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孔子世家或称孔子家族、曲阜孔氏、阙里孔氏、真孔、内孔、内院孔,是孔子后裔的总称,典出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孔孟后人自明朝初起,开始使用由中央政府颁布的字取谱名,并区分家族内部辈份。明建文二年(1400年),惠帝赐孔氏八字行辈:“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以供取名。由于56代及57代衍圣公孔希学及孔讷先后于明洪武时袭封,所以“希”“言”亦用于行辈,排在“公”前。明朝崇祯元年(1628年),原行辈已经不够用,经65代衍圣公孔胤植奏准续十字,取名行辈:“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而据《阙里志》载,此十字行辈亦连同十个表字辈:“起锺振体京,显法泽羽瑞”。而“弘”字为清高宗避讳改为“宏”;“胤”字避清世宗讳改为“衍”,又有改为“荫”、“允”、“员”、“尹”,但较少见。清同治二年,75代衍圣公孔祥珂袭封时因原有行辈经已用尽,故奏准新立行辈为:“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民国四年(1915年),袁世凯洪宪称帝,赐孔、孟、颜、曾四裔十字行辈:“鼎新开国运,克复振家声”,但此不为四裔后代所承认。
民国八年(1919年),76代衍圣公孔令贻又曾拟二十行辈,但未及上呈而逝世。民国九年(1920年)十月由其遗孀陶夫人召集合族,议定先公所拟二十行辈,咨请北洋政府内政部核准公布。新拟行辈为:“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郁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故孔子后裔自56代起至于105代行辈如下:“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郁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自此用于孔子家族的辈份排定的字数共计50个。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其他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会长、孔子第77代孙孔德墉曾对外介绍说,受国际儒学联合会的委托,1998年孔子的后人在香港注册了《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开始收集族人资料,进行《孔子世家谱》的第五次修订;协会于世界各地建立了450多个续修机构,收到世界各地120多万份孔子后裔的资料,当时收到的谱系中,孔子后裔繁衍到辈分最小是第83代“念”字辈。
由于孔氏谱系的完善,有时孔姓人也会遇到了一些小小的不便之处。如若按孔氏家规规定,同姓同宗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按辈份称呼,往往出现年龄相仿者辈分相差数辈甚至十数辈的情形。另衍圣公府里面不用孔姓人士为佣人,主要原因就是衍圣公身居嫡系,很可能比多数旁系同宗人辈份要低(衍圣公为一个大家族中嫡系长房的嫡长子,在大家族中,往往因子嗣众多,同宗的族人辈分差距容易拉大,同宗的旁系族叔、族叔祖有可能跟嫡系的族侄、族侄孙同龄,甚至年纪比族侄、族侄孙小的情形,造就衍圣公年龄大却比其他房族人辈分小的窘境。),导致主仆关系和辈分关系发生尴尬。一些孔姓贫穷人家可能会先改名姓再进府为仆。孟、曾、闵、冉(伯牛)、冉(仲弓)、端木、言、卜、颛孙、有等孔子弟子亦用孔姓行辈排序,唯开始时期和严格程度各有差异。颜氏、仲氏所用字派则不同。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