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故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明故宫遗址 | |
---|---|
明故宫中轴线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地址 | 江苏省南京市 |
分类 | 古遗址 |
时代 | 明 |
编号 | 6-80 |
认定时间 | 2006年 |
明故宫,又称南京故宫,是中国明朝初期的皇宫,位于江苏省南京市。1956年,列为第一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至正二十六年八月庚戌(1366年9月5日),当时自称“吴王”、尚未称帝的朱元璋命刘基等人在应天(南京)为其新宫占卜宫址。同年十二月甲子(1367年1月17日),朱元璋亲祀山川之神,告曰“予自乙未(1355年)渡江,丙申(1356年)驻师金陵,抚安黎庶,于今十有二年……兹欲立郊社,建宫宇于旧城之东、钟山之阳。国祚绵长,惟山川气运是从。”同时集诸地工匠、军卒数万人,开始为自己营建宫室,即“吴王新宫”[1][注 1]。
吴王新宫选址在元集庆城(即南宋建康府城)东门之外、钟山以南,原燕雀湖位置。吴元年九月癸卯(1367年10月23日)建成[2]。吴王新宫东西宽790米,南北长750米,有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文楼、武楼、乾清宫、坤宁宫、东西六宫等宫殿和奉天门等门阙,在四周设门四座,南为午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3]午门之前为云集桥,过桥入午门为奉天门,左右为东西耳房,奉天门东西两侧偏门称为左红门、右红门。宫殿四周围以城墙,高二丈五尺(9.6米),顶宽二丈一尺五分(6.8米)。宫城由于处于原燕雀湖湖底泥土松软地段,因此在地基中密设木桩,主要为杉木直径16到36厘米,长度3到6米,最长者15米。木桩之间的间距一般是8到12厘米,最密处仅为2到4厘米。此外有些地段还以黄土、碎砖层层填实夯平[4]。
奉天门内为正殿奉天殿,殿前左右为文楼,武楼。奉天殿后为华盖殿,谨身殿。内廷之门为皇宫门,内为乾清宫、坤宁门、坤宁宫、宫左门、宫右门。中路两侧有“以次序列”的春和殿(东宫)、柔仪殿(西宫)及东西六宫。[5][注 2]。
皇城之外东北侧为太庙,供奉德祖、懿祖、熙祖、仁祖神位,四祖各为一庙,外为都宫,称作“四亲庙”。宫城外西南侧为社稷坛。[2]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即位称帝,建立明朝,以应天府为南京,开封为北京,并于次年在凤阳兴建中都城,与应天皇宫不同的是,中都宫殿将太庙与社稷坛设在宫城正门午门之前的左右两侧,并在宫城以外增筑了一道“外禁垣”,即中都皇城。由于当时全国的人力物力全被集中于中都城池和宫殿的兴建,因此应天宫殿的扩建工作终止。此后数年间只对已有宫殿进行了必要的维修,并将“吴王新宫”改名为“皇城”(其范围即后来的明南京宫城)。[6]
洪武六年(1373年)四月,朱元璋开始增筑应天“京师城”(南京城)与“内城”(即后来的南京皇城),并在皇城内开设文华堂、武英堂,以宋濂为教官,择取年少聪明的国子监监生,与年幼诸王一同读书。在左顺门内建大本堂,“聚古今图书”、“太子、诸王就读其间,间作东宫视事之所”;奉天门前广场西侧为右顺门,门内为当时尚未就藩的秦、晋、燕、周、楚诸王的宫室。
洪武八年(1375年)九月,朱元璋放弃营建中都的计划,集中力量修建京师应天城池与宫殿,下令“但求安固,不事华丽,凡雕饰奇巧,一切不用”。此次修建至洪武十年十月结束[注 3]。
这次改建的内容包括:
此外,在洪武八年至十年的这次增建中,朱元璋还将洪武六年增筑的应天内城改名为“外禁垣”,并将原先修建的皇城与外禁垣一并统称为“皇城”,这一叫法一直持续到永乐初年营建北京宫殿。弘治年间修订的《大明会典》中将南北两京的宫城称作“内皇城”,外禁垣为“外皇城”。嘉靖年间,开始称北京宫城为“紫禁城”,但直至万历年间重新修订《大明会典》,才正式将宫城和外禁垣区分开来,宫城改名叫“紫禁城”,外禁垣称为“皇城”。
