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政治意識形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左翼,又称左派,主要是指支持平等原则和平等主义的政治意识形态[1][2][3][4]。左翼的支持者多认为社会存在不合理的不公平,且这类现象需要被减少或消除[1]。左翼通常与捍卫阶级和传统的右派相对。左派亦指进步主义,甚至是革命,与反动和保守势力持相反政治取向。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2021年4月19日) |
“左派”一词源自法国大革命时期,在当时的法国国民议会中坐在左侧,反对当时法国的君主制,支持共和制、反教权和支持世俗主义的派别便称为左派[5],而议会右侧是保王党议员,代表保王派、天主教会、贵族及后期包含资产阶级的政治力量。在早期资本主义国家,会称反资本主义的激进社会主义政党是左派。在二十世纪初的俄国共产主义革命时代,反对及要推翻俄国沙皇皇室的共产主义革命政党,又被称为“左派”。美国在1930年代小罗斯福新政后,支持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被称为“自由派”,而支持自由市场经济的被称为“保守派”,之后在美国“自由派”和“左派”变成同义词,相对的是“保守派”和“右派”。
“左派”这个政治名词,最初来自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当时代表法国广大第三阶级的激进山岳派和雅各宾党成员,通常都坐在主席的左侧,这是自1789年三级会议开始的习惯。温和的斐扬派通常坐在右侧。这之后成为法国国民议会的传统,议员根据其政治倾向而分坐左右两侧。在19世纪,法国左右派分别为共和制和君主制的支持者。[5]而一些欧洲国家,在马克思主义被视为左派之前,左派是指古典自由主义者这些激进的改革派。
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左派”被用来指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等改革派。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断言无产阶级革命将会推翻资产阶级社会,并废除私有财产制创造一个无阶级和无国家共产主义社会。国际工人联合会(1864-1876),有时也称作第一国际,结合各国左派团体和工会组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第二国际因内部对战争的立场相左而分裂。像是俄国布尔什维克的列宁、德国的罗莎·卢森堡等人,认为他们本身与其他劳工团体相比更为左倾(齐美尔瓦尔德左派)。在这场冲突之后,左派运动分裂为妥协的温和派(以德国社民党右翼和泛进步主义团体为代表)和革命的激进派(如卢森堡主义与列宁主义),前者被视为中间偏左,提倡通过和平议会斗争来达到社会改良的目的,后者被视为极左派,尽管理念有所不同,但基本同意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现行秩序。之后二者逐步演化为社会民主主义与共产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介于两种意识形态之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倾向前者。1960年代,在中苏交恶和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美国反越战民权运动等的大规模社会抗议活动等政治动荡下,“新左派”思想家更加批判列宁主义或斯大林主义的论述(被称为“旧左派”)。
左派一般并没有准确的定义,因为这词的使用往往是根基于舆论上。对于这两词的区分也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争议定义:
左派与右派都是相对而言,在不同背景下两者主张的具体内容不会相同,不能以静态的“主义”或“阶级”划分。两词是相当广泛的形容用词,用以作为一种广泛的辩证法解释方式,可以用作形容或区分一种政治立场、一种政治意识形态、或是一个政治党派。除非是将其套用至多维的政治光谱上,否则这两词通常是用以描述两种完全相对的立场。“左派”、“右派”、“中间派”在世界各国家或地区的政治情势中的定义不相同。
在传统印象中,“左派”通常是指社会自由主义或社会主义。[9]左派理念的实践在各国均不同。[10][11][12][5][13][14][15]
