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邸 (Candi,发音: [tʃandi] (ⓘ ) )指的是印尼的印度教 或佛教 寺庙,主要是在大约公元4世纪至15世纪之间受到印度文化圈 影响时期(也称为印度教-佛教时代,印尼语 :Zaman Hindu-Buddha )内所兴建者。[ 1]
在开放式佛塔 内的释迦摩尼 雕像,背后为婆罗浮屠 的主佛塔。
根据印尼语大辞典 ,禅邸的定义是古代的石头建筑,用于做礼拜,或存放信仰印度教 或佛教 国王和祭司骨灰的场所。[ 2] 印尼考古学家把禅邸描述为印度教和佛教的宗教建物遗迹,供宗教仪式和礼拜之用。[ 3] 但古代的世俗建筑,如城门(大门)、城市废墟、水池和浴场也通常被称作禅邸,而专门做葬地使用的神殿则被称为禅库 。[ 1]
与印度教相关的巴厘岛建筑 中,“禅邸”指的是当地寺庙 里面,一处单一的石造或砖造神殿 ,有门廊、入口和阶梯,屋顶呈金字塔形。禅邸通常以东爪哇省 的寺庙为建造蓝本,作供奉某个神祇之用。对巴厘岛人 而言,禅邸并不见得一定是指古老者,因为人们会持续对这些寺庙新增或是重建,例如在外南梦 的阿拉斯·普尔握国家公园 内经过重建的禅邸。[ 4]
在当代印尼佛教 的观点中,禅邸也指神殿,无论新或旧。印尼几个当代精舍 就是依照著名佛寺原有规模而复制,或是重建,例如帕翁寺 [ 5] 和蒲牢桑佛寺 群中的小型神殿(perwara)的复制。在佛教,禅邸有时会与佛塔 交互使用,佛塔是种圆顶建物,用于存放信徒遗骸,或是佛教僧侣、赞助人的骨灰。这样的例子有婆罗浮屠 寺庙群、穆拉塔库斯禅邸 和巴图贾亚 寺庙群,实际上这些都是精心建造的佛塔。
在现代印尼语 ,禅邸可翻译为“寺庙”或类似的建物,尤其是印度教和佛教的建物。因此印尼人把柬埔寨 (如吴哥窟 )、占婆 (越南中部和南部)、泰国 、寮国 、缅甸 和印度 的寺庙也一律称为禅邸。
在普兰巴南 寺庙群中高耸的建筑(prasada)[ 6] 据信为依据众神居住的须弥山 而建成的缩影.
禅邸指的是一种以印度形式为基础的单一结构神殿,有门廊,以及顶上有座金字塔形塔楼。[ 7] 许多印尼神殿的名字会加上Candi的前缀,这类建物作为代表宇宙缩影的须弥山 之用。但这个术语也可用于同期的许多非宗教建筑,例如gapura(大门)、petirtaan(水池/池塘)和一些居住区也可称为Candi。非寺庙用途,但被称为Candi的例子有满者伯夷 的遗迹中如巴江·拉图大门 和林晋·拉旺大门 ,位于旧都城多乌兰 及位于潘拿古南火山 山坡地的沐浴池(蒂库沐浴池 ),以及在拉图·波科 宫殿和一些多乌兰居住区和城市遗址中的非宗教用地。
在古代爪哇,寺庙最初被称为prāsāda (प्रासाद ),在公元792年的文殊菩萨铭文 中曾提到“Prasada Vajrasana Manjusrigrha”,文中的Prasada指的是塞乌神庙 。[ 8] :89 这个Prasada与高棉语 和泰语 中的prasat 意思相同,指的是寺庙的高耸建筑。
“大约在7世纪和15世纪之间,在爪哇、苏门答腊和巴厘岛有数百座用砖或石建造的宗教建筑,它们被称为禅邸 。这个名词也包括其他前伊斯兰时期建筑,如大门,甚至是沐浴场所,但就中仍以用于宗教的神殿为主。”
— 摘录自索依克莫诺 发表文章Candi:Symbol of the Universe 。[ 9]
据信Candi这个字源自蔷迪 (Chandi),是印度教神祇难近母 (durga ,死亡女神)的化身之一。[ 10] 这表明在古代的印尼,禅邸具有太平间 的功能,也与来世有关连。在印度和印尼以外的东南亚 地区(如柬埔寨、泰国或缅甸),则未把candi、candika或durga这几个字与印度教-佛教寺庙做连结。
另一种来自佛教观点的理论则认为,candi这个字可能是巴利语 中cedi(梵语 :caitya )的印尼本地化形式,它与泰语chedi(指佛塔)相关,或者它可能与准提菩萨 (Candī,也可写为Cundī或Candā)有关联。[ 11]
历史学家认为古代爪哇的寺庙也被用来存放已故国王或皇室人员的骨灰。这符合佛教将佛塔作为存放佛教徒、高僧、信仰佛教的国王以及施主的骨灰和遗骸的所在。供奉在寺庙嘉行里哈 (主殿)内的神像通常以已故国王之相为本制作,将之神化,根据人神合一 的概念,把逝者描绘成毗湿奴 或是湿婆 。例如在岩望 的比拉罕神庙 内,固里班 统治者艾尔朗嘉 的雕像就被雕成一位骑著迦楼罗 的毗湿奴。
婆罗浮屠的建筑平面图,依据曼荼罗 模式建构。
禅邸的建筑遵循经典瓦斯图·萨斯查 所拟定的印度教建筑 传统。尤其是在中爪哇,建筑布局把寺庙依据曼荼罗 平面设计,并与典型的印度教高耸尖塔融合。这座设计仿造出须弥山(众神居所)的意境。整个寺庙所代表的是根据印度教宇宙学 和各层世间 而创出的微型世界。[ 12]
