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史前时期 与历史时期分界一般以1624年荷兰 人殖民台湾南部后,因为传教目的而传入罗马拼音 给原住民书写当时平地原住民 的语言前后为分界点,时代横越澎湖水道 海域捞获的旧石器时代 早期澎湖原人 、旧石器时代晚期至金属器时代,而这段时期中最著名的考古发掘为台南市 新市区 (旧名新港)发现的新港文 。著名文化代表有长滨文化、大坌坑文化、卑南文化、圆山文化和十三行文化。
台湾史前文化分布
澎湖水道 海域所捞获的旧石器时代 早期澎湖原人 的原始人类具备直立人 的特征,生存于距今约45万至19万年前[ 1] 。至于现代智人 ,
台湾原住民 的祖先可能是在1.2万年前末次冰期 结束之前,从东南亚 岛屿等地迁徙至台湾[ 2] (但此说法尚存争议)。根据考古 遗址的发掘,台湾在旧石器时代 晚期(约前50,000年前-7,000年之间),就已经开始有人类居住。以现有的证据而言,目前台湾最早的文化为长滨文化 (以八仙洞遗址 最具代表性),这是在东海岸所挖掘出来的考古遗迹。而在台南市 左镇区 一带,则挖掘出原始人类骨骸,史称左镇人 。在台北盆地 则有圆山文化 、芝山岩文化 和植物园文化等新石器时代 遗址。从日月潭 的孢 粉 分析显示,从公元前9,000年到前2,200年止,就有大量的烧山林开垦 的痕迹,这一期有大量种植稻米 的遗迹[ 3] 。然而,以目前的考古学证据而言,对于台湾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所出现的文化,并不能确定是哪一种族群的人类所留下的遗留。
能够确定的,是新石器时代 (始于6,500年前)以来的史前文化,是台湾南岛系 民族的遗留[ 4] 。也就是说,在原住民 定居于台湾以前,可能还有别的族群曾经在此定居过。日本学者移川子之藏 就曾表示:“今日在台湾被视为原住民的诸民族之间,不乏证明存在更早期先住民族的口头传承。自史前时代起,在本岛即有近二十种的先住民族”[ 5] 。
台湾的原住民族文化呈现多元而复杂,中华民国政府 目前(至2014年6月26日止)已认定有十六族[ 6] [ 7] :泰雅族 、赛德克族 、太鲁阁族 、赛夏族 、噶玛兰族 、阿美族 、撒奇莱雅族 、布农族 、邹族 、邵族 、拉阿鲁哇族 、卡那卡那富族 、排湾族 、鲁凯族 、卑南族 、达悟族 ,其文化特色至今大抵可以清晰辨认。其他尚未被政府认定之族群为:凯达格兰族 、巴赛族 、道卡斯族 、巴则海族 、巴布拉族 、猫雾捒族 、洪雅族 、西拉雅族 、大武垅族 、马卡道族 、猴猴族 等称之平埔族群 ,在荷西时期发现有类似国家组织的部落共主“白昼王”(大肚王国 ),于清 雍正 时期灭亡,经过三个世纪汉人移入者的同化以及生存的需要,平埔族群各族文化特色逐渐消失,与汉人难以区分。台湾尚有很多地名、姓氏、风俗、信仰、歌谣等,保留了平埔族群的历史文化遗绪,也有部落文化样貌的保存如法定族群一般鲜明。而台湾南部则有玛家 、大龟文 及琅峤十八社 等酋邦,且一直到日本时代才解散。
台湾原代史(50,000年至100年)分类统计(翻制刘益昌教授讲义图稿)
台湾原代史(50,000年至100年)分类统计(翻制、整理刘益昌教授讲义图稿)
在浊水溪 的考古发现,最早的陶器文化是大坌坑文化 ,年代未能确定;前2,500年至2,000年间,是绳纹红陶文化;前2,000年以后,是灰黑陶与素面红陶文化;公元前几百年开始,是刻印纹的灰黑陶文化[ 8] 。
旧石器时代 晚期(距今约5万年至约6,600年间):台东 的长滨文化 (距今50,000年至20,000年〈或至35,000年、或至5,800年〉间)、圆山遗址 (先陶文化 -距今6,000年间)。
新石器时代 早期(距今约6,500年至5,100年间):大坌坑文化 (距今7,000年至4,700年间)。
新石器时代 中期(距今约5,000年至3,400年间):牛骂头文化 (距今4,500年至3,400年间)、讯塘埔文化 (距今5,500年至4,500年间)、东部绳纹红陶文化 (距今4,300年至3,400年间)[ 9] (距今4,700年至4,500年间)、牛稠子文化 (距今3,800年至3,300年间)。
新石器时代 晚期(距今约3,300年至1,900年间):植物园文化 (距今3,500年至2,000年间)、芝山岩文化 (距今3,600年至3,000年间)、营埔文化 (距今3,500年至1,500年间)、大湖文化 (距今3,000年间)、卑南文化 (距今5,300年至2,300年间)、麒麟文化 (距今3,500年至2,000年间)、圆山文化 (距今3,200年至2,300年间)。
