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条目介绍的是佛教运势的三个时期。关于佛教其他“三时”的概念,请见“
佛教三时”。
佛教三期法运,又名佛法三时(梵语:tri-kāla;标准藏语:dus gsum;义为“三-时期”),指的是释迦牟尼佛预言他的教法将渐次呈现出三个时期,由盛转衰,直至消亡。分为正法、像法和末法三个时期,故称“三时”、“三期”;因是对佛法运势的判断,故称“法运”。
三期法运论认为,佛法分为正法、像法和末法三个时期,此后便是法灭尽时。释迦牟尼佛灭度后,教法住世,依教法修行,即能证果,称为正法;虽有教法及修行者,多不能证果,称为像法;教法垂世,人虽秉教,多不修行及无证果,称为末法。据记载,末法时代佛之正法衰颓,僧风浊乱,直至法将灭尽时,僧人袈裟自然变白,法仪尽失,魔鬼横行,阻挠佛法,人们恶斗为常,不知修善,人寿短促[1][2]。
佛教中对佛教三个时期的界定并非绝对,有多种说法。《阿含经》部分有正法、像法之称,但没有末法之称[3]。
各上座部系的《律藏》和《中阿含经·瞿昙弥经》说正法本有1000年,受阿难的请求,佛陀准许女人出家,使得正法缩减到500年,此后便是像法[4]。然而,由于500年后佛法仍在世,当时的律师、论师对于为何佛法仍然在世,没有灭亡的疑问,有的解释为正法住世千年,如《善见律毘婆沙》解释由奉行八敬法,正法还复千年,有的说正法是指“证法”的解脱坚固,如《大毗婆沙论》说解脱坚固有五百年,后五百年唯有持戒、多闻坚固[5]。
大乘佛教中,正法、像法各自分别有五百年、千年之说,形成四说。第一说,合计千年,如《大乘三聚忏悔经》说“我涅槃后正法当住于五百岁,像法亦复住五百岁”。第二、三说,合计千五百年,如《悲华经·诸菩萨本授记品第四之五》:“般涅槃后,所有正法住世千岁,像法住世满五百岁。”[6]《大方等大集经·月藏分》:“今我涅槃后,正法五百年,...像法住于世,限满一千年。”[7],《月藏分》之说为慧思的《南岳思禅师立誓愿文》所采用。第四说,合计二千年,吉藏《中观论疏》称外国祇洹精舍铭载之,说“佛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末法万年。”
《增支部》5集155经:“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何等为五?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众,通利于契经、应颂、记说、讽颂、无问自说、如是说、本生、未曾有法、智解〔等〕。诸比丘!此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之第一法。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众,如听闻,如通达,广为他人说法。诸比丘!此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之第二法。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众,如听闻,如通达,广令他人说法。诸比丘!此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之第三法。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众,如听闻,如通达,广为他人复诵其法。诸比丘!此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之第四法。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众,如听闻,如通达,以心随寻、随伺,以意随观其法。诸比丘!此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之第五法。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
