र,ह्र,ल,ल्ह,व,व्ह,ष,स,ह,त्र 按照 ब 的规则添加
- ज,म्ह,ह्य,क्ष, ज्ञ 按照 क 的规则添加
![]() |
![]() |
![]() |
数字
![]() |
![]() |
![]() |
![]() |
![]() |
![]() |
![]() |
![]() |
![]() |
![]() |
使用
兰扎文字母在现代尼泊尔主要用来记述尼瓦尔语,但也可以用于记述梵语。大乘佛教和密教在传统上各种真言也用此书写,比如观世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Oṃ Maṇi Padme Hūṃ)、多罗菩萨的“十字心咒”嗡达咧嘟达咧嘟咧娑哈(oṃ tāre tuttāre ture svāhā)、文殊菩萨的五字真言“啊惹巴扎那”(梵文天城体:“अ र प च न”,拉丁转写:a ra pa ca na;藏语:ཨ་ར་པ་ཙ་ན་,威利转写:a ra pa tsa na)等等[5][6][7]。也会用于印度教的碑文[8]。
中国以及其他东南亚的佛教中,记述咒语真言更多的是采用悉昙文字。但是后来随着藏传佛教影响的增强,兰扎文也开始逐渐普及。因此,尽管东南亚各地也有兰扎文的存在,但普及程度不如悉昙文字[9]。朝鲜开城特别市1346年的佛钟上有用兰扎文书写的《仏顶尊胜陀罗尼经》,被认为是兰扎文被使用场景的最东端[10]。
传入西藏
兰扎文字传到西藏,被称作 Lantsa (藏文:ལཉྫ་、扩展威利转写: lany+dza) ,直接源于梵语的 Rañja,与尼泊尔的标准兰扎文略有不同,在西藏用于记述梵语的文章[11]。《文殊所说最胜妙义经》《金刚经》《小品般若经》等都有这种文字的版本。该文字还用于《翻訳名义大集》(Mahāvyutpatti)梵藏词典的写本、刊本。但时到今日,最常用于藏语文献的标题,将梵文标题用兰扎字母书写,而之后的内容则用藏文字母转写、并加藏语翻译。另外在寺院墙壁、转经筒、曼荼罗的装饰中也能见到。
20世纪之后
在20世纪中叶起兰扎文在尼泊尔逐渐被弃用,但今年使用场景急剧增加。加德满都、拉利特普尔、巴克塔普尔、吉尔蒂布尔等地方政府开始在标志、便签上使用兰扎文。在加德满都盆地开始促进保护尼瓦尔语言的运动,定期举办学习班。兰扎文被尼瓦尔语普及运动所承认,并被用于报纸、网站标题。尼泊尔、德国还有保护兰扎文写本的共同合作项目[12]。
画廊
-
藏传佛教宁玛派寺院里使用装饰性的兰扎文
-
请柬
-
报纸 Sandhya Times
引用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