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众部(梵文:Mahāsāṃghika;巴利语:Mahāsaṅghika),音译摩诃僧祇部,略称僧祇部,又称圣大众部,一般认为大众部与上座部的根本分裂是部派佛教的开端,大众部亦列为十八部或二十部之一。
初期佛教 |
|
《异部宗轮论》记载上座部与大众部的根本分裂,是因为大天五事而导致的。《岛史》则记载是因为十事非法的诤论而起。大乘佛教《文殊师利问经》称“根本二部从大乘出”[1],而在学术界普遍认为大乘佛教是从大众部和上座部演变而来[2]。
“律分五部”是关于部派早期分化的古老说法,义净去印度时已然无闻[3],大众部的此项记载见于法显《摩诃僧祇律私记》,上座部中最早与大众部分裂的是法藏部:
“ | 中天竺昔时,暂有恶王御世,诸沙门避之四奔,三藏比丘星离。恶王既死,更有善王,还请诸沙门还国供养。时巴连弗邑,有五百僧,欲断事而无律师,又无律文,无所承案,即遣人到祇洹精舍,写得律本,于今传赏。……佛泥洹后,大迦叶集律藏,为大师宗……。大迦叶灭后,次、尊者阿难……。次、尊者末田地……。次、尊者舍那婆斯……。次、尊者优波崛多……。于是遂有五部名生,初、昙摩崛多别为一部。次、弥沙塞别为一部。次、迦叶维复为一部。次、萨婆多。……自上诸部,义宗各异。……于是五部并立,纷然竞起,各以自义为是。时阿育王言:我今何以测其是非?于是问僧:佛法断事云何?皆言:法应从多。王言:若尔者,当行筹,知何众多。于是行筹,取本众筹者甚多,以众多故,故名摩诃僧祇。 | ” |
传统上对于大众部的起源还有多种说法:
在“律分五部”说法中,说一切有部是在分别说部三部之后分裂出的部派,此前的法藏部、化地部和饮光部都因某位上座长老与僧伽大众不合而分裂,此长老及其弟子形成的新僧伽以这位长老的名字来称呼。说一切有部《大毘婆沙论》最早提出“上座部”这个概念,并记载自身因大天五事而与大众部发生了根本分裂,后人因而认为说一切有部是最早与大众部并列的根本部派。
赤铜鍱部《善见律毘婆沙》记载在佛灭二百馀年后,阿育王时代,在华氏城僧团中有一位名望极高的大天比丘。阿育王长子摩哂陀以帝须尊者为和尚而出家,以大天为阿阇梨受十戒,以末田底迦为阿阇梨而受具足戒[13],因帝须是其和尚,摩哂陀传承了他的法统。因佛教僧伽不与外道一起和合诵戒,华氏城皇家寺院七年未举行布萨,故阿育王请回帝须尊者,在阿育王遣散外道之后,帝须主持了第三次结集,这次结集象征著佛教与其他沙门教派间的彻底分离。第三次结集后僧团派大天至南印度迈索尔传播佛教[14]。
赤铜鍱部《论事》记载了大天五事的五事,但未提及大天这个人物,《论事》的觉音注释称其多为案达罗派的观点。说一切有部《大毘婆沙论》还记载大众部曾借摩揭陀国国王的力量攻击说一切有部[15],又有传说此王就是阿育王[16],这个说法写入了的《异部宗轮论》。
印度西方僧团与东方僧团发生的根本分裂,根据南传佛教《岛史》记载是不服第二次结集结论者的“大结集”所导致的。但因为大众部的《摩诃僧祇律》也记载了第二次集结的有关内容,显示大众部同样接受第二次集结的决议,因此时间应是在第二次集结之后。《岛史》称大众部是由第二次结集所批判的毘舍离僧团演变而来因而其发源地在毘舍离。就《阿育王传》所记载的巽伽王朝灭法[7]残酷程度而言,位于摩揭陀国核心范围内的毘舍离当时的佛教传承不会幸存。
现代学者综合南北传资料认为,根本分裂是因为戒律问题而引起;在阿育王时,上座部已分化出末田底迦所属的先上座部与帝须所属的分别说部,大众部也开始分化出大天所属的制多部等,因此现代学者多数支持,根本分裂时间应早于阿育王在位时。
大众部《摩诃僧祇律》,法显《摩诃僧祇律私记》记载为自舍卫城祇园精舍传出,《高僧法显传》又称其是佛在世时大众所行之律[17]。