普兰巴南内的湿婆神庙由三个部分组成,即 - 脚(基座)、身体(中心)和头部(屋顶)。
禅邸的结构和布局表达出区域分级,从较不神圣的领域延伸到最神圣的领域。传统印度教-佛教建筑包含三个部分(或三个元素)的概念。因此在设计、规划和布局均会遵循这种三元素的配置 - 分为脚(基座)、身体(中心)和头部(屋顶)。这三个区域按照神圣等级排列。对于每个概念,印度教和佛教各有自己的术语,但概念的本质相同。无论是寺庙群的平面设计,或是结构的垂直设计均包括这三个部分:[ 13]
Bhurloka(佛教称为欲界 (Kāmadhātu)),属于凡者(包含人类、动物以及恶魔)的最低境界,人类仍受其渴求、欲望和不纯净的生活方式束缚。每座寺庙的外院和基座部分即代表这个境界。
世间 (Bhuvarloka,佛教称为Rupadhatu[ 14] ),属于圣人、仙人 、苦行者和小神的中间境界。这里的人开始看到真理之光。寺庙的中庭和寺庙的身体(主体)即代表这个境界。
神界 (Svarloka,佛教称为Arupadhatu[ 15] ),属于最高和最神圣的神界,也可写为svargaloka。每个寺庙的内院和屋顶即代表这个境界。印度教建物的屋顶通常建造为拉特那形状(ratna,屋顶形状参见位于孟加拉国 的五顶湿婆神庙 )或是金刚杵 形状;在东爪哇风格时期,则在屋顶装置有立方体建物。而佛教建筑则在屋顶装置有圆柱形的佛塔。
印尼建筑学家及考古学家索依克莫诺 把印尼的禅邸建筑风格分为两大类:主要在公元1000年之前的中爪哇风格,和在公元1000年之后的东爪哇风格。他把苏门答腊岛和巴厘岛的禅邸建筑风格归类为东爪哇风格。 [ 16]
靠近
普兰巴南 的
布不拉佛寺 ,为中爪哇风格的一例,而在多乌兰的的
帕杜拉克萨 形式的巴江·拉图大门则为东爪哇风格的一例。
More information 建物不同部分, 中爪哇风格 ...
建物不同部分
中爪哇风格
东爪哇风格
建物形状
形似庞然大物
瘦高型
屋顶
阶梯式屋顶,通常分为明显的三阶
多阶式部分共同组为一体结构
最高处
佛塔(佛教寺庙), 拉特那或金刚杵形状 (印度教寺庙)
立方型 (绝大多数印度教庙宇),偶尔有圆柱形(佛教寺庙)
门户和壁龛装饰
卡拉 摩伽罗 装饰,在门户顶部有张嘴的卡拉,但无下颚,门户两旁各有一只摩伽罗
在门户顶部只有巨型头部,有下颚,但不含摩伽罗
浮雕
深雕刻,雕像姿态自然
浅雕刻,雕像形似巴厘岛哇扬皮影偶戏 人物,姿态僵直
主殿布局及位置
以曼荼罗为中心, 对称且正式; 主殿在中心,小型庙宇以规则方式围绕四周
直线型,不对称,依据地势而建,主殿在建筑群后部或最深处,通常位于最高处,小庙宇位于主殿前方
面向方位
绝大多数座西朝东
绝大多数座东朝西
建材
绝大多数使用安山岩
绝大多数使用红砖
Close
位于迪恩高原 上的比玛神庙是爪哇岛上最早出现的神庙之一。
上述的是一般设计特征,但也有材料、形式和方位的例外情况。虽然皮纳塔兰神庙 、爪夷神庙 、爪果神庙 、基多神庙 和信诃沙里神庙 被归类在东爪哇组,但它们也和中爪哇组一样使用安山岩作建材。在多乌兰的几个寺庙遗址,如布拉胡神庙 、庞越 的札奔神庙 和在今日喜多阿卓县 的帕里神庙 则使用红砖作建材。普兰巴南 神庙群形状高瘦,类似东爪哇风格,但屋顶设计则为中爪哇风格。而寺庙的方位也并不总与寺庙风格相关,例如巴度特神庙 虽然位于东爪哇的玛琅 (距离泗水 不远),但其形式和风格则与古老的8世纪中爪哇风格类似。
早期在中爪哇北部的寺庙群,如位于迪恩高原 的寺庙群,规模都较小,数目不多,拥有较简单的雕刻,而较晚期在爪哇南部的寺庙群,如塞乌神庙,规模较大,拥有精细的雕刻,以及同心的布局。
在满者伯夷接近覆亡的后期,其艺术和建筑又展现出南岛民族 巨石建筑元素 的复兴迹象,例如在拉武火山 西坡的苏库神庙 和且托神庙 ,以及在潘拿古南火山 山坡上的寺庙建筑,这些建筑模式与中部美洲 的阶梯式金字塔类似。
在婆罗浮屠的卡拉和摩伽罗装饰,门户上有巨大的卡拉头,两旁各有一摩迦罗。
古代爪哇的寺庙以采用卡拉和摩伽罗装饰作为建筑的装饰和象征元素而著称。 卡拉 是象征时间 的神祇,通过将卡拉的头部作为寺庙的入口,象征著时间会吞噬一切。卡拉也是个保护人物,透过其凶猛的巨脸将恶灵吓跑。摩伽罗是个神话中的海怪,是海神伐楼拿 的座骑 。摩伽罗通常呈现为半哺乳动物 和半鱼的模样。在许多寺庙中,摩伽罗被描绘为象 头鱼身或海豹身的模样。有时还描绘为具有鳄鱼的头和下颚、有象鼻、有野猪 獠牙及耳朵、有猴 子锐利的眼睛、有鱼的鳞片和灵活的身体,以及展开尾羽的孔雀 。卡拉和摩伽罗都具有寺庙入口保护者的功能。
