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栖生物英语benthos)是指任何在水体底部栖息的生命,通常指海床附近底层生物界的各种海洋生物,有时也会指在底或底的淡水生物,因此同时涉及海洋生物学淡水生物学两大领域的环节。典型的底栖生物有各种底栖鱼类(如比目鱼𫚉鱼盲鳗等)、蟹类龙虾章鱼贝类海星海参海绵水生动物,以及固着于水底的水生植物藻类真菌原生动物微生物菌群群落

Thumb
水生生物的四大生态位类群(由浅至深):浮水生物(neuston)、浮游生物(plankton)、自游生物(nekton)和底栖生物(benthos)
Thumb
一只半掩埋在水底基质中的𫚉鱼
Thumb
巨蚌,一种大型的底栖软体动物
Thumb
三种海底生物界常见的底栖棘皮动物——蛇尾海参海百合

分类

底栖生物可以根据其与水底沉积物基质生态环境关系细分为三类:

前苏联鱼类学家尤里·阿利耶夫(俄语:Юрий Глебович Алеев,英语:Yuriy Glebovich Aleyev,1926~1991)曾在其1977年出版的《自游动物》一书中在描述自游动物生态形态学分类时连带着在底栖生物(主要指底栖动物)中额外分出了一个称为“自游底栖者”的分类[1]。而耶鲁大学的一个团队在2018年发表在《皇家学会报告期刊中的一篇论文内将阿利耶夫的分类定义进一步补完,将底栖生物进一步细分[2]

生态

大多数的底栖生物处于食物网的中下层位置,主要以滤食食藻伏击捕食为主;其余的充当食腐者食碎屑者的角色。海洋中有机物的制造者(浮游单细胞藻类、大型底栖藻类、少数自营微生物)是植食性浮游动物、底栖生物(如双壳贝类少数腹足类)的食物。有的以大型藻类为食(如藻虾);有的以浮游植物、有机碎屑为食(如大多数双壳贝类、毛虾),在食物链中处于第2级;另有以浮游、底栖动物为食,属食物链的第3级(如螺和许多虾、蟹);而底栖动物又是鱼类等的食物;有的还是人类的食物。

底栖动物适应潜底,或细长具有伸缩能力,或平扁易于挖掘潜伏,有尖形头、足,有能从底表获得水和食物的水管系统,或者能制造水流的构造(如双壳贝类的水管、一些虾蟹的附肢、海葵类的触手等),穴居或管栖的动物有自身分泌的黏液形成的沙管或分泌物形成的管道,称之为栖管。也有一些动物可以在沙内筑巢,如多毛类海蚯蚓等。

多数底栖动物生活史中都有一个浮游幼体阶段;幼体漂浮在水层中,随水流动,向远处扩散,绝大多数幼体对底质要求很严格,如固着生活的藤壶属,底内生活的类,只定着在适宜的底质上。在粗颗粒沉积少、有机物含量高的区域,常有大量此类生物。

另见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