洪武八年改建后的皇城承天门、端门两门均为城门式建筑,但城台之上未建造城楼。皇城其他三门为北安门、东安门和西安门,规制亦相同。此外还在承天门之外修筑了一座“外禁门”,称为广敬门。[9]为了加强宫城的防卫,还在宫城与外禁垣之间修筑了一道“小禁垣”,北、东、西三面各开“上门”——北上门、北上东门、北上西门、东上门、东上北门、东上南门、西上门、西上北门、西上南门[10]。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再次改建应天皇宫,工程内容包括[11]:
明南京宫殿的规模至此完备。
朱元璋在建设应天宫殿的时候注意了风水的问题,以紫金山的富贵山为靠山。但是由于选址的局限,内廷部分是在被填平的燕雀湖上建造的。虽然在施工时采用了打入木桩、巨石铺底,以及用石灰三合土、碎砖、黄土打夯等方法加固地基,但日久之后仍然出现北部地基下沉的问题,宫殿地势前高后低,风水不吉。此外内宫在下雨时容易形成内涝,排水不易,比如正德年间后宫兴宁宫“前除积水几尺”[12][注 6]。同时宫城位于南京城东偏,距离城外过近,尤其是紫金山居高临下,俯瞰宫城,因此在战时不易防卫。
建文二年(1400年)九月,京师皇城承天门失火,建文帝采纳翰林院文学博士方孝孺的建议,改谨身殿为正心殿,午门改名为端门,端门改名为应门,承天门改名为皋门,正阳门改名为辂门[注 7]。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燕王朱棣率军攻破应天,建文帝在宫中举火,烧毁奉先殿,皇后马氏自焚死,建文帝本人及其太子朱文奎则不知所终。明朝马生龙所著《凤凰台记事》称“宫中阴沟直通土城之外,高丈二,阔八尺,足行一人一马,以备临祸潜出。”朱棣登基称帝后,下令在奉天殿之西重建奉先殿[注 8]。
永乐元年二月辛未,朱棣下令修皇城萧墙。永乐三年六月丁亥,传旨拓展皇城西垣,将原西安门至杨吴城壕之间的地方纳入皇城内,并改筑皇城城墙、重建西安门。此后十余年间,朱棣虽仍居于应天皇宫中,但同时下令升北平为北京,并改为行在所,准备迁都。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宫殿建成,次年朱棣迁都北京,此后南京宫殿不再使用,但仍作为留都宫殿及设有南京六部,委派皇族和内臣管理。明宣宗时期,曾派人修葺南京宫殿[注 9]。此后在英宗、景泰帝年间亦曾进行维修,例如正统十一年(1446年)十月“发民夫、工匠疏南京承天门金水河,修千步廊、午门外值宿板房”;景泰二年七月“命修南京皇城各门”等等。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六月丙辰夜,南京皇宫谨身殿因雷击发生火灾,延烧至奉天殿和华盖殿,将前三殿及文渊阁全部焚毁[13]。成化十六年下令“南京皇城内宫殿不许重修”,任其圮废[注 10]。万历《大明会典》亦称“凡南京皇城宫殿倾圯,累朝以来止行护守,不许修饬”[注 11][注 12]。但此后在成化、正德年间均仍有修复南京皇城的记录,例如成化二十二年十二月“命修南京玄武门城楼”。正德年间,南京兵部尚书乔宇入宫游历,此时南京皇城尚存有太庙、午门五凤楼、文华殿、太孙宫、东宫、兴庆宫、大善殿、九五飞龙殿、望江楼、内花园、西宫、武英殿、棕殿、大庖厨、八宝库、古今经籍库、东华门、西华门等建筑[注 13]。嘉靖十四年四月壬寅,南京端门、奉天门倾圮,明世宗命钦天监择日兴工修复,遭都察院左都御史王廷相反对,礼部尚书夏言也称“南京皇城宫殿倾圯者多,累朝以来不许修饰。近日请臣往往奏欲葺理,此不知祖宗深意,非所以守成法而定民志也。”明世宗称“乃已之命,以后勿得整修。著为令。”此后百余年间,明廷放弃了对南京宫殿的修理[注 14]。
由于长年荒废,因此南京皇宫的殿宇宫门几乎全部坍塌毁损,到万历初年,只有供奉列祖列宗神位的奉先殿,供奉太祖、成祖帝后御容的武英殿,为两殿准备享祀供膳的大庖厨,积贮钱粮的承运库,及事关观瞻的东华门、东安门等曾在万历三年重建[注 15]。万历三年致仕的张瀚在其《松窗梦语》中记述南京宫殿荒芜之貌,称“……迨今唯睹城郭崔嵬,而宫阙荒芜,殿阁止存武英、奉先,犹旧物也。”[14]天启初年,太仆寺少卿徐卿伯括南京废铜四十七万余斤输北京,二十九万八千余斤留铸钱,皆南京大内各宫的铜灶、铜沟等物[15]。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初一戊子,由淮安向南逃难的福王朱由崧乘船自淮安抵达南京,自三山门(今南京水西门)登岸,祭拜孝陵后,从正阳门经东华门进入南京宫城,步行拜谒奉先殿,随后自西华门出宫,以南京内守备府为行宫[16]。此时的南京明宫城内大多殿宇已因年久失修而坍毁无存,前三殿更是早在正统十四年便被烧毁。五月初三庚寅,朱由崧自大明门入内朝,行告天礼,随后在武英殿就监国之位[注 16]。五月十五日壬寅,朱由崧在南京武英殿即位,宣布翌年改元弘光,建立南明政权。[16]