卡拉通常以巨大头部呈现,装置在入口的顶部,在卡拉的两侧,或是位于入口的两侧,或是在入口顶角的檐饰 的两侧则装置有摩伽罗。这种卡拉和摩伽罗装饰也可在两侧的楼梯栏杆上看到。在楼梯的上部,卡拉头部的口中吐出朝下的摩伽罗。楼梯下层的两侧均刻有繁复的摩伽罗,其弯曲的身体则形成楼梯的栏杆。除摩伽罗之外,卡拉的头部也会伸出舌头作为楼梯的栏杆。这些类型的楼梯装饰可在婆罗浮屠和普兰巴南的寺庙中看到。 摩伽罗的躯干通常以黄金或珠宝装饰,而在它的嘴中经常是吐出一群嘎纳 矮人,或是狮子或鹦鹉的雕像。
在日惹市发掘出的林伽-约尼器物,液体出口以那伽 (蛇神)装饰(约于9世纪制作)。
在古代爪哇神庙中,只有印度教寺庙(更确切地说是在湿婆教 的寺庙中)会装置有林伽 -约尼 器物,佛教寺庙中则无。林伽是象征创造之神湿婆的菲勒斯 柱或是圆柱体。有些林伽分成三个部分:象征梵天 的方形底座、象征毘湿奴的八角形中间部分和象征湿婆的圆形尖端。从爪哇古典时期幸存下来的林伽通常由抛光石头制成。林伽被植入一个扁平的方形底座,底座上有个孔,称为约尼,象征子宫 ,也代表湿婆的配偶雪山神女 。约尼通常会有种开口,用那伽 (蛇神)装饰,用以引导和收集在仪式中浇在林伽-约尼上的液体。林伽的主要功能是用于崇拜和仪式。在大约7世纪早期的迪恩高原寺庙群中可找到最古老的林伽-约尼遗迹。最初每个寺庙可能都有一副完整的林伽-约尼组合。但大多数的林伽均已遗失。
在爪哇王权传统中,某些林伽被当作国王本人或是他王朝的象征,并安置在王家寺庙中,以表达国王与湿婆实为一体 。例如根据8世纪的康格铭文 ,宫农·武科神庙 (湿婆教神庙)中的林伽-约尼器物,与在塞迦纪年 654年(公元732年)马打兰王国 的珊阇耶 国王有关。[ 19] 其他包含完林伽-约尼器物的寺庙有善比萨里神庙和伊卓神庙 。东爪哇寺庙中当初拥有林伽-约尼器物的寺庙有皮纳塔兰神庙和爪夷神庙,但林伽均已遗失。
根据《罗摩衍那 》在普兰巴南内制作的罗摩 杀死邪恶巨人的浅浮雕,中爪哇风格作品。
通常寺庙的墙壁上会装置有浅浮雕,既可作装饰,也可透过描述性的浅浮雕来传达宗教教诲。这些浅浮雕中,最精美的是在婆罗浮屠和普兰巴南的寺庙之中。婆罗浮屠四个平台墙壁上的精美浅浮雕,被认为是古代佛教世界中最优美及雅致者。[ 20]
这些在婆罗浮屠的浅浮雕把佛经如Karmavibhangga(业力法则)、Lalitavistara(普曜经 )、本生 (佛教) 、譬喻 以及契经 Gandavyuha (入法界品)呈现。而在普兰巴南的浅浮雕则用来描述印度教经文如《罗摩衍那 》和往世书 中的Bhagavata Purana 。
婆罗浮屠寺庙中的浅浮雕描绘出在8世纪古爪哇的许多日常生活场景,涵盖宫廷中的贵族、森林中的隐士以至于村庄里的平民。这些浮雕还描绘寺庙、市场、各种动植物以及当地的乡土建筑。描绘的人物中有国王、王后、王子、贵族、朝臣、士兵、仆人、平民、教士和隐士。浮雕还描绘佛教信仰中的神灵,如阿修罗 、神祇、菩萨 、紧那罗 、乾闼婆 和飞天女神 。浅浮雕的图像经常成为历史学家研究某些主题的参考(例如研究8世纪海洋东南亚 的建筑、武器、经济、时尚以及交通方式)。著名的图像之一是在8世纪出现于东南亚,被称为婆罗浮屠船 的双桅帆船。
皮纳塔兰神庙内的罗摩衍那故事浅浮雕,哈奴曼 与敌人大战。东爪哇风格。
中爪哇时期(公元1000年之前)和东爪哇时期(公元1000年之后)的浅浮雕风格和美学有显著差异。在婆罗浮屠和普兰巴南的作品中,可观察到早期中爪哇时期的风格较为精致和自然。图像雕刻得相当深,人体各部分有适当的比率。而另一方面,东爪哇风格的浅浮雕雕刻则不具深度,图像以较僵硬姿态和风格化的方式呈现,与目前巴厘岛的哇扬皮影偶戏人物类似。东爪哇风格目前保存在巴厘岛的艺术、寺庙浮雕风格和美学、哇扬皮影偶戏图像以及卡马桑 风格的古典绘画之中。
在帕翁寺中的浮雕(8世纪),紧那罗(男性)和马诺哈拉(对应女性,也称紧纳里),以及飞天女神和天神在守护卡帕乌里克撒(生命之树。)。
在婆罗浮屠、曼都寺 、帕翁寺、塞乌神庙、莎丽神庙和普兰巴南等寺庙中,均可看到紧那罗和马诺哈拉 (也称紧纳里(Kinnari))一对并存的图像。这两者通常被描绘成人头鸟身,或是具有鸟下肢的人物。这一对通常被描绘为守护卡帕乌里克撒 (生命之树)的神祇,有时他们被描绘在守护一罐宝藏。婆罗浮屠有浅浮雕,描绘马诺哈拉的故事。
普兰巴南寺庙的外墙下部有一排小壁龛,其上有simha(狮子)的图像,两侧有石板,描绘生命之树(kalpavriksha)。根据印度教和佛教的信仰,这些有心想事成功能的神树的两侧则有紧那罗或动物,如成对的鸟、鹿、羊、猴子、马、大象等。普兰巴南寺庙群壁龛的狮子图案两侧通常都有卡帕乌里克撒的雕刻,这种模式因此被称为“普兰巴南石板”。
在塞乌神庙中,菩萨浮雕,两旁各有一多罗菩萨。
在佛教寺庙中,浅浮雕的石板通常会雕有精美的菩萨像和多罗菩萨 (也称多罗母或度母等)像,以及乾闼婆(天上音乐家,是种以香味为食的神族),有时还有一群嘎纳矮人。这些都是佛教信仰中的神灵,他们居住在佛教宇宙观中的兜率天 (“欲界六天 ”的第四天)。