在西方历史印象中,“左派”是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社会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莱斯泽克·柯拉柯夫斯基定义左派思想为一个乌托邦式与意识形态的抽象名词。[16] “中间偏左”是指在某个国家中,接近当地政治主流的政治立场。在欧洲国家中,则是指包含左派与中间派或右派组成的政治联盟,中左翼政党跟中右翼政党可以组建联合政府。一般印象中,左派经济取向是支持加强干预市场运作和平均分配财富;右派则支持自由经济,让市场自行调节。左派多指积极社会改革及重视人权;右派多指保守及维护资产阶级的建制、法治稳定。民族主义立场上,左派指倾向国际主义、民族自决、独立运动、世界大同,但亦有以国族基础的民族主义等,右派则主张以国家主义、民族为中心。
不是所有左派对于经济都有一致意见,虽然大部分都支持对经济采取某些形式的政府或社会干预。
左派的经济信仰从凯恩斯主义和福利国家,到产业民主与社会市场经济制度,再到公有化与计划经济,可谓相当广泛。[17]在工业革命期间,左派人士强力支持工会,并使工会成为左派政党的重要支持者。20世纪初,许多左派人士主张政府应对经济进行强有力的干预。[18]左翼继续批评全球化的剥削本质,例如“血汗工厂”、“向下竞争”和非自愿解雇。而在20世纪的最后25年里,政府应直接参与经济的日常运作的这一观念在中左翼(特别是采取第三条道路的社会民主党人)中的接受度下降了。[19]
其他一些往往相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拥护者有时会将马克思的经济学主张与政治哲学分开,认为马克思研究经济的方法有其价值,与他所提倡的革命社会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无关。[20][2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不完全依赖于马克思,而是从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来源中汲取经验。无产阶级专政或工人国家是是一些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列宁主义者用来描述在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社会间的临时性国家。马克思将无产阶级定义为领薪劳工,相反的,流氓无产阶级则是最贫穷,被社会遗弃的人,如乞丐、骗子、表演者、街头艺人、罪犯和娼妓。[22]
然而农民阶级却造成左派的意见分歧。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几乎没有提到这项议题。[23] 相较之下,巴枯宁认为流氓无产阶级是一个革命阶级,而毛泽东认为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应由贫农和工人一同执行,而不完全由都市内的工人主导,这继承了列宁的工农联盟思想,而与西方国家相反,西方的共产党及工会组织是由都市内的工人主导,农民阶层多是保守的,是政府及资本家的支持对象。
左派自由意志主义者、自由意志社会主义者与左派无政府主义者主张由工会、工人委员会、基层政权和公社所运作的分权经济,反对国家和私人对经济的控制,倾向于社会所有权和地方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由分散的地区组成的国家被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联邦。全球正义运动,也被称为反全球化运动和改变全球化运动,抗议企业经济全球化,因为它对穷人、工人、小商业和自然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24][25][26]。
不过,尽管对经济组织形看法不一,但左派普遍相信各种技术和哲学领域的学科创新有助于他们的事业[27]。
国族与民族主义已成为左派争论的重要议题。早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民族主义就是共和左翼的一项关键政策。[28]共和左派主张公民民族主义,并认为国家是由主观的“共同生活的意愿”形成的“日常公民投票”。[5]
