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智度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智度論
Remove ads

大智度论》(梵语महा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पदेश罗马化:*Mahāprajñāpāramitopadeśa[1],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优波提舍》、《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般若经问论[2],简称为《大智释论》、《智度论》、《大智论》、《大论》、《智论》、《释论》等,是以九部般若中的“中品般若”——也就是《大品般若经》(梵本二万二千颂)为对象的注释书,为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重要著作。本论已不存梵本,仅汉译本传世。

汉传佛教之中,三论宗吉藏天台宗慧思智𫖮,及华严宗澄观等人的著作,都大量引用了《大智度论》[3]。天台止观的代表性著作《次第禅门》一书,就大抵取材自《大智度论》[4]。兼习《大智度论》本是南北朝佛教的普遍风气[5][6],而在以长安邺城为中心的北方佛教中,更出现专门研习《大智度论》的北土智度论师[5]

题名

吉藏《大品经义疏》引庐山慧远《般若经问论集》(又名《大智论抄》),称《大智度论》的梵语题名为《摩诃般若波罗蜜优波提舍[7]。自新疆库车出土的二份《大智度论》古写本残卷,亦题为《摩诃般若波罗蜜优波提舍》[1]

作者

传说龙树为大龙菩萨带至龙宫,得受诸多方等深经、无量妙法,出来后大弘佛法,作《优波提舍》十万、《中论》五百偈等[8][9]。传说所提及的《优波提舍》,或许就是《大智度论》,根据僧叡〈大智释论序〉的记载,龙树作《大智度论》,其略本有十万偈。

对于《大智度论》的作者是否为龙树,现代研究者没有一致的看法。有认为此论是从说一切有部转学大乘之喀什米尔僧人所造,亦有人认为此论即是龙树所造[8]

翻译

后秦弘始四年(402年)鸠摩罗什长安逍遥园西明寺始译,至弘始七年(405年)译讫,经论合编合计一百卷。其中,《大品般若经》(梵本二万二千颂)占二十七卷,若扣除经文,释论应为七十三卷。《大智度论》一百卷的前三十四卷详释《大品般若经·序品》,这部份为全译,解释其他品的释论是择要译出。

内容

《大智度论》从大乘中观学派的立场讲述中道实相,以四悉檀二谛解释实相之理,并对《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作出系统性的解说,大力阐扬了般若经空观菩萨行思想。论中所引经籍甚多,保存大量当时流传于北印度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为研究大乘佛教和古印度文化的重要资料。

注释

庐山慧远以《大智度论》“繁重”,为便初学,加以删削而成《大智论抄》,又名《般若经问论集》,已佚。历史上,存在多种《大智度论》的注释,但今仅存北周慧影的《大智度论疏》(原24 卷,现存 7 卷)。

现代考证

比利时研究《大智度论》的学者艾蒂安·拉莫特,基于本论对说一切有部及北印度传说的熟悉程度等理由,以及其他的疑点,提出此论可能不是出身南印度的龙树所造[8]

日本学者干潟龙祥,仍肯定本论为龙树所作,但是以为鸠摩罗什在汉译过程中已有所增修,产生诸如“秦言”、“天竺语法”之类,绝非梵本会有的段落[8]

印顺法师支持本论为龙树所造,主张论主包容异说而涵括全印各学派,不止于说一切有部义,所引之事不限于北印,与南印度亦有密切关系。他对其他的怀疑理由也作出回应,并认为“秦言”、“天竺语法”之类的按语,是历代译经者增添夹注的惯例,由僧叡等人为之[8]

参考文献

Loading content...

外部链接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