金属器时代 (或称金、石并用时代-距今约1,800年至350年间):十三行文化 (距今1,800至500年间)、番仔园文化 (距今2,000年至400年间)、茑松文化 (距今1,800年至500年间)、静浦文化 (距今2,000年至400年间)、淇武兰遗址 (距今1,300年至100年间)[ 10] 。
旧石器时代 (距今约250万年至6,500年间):长滨文化 (距今约50,000年至20,000年〈或至35,000年、或至5,800年〉间)。
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6,500年至1,900年间):新北 的土地公山遗址 (距今约2,800年至1,900年间)、南投县 的大马璘文化 (距今约2,800年至2,100年间)、阿里山 的Yingiana文化 [ 11] 、台南 的道爷南糖廍遗址 、高雄 的凤鼻头遗址 (距今约3,300年至1,900年间)、屏东 的响林遗址 (距今约3,300年至2,500年间)、花冈山文化 (距今2,100年至1,600年间〈或3,300年至2,500年〉)、台中 的安和遗址 (距今约5,000年至3,500年间)及惠来遗址 (距今约3,600年到100年间)、台南 的左镇人 (原估距今约5万年前,2015年测定修正为距今约3,000年前)等。
金属器时代 (或称金、石并用时代-距今约1,800年至350年间):南投 的大邱园遗址 (距今约2,000年至1,100年间)、北叶文化 (距今约2,400年至350年间)、三和文化 (距今约2,400年至1,100年间)、龟山文化 (距今约2,400年至1,100年间)、兰屿 及绿岛 的雅美文化 (距今约800年至700年间)、台东 的旧香兰遗址 (距今约2,300年至1,980年间)、新北 十三行遗址 (距今1,800年至500年〈或350年〉间)等。
澎湖史前文化 (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间)。
(公元前4,000年至1699年前),台湾原住民族 ,是指原居于 台湾 的民族 ,由公元17世纪汉族移民 移入前,即已定居在此的数十个语言及生活方式不同之族群 所构成,属于南岛语系民族 ;台湾因地处南岛语族活动范围的最北边,也被认为是南岛民族在语言及遗传上可能的发源地之一,亦是其分布区域的最北端。约前4000年 前,就有属于南岛语系 的原住民在台湾活动踪迹。直至明朝陈第撰述《东番记 》为最早具体描述台湾原住民的文献,记述以“台南赤崁沿岸的西拉雅族 原住民生活习俗与地理风光”。公元1603年,明朝陈第的著作《东番记 》中,将台湾原住民族称为东番(字面上为“东方的未开化民族”);同一时期在台湾殖民的荷兰 政府,则是依据先前在印度尼西亚 殖民的经验,将台湾原住民族称为“Indias”或“Blacks”。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出任巡台御史的黄叔璥在他的《台海使槎录》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大肚山形,远望如百雉高城,昔有番长名大眉。”说明公元17世纪,台湾中部确实有一个“番长”存在,而其可能是跨部落联盟。
虽然史前台湾并没有直接的文字纪录,但可以从一些刚进入信史 时代的荷兰或西班牙文献了解当时台湾的政权分布情形。
(公元1626至1642年间,计15年),西班牙统治时期 (被荷兰政权接手)。
(公元1661年至1683年间,计21年),明郑时期 (接手荷兰政权)。
(公元1683年至1895年间,计211年),清治时期 (接手明郑时期政权)。
(公元1895年至1945年,计49年),日治时期 (接手清治时期政权)。
(公元1945年至迄今<截至2024年止>,概计79年),台湾战后时期 (接手日治时期政权),
张光直 :《中国考古学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5),页255
Valentijn, François . Notes on the Topography . Campbell, William (编). Formosa under the Dutch: described from contemporary records, with explanatory notes and a bibliography of the island. London: Kegan Paul. 1903: 6 [First published 1724 in Oud en Nieuw Oost-Indiën ]. LCCN 040073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