有关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马克思社会阶级理论主张,工人阶级成员应联合其他国家的工人阶级,以获取相同的阶级利益,而不是只专注在本身国家。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可用《共产党宣言》的最后一行做总结:“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联盟成员体认到,成员越多意味著谈判能力越大。而在国际层次上,左派认为工人阶级需更进一步的合作以获得更大的权力。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认为其本身能吓阻战争,因为有著相同利益的人民不太会彼此对抗,而是专注在对抗统治阶级。根据马克思理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是相反的思想。左派运动因此常采取反帝国主义立场。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和其他左翼人士将民族主义、国族主义、种族主义(包括反犹太主义)和宗教视为统治阶级用来阻止工人阶级团结起来反对他们的分而治之的策略。[29][30] [31]
另一方面,左翼民族主义定主要是反对国家间自由贸易协定促成的经济整合,所产生的加剧社会不平等。这观点有时可视为对超国家组织如欧盟的敌视。左派民族主义也可指任何强调工人阶级对抗其他国家的剥削与压迫的民族主义。许多第三世界反殖民运动吸收了左派及社会主义思想,比如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正式支持一国社会主义。
左翼一般基于经济全球化造成的世界分工与剥削以反对全球化,而左翼的反对全球化并不代表其支持某种保护主义或本土主义,相反,左翼侧重于从政治角度强调诸如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等愿景。
全球正义运动,也称反全球化或另类全球化运动,他们抗议全球贸易协定,认为会对贫穷及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这运动一般被认为有左派色彩,但有些活动与传统左派并无关联。例如右派民粹主义人士派特·布坎南,他反对以国际主义及自由贸易为基础的全球化。全球正义运动并未反对任何形式的全球联合本身,相反地,它支持某些形式的经济国际主义。全球正义运动的主要诉求是改革国际机构如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且建立一个国际社会正义的运动。他们拒绝任何政党的领导,确立自己是一个“社会运动性质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之下的列宁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先锋队领导。职业革命家致力于共产事业,并组成共产革命运动的核心。无产阶级专政或工人国家是马克思主义者用来描述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间的一种临时国家型态。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先锋队理论受到愈来愈多新左翼的质疑,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苏联的社会帝国主义行为证明了先锋队可能无法保证其先进性而腐化。此后,部分左翼重拾工团主义、委员会共产主义甚至无政府主义中设想的组织制度,部分左翼提倡去中心化架构和运动,包括野猫罢工或黑群等。
左派国际组织包含许多过去与现存组织,如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第三国际、第四国际、社会党国际、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国际共产主义研讨会、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革命国际主义运动和马列主义政党和组织国际会议 (团结和斗争)等。
许多女性主义者被认为是激进左派。[32]女权主义先驱如玛莉·吴尔史东克拉芙特受到激进派思想家汤玛斯·潘恩等人的影响。许多知名左派人士也是女权主义者,如:马克思主义者克拉拉·蔡特金和亚历山德拉·科伦泰、基督教社会主义者海伦·凯勒、无政府主义者爱玛·戈尔德曼和社会主义者安妮·贝赞特。[33][34]
1960年代民权运动以来,妇女解放运动与新左派和其他新社会运动关系密切,挑战旧左派的正统。部份激进女权团体、自由派女性主义者与社会自由主义者紧密连结,属于美国主流政治中的左派(如全国妇女组织及民主党内的进步派),主张性别平等、安全套及避孕药的避孕权,以及妇女拥有选择堕胎的身体自我主权利。激进女性主义(如玛丽·戴莉)不易放入左右光谱中,与深层生态学较有关联。