朱由崧在位时期,以内宫监作为朝殿[注 17],并对南京宫殿进行了一些修复工作,比如为迎接嫡母邹氏(仁寿皇太后)而下令修建“西宫之园”(即慈禧殿)[注 18],并整修或新建了午门、奉天门、奉先殿、兴宁宫等建筑[注 19][注 20]:
明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初九,清军由多铎率领渡过长江,翌日弘光帝出逃,五月十五日,南京守备官员开正阳门投降。五月十九日,宣布从通济门起至大中桥北河为界,此线以东通济、正阳、朝阳、太平、神策、金川等六门之内为清军兵营,居民被驱赶至城西城南居住。明皇城亦在此线以东。五月二十三日,多铎从正阳门入城,居于南京内守备府中[17]。
清朝灭南明后,改南京为江宁,将明皇城改为八旗驻防城,是为江宁满城,设置将军及都统二衙门于明故宫中。此后明故宫内残存的宫殿被陆续拆毁,康熙年间,曾取明故宫石料雕件修建普陀山庙宇。由于明故宫已经成为废墟,康熙及乾隆二帝南巡驻跸江宁时,均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太平天国攻陷南京后,没有使用靠近紫金山的明故宫作为宫殿选址,而是在城中另择新址营建新宫,此间曾从明故宫拆去大量石料和砖瓦。至太平天国灭亡时,明故宫的宫殿和宫墙已基本无存。
国民政府时期,曾计划以明故宫地区为中央行政区,但由于财力和战争的原因,该计划没有全部实现。1929年修建的中山东路从明故宫遗址中穿过,将其划为南北两部。1930年代,在明故宫北半部遗址范围内修建了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资料陈列馆、中央博物院(现南京博物院)和励志社总部(今钟山宾馆)等几处建筑,明故宫遗址南部成为一处小型机场。明故宫机场亦是中国首座军用机场。
所有城门皆无存
除西安门外皆无存
明初在宫城东路建有八宝库、古今经籍库、文华殿、奉先殿、春和宫(东宫)、太孙宫。文华殿规制甚小,奉先殿规制则仿照太庙寝宫,设灵床、悬灯、木椅等。东宫、太孙宫各有宝座、龙床,床皆五彩雕镂,宫前多植梅树。宫城西路有兴庆宫,内藏衣物、扇子千余箱。又有大善殿,在小城之上,城下为宫城内河石梁。大善殿设六门,为明太祖览读之所,殿后有石假山,下假山为望江楼,楼后为九五飞龙殿,面阔九间,殿基座有天宫壁,内藏佛龛。九五飞龙殿后为内花园,园内有梅竹松柏及各色花卉,中央有亭,四面各有五色琉璃石台一座。内花园旁为西宫,为明太祖燕居之所,并驾崩于此。西宫前殿面阔五间,设宝座龙床,后殿亦面阔五间,中为沉香木宝座,两旁内间有龙床,各含小床,可以周回。西宫左右厢房十四间,宫后为御用厨,炉灶以铜砖砌成。西宫左右又有十二院,每院宫殿三间,左右厢房八间,厨房三间。出西宫为鬃殿,鸱吻檐脊皆鬃所成,四周为格,凡四十壁。南为武英殿,旁为大庖,为祭祀时准备祭品之所[注 13]。
太庙在承天门内之东,庙前有石桥,门内有东西井亭。太庙丹陛三重,殿宇九间,中设灵位,面南一位,面东三位,面西三位。殿后为寝宫,各有灵床,床左右悬悬灯,床前素壁,壁前各设方木椅,椅上籍黄褥,褥上各设裳衣,椅麓设履[注 13]。
明故宫现存午门、东华门、西安门门阙,以及金水河、玉带河、内外金水桥(五龙桥)、柱础、碑刻等建筑遗迹。午门两阙已于民国大陆时期拆除,城台上的木殿宇结构已毁,仅存柱础。明故宫中路前三殿的位置被开辟为明故宫遗址公园,午门、金水桥、奉天门遗址周围地区被开辟为午朝门公园。原明故宫的其他区域现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军区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单位管理。[3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