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泉州裔台湾人是台湾闽南裔族群的最大群体,父系祖籍位于福建泉州府(今泉州市、厦门市、金门县等地),母语为闽南方言泉州话。泉州裔人可再细分为三邑裔、同安裔与安溪裔等子群体。
泉州港曾是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商港,泉州人善于航海与经商;泉州人的首次台湾移民潮可追溯至闽南武装海商领袖郑芝龙以“三金一牛”奖励并招募垦民。随后,郑芝龙之子郑成功为首的明郑政权驱逐荷兰人控制台湾,部分泉州人跨海投奔,是为第二波移民潮。第三波移民潮是清治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开放泉州晋江的蚶江港与鹿港对渡,五十七年(1792年)再开放蚶江及福州五虎门与淡水河口的八里坌对渡,这是人数最多的一波移民潮。
泉州裔人多居住于沿海城市或农村,掌握滨海的港口要地。三邑与同安裔人均擅长航海经商,从事工商业者众多,著名的一府二鹿三艋舺以及沪尾与大稻埕等均由三邑或同安裔人所辟建。清治时期的郊商即多数由三邑裔人组成,一般称为“泉郊”,掌握当时台湾对外的经济命脉;然而,也有同安裔人组成的厦郊。泉郊与厦郊虽同为泉州裔,但也曾因地域商业利益而发生械斗,如艋舺的顶下郊拼。至于安溪裔人则因为安溪人较晚来台,且原乡安溪多山,多务茶业,对于台湾茶业发展有深远影响,安溪移民集中于大台北地区,对于台北的开拓,安溪移民居功厥伟,如东门周家、瑞芳李家等。
泉州移民渡海至台湾开垦时,把家乡神祇信仰一并带到台湾。迄今台湾的泉州裔移民仍不忘本,对待与家乡同名、同神的寺庙,依然祭以鼎盛的香火。
闽南裔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南部沿海地区、台北盆地、新竹市和澎湖县;台湾话的鹿港方言的发音与泉州话府城腔高度一致,台湾话第二优势腔为偏泉州话腔调,近似泉州同安话;北台湾的口音为台湾话偏泉混合腔,是继台湾话偏漳混合腔后的第二优势腔。 [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