菩萨通常被描绘成一位英俊的男性,面容平静安详,佩戴类似于国王或神灵的奢华珠宝。而多罗菩萨是他的女性对应人物,拥有美丽的仙女形象。这两位都被描绘得很优雅,通常手持不同的莲花(红色的,蓝色的或是白色的)、锡杖(khakkhara)或是拂尘(chamara),并以三屈 姿势站立。 在蒲牢桑佛寺群、莎丽神庙、卡拉桑神庙、塞乌神庙、帕翁寺,还有婆罗浮屠寺庙外墙上都有著名的菩萨像。
在普兰巴南内,一位天神,两旁各有一位飞天女神。
在印度教的寺庙里,经常可见男性天神 和飞天女神成对雕刻在寺庙墙壁的石板上。他们是印度教中与佛教菩萨-多罗菩萨对应的人物。在普兰巴南另一边寺庙墙壁的叙事石板上,雕刻有天神和婆罗门 圣人的雕像和浮雕。在湿婆教神庙中可看到护世者 (天界的守护者)之像。在梵天寺庙中的墙上刻有婆罗门圣人的吠陀 经,而在毗湿奴寺庙中,则雕刻有男性天神被两位飞天女神所环绕。对小神和女神如天神和飞天女神的描绘,描述出印度教对天界 领域的概念。这与印度教宇宙学中,利用高耸的印度教寺庙作为须弥山缩影的概念相对应。
在塞乌神庙,其中的一座守门天像。
在古代爪哇大部分较大的寺庙群都会装置有一对守门天 的雕像,作为门神 。这对长相凶猛的门神通常被安放在寺庙入口处的两侧,或放在四个重点。在中爪哇,守门天的造型通常被塑造成肥胖的巨人,有张凶猛的脸,瞪著双眼,有突出尖牙,和卷曲的头发和胡须,加上个大肚子。这些门神通常是拿著金刚杵,有时是手持刀当作武器。
但在东爪哇和巴厘岛风格的里,守门天的造型则通常是体格健壮以及肌肉发达,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出现在谏义里 附近的阿当-阿当神庙 遗址。[ 21] 而一个例外是在东爪哇省玛琅 附近的信诃沙里神庙,那儿的守门天十分巨大,高达3.7米。最著名的守门天雕像是在塞乌神庙的雕像,在寺庙群的四个主要点各有一对守门天,总共有八个,而且保存完好。塞乌神庙中的守门天已成为后来爪哇艺术中雷登·古波罗 造型的门神的原型,被日惹 和梭罗 的苏丹国宫殿 复制为门神使用。另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在蒲牢桑佛寺群的双庙中各有一对守门天。
在婆罗浮屠的狮子守护者。
门户两侧的一对狮子雕像(梵语 :Siṁha ,印尼语和爪哇语均称为Singa。参见文化中描述的狮子 )通常被放置在寺庙入口,作为守护者。在历史记载 上,狮子从来不是东南亚原产动物。因此在古代东南亚艺术中,尤其是在古代爪哇和柬埔寨对狮子的描述,与古希腊 或波斯 艺术中对狮子描绘所具备的自然主义相比,都是源自感知和想像。东南亚把狮子作为高贵和强大野兽,透过文化描绘和崇敬,是深受印度文化(特别是佛教的象征主义)影响的缘故。
在东南亚的寺庙中,通常会放置一对狮子的雕像作为守门者。在印尼中爪哇的婆罗浮屠佛教建物,在四个主要入口均装置有安山岩雕刻的狮子像。在古代爪哇的卡拉桑神庙和曼都寺中的释迦牟尼 和菩萨宝座上会有大象、狮子和摩伽罗的雕刻。在东爪哇的皮纳塔兰神庙中也有身具双翼的狮子雕像。
在婆罗浮屠的钟形,有孔的佛塔。
古代爪哇神庙所信奉的宗教很容易从屋顶上的装饰样态来分辨。佛寺屋顶上有钟形的佛塔,而建造如拉特那形状的,则是印度教神庙。
爪哇古典寺庙中的典型佛塔最好的例子是婆罗浮屠所呈现的钟形佛塔。婆罗浮屠位于上层代表Arupadhatu境界[ 22] 圆形平台的佛塔由圆形莲花座 (padmasana,或称“莲花垫”),缓慢升起的钟形圆顶(anda),在圆顶上有矩形或八角形(harmika)[ 23] 作为六角柱状顶峰 (yasti) 的基础。[ 24]
每个佛塔都有许多装饰性的开口,呈矩形或菱形,其内安置有佛像。婆罗浮屠最初被认为较有可能是佛塔,而非寺庙。佛塔是供奉佛陀的圣所。有时佛塔只是建造来表达对佛教虔诚的象征。而寺庙是用作礼拜的场所。
普兰巴南中的金刚杵顶峰。
拉特纳屋顶呈弯曲的钝角锥体形,有时则呈圆柱形,并配有几个基础结构或是基座,形成装饰性接缝(爪哇语 :pelipit )。这种顶峰被称为keben顶峰或滨玉蕊 果实顶峰。[ 25] 印度教和佛教寺庙都有这样的顶峰。但在印度教寺庙中最为普遍。善比萨里神庙和伊卓神庙都有这样的拉特纳屋顶。
在普兰巴南,有定型化的金刚杵取代拉特纳作为寺庙的顶峰。在古代爪哇寺庙中,印度教的金刚杵顶峰可能是佛教佛塔顶峰的对应物。这种做法在后期的巴厘岛印度教寺庙中得以展现,那儿的多层式梅鲁塔 屋顶就使用金刚杵顶峰。但金刚杵顶峰实际上是两种信仰中都会使用的象征。在东爪哇寺庙建筑的后期,在印度教寺庙的屋顶上安装有假的林伽-约尼或是立方体,而在佛教寺庙的顶部则安装有假的圆柱形的佛塔。
