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裔台湾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泉州裔台湾人是台湾闽南裔族群的最大群体,父系祖籍位于福建泉州府(今泉州市、厦门市、金门县等地),母语为闽南方言泉州话。泉州裔人可再细分为三邑裔、同安裔与安溪裔等子群体。
历史
泉州港曾是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商港,泉州人善于航海与经商;泉州人的首次台湾移民潮可追溯至闽南武装海商领袖郑芝龙以“三金一牛”奖励并招募垦民。随后,郑芝龙之子郑成功为首的明郑政权驱逐荷兰人控制台湾,部分泉州人跨海投奔,是为第二波移民潮。第三波移民潮是清治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开放泉州晋江的蚶江港与鹿港对渡,五十七年(1792年)再开放蚶江港及福州五虎门与北台湾的八里坌(今日新北市八里区)对渡,这是人数最多的一波汉人移民潮,在此波移民开垦下,奠定了北台湾商业贸易与经济发展地位。
泉州裔人多居住于沿海城市或农村,掌握滨海的港口要地。三邑与同安裔人均擅长航海经商,从事工商业者众多,著名的一府二鹿三艋舺以及沪尾与大稻埕等均由三邑或同安裔人所辟建。清治时期的郊商即多数由三邑裔人组成,一般称为“泉郊”,掌握当时台湾对外的经济命脉;然而,也有同安裔人组成的厦郊。泉郊与厦郊虽同为泉州裔,但也曾因地域商业利益而发生械斗,如艋舺的顶下郊拼。至于安溪裔人则因为安溪人较晚来台,且原乡安溪多山,多务茶业,对于台湾茶业发展有深远影响,安溪移民集中于大台北地区,对于台北的开拓,安溪移民居功厥伟,如东门周家、瑞芳李家等。
文化与信仰
泉州移民渡海至台湾开垦时,把家乡神祇信仰一并带到台湾,迄今仍延续鼎盛的香火。
闽南裔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南部沿海地区、台北盆地、新竹市和澎湖县;台湾话鹿港腔的发音与泉州话府城腔高度一致,台湾话第二优势腔为偏泉州话腔调,近似泉州同安话。
北台湾优势腔调为台湾话偏泉混合腔,在日本时代曾经是台湾第一优势腔,为台日大辞典收录之标准腔调。随着国民政府禁说方言政策影响,现今台北腔成为继高雄腔(偏漳混合腔)后的第二优势腔。 [4]
名人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