《摩诃僧祇律》记载在第一次结集和第二次结集中结集律藏前,都事先明确了结集原则并征得与会众人认同[22],要对诸比丘住处所作制限、国土法[23]、某持戒比丘所行法和某长老比丘所行法这四者依四大教[24][25]进行取舍,并且不得行本俗法,合称五净法[26]:一制限净、二方法净、三戒行净、四长老净、五风俗净。上座部诸律记载中,第二次结集前毘舍离僧团所行十事,是在戒律上的十种开许,认可者称为“十净”,但反过来说,净法就是开许,则并不成立。净法有“开”有“遮”,相比上座部对待戒律的态度而言大众律要更加灵活,但绝非有人误读的那样一味开许。
在所有律藏中,都明确规定僧侣自身不可受蓄金钱[27],并规定由净人[28]来处理涉及金钱的事宜,在波罗提木叉中,规定比丘不得“捉取”金银,但并没有规定不得“求乞”金银。
在诸上座部律藏记载中,因对能否求乞金钱的问题争议巨大,第二次结集前举行了灭诤羯磨。部份比丘引用《杂阿含经·摩尼珠髻聚落主经》[29]的记载,主张需要什么就求乞什么,无条件的不得求乞金钱,如《十诵律·七百比丘集灭恶法品》:
“ | 长老耶舍陀闻是事已,知是事作非法,遣使诣毘耶离诸白衣所,语言:“沙门释子,不应乞金银宝物畜,佛种种因缘,为摩尼周罗聚落主说法:‘从今日,比丘!须薪乞薪,须草乞草,须乘借乘,须作人借作人。沙门释子,是中,佛不听乞金银宝物畜。’” | ” |
但是另一部份比丘所持此经的文句与之有所差异[30],认为可以为建造房屋购置建材而求乞金钱,如《四分律·七百集法毘尼》记载:
“ | 耶舍伽那子比丘,至毘舍离优婆塞所,语如是言:“……世尊在王舍城时,……珠髻长者,后于异时,往世尊所。……佛言:‘……沙门释子,不应受取金银,除舍珠宝,不著饰好。……我作是说,听为竹苇[31]草木故,求乞金银,终不应自受取金银,是故离奢。’……” | ” |
由于第二次结集起因为毘舍离僧团为衣食等而求乞金钱[32],与之相比房屋不是比丘自身独自受用的,所以限制了不为自身而求乞也是对毘舍离僧团行为的否定。
大众律记载第二次结集由优波离尊者亲传弟子陀娑婆罗主诵,七百大众合诵。在确定第二次结集是在佛灭百年后举行的前提下,有人怀疑陀娑婆罗主诵律藏的可能性。大众律没有宣称第二次结集是佛灭一百年后才举行的,只记载其发生时间在阿难尊者入灭之后[33]。
大众部律藏记载第二次结集只因“求乞金钱”一事。大众律未记载诤论具体内容,只简单的记载大众合诵律藏,重申了无条件的不得求乞金钱,并强调了诸长老[32]应当随顺受学,《摩诃僧祇律·杂诵跋渠法·七百集法藏》:
“ | 乃至诸长老,是中,须钵者求钵,须衣者求衣,须药者求药,无有方便得求金银及钱[34]。如是,诸长老,应当随顺学。 | ” |
就文献记载而言,后世没有如毘舍离僧团在第二次结集前做过的那样,认为可以为衣食等而求乞金钱的部派戒律传统,当然严格规定的戒律是否被严格的执行则需另当别论。对是否无条件的不得求乞金钱的根本分歧,导致了第二次结集后的第一次上座部与大众部的分裂,结合上“律分五部”说法,就是法藏上座及其弟子与僧伽大众的分裂。
尽管现存五部律藏内容不尽相同,但均源自第二次结集所再次诵出的律藏,至于法藏,同为优波离尊者法统的《善见律毘婆沙·跋阇子品第二集法藏》记载了第二次结集法藏:
“ | 世尊涅槃已一百岁时,毘舍离跋阇子比丘,毘舍离中十非法起。……诸跋阇子修那伽子,名阿须,阿须尔时作王,党跋阇子等。尔时,长老耶须拘,是迦乾陀子,于跋阇中彷徉而行,闻已,我不应隐住坏十力法,若为方便灭此恶法,即往至毘舍离。……一切应说,此是集毘尼义,七百比丘,不减不长,是名七百比丘集毘尼义。 于集众中,二万[35]比丘集,长老耶斯那比丘,发起此事。于跋阇子比丘众中,长老离婆多问萨婆迦,萨婆迦比丘答。律藏中,断十非法,及消灭诤法。大德!我等辈,今应出法及毘尼,择取通三藏者,至三达智比丘[36]。择取已,于毘舍离婆利迦园中,众已聚集,如迦叶初集法藏无异。一切佛法中,垢洗除已,依藏更问,依阿含问,依枝叶问,依诸法聚问。一切法及毘尼藏尽出,此是大众[37],于八月日,得集竟。 |
