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赖耶识梵语आलयविज्ञानālaya-vijñāna[1][2],又译为阿梨耶识,也称为一切种子识sarva-bījaka-vijñāna[1][3]异熟识vipāka-vijñāna[4][5]阿陀那识ādāna-vijñāna[6](即“持身识”之义)[7],即是八识aṣṭa-vijñāna[8]丈夫识[9]。“阿赖耶识”是瑜伽行唯识学派主要依据《解深密经[10]而提出的学说,是这个学派的基本理论基础之一。

定义

阿赖耶识属第一能变识玄奘成唯识论》有关有情的八识所属能变识的说明如下:

音义

阿赖耶(ā-laya)在《阿含经》中已经出现,原是用于表示执著[12]的一般术语。根据无著《摄大乘论》,说一切有部所传《增壹阿含经》中,曾提到阿赖耶[13]说一切有部增壹阿含经》或《如来出现四德经》都未传入中国,皆已失传。但日本学者月轮贤隆考证,这段经文相当于巴利文三藏《增支部》〈四法品〉第128经[14],汉译《增壹阿含经》〈四谛品〉第3经[15],应是源自上座部共有的传承。在《俱舍论[16]与《清净道论[17]中,也曾援引类似经文,皆以阿赖耶为执著之意。

在《解深密经》中,将阿赖耶(ā-laya),列为之一,解释为“住著”[18]“摄受、藏隐”[19],这个含义可能源自它的梵文词根 √lī

学说起源

佛教界一般将阿赖耶识学说的最早完整论说追溯至《解深密经》:

无著摄大乘论》中,引证《阿毘达磨大乘经》为阿赖耶识学说的起源[1]

部派佛教时期对心意识三分理论就有了仔细的研讨,但被说一切有部列为参考异说[41],在佛教早期的有关论述中,主要采用异熟识或结生识等术语。在瑜伽行唯识学派中,转而使用“阿赖耶识”这个原来作为异熟识别名的术语来表示第七识意识及前五识的根本。

按佛教界的一般看法,阿陀那识和阿赖耶识,这两个异熟识别名,在佛教初期经论中没有出现,是因为它们以功能得名,而且行相十分微细,如《解深密经》中说:阿陀那识的行相微细,所以佛陀于凡夫及二乘前不演说;又如唐译四十卷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八:“如是甚深阿赖耶识行相微细究竟边际,唯诸如来住地菩萨之所通达,愚法声闻及辟支佛、凡夫、外道悉不能知。”

学说发展

大乘密严经》指出“阿赖耶识恒与一切染净之法而作所依”,但其本体藏识[42]却是“性常圆洁不增不减”[43]无著世亲遵崇如来藏法义[44],引入了藏识识藏[45]如来藏释义[46]。后世论师又依据《楞伽经》等[42],向阿赖耶识增加了别名无垢识即善净八识,如玄奘成唯识论》:

第八識雖諸有情皆悉成就,而隨義別立種種名。
謂或名,由種種法熏习種子所積集故。或名阿陀那,執持種子及諸色根令不壞故[47]。或名所知依,能與染淨所知諸法為依止故。或名種子識,能遍任持世出世間諸種子故。此等諸名通一切位。
或名阿賴耶,攝藏一切雜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見愛等執藏以為自內我故。此名唯在異生、有學,非無學位、不退菩薩[48],有雜染法執藏義故。
或名異熟識,能引生死,善、不善業異熟果故。此名唯在異生、二乘、諸菩薩位,非如來地,猶有異熟無記法故。
或名無垢識,最極清淨,諸無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來地有,菩薩、二乘及異生位持有漏種、可受熏习,未得善淨第八識故。如契經[49]說:「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解脫一切障,圓鏡智相應。」[50]

另外,有说其是生灭与不生灭的和合。[51]

详述

唯识宗认为,八识在因地凡夫位时阿赖耶性重故名为阿赖耶识,为一切诸法所依。阿赖耶识是唯识学的核心范畴,是根本识、是持身识能持种,其它各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都由衪生出。自无始以来,阿赖耶识就含藏著净染万法种子。如果对“万法从心而起”这一真理不明了,就称作“无明”。此“无明”是产生其他无明的根本,所以又称为“无始无明”(“根本无明”),并由此产生人、法二我执等烦恼的“枝末无明”。而这一切都是凡、愚未亲证阿赖耶识前的本能状态。

异熟识

唯识宗认为:“阿赖耶识所含藏的有漏有为法种可经由所造的善恶业所薰习而转变善染性,以业种子为增上缘而招感异熟果,故亦称为异熟识,它是以阿赖耶识之果相命名。”部分论师称:“当阿赖耶识中之异生阿赖耶性断除后改名为异熟识,或称阿摩罗识,又称第九识”,其实本体同第八识,只是含藏的内容不同而有异名,它仍是因果业报之主体。

如来藏

依据《大乘密严经》:

“阿赖耶识”就是“藏识”,即“如来藏[42]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世亲唯识二十论[52]

其立论依据是《华严经》:“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造。”“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54]

派系

现代研究者如印顺[55]:对于阿赖耶识的性质,唯识学中又分两派:

  • 真心派,南北朝真谛三藏据安慧[56]学说建立的摄论宗属于此派,认为诸佛如来的无垢识,是永远断除了任何习气[57]。当经由修行[58],阿赖耶识与以其为根本的诸烦恼染杂俱灭之后[59],修行者能够证得“心性本净”[53]心真如[60],即阿摩罗识,最终可究竟成佛[61]
  • 妄心派,唐朝玄奘三藏据护法[62]学说建立的法相宗属于此派,以虚妄心为染净的所依,清净法是附属的。他们主张阿赖耶识唯妄非真,其中包涵的种子开发万法[63]。从有漏的种子开显迷界,从无漏的种子[64]开显悟界。净化阿赖耶识所含藏染污种子,转化成善净第八识即大圆镜智,则可最终成佛。玄奘三藏作有《八识规矩颂》,其中阿赖耶识颂为:“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争。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反对意见

在《大智度论》中,龙树曾提出,佛说六识,意识所缘的诸法都是生灭法,如果存在“我法”的话,应该有第七识去识别它,但是没有第七识存在,因此无我[65]清辩论师等人解读龙树著作,以真如转依为假名[66],只立六识[67]。玄奘引证《楞伽经》说八识作为回应。

相传龙树曾为《华严经》作注疏,但在龙树著作中,未曾提及阿赖耶识的存在,因此有人认为,阿赖耶识学说在龙树时代应尚未出现,阿赖耶识的建立,可能是为了回应龙树中观学派提出的质难。

月称《入中论》认为,不需要立阿赖耶识[68]

学术研究

有研究者[谁?]认为,如来藏学派中,有人因为取义佛经的义理而误认为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在讲说如来藏的经典中,如来藏乃实相第一义谛。等同于多个其他名词。如佛性、法身、自性涅槃、真如法性、实际、圆觉等皆与圣谛如来藏同义异名。 而“阿赖耶识、八识、含藏识”等等,皆是有法。如来藏乃为法身在缠,而阿赖耶识乃人身五蕴之识主,一为实相圣谛,一为我执妄识,不可与如来藏第一义谛相提并论[69]

注释与引用

参见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