虽然新左派和女性主义有密切的关系,但由于左翼的派别众多,不同派别对女性主义有不同的态度。如“男尊左翼”(brocialist)是一类在性别议题上存在大男子主义或持消极立场的左派,他们一般否认父权制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35],或认为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或无政府主义消除等级制度将一劳永逸地解决性别议题,因此无需对现状做出特别的努力[36]。这类观点受到其他左翼的广泛批评,认为男尊左翼持有的“性别问题本质上是次要的,有更大的斗争来定义我们今天的政治”此类想法是在缺乏有效路径从而为搁置矛盾而开出的空头支票[37]。
在生态主义或称环保主义的议题上最重要的左翼倡导者之一是托马斯·潘恩,他是左翼和右翼成为政治术语以来最早描述“人类对世界的集体所有权”的人之一,他在《土地正义》一书中谈到了这一点[38]。因此,大多数关于环保主义的左翼思想和文献都源于这种所有权的责任,上述合作所有权的形式意味着人类必须照顾好地球。尽管对生态主义的内涵有不同的看法,但这一原则在后来的许多的左翼思想和文献中都有所体现。从卡尔·马克思到威廉·莫里斯等早期社会主义哲学家都可以说对环境问题有所关注。[39][40][41][42]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即使是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或者所有同时存在的社会合在一起,他们也不是地球的主人。他们只是(地球财富)的持有人和受益者,且必须将(这一财富)以一种更好的状态传给后代。” [39][43]。俄国革命后,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波格丹诺夫等环境科学家在苏联统治的头十年努力将环保主义纳入布尔什维主义,并“将生产与自然规律和限制相结合”,直到斯大林攻击生态学家和生态科学,清洗环保主义者,并默许特罗菲姆·邓尼索维奇·李森科推行伪科学。同样,出于历史因素,毛泽东也拒绝环保主义,他认为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律,一切自然资源都必须为革命服务[44]。
社会进步主义是左派的特色之一,尤其是美国,过去的美国社会进步主义者多数支持废除奴隶制度、支持女性投票权、公民权和多元文化政策,在20世纪初期一直是共和党内的进步派的代表,直至1930年代后进步派再转为以民主党为主流。
现时西方社会进步主义的立场主张性别平等、反种族歧视、废除死刑、LGBT权利、同性婚姻合法化、生育控制、胎儿干细胞研究、女性拥有堕胎的选择权和身体自主权。公共教育是社会进步主义者非常有兴趣的主题,他们支持高水准的科学与数学教育,广泛的性教育和高中学生能取得保险套。
成熟的社会进步主义者倾向世俗主义,相信宗教充满许多过时的传统父权看法,当中的教条亦有打压个人的思想自由,但亦包括支持进步理念的宗教左派,如基督教左派。进步主义者不少也持反战的立场。
第三世界主义是左派政治中的一种思想,将已发展、典型自由主义国家,与发展中、或称第三世界国家的分离视为首要的政治目的。第三世界主义支持第三世界国家,或对抗西方国家及其代理人的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在第三世界)。其政治思想经常将当代的资本主义视为带有帝国主义的特征。因此,第三世界主义者认为,要抵制资本主义,主要必须对抗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掠夺。
第三世界主义运动的重要人物有弗朗茨·法农、艾哈迈德·本·贝拉、安德烈·冈德·法兰克、萨米尔·阿敏和西蒙·马利。新左派极力支持第三世界主义,特别是在五月风暴等第一世界的革命运动失败以后。有关第三世界主义的新左派团体和运动有《每月评论》和新共产主义运动。
第三世界主义也与泛非洲主义、泛阿拉伯主义、毛泽东思想、非洲社会主义和拉丁美洲社会主义的趋势紧密结合。过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和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等都是较为知名民族解放运动组织,受共产主义影响较大。
一些在发展中国家的左派组织,如墨西哥的萨帕塔民族解放运动、南非的棚户区居民运动以及印度的纳萨尔派,认为西方左派对于其支配国家的群众运动,常采取种族主义和家长式的态度。另外还特别批评非政府组织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欧洲和北美地区的反政府运动,夺取了落后国家群众运动的主导权。
左派后现代主义否定了如马克思主义等的普遍解释性理论,嘲笑那是大叙事。他们否定传统的组织模式,如政党和工会,而专注在批评或解构。左派后现代主义评论家认为这是一种对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失败(包括欧洲、拉丁美洲和美国),以及对斯大林主义政权幻想破灭的反应。他们认为,文化研究借由否定独立真实的存在,扩大了文化的重要性。[45][46]