《善见律毘婆沙》:“令正法久住者,正法有三种。何谓为三?一者、学正法久住,二者、信受正法久住,三者、得道正法久住。问曰:何谓学正法久住?答曰:学三藏,一切久住。佛所说,是名正法。于三藏中,十二头陀、十四威仪、八十二大威仪戒、禅定三昧,是名信受正法久住。四沙门道果及涅槃者,是名得道正法久住。如来结戒故,令比丘随顺;若随顺者,具足而得圣利,是故学为初正法久住。”
《大毗婆沙论》:“有二种正法:一、世俗正法;二、胜义正法。世俗正法,谓名、句、文身,即素怛缆、毘奈耶、阿毘达磨;胜义正法,谓圣道,即无漏根、力、觉支、道支。行法者亦有二种:一、持教法:二、持证法。持教法者,谓读诵、解说素怛缆等;持证法者,谓能修证无漏圣道。若持教者相续不灭,能令世俗正法久住。若持证者相续不灭,能令胜义正法久住,彼若灭时,正法则灭。故契经说“我之正法不依墙壁柱等而住,但依行法有情相续而住”
《阿毘达磨俱舍论》:“颂曰:‘佛正法有二,谓教证为体,有持说行者,此便住世间’。论曰:“世尊正法体有二种,一教二证。教谓契经调伏对法,证谓三乘菩提分法。有能受持及正说者,佛正教法便住世间。有能依教正修行者,佛正证法便住世间。故随三人住世时量,应知正法住尔所时。圣教总言唯住千载,有释证法唯住千年,教法住时复过于此。”
《大乘法苑义林章》:“佛灭度后法有三时,谓正.像.末。具教.行.证三,名为正法;但有教行,名为像法;有教无馀名为末法。此教行二有漏摄者及叶文字皆住持法宝,无漏三法真法宝故,示道.命道二沙门中,异生具戒.具见等类。正.像.末法能住持者,是住持僧。”
吉藏《法华玄论》:“问:经何故云正法千年住世,复何故千年外别有佛法? 答:此不相违。所以然者,佛法有二种:一正得二正教。正得者,得道人也。正教者,佛正法教也。言千年佛法灭者,此就正得为言耳。千年内,有得道人多。千年外,得道人少。故名佛法灭也。正教法者乃至万年住世也”
《相应部义注》:“有两种相似正法:相似证悟正法和相似教理正法。其中,光明、智、喜……等十种观智产生的随烦恼,名为相似的证悟正法。没收录进第三次结集的界论(dhātu-kathā)、所缘论(ārammaṇa-kathā)、不净论(asubha-kathā)、智事论(ñāṇavatthu-kathā)、明箧(vijjā-karaṇḍaka)这五论事(kathā-vatthu)不包括在内(paribāhira),其他不在第三次结集的秘密律(guḷha-vinaya)、秘密毘输安呾啰太子(guḷha-vessantara)、秘密灵药智者(guḷha-mahosadha)、字音藏(vaṇṇa-piṭaka)、指鬘藏(aṅgulimāla-piṭaka)、护国吼(raṭṭhapāla-gajjita)、旷野夜叉吼(āḷavaka-gajjita)、方广藏(vedalla-piṭaka)等非佛语,名为相似的教理正法。……最初觉悟的比丘们能得达无碍解(paṭisambhidā)。其时过后不能再得达无碍解,则是六通。自从六通不能得达后能得三明。这个时期过后不能得达三明,则只能得达漏尽。那也不能后则是不来果,那也不能后则是一来果,那也不能后则是入流果。过了[那]时后连入流果也不能得。但直到那时他们修观只能染著这些随烦恼而住于精进,才称为证悟正法的隐没。……但直到连适合于完成入流果的修行也不能,只能住立于戒清净,这才称为修行正法的隐没。……只要三藏佛语存在,就不能说教法隐没。……两本戒经(pātimokkha)还存在,教法还不算隐没。直到两本戒经隐没,那时教理正法才隐没。在它隐没时,教法(sāsana)才称为隐没(antarahita)。教理(pariyatti)隐没故修行(paṭipatti)隐没,修行隐没故证悟(adhigama)隐没。什么原因呢?此教理是修行的基础,修行是证悟的[基础]。如是,修行只以教理为标准。……教理充满时,持教理的人就能完成修行,完成修行者就能完成证悟。如是显示犹如新月般的教理等增长时,我们的教法也就增长。”
《法灭尽经》“佛告阿难。吾涅槃后法欲灭时。五逆浊世魔道兴盛。魔作沙门坏乱吾道。著俗衣裳乐好袈裟五色之服。饮酒啖肉杀生贪味。无有慈心更相憎嫉。……求作沙门不修戒律。月半月尽虽名诵戒。厌倦懈怠不欲听闻。抄略前后不肯尽说。经不诵习。设有读者不识字句。为强言是”