显示印尼在印度教-佛教时期的重要集中处地图,黑点代表印度教,红点代表佛教。
在日惹特区 的斯莱曼县 、和中爪哇省 的马格朗县 和克拉滕县 ,当地寺庙的分布尤为密集;与克都平原 (普罗戈河 河谷)和克乌平原 (奥帕克河 河谷,普兰巴南周边)的爪哇文明摇篮历史区域相对应。其他拥有著名寺庙群的重要地点有东爪哇省的玛琅、勿里达 和多乌兰地区。西爪哇省也有少量的寺庙,如巴图贾亚寺庙群和仓光神庙 。在爪哇以外的巴厘岛、苏门答腊岛和加里曼丹 南方也有禅邸,但相当稀少。在苏门答腊,有两处以其寺庙密集而著称 - 占碑省 的穆阿罗占碑寺庙群 和北苏门答腊省 的帕当·拉瓦司考古地点 寺庙群 。
禅邸可在平坦,或是不平坦的地形建构。例如普兰巴南寺庙群和塞乌神庙是建在平坦的低洼地带,而戈东松戈神庙 群和伊卓神庙则建在山坡阶地或地势较高的山坡上。另一方面,婆罗浮屠是建在基岩 的小山上。寺庙在景观中的位置、方位和空间组成,以及建筑设计,是由建造它们的人民、政体或文明所具有的宗教和经济因素所决定。[ 26]
在西爪哇省加鲁特县的的仓光神庙。
巴图贾亚寺庙群是由红砖和砂浆 建造而成的佛塔建筑,位于西爪哇省加拉旺县的巴图贾亚考古区。可能是在公元6世纪由塔鲁玛纳伽拉王国 所建造。[ 27]
同样位于西爪哇省加拉旺县的巴图贾亚考古区的齐部阿雅神庙(Cibuaya Temple)也是由红砖和砂浆建造而成,供奉毗湿奴的寺庙群。[ 28] 可能是在公元6世纪由塔鲁玛纳伽拉王国所建造
位于万隆县 波庄门节村的波庄门节神庙 (印度教寺庙)遗址。
仓光神庙是西爪哇少数幸存的印度教寺庙之一,估计建造时间在8世纪,位于西爪哇省加鲁特县 。位于一个湖中小岛上。仓光神庙与其他禅邸不同处是较为简单,目前仅剩一结构存在。[ 29] 其中湿婆雕像面朝东。建造日期尚无法确定。
主条目:迪恩寺庙群
迪恩寺庙群中的阿周那 神庙群。
这批位于中爪哇省沃诺索博县 附近迪恩高原的寺庙群共有8座建于7世纪和8世纪的小型印度教寺庙,是中爪哇省最古老的寺庙。寺庙群周围环绕有沸腾的火山泥坑、彩色湖泊、洞穴、硫磺喷出口、温泉和地下伏流通道。这8座寺庙是:
阿朱那神庙(Arjuna temple)[ 30]
司马神庙(Semar temple)[ 31]
斯里坎迪神庙(Srikandi temple)[ 32]
蓬塔德瓦神庙(Puntadewa temple)[ 33]
森巴德拉神庙(Sembadra temple)[ 34]
德瓦拉瓦蒂神庙(Dwarawati temple)[ 35]
加托卡卡神庙(Gatotkaca temple)[ 36]
比玛神庙(Bima temple)[ 37]
主条目:戈东松戈神庙
戈东松戈神庙群中的其中三座
此寺庙群位于中爪哇省三宝垄 西南方。共有5座建于8世纪和9世纪的印度教寺庙。这个地点强调寺庙的位置与建物本身一样重要。在全景图中可看到3座火山和迪恩高原。
婆罗浮屠
克都平原位于中爪哇省日惹 市的西北部、默拉皮火山 的西面和马吉冷 的西南部。
婆罗浮屠。在9世纪建造的佛寺群,据说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到最高处需要经过7阶,代表从人间到涅槃 的7个阶段,包含有佛陀诞生、成道和死亡的浮雕。此地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列为世界遗产 。
帕翁寺。 在8世纪建造的佛寺。
曼都寺。 在8世纪建造的的大乘佛教 寺庙。
恩加温寺 。在8世纪建造的佛寺,位于曼都寺以东,拥有5个排列整齐的圣殿,其中一个装饰有雕刻精美的狮子。寺庙名与与Venuvana(竹林寺)有关。
巴南神庙 。 在8世纪建造的印度教寺庙,位于帕翁寺以北。由于遗迹太少而无法重建。这座寺庙的神像现保存在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 。
乌布尔神庙 ,位于马格朗县。在9世纪建造的印度教寺庙,其中有两个沐浴池,据信为供马打兰王国国王所用。
古农·纱丽神庙(Gunung Sari temple),仅三座副庙遗迹和主庙基座尚存。
宫农·武科神庙。这儿有爪哇所发现最古老的铭文,日期为公元732年。目前仅有主殿和三座副殿的基座尚存。
森吉神庙群(Sengi complex)。位于莫拉皮火山的山坡,有三座印度教寺庙 - 阿苏神庙 、潘但神庙 和兰奔神庙 。 在8世纪和9世纪建造。寺庙的底部有攀缘植物图案的雕刻。
葛邦神庙 ,于8世纪建造的印度教寺庙。
莫阑干神庙 ,估计在9至10世纪马打兰王国时期建造的印度教寺庙。
金普兰神庙 ,估计同样为在9至10世纪马打兰王国时期建造的印度教寺庙,可能遭受莫拉皮火山喷出的火山灰掩埋,于2009年被意外发现。
善比萨里神庙。