左派内对后现代主义最有名的批评,是自认为是左派的物理学家艾伦·索卡尔在1996年的一个恶作剧。他注意到左派内盛行“一种胡闹且草率的思维…否定了客观真实(Objective reality)的存在,或……淡化他们实际的关连……”,用定义与使用错误的物理、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和政治理论的名词,去主张物理事实(特别是万有引力)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由心理与政治所架构的,[47] 他将索卡事件整理之后出书,名为《知识的骗局》。[48] 《社会文本》在1996年刊登这个论文,而之后索卡随即公开表示这是一场恶作剧。虽然有些人认为这是索卡攻击左派主义,但他非常清楚,这是内部批评:
政治上,我非常生气,因为这愚蠢的事几乎(虽然并不是全部)源自于一些自称左派的人。我们在这里见证到了一个深远的历史“转变”(volte-face)。 在最近两个世纪,左派是认同科学且反对蒙昧主义(Obscurantism)…知识相对主义背叛出这个有价值的遗产,并破坏已经脆弱的进步社会评论的前景。理论上,“实体的社会建构”不会帮助我们找到有效的爱滋治疗法,或是策划出防止全球暖化的策略。但如果我们拒绝真实与虚假的想法,那我们也不能反对历史、社会学、经济和政治上的错误思想。…至少,我这个小实验的结果证明了,某些美国左派学者在思维上变的懒散。[49]
盖瑞·杰森表示:“社会主义的失败,无论在经验上或理论上…让社会主义者的信仰开始动摇,而后现代主义是他们的回应。”[50]
澳大利亚工党是澳大利亚最大左派政党,成立时主要有工会背景,现主要获知识分子和城市中产阶级的支持。1904年在全世界建立首个左派的民选政府,虽然只维持几个月。此后工党在1908-1909年、1910-1913年、1914-1915年、1929-1932年、1941-1949年、1972-1975年、1983-1996年、2007-2013年及2022年 - 2025年间执政。
澳大利亚绿党是第三大政党, 该党成立于1992年。
在香港,历史上的“左派”往往是指参与六七暴动、反对英国殖民专制当局、亲(当时的)中共的传统左派力量。香港回归后,香港的左翼泛民主派包括社民连、左翼21等;同时香港也有极左派,如从中国大陆转移而来的托派但有时被认为是“左胶”的社会主义行动等政治力量。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由于中国共产党在邓小平时代后受“不争论”影响并未在官方宣传定义中其现行意识形态为左派或右派,民间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认知各有不同,导致对“左派”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知各有差异。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以前被认为是左派政党(见左派和右派),但与其他国家的共产党以城市工人阶级为基础不同,中国共产党靠农民起家,以农村为根据地,奉行“农村包围城市”的方针。在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期间,右派被其定义为反革命的组织(即党内反对毛泽东的派系)。
改革开放后,中国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走市场经济政策并推行中国民族主义,其国家政府主导的私有化政策被学者认为本质上已经变成了威权资本主义[51][52]、国家资本主义[53]或党国资本主义[54][55]。时至今日,目前的中国共产党被民间左翼学者和一些海外党派认为是实质性的威权主义、民族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右派政党[56][57][58]。此外,从中国国民党分离的国民党左派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建立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一般也被认为是左派政党,但不具备执政权,实质上类似于中共的卫星党。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教授马德勇在2014年《二十一世纪》的一篇论文中表示“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左、右派和其他国家的左、右派存在很大差异……在对社会现状的批评上,中国的右派其实更像西方的左派;而在维护现有政治体制和既定社会秩序的态度上,中国的左派却更像西方的右派。”[59]