《阿难七梦经》:“佛告阿难。汝于梦者。皆为当来五浊恶世。不损汝也。何为忧色。第一梦陂池火炎滔天者。当来比丘。善心转少。恶逆炽盛。共相杀害。不可称计。第二梦者日月没星宿亦没。佛泥洹后。一切声闻。随佛泥洹不在世。众生眼灭。第三梦出家比丘。转在于不净坑堑之中。在家白衣。登头出者。当来比丘怀毒嫉妒。至相杀害。道士斩头。白衣视之。谏诃不从。死入地狱。白衣精进。死生天上。第四梦者。群猪来抵揬栴檀林怪之者。当来白衣。来入塔寺。诽谤众僧。求其长短。破塔害僧。第五梦者。头戴须弥山。不以为重者。佛泥洹后。阿难当为千阿罗汉。出经之师。一句不忘。受悟亦多。不以为重。第六梦者。大象弃小象。将来邪见炽盛。坏我佛法。有德之人。皆隐不现。第七梦师子死者。佛泥洹后。一千四百七十岁。我诸弟子修德之心。一切恶魔不得娆乱。七毫者七百岁后事”
《摩诃摩耶经》:“五百岁已宝天比丘,善说法要度二万人,八部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正法于此便就灭尽。六百岁已,九十六种诸外道等,邪见竞兴破灭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马鸣,善说法要降伏一切诸外道辈。七百岁已。有一比丘名曰龙树。善说法要灭邪见幢然正法炬。八百岁后。诸比丘等乐好衣服纵逸嬉戏。百千人中或有一两得道果者。九百岁已。奴为比丘。婢为比丘尼。一千岁已。诸比丘等闻不净观阿那波那瞋恚不欲。无量比丘。若一若两思惟正受。千一百岁已。诸比丘等。如世俗人嫁娶行媒。于大众中毁谤毘尼。千二百岁已。是诸比丘及比丘尼。作非梵行。若有子息。男为比丘。女为比丘尼。千三百岁已。袈裟变白不受染色。千四百岁已。时诸四众犹如猎师。好乐杀生卖三宝物。千五百岁。俱睒弥国有三藏比丘。善说法要徒众五百。又一罗汉比丘。善持戒行徒众五百。于十五日布萨之时。罗汉比丘。昇于高座说清净法云。此所应作此不应作。彼三藏比丘弟子答罗汉言。汝今身口自不清净。云何而反说是麁言。罗汉答言。我久清净身口意业无诸过恶。三藏弟子闻此语已倍更恚忿。即于座上杀彼罗汉。时罗汉弟子而作是言。我师所说合于法理。云何汝等害我和上。即以利刀杀彼三藏。天龙八部莫不忧恼。恶魔波旬及外道众踊跃欢喜。竞破塔寺杀害比丘。一切经藏皆悉流移至鸠尸那竭国。阿耨达龙王悉持入海。于是佛法而灭尽也。”
《杂阿含640经》:“尔时世尊复告东方天王:汝当于东方护持正法。次告南方、西方、北方天王:汝当于北方护持正法。过千岁后,我教法灭时,当有非法出于世间,十善悉坏,阎浮提中恶风暴起,水雨不时世多饥馑,雨则灾雹江河消灭,华果不成人无光泽,虫村鬼村悉皆磨灭,饮食失味珍宝沉没,人民服食粗涩草木。……时,诸比丘大得供养。诸比丘辈食人信施,而不读诵经书,不萨阇为人受经,戏论过日,眠卧终夜,贪著利养,好自严饰,身著妙服,离诸出要、寂静、出家、三菩提乐,形类比丘离沙门功德,是法中之大贼,助作末世坏正法幢建恶魔幢,灭正法炬然烦恼火,坏正法鼓毁正法轮,消正法海坏正法山,破正法城拔正法树,毁禅定智慧断戒璎珞,污染正道。……时,彼诸天、龙、神等皆生不欢喜心,不复当护诸比丘,而同声唱言:‘佛法却后七日灭尽!’号啕悲泣,共相谓言:‘至比丘说戒日,共相斗诤,如来正法于中而灭。’如是诸天悲恼啼泣。……尔时,上座有弟子,名曰安伽陀,起不忍之心,极生忿恨,从座起,骂辱彼圣:‘汝是下座比丘,愚痴无智,而毁辱我和上!’即持利刀,杀彼圣人。……尔时,阿罗汉弟子见彼弟子杀害其师,忿恨不忍,即杀三藏。尔时,诸天、世人悲哀啼泣:‘呜呼,苦哉,如来正法今便都尽!’寻即此大地六种震动,无量众生号啕啼泣,极为愁恼:‘呜呼,今日正法不复现世!’作是语已,各各离散。……尔时,拘睒弥王闻诸比丘杀真人阿罗汉及三藏法师,心生悲恼,惋慨而坐。尔时,诸邪见辈诤竞打破塔庙,及害比丘,从是佛法索然顿灭。尔时,世尊语释提桓因,四大天王,诸天、世人:于我灭度之后,法尽之相,如上所说。是故汝等,今者不可不以勤力加于精进,护持正法,久令在世。”(本经为《阿育王传》〈优波毱多因缘〉卷六、卷七之异译本杂入,参见:印顺.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之部類整編. [2018-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13).)