善比萨里神庙。 建造于10世纪,但遭默拉皮火山的火山灰掩埋长达一个世纪。直到1966年被农民发现。
卡迪索卡 神庙,推测为在8世纪开始兴建,但并未完工的印度教寺庙,遭默拉皮火山的火山灰掩埋。于2000年被发现。
普兰巴南寺庙群。
罗罗·琼格朗 (爪哇语的“苗条女士”之义)是普兰巴南的主要印度教寺庙群。 在9世纪建造。主庙供奉湿婆,两侧供奉毗湿奴和梵天。有描绘罗摩衍那故事的浮雕。
塞乌神庙(佛教),比罗罗·琼格朗建造得更早。由主殿及环绕的小庙组成。有保存完好的守护神雕像,其复制品目前矗立在日惹王宫 的中庭。
兰奔神庙。为佛寺遗址,位于塞乌神庙南面,由主殿和16座小庙组成。
布不拉佛寺。是座位于兰奔神庙和塞乌神庙之间的佛寺。
加纳寺 。佛寺遗址,存有大量雕像、浅浮雕和石刻。有众多举起双手的儿童或侏儒的雕像。位于塞乌神庙以东的住宅区中。从1997年开始做修复的工作。
蒲牢桑佛寺群。位于赛乌神庙以东几公里处,可能在9世纪建造。推测是由信仰印度教国王为其信仰佛教的王后所建。两个主殿中各有一名男人和一名女人的浮雕。有纤细的佛塔。
武吉山雕像(Arca Bugisan)。有7尊姿态各异的菩萨雕像,有的已经倒塌。
萨吉湾佛寺 。装饰有关于教育的浮雕。底座和楼梯上饰有动物寓言的图案。
纱丽神庙。曾是佛教僧侣禅修之处。 在8世纪建造。两座建物上有9座佛塔,推测这些建物是供僧侣冥想的场所。
卡拉桑神庙。据信为8世纪,为纪念国王和他的公主新娘联姻而建,庙中有精美的浮雕。
克都兰神庙 。 于1994年被挖沙者在地下4米处发现。目前可观察到主殿的方形底座。但次要寺庙尚未完全挖掘。
拉图·波科宫殿大门。
巴龙神庙。
拉图·波科宫殿建于8世纪和9世纪之间。是佛教和印度教混合的风格。有部分宫殿礼堂已被修复。在皇家花园的废墟内有个浴池。
阿卡·戈波罗(Arca Gopolo)雕像。有7尊雕像围成一圈,仿佛在开会。最大一尊的衣服上的花朵装饰仍然可见。
班尤尼博 。一座建于9世纪的小型佛寺群。主殿由6座较小的寺庙环绕。修复工作在1978年完成。
巴龙神庙 。由于寺庙中的卡拉状似巴龙 (巴厘岛神话中的豹类动物),而被称为巴龙神庙。寺庙建在三阶的平台上。
达旺萨里 。可能是座已毁坏的佛塔遗址,现在只剩一堆安山岩。
伊卓神庙。一座由三阶寺庙组成的建筑群,但其中只有一座经过翻修。一个主殿和三个带有雕像的辅殿仍在重建中。
瓦图·古迪格 。一组石墩呈爪哇锣形状排列。已发现大约40个这类石墩,其他可能仍埋在土中。当地人认为这是博科国王(King Boko)埋葬之处。
阿邦神庙 。用红砖砌成的印度教寺庙。形状为长方形,大小为36米×34米,现长满草,远看就像一个土堆或一座小山。
甘平甘佛寺 。建于古马打兰王国时期的8世纪和9世纪左右。1995年被制砖者发现时,仍埋在地下。到现在尚未完全修复,但这座寺庙遗址群似乎有7座不完整的寺庙建筑.
圣托诺洞 遗址。因为洞壁上有印度教神像或浮雕,而推测为印度教修道者隐居之处。离阿邦神庙不远(在阿邦神庙山下方约100米),推测建于9世纪和10世纪马打兰王国时期。
中爪哇省,日惹市以东。
莫拉克神庙 。位于村庄中央的两座寺庙,据信在马打兰王国的10世纪所建的印度教寺庙(供奉湿婆),拥有丰富的浮雕和装饰。
卡朗农哥神庙 。位于稻田中央,于1970年代被发现,由于遗迹不多,很难确定建造年代。
在中爪哇省梭罗市 附近。
且托神庙 。位于拉武火山 的山坡上(海拔1470米)的印度教寺庙。建于15世纪。
苏库神庙。也是位于乌拉火山山坡上的印度教寺庙群,建于15世纪。形状与玛雅文明 的金字塔相似。其中有显示出生 与性教育 的浮雕。
信诃沙里神庙。
东爪哇省玛琅。
巴度特神庙。是在8世纪建造的小型湿婆教寺庙。
松戈里提神庙 。这座印度教寺庙位于阿朱那-维利朗火山 与卡维山 之间。形状与位于迪恩高原的善布拉达神庙(Candi Sembrada)[ 38] 非常相似。
杰哥神庙 。建于13世纪末。台地上有独特(爪哇皮影人偶)风格的浮雕,描绘摩诃婆罗多 史诗和冥界恶魔的场景。
信诃沙里神庙 。建于1304年,作为满者伯夷王国前身的信诃沙里 王朝国王科塔尼伽拉 的祭殿,是印度教佛教混合神庙。
守门天(dvarapala,或是写为Dwarapala)雕像。用来崇敬信诃沙里 (公元1222年至1292年)的统治者。
基多神庙。
桑波拉万佛塔 。
蓝布特·蒙特神庙 ,为印度教寺庙。
塞拉克利尔神庙(Candi Selakelir)。位于潘拿古南火山山坡。
皮纳塔兰神庙。
皮纳塔兰神庙。为东爪哇省最大的寺庙群,拥有一系列神殿和亭台。据信为信诃沙里时期建造,而在满者伯夷时期进行过翻新和扩建。此寺庙群被认为是满者伯夷的国庙。
巴塞姆寺
婆罗浮屠佛寺群
卡利西利克神庙 ,建于满者伯夷时期,为印度教寺庙。
科特斯神庙 ,推测于满者伯夷早期兴建,为湿婆教寺庙.