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任何民间政治实践进行极为严格的限制,因此并无成规模和成体系的民间左翼团体或组织,但存在读书会性质的学生左翼群体(如佳士事件发生前的北大马会)和传统毛派工运网络[60]。
法国的主流左派政党是不屈法国、法国社会党和法国共产党。[61]法国的左派早在法国大革命时已出现,当时为雅各宾俱乐部里的山岳派和哥德利埃俱乐部。1871年成立全世界第一个继革命成立的左派政权巴黎公社,但随即被保王党、资产阶级和军方势力推翻,之后成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此后左派的共和党派一直主导第三共和的政治,包括通过1905年的政教分离法,把宗教组织移出公共领域。
社会党曾经是法国最大的中间偏左政党,1969年结合多个共产党以外的左派政党成立。共产党则在1970年代后因第五共和成立和两轮投票制的选举制式微,由社会党长期主导左派政治至2017年。1981-1995年、1997-2002年及2012-2017年在法国执政。但社会党在2017年没落,2022年总统选举第一轮只收获1.7%的选票。
现法国最大的左翼政党为不屈法国,由前社会党成员让-吕克·梅朗雄于2016年创立。 2017年总统选举第一轮得票率为19.6%,排名第四。 2022年总统选举第一轮得票率为21.9%,排名第三。两次都以微小差距未进入第二轮。2022年5月则建立了生态和社会人民新联盟以整合左翼力量,并与多数左翼政党达成一致。 2022年立法选举后一举成为国民议会最大的左翼政党。
在韩国,左派又被称为自由派(称谓参照美国的保守派和自由派,但韩美的意识形态及社会环境不太相同,左派在韩国普遍有强烈民族主义及同情北韩的情怀),通常持反美、反日、反帝国主义、支持和平统一思想的朝鲜民族主义,对北韩实行人道经济援助。部分左派人士有亲北或同情北韩的倾向,经常受到右派指责,但部分的指责有失实及诬陷之嫌。
1997年大韩民国总统选举,金大中代表“新政治国民会议”首次胜出总统选举,成为首位左派总统,以及第一位在野党候选人当选总统。2000年,金大中成为首位访问北韩的韩国总统,南北韩并签署南北共同宣言。2002年大韩民国总统选举,卢武铉代表新千年民主党当选成为第二位左派总统。在金大中和卢武铉的十年自由派执政时期(1998-2008),对北韩实施经济援助及对话(阳光政策),一改保守派数十年对北韩的敌对政策。但保守派批评对北韩实施经济援助只会助长北韩发展核武,而北韩在2006年亦成功核试,但通过六方会谈成功缓解冲突;对外自由派则主张与中国大陆及美国维持和平友好关系,但与美国保持距离。惟总体上,韩美关系在自由派执政期间仍维持平稳发展,韩美军事同盟得以维持。
韩国政治有相当重地区主义的媒体把此概念混淆成地域感情而说,“左派多存在于全罗南道”。更准确地说,庆尚道绝大多数支持保守派政党(保守派一般得票超过七成),全罗道大多支持自由派政党(自由派一般得票超过八成),而其他地区则存在竞争状态。这个地域分野的情况因朴槿惠弹劾案及中间派政党崛起而改变。在2017年韩国总统选举,文在寅代表左派的共同民主党当选韩国总统,是为第三位左派总统。文在寅主张阳光政策和改善与北韩的关系,并推动北韩无核化,其主张在之后获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支持。2018年4月27日,金正恩到访韩国一侧的板门店,是为两韩元首第三度会面,以及金正恩和文在寅首次会面。6月13日,共同民主党在地方选举中大胜,首度取得绝大部分市道的控制权,更首次取得釜山和庆尚北道。
工党是英国最大的左派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当中的强硬左派则是指托尼·本恩、社会主义者运动团队和劳工左派简报[62]以及一些托洛斯基主义团体,受到马克思主义极大的影响,而工党则主张渐进式的民主社会主义,与欧洲的其他社会主义左派政党不同,工党作为社会主义政党,但成立初期较少受欧洲左派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影响。
1924年,工党首次在英国执政,在获当时自由党的支持下,建立首个左派少数党政府,但维持仅11个月,之后在1929-1931年组建第二个少数党政府,其后因大萧条而下台。战时加入保守党领导的联合政府。
1945年,工党在二战后的首次选举中取得大胜,击败保守党,建立首个多数党政府,在1945-1951年间执政。工党在执政期间,把英国变成福利国家,并建立国民保健署,自此把健保、邮政等重点产业国有化。福利国家的模式之后被保守党接受及吸纳,福利国家成为英国的模范。工党其后在1964-1976年、1974-1979年再度执政,期间把堕胎和同性恋除罪化。在1980年代,保守党在戴卓尔夫人领导下向右转,推行经济自由化和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把不少国家重要产业私有化,受到工党的强烈反对,工党继续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纲领,导致在四次大选中大败给保守党。