《大毗婆沙论》:“如来正法云何灭耶?答:如来正法将欲灭时,此赡部洲当有三王出世,一王有法、二王无法。其有法者,生在东方,威德慈仁,伏五印度。其无法者,生在达絮、篾戾车中,性皆顽嚣,憎贱佛法,相与合纵。从西侵食,渐入印度,转至东方,志与佛法,为大衰损。……时东方王闻彼达絮、篾戾车王,侵食印度渐至东方,乃率兵士与之交战。彼王军众即时退走,擒获二王,皆断其命。寻时遣使,遍诸方维,召命一切沙门释子。……于是一切赡部洲中所有苾刍皆来集会,㤭饷弥国。时王日日设五年会种种供养,然诸苾刍由多得利养故,及由多有先为活命而出家故,不能精勤读诵经典,不乐独处静虑思惟,昼则群聚谈说世事扰动喧杂,夜则疲怠耽著睡眠无所觉察,由此于佛所有教诫,皆悉慢缓而不遵行。是时赡部洲中唯有二行法者,一是阿罗汉名苏剌多,一是三藏名室史迦,亦名般株,而为众首,即于是日正法将灭。……作是语时,三藏弟子生大瞋恚即叱之言:是何苾刍,故于众前,违反我师不受教诲,寻共害彼阿罗汉命,胜义正法从斯灭没。时有敬重彼阿罗汉天龙药叉,兴大瞋忿杀彼三藏。有说,即彼阿罗汉弟子为报仇故害三藏命。有说,王闻彼阿罗汉无辜被杀,追恋懊恼而杀三藏。世俗正法从斯灭没。尔时世间胜义世俗二种正法皆灭没,已经七昼夜天地冥暗,而其世间犹故未知正法已灭。……过七日已,大地震动殒星雨火烧诸方维,空中天鼓发声振吼甚可怖畏,天魔眷属生大欢喜,于虚空中张大白盖。空中复有大声唱言:释迦大仙所有正法从今永灭,更无能入正性离生,妙甘露门于斯永闭,大苦黑暗遍满世间,更无救护将导之者。”
《瑜伽师地论》:“末法时生诸声闻相,云何可知?谓诸声闻于当来世法末时生,多分爱重利养恭敬,违背妙法,诸贪恚痴及不正法并皆增盛。……于佛世尊所说:甚深与空相应随顺缘性缘起缘生所有经典,并皆弃舍。于世聪慧所造讽诵,绮饰言辞绚藻文章,随顺世典,恭敬受持深生欢喜。于似正法非正法中妄生法想,于正法中起非法想。……法末时者,所谓大师般涅槃后圣教没时,尔时如是声闻弟子,身坏命终,多堕恶趣,生那落迦。若有成就与此相违不染污法,当知是名贤善时生声闻,彼于如来初出世时,瘜肉未生时,大师现前时,或有一类般涅槃后,如是多分,身坏命终还得善趣,往生天上乐世界中。”
《法苑珠林》:“又大五浊经云:佛涅槃后当有五乱。一者当来比丘从白衣学法,世之一乱;二者白衣上坐比丘处下,世之二乱;三者比丘说法不行承受,白衣说法以为无上,世之三乱;四者魔家比丘自生现在,于世间以为真道谛,佛法正典自为不明,诈伪为信,世之四乱;五者当来比丘畜养妻子奴仆治生,但共诤讼不承佛教,世之五乱。”
复注心义灯(Saratthadipani-tika):“此时期过后,是争斗时(Kali Yuga)国王的非法期,他们非法故,他们的大臣也都非法,然后国家人民[都行非法]。他们行非法故,天不适时下雨,从此庄稼不能丰收。因其欠收故,资具施主们不能供养比丘僧团资具,比丘们因资具贫乏而不能摄取弟子。此时过后教理消亡,不能忆持其义理,只能忆持圣典。此时过后,连整部圣典也不能忆持,最初从论藏消失,消失时从最后开始消失。首先是《大论》消失,然后消失的是《双(论)》、《论事》、《人施设(论)》、《界论》、《分别(论)》、《法集(论)》。如此论藏消失后,经藏从最后开始消失。首先是《增支部》消失,其中首先是十一集……直到一集。如此《增支部》消失后,《相应部》从最后开始消失。首先是《大品》消失,然后是《六处品》、《蕴品》、《因缘品》、《有偈品》。如此《相应部》消失后,《中部》从最后开始消失。首先是《后五十》消失,然后是《中五十》、《根本五十》。如此《中部》消失后,《长部》从最后开始消失。首先是《波梨品》消失,然后是《大品》,然后是《戒蕴品》。如此《长部》消失即是《经藏》消失,只剩《律藏》和《本生》还忆持著。《律藏》是有惭耻者所持,欲求利得者则不关心经中所说而只忆持《本生》。此时过后,连《本生》也不能忆持,于是它们首先从《毘输安呾啰本生》(须达拿太子)开始消失,然后逆序为《毘楼本生》《摩诃那罗陀本生》,最后是《无戏论本生》消失,只剩《律藏》还保留著。此时过后,它也从最后开始消失。首先是《附随》消失,然后是《篇章》、《比丘尼分别》、《大分别》,渐次只剩《布萨篇》还保留著。这样教理还不算消失,乃至人间还存在四句偈,教理都还没消失。直到有信心、净信的国王在象背上放了装有一千金的镶金边的袋子说“知道佛陀所说的四句偈者可拿走这一千金”,并在城中鸣鼓巡行也无人拿走。“只巡行一次有人听见,但有人没听见。”于是直到走第三次也无人拿走,王使臣只能把一千金钱袋送回王宫,这时才叫做教理隐没。”
释悟殷. 評議《大毘婆沙論》之性別觀 (PDF). 法印学报. 2016, 7: 31–61 [2024-05-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