乌林金·布兰让神庙 ,为印度教寺庙,根据庙中铭文推测,可能是在公元1409年建造。
萨文塔神庙
萨伯纳纳斯神庙 ,为印度教寺庙,于1919年被发现。
辛平神庙 ,是满者伯夷的前身-信诃沙里最后后一位国王 科塔尼伽拉 的祭殿。
干霸·韦坛神庙 ,为印度教寺庙。
普伦班甘神庙 ,目前的遗迹仅有一座大门。
特帕斯神庙 ,为印度教寺庙。
苏洛窝诺神庙。
阿当-阿当神庙,为佛寺,位于谏义里县附近的克卢德火山 东北坡的阿当-阿当村。 [ 39] 这座寺庙于2017年被发现。[ 40] 在这儿曾发掘出精美的菩萨头像和守门天碎片。
苏洛窝诺神庙 。是建于满者伯夷时期的一座小印度教寺庙。据信建于公元1390年,为纪念国王岳父文科(Wengker)公爵(Wijayarajasa)之用。
德高旺吉神庙 ,据信为纪念满者伯夷时期的玛塔横(Matahun)公爵之用。
托托克·克罗特雕像 ,雕像形同守门天,据信所在的寺庙建于10世纪。
Mbah Budho雕像[ 41] ,由于资讯不足,但根据风格,推测为满者伯夷时代的作品。
多洛克神庙 ,为砖造,发现时埋藏在三米深的地下,形状残破,由于资讯不足,推测为公元10世纪建造。
同道王索神庙 ,这座寺庙群考古遗迹在2007年被发现。
塞罗芒楞洞穴 ,目前为当地热门观光景点,洞内有浮雕,推测为信仰者静修,冥想之处。
波萨朗铭文 ,使用古爪哇语 Kadiri Kwadrat(Kadiri正楷)刻在整块天然石头上的铭文,推测为公元11世纪初的作品。
Candi Setono Gedong(Setono Gedong神庙) ,推测在信诃沙里时期即有,在谏义里时期作为王家寺庙,供奉毘湿奴。[ 42]
爪夷神庙。
帕里神庙 ,位于喜多阿卓县 。为在14世纪满者伯夷时期以红砖建造的印度教神庙,与占婆 的建筑模式相似。
苏墨神庙 ,在喜多阿卓县。距离帕里神庙仅一百米,可能建于同一时期。
古农·甘瑟神庙 ,位于岩望 名为古农·甘瑟的小村庄。[ 43]
爪夷神庙 ,在特雷特斯 。约在1300年建成的祭殿,是湿婆教与佛教混合的寺庙。
潘拿古南火山遗址,有阶梯式神殿、冥想石窟和圣池,遗址为数约80个,其中包括被认为是在1049年去世的固里班 统治者艾尔廊加 埋葬处的巴拉汉神庙 。
札奔神庙,在庞越以东。根据寺庙门户顶部的铭文,这所神庙可追溯到公元1354年。
布拉胡神庙。
蒂库斯神庙 (印尼语Tikus为老鼠之义,发现时此地有老鼠窝而得名),此神庙得以幸存要归功于古代遗留的灌溉系统,这座寺庙靠此系统得以留住由潘拿古南火山而来的径流水。遗址还包含部分宫殿大门、入口通道和供水系统。
布拉胡神庙。是座佛寺,建于公元15世纪,1990年开始修复,1995年完工。寺庙的确切功能尚未确定。
根通佛寺(Candi Gentong),[ 44] 。位于布拉胡神庙以东350米处。在寺庙遗址发掘出许多中国 明朝 和元朝 时期的陶瓷。寺庙的确切功能尚未确定。
穆特兰神庙(Candi Muteran),位于布拉胡神庙以北。寺庙的确切功能尚未确定。
塞伽蓝池塘(Kolam Segaran),[ 45] 这个遗迹于1926年发现。首次修复工作在1966年开始,在1984年完成。池塘的功能是作为休闲和接待外国客人的地方。这是印尼所建最大的古代池塘。
巴江·拉图大门。
林晋·拉旺大门。
古农·卡威神庙。
古农·卡威神庙 。位于吉安雅县 ,是巴厘岛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可追溯至公元989年,五座寺庙均为在石坡上凿出石窟而建成。
卡利布布克佛寺 。位于布勒冷县 ,是巴厘岛上少数的佛教寺庙之一,历史可追溯到8世纪。
门宁神庙 。位于吉安雅县谭帕克西凌镇 。约建于公元1022年左右,由瓦玛德哇王朝 统治者Makata Pangkaja 所造。[ 46]
巴哈尔神庙
巴哈尔神庙,为密宗 佛教寺庙,在北苏门答腊省 的南塔帕努里县 。
布米尤神庙 ,为印度教寺庙群,在南苏门答腊省 ,约在8至13世纪时期建造。
穆拉塔库斯禅邸,其历史可追溯到11至12世纪,为苏门答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庙建筑群,推测为三佛齐 时期所建,位于廖内省 。
穆阿罗占碑寺庙群,经考证为7世纪至14世纪古国末罗瑜 至三佛齐时期的建筑。
阿贡神庙 ,位于南加里曼丹省 的北河源县 ,为印度教寺庙。南加里曼丹省曾是印度教王国尼贾拉·蒂帕 所在地,尼贾拉·蒂帕后来更替为另一王国尼贾拉·达哈 。
拉拉斯神庙 ,为一座佛寺,在南加里曼丹省塔平县 ,推测为三佛齐后裔来此,约在14世纪所建。
印尼禅邸相片汇集,涵盖期间在大约2世纪到大约15世纪之间。
位于西爪哇省加拉旺县的巴图贾亚 寺庙群(2-12世纪)
位于万隆县波庄门节村的波庄门节神庙 遗址(7世纪)
位于西爪哇省加鲁特县的仓光神庙 (8世纪)
在迪恩高原的比玛神庙(Bima temple,7-8世纪)
在迪恩高原的蓬塔德瓦神庙(Puntadewa temple,7-8世纪)
在迪恩高原的阿朱那神庙(Arjuna temple,7-8世纪)
在迪恩高原的斯里坎迪神庙(Srikandi temple,7-8世纪)
在迪恩高原的加托卡卡神庙(Gatotkaca temple,7-8世纪)
在迪恩高原的司马神庙(Candi Semar,7-8世纪)
位于中爪哇省三宝垄西南方的戈东松戈神庙 (7-8世纪)
在克都平原的宫农·武科神庙 (8世纪)
在玛琅的巴度特神庙 (8世纪)
在普兰巴南平原的卡拉桑神庙 (8世纪)
在普兰巴南平原的纱丽神庙 (8世纪)
Candi Lumbung}}(8世纪)
在普兰巴南平原的的塞乌神庙 (8世纪)
在普兰巴南平原的布不拉佛寺 (8世纪)
在普兰巴南平原的加纳寺 (佛寺)(8世纪)
在克都平原的恩加温寺 (8世纪)
在默拉皮火山山坡的葛邦神庙 (8-9世纪)
默拉皮火山山坡的森吉神庙群(Sengi complex),其中的阿苏神庙 (8-9世纪)
默拉皮火山山坡的森吉神庙群(Sengi complex),其中的兰奔·圣吉神庙(Lumbung Sengi Temple,8-9世纪)
婆罗浮屠寺庙群(9世纪)
在普兰巴南平原的蒲牢桑佛寺 群(9世纪)
在普兰巴南平原的罗群,其中的一座 - Plaosan Kidul(9世纪)
普兰巴南印度教寺庙群(9世纪)
在普兰巴南平原的萨吉湾佛寺 (9世纪)
在拉图·波科一带的班尤尼博 小型佛寺群(9世纪)
在日惹市附近的善比萨里神庙 (9世纪)
在拉图·波科一带的巴龙神庙 (9世纪)
在默拉皮火山山坡的金普兰神庙 (9-10世纪)
在默拉皮火山山坡的莫阑干神庙 (9-10世纪)
在克拉滕县的莫拉克神庙 (10世纪)
拉图·波科一带的伊卓神庙 (10-11世纪)
在潘拿古南火山遗址内的巴拉汉神庙 (11世纪)
在东爪哇省岩望的古农·甘瑟神庙 (11世纪)
在巴厘岛的门宁神庙 (11世纪)
在巴厘岛吉安雅县的古农·卡威神庙 (11世纪)
北苏门答腊省南塔帕努里县的巴哈尔神庙 (11-13世纪)
在勿里达的皮纳塔兰神庙 (12-15世纪)
在玛琅的基多神庙 (13世纪)
在玛琅的杰哥神庙 (13世纪)
在特雷特斯的爪夷神庙 (13世纪)
在勿里达的普伦班甘神庙 (14世纪)
在勿里达的辛平神庙 (14世纪)
在多乌兰的布拉胡神庙 (14世纪)
在多乌兰的林晋·拉旺大门 (14世纪)
在多乌兰的巴江·拉图大门 (14世纪)
在多乌兰的蒂库斯神庙 沐浴池(14世纪)
在东爪哇省宗班县 的林碧神庙 (14世纪)