” |
赤铜鍱部《善见律毘婆沙》记载中未提及跋阇子比丘对第二次结集结论和诵出的经律有异议,而第三次结集前僧伽不合是混入的“外道”引起的,而在此前后佛陀弟子本身是一味和合的[38]。南传佛教《岛史》转载并加工了律藏注释的有关记载,称跋阇子比丘反对第二次结集结论并举行了自己的“大结集”,并称佛灭二百多年后的第三次结集前就分裂成了十八部或二十馀部,这些对几百年前历史事件的新说法的更确切来源不明。
大众部是释迦牟尼佛涅槃百年第二次结集之后,根本分裂所形成的两大根本部派之一。据《异部宗轮论》、《异部宗轮论述记》等记载,大众部主张:佛陀是离情绝欲、威力无边、寿量无穷的。佛陀的言论都是正法教理,应该全盘接受。现在实有,过去、未来没有实体。无为法有九种:虚空无为(指无边无际、永不变易、无任何质碍而能容纳一切的空间)、择灭无为(通过智慧的简择断灭烦恼后所证得的道果)、非择灭无为(非由正智简择力,由缘缺不生等而显示的寂灭),空无边处无为、识无边处无为、无所有处无为、非想非非想处无为,缘起支性无为、圣道支性无为。心性本净[39],无始以来为烦恼等污染,修习佛法可去染返净。
“ | 颇有一智知一切法耶?……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他宗显己义故。谓或有执:心心所法,能了自性,如大众部。彼作是说:智等能了为自性故,能了自他,如灯能照为自性故,能照自他。……为止如是他宗异执,显自所说:诸心心所,不了自性、相应、俱有,补特伽罗性不可得,故作斯论。 颇有二心展转相因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他宗显己义故。……或复有执:一补特伽罗,有二心俱生,如大众部。为止彼宗,明一补特伽罗,无二心俱生。[40] |
” |
《异部宗轮论》记载的大众部本宗同义:
“ | 此中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本宗同义者,谓四部同说。诸佛世尊皆是出世,一切如来无有漏法[43]。诸如来语皆转法轮,佛以一音说一切法,世尊所说无不如义。如来色身实无边际[44],如来威力亦无边际,诸佛寿量亦无边际。佛化有情,令生净信,无厌足心。佛无睡梦。如来答问不待思惟。佛一切时不说名等,常在定故,然诸有情,谓说名等欢喜踊跃。一刹那心,了一切法[45];一刹那心相应般若,知一切法[46]。诸佛世尊尽智、无生智,恒常随转,乃至般涅槃。 一切菩萨入母胎中,皆不执受羯刺蓝、頞部昙、闭尸、键南为自体。一切菩萨入母胎时,作白象形。一切菩萨出母胎时,皆从右胁。一切菩萨不起欲想、恚想、害想。菩萨为欲饶益有情,愿生恶趣,随意能往。
以一刹那现观边智[41],遍知四谛诸相差别[47]。 |
” |
《异部宗轮论》记载的大众部末宗异义:
“ | 此四部末宗异义者。如如圣谛,诸相差别,如是如是,有别现观[77]。有少法是自所作,有少法是他所作,有少法是俱所作,有少法从众缘生[78]。有于一时二心俱起[79]。道与烦恼容俱现前[80]。业与异熟有俱时转[81]。种即为芽[82]。色根大种有转变义,心心所法无转变义[83]。心遍于身[84]。心随依境,卷舒可得[85]。诸如是等末宗所执。展转差别有无量门。 | ” |
大众部的经典,大部份都没有流传到后世。现存的经典有: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