自1994年托尼·布莱尔执掌工党以来,工党曾转走温和的中间路线,并以第三条道路作为指导方向,不再以加税和社会主义纲领作为主要政纲,以吸纳中产及商界支持,成功在1997年击败保守党,相隔18年再度取得执政权。布莱尔推行第三条道路的经济政策,在不少政策上与之前的保守党政府无异,除了把最低工资立法。不过,工党作为主流的左派政党,布莱尔同意把部分国家产业市场化和减税,以及其一面倒亲美的外交政策,更在反恐战争中全面追随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攻打阿富汗和伊拉克,受到国内包括工党党内左派的批评,使他的政策和功过至今备受争议。不少左派更把布莱尔视为左派的叛徒。
2015年9月,杰里米·科尔宾执掌工党后,工党重新走传统左派的社会主义路线。工党在欧盟问题上取态并非一致,现时亲欧派主导工党,但疑欧派在党内有一定势力,惟不像保守党般受疑欧派主导,疑欧派和亲欧派在保守党处于均衡地位,但疑欧派占上风。
2020年4月,科尔宾下台后,在凯尔·斯塔默执掌下工党重回第三条道路的中间路线。
在美国国内,自由派通常代表美国的左派,以保守派则代表美国的右派。民主党是美国最大的自由派政党,与保守派的共和党相对。
自1930年代罗斯福新政以来,民主党主张政府干预市场经济及国际主义,并把自由主义重新定义,形成今日的自由派。1960年代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时期,民主党推行伟大社会及向贫穷宣战,通过1964年民权法案及平权法案后,积极推动种族及性别平权,政策进一步向左倾。1973年,罗诉韦德案的州决使美国全国堕胎合法化,民主党支持维持最高法院的判决,捍卫女性的堕胎权和身体自主权。1976年美国总统选举中,共和党候选人杰拉尔德·福特特赦尼克松之举使原本知名度较低的反建制政治人物吉米·卡特在民主党初选中获胜,并在大选中击败福特。吉米·卡特上台后,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疏远了白人蓝领工人阶级、农民和郊区选民;相比亲LGBT的前总统福特采取了漠视LGBT权益的立场,疏远了LGBT选民。在1980年美国总统选举民主党初选中,泰德·肯尼迪代表这些被疏远的选民与吉米·卡特竞争,但因准备不充分而落败。而共和党内也出现了类似的派系主义问题——洛克菲勒共和党人约翰·B·安德森在共和党初选落败于罗纳德·里根后,宣布以独立人士身份参选。最终大选以卡特、里根和安德森三方为主要候选人举行。在这次大选中,卡特疏远的群体除了LGBT因里根的反LGBT立场而未发生转向之外,均转向了共和党,是为里根民主党人。而安德森受到的支持主要来自于原本主要支持共和党的学界和专业界人士,这一部分人在日后又转向了民主党。这一系列选民结构调整为之后共和党多获白人蓝领工人阶级、农民和郊区支持,而民主党则主要获较多非裔、拉美裔、女性、白领、学界、专业界、大城市中产和富裕阶级支持的选民结构倾向奠定了基础。
1990年代比尔·柯林顿主政后,民主党以第三条道路作为指导方向,调整经济政策,成功吸纳中产及大企业的支持,不少大企业也由原本支持共和党转为支持民主党,成为民主党的主要金主。与此同时,民主党的左翼进步主义势力正不断扩展,挑战党内的主流自由派建制势力。2007年的一个统计显示,美国学术界中只有9.2%自称保守派(右派),44%自称为自由派(左派),46%自称为温和派(中间派)[63]。在政治学、历史学、社会科学、经济学的领域里,民主党与共和党的支持比率更达至19:1。此数字之所以没有更往左的政治光谱移动,是因为绝大多数的商学与宗教哲学教授都倾向保守,才把此比率平衡掉。巴拉克·欧巴马在2009年主政后,其推行的进步主义政策成功把民主党的支持票源扩张,但同时失去白人农民和郊区的支持。2016年唐纳德·特朗普以贸易保护主义为中心的选举使许多在之前选举中支持奥巴马的白人蓝领工人阶级选民转而支持特朗普。
不过,虽然民主党在美国被保守派称为“左派政党”,但事实上根据政治光谱,其社会自由主义基调更倾向于一般意义上的中间派。美国在真正意义上的泛左翼政党及组织包括有民主党左翼加入的美国民主社会主义者[64]、提倡绿色进步主义的美国绿党[65]、持传统马列主义态度的美国共产党[66]等。
各国左派的社会主义政党、社会民主主义政党等绝大多数以红色及粉红色为主要颜色,如英国工党、法国社会党、不屈法国、德国社会民主党、意大利民主党、加拿大自由党、澳洲工党、日本共产党等。社会自由主义倾向的中左派政党则使用其他颜色,如美国民主党、韩国共同民主党、日本立宪民主党、日本社会民主党等主要使用蓝色。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