在谏义里的苏洛窝诺神庙 (14世纪)
在庞越以东的札奔神庙 (14世纪)
在喜多阿卓县的帕里神庙 (14世纪)
乌拉火山山坡上的苏库神庙 (15世纪)
在拉武火山山坡上的且托神庙 (15世纪)
Indonesia主题
Candi . KBBI. [2022-12-1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8-14) (印度尼西亚语) .
Philip Rawson: The Art of Southeast Asia
Coedès, George . Walter F. Vella , 编. The Indianized States of Southeast Asia. trans.Susan Brown Cowing.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68. ISBN 978-0-8248-0368-1 .
Soekmono, R. "Candi:Symbol of the Universe", pp.58-59 in Miksic, John N. , ed. Ancient History Volume 1 of Indonesian Heritage Series Archipelago Press, Singapore (1996) ISBN 978-981-3018-26-6
Soekmono, Dr R. Pengantar Sejarah Kebudayaan Indonesia 2. Yogyakarta, Indonesia: Penerbit Kanisius. 1973: 81. ISBN 979-413-290-X .
Rupadhatu . Yogapedia. [2022-09-2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8-02).
Soekmono, Dr R. Pengantar Sejarah Kebudayaan Indonesia 2. Yogyakarta, Indonesia: Penerbit Kanisius. 1973: 86. ISBN 979-413-290-X .
Schoppert, P.; Damais, S. Didier Millet , 编. Java Style. Paris: Periplus Editions. 1997: 33–34. ISBN 962-593-232-1 .
Cockrem, Tom. Temple of enlightenment . Sydney Morning Herald. 2008-05-18 [2011-11-1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6-13) –通过The Buddhist Channel.tv.
Stupa Candi Buddha . Balai Arkeologi Provinsi D.I Yogyakarta. [2021-07-2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8-13) (印度尼西亚语) .
CANDI GENTONG . Balai Pelestarian Cagar Budaya Provinsi Jawa Timur, Direktorat Jenderal Kebudayaan Republik Indonesia. 2020-11-05 [2022-09-2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10-02).
Pura Mangening . diparda.gianyarkab.go.id. [2019-01-2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8-13) (id-id) .
Soekmono, R. Jan Fontein , 编. The Javanese Candi: Function and Meaning, Volume 17 from Studies in Asian Art and Archaeology, Vol 17 . Leiden: E.J. BRILL. 1995. ISBN 9789004102156 .
Degroot, Véronique. Candi, Space and Landscape: A Study on the Distribution, Orientation and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Central Javanese Temple Remains . Leiden: Sidestone Press, Issue 38 of Mededelingen van het Rijksmuseum voor Volkenkunde. 2009. ISBN 9789088900396 .
Sedyawati, Edi; Santiko, Hariani; Djafar, Hasan; Maulana, Ratnaesih; Ramelan, Wiwin Djuwita Sudjana; Ashari, Chaidir. Candi Indonesia: Seri Jawa . Jakarta: Direktorat Jenderal Kebudayaan. 2013. ISBN 9786021766934 (印度尼西亚语及英语) .
Dumarcay, J. 1986 Temples of Java Kuala Lumpu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olt, C. 1967 Art in Indonesia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att, J.A. 1979 The Uses and Symbolism of Water in Ancient Indonesian Temple Architectur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nublished PhD thesis)
Prijotomo, J. 1984 Ideas and Forms of Javanese Architecture Yogyakarta: Gadjah Mada University Press
Degroot, Véronique 2009 Candi, Space and Landscape: A Study on the Distribution, Orientation and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Central Javanese Temple Remains Leiden: Sidestone Press, Issue 38 of Mededelingen van het Rijksmuseum voor Volkenkunde, Leiden, ISBN 9088900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