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接云寺
新北市板橋區佛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北市板橋區佛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清代初期,因新庄已为泉州人所据,漳州人来到与新庄一水之隔的中和、板桥等地区开垦,至雍正四年(1726年),垦号“林成祖”的开垦集团于板桥到土城大安寮之间凿了一条水圳后,板桥逐渐繁华,形成板桥十三庄[1]。雍正年间,漳州人在中和柯子仑山顶建立主祀观音的中和慈云岩[2]。鉴于当时泉漳械斗频繁,故漳州人多将庙宇兴建于山,如芝山岩惠济宫[3]。
昔日板桥去中和参拜的交通不便,板桥林家便在板桥临时搭建一座简易庙宇,每年从慈云岩恭请观音神像到板桥两至三个月,再起驾回銮[2][4]。
传说若能从艋舺龙山寺后方看见芝山岩惠济宫、前方中和慈云岩的灯火,则万华即传出失火[5]。泉州人认为慈云岩会破坏艋舺龙山寺的风水,因此多次要求搬迁,甚至愿意补贴费用,但漳州人不愿,导致慈云岩毁于械斗[2]。至于芝山岩惠济宫则至光绪十六年(1890年)遭焚毁[6]。
当时慈云岩观音菩萨的神像被救出,并被板桥林家林国芳迎到板桥[2]。咸丰六年(1856年)将神像恭迎至板桥旧城西北隅处建庙供奉[2][4],寺名为“接云寺”指“承接慈云岩香火”之意[2][4][7]。与板桥大众爷庙、迪毅堂、板桥慈惠宫合称“板桥四大庙”[7];和板桥慈惠宫、枋桥街文昌庙、中和广济宫、及大安寮庄大墓公合称“摆接堡五大庙”[8]。
光绪四年(1878年),林家要建板桥林家花园五落大厝,接云寺地处其中,遂迁至现址重建,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落成[4]。庙前的湳仔沟过去有一座名为“枋桥”、“板桥”的木板桥,即板桥地名的由来[1]。
寺方每届三十年就翻修一次[9][10]。大正三年(1914年)因栋梁朽腐,由漳派陈应彬总体设计并包办修造,以三川殿架中的藻井为精心之作,大殿栋架两侧斗座则有飞天仙人木雕[4]。据当地人说该次大翻修曾宰了一千多头猪[10]。寺内仍可以看见许多庙柱上都有“咸丰”的雕刻落款年[4]。
战后庙址为西门街10号[11],属留侯里[7]。1954年10月2日,寺方为庆祝翻修落成,计划将花费到二百多万元,引起台北县县长戴德发在板桥中山堂召集中和乡长、板桥镇长、代表主席、代表、里长、分驻所主管、地方人士等多人商讨,希望镇民应该遵守政府规定尽量节约,那时板桥镇民们为应付这次做醮,有钱人已开陆续买东西囤起以防涨价,一般人们则加紧工作多兼些钱或是到处张罗借贷来祭拜[10]。次月19日翻新落成,板桥、中和、土城三乡镇民纷持祭礼鱼肉、鸡鸭,前往接云寺供祭[9]。
庙前的柏寿公园为板桥林家林柏寿在1955年报导时所赠[12]。却因中间有西门街长时间隔开,庙埕纵深不够无法彰显大气,在2006年报导寺方以用公园前端土地来换取西门街,让寺地就和柏寿公园合并[7]。
此寺为板桥十三庄的漳州裔所供奉,信徒分布在板桥、土城、中和[10]。观音圣诞、成道、出家纪念日以及农历初一、十五,庙方举办诵经祈福法会[2]。
正殿主祀观音佛祖,正殿两侧陪祀定光古佛、注生娘娘,正殿两侧则塑有十八罗汉山;龙边奉祀关圣帝君、延平郡王;虎边奉祀开漳圣王、统境公。另设两殿分别祀有太岁星君[4]及斗姆元君。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