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松型驱逐舰(平假名:まつがたくちくかん)(官方文件中称为丁型驱逐舰[4])是太平洋战争中大日本帝国海军从1944年(昭和19年)起建造的战时量产型驱逐舰,被分类为一等驱逐舰。它和第一代神风型驱逐舰并列成为日本海军建造量最多(32只)和建造天数最少(约5个月)的驱逐舰。也是帝国海军的最后一种量产驱逐舰。
松型(丁型)驱逐舰 | |
---|---|
![]() 竣工时的松型驱逐舰“桃”
| |
![]() 战后的橘型驱逐舰“初樱”
| |
舰级概况 | |
舰种 | 一等驱逐舰 |
舰名 | 草木的名字 |
前级 | 岛风型 |
次级 | - |
技术数据 (松型/橘型) | |
排水量 | 基准:1,262吨/1,350英吨[1] 公试:1,530吨/1,580吨 |
全长 | 100.00米 |
全宽 | 9.35米 |
吃水 | 常备:3.30米/3.40米 |
动力 | ロ号舰本式重油锅炉2座+ 舰本式蒸汽涡轮主机2座2轴 |
最大功率 | 19,000马力 |
最大航速 | 27.8节 |
续航距离 | 3,500浬(18节) |
燃料 | 重油:370吨 |
乘员 | 211名 |
装备 | |
计划时:[2] | 1座联装八九式127毫米高射炮,同单装1座 4座三联装九六式25毫米高射机炮,同单装8座[3] 1座61厘米4联装九三式鱼雷发射管(无预备鱼雷) 二式深弹36枚 |
椿新造时: (1944年) |
1座联装12.7厘米高射炮,同单装1座 4座三联装25毫米高射机炮,同单装12座 1座61厘米4联装鱼雷发射管(无预备鱼雷) 二式深弹36枚 |
从橘号以后,本级舰又有被区分成橘型/改松型/松型改/改丁型/丁型改等,[5]但是在帝国海军的舰艇类型等级标中只有松型、橘型两种类别,如果是舰型表中则全部列为松型驱逐舰。
日本帝国海军在大正天皇时代尚有二等驱逐舰这个类别的军舰,但是在华盛顿海军条约规范驱逐舰吨位,由用兵想定需要大量可远航驱逐舰构成水雷战队,二等驱逐舰这个级距的军舰就逐渐消失,帝国海军在1941年开战前,驱逐舰队几乎全部都已经是吨位较大且火力顶尖的舰队型驱逐舰构成。
1942年(昭和17年)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中因岛上战场陷入胶着,加上制空权不在日军手上,逼使日军大规模运用高速驱逐舰利用夜色掩护执行运补任务,这个称之为东京快车的任务主要使用原本作为舰队决战的一线战力:舰队型驱逐舰。但在运补任务每每有作战损失,同吨位级别的舰队型驱逐舰,包括“夕云型”、“秋月型”建造速度不足以弥补耗损,尤其在美军逐渐掌握南太平洋制空权后,驱逐舰执行任务的安全性日趋堪虑;且帝国海军在开战初期几波交火后,始察觉除秋月级外的现役驱逐舰损管设计上有着无可挽回的缺陷,就是锅炉室、轮机室舱间配置不良。日军当时除1941年才动工的秋月级驱逐舰外,在1930年代完成设计的阳炎级、夕云级等主力现役驱逐舰种均采轮机单一舱间配置;就是锅炉室放置了所有锅炉、轮机室放置所有引擎,只要当中任何一个船段战损进水,整艘船动力系统就通通报销。
日本海军在1942年底决定设计一款构造较简单,改进防御配置缺陷;主要用于舰队船队补给、护航,以防空与反潜为设计重点的驱逐舰,也就是松级。1942年12月7日成案时,舰政本部以特型驱逐舰(夕云级・朝潮级・白露级)为基础设计了A-C案;12月19日时,以“睦月级”・“鸿级”为基础勾勒D-F案;12月27日,汇整了各单位收敛构想推出G-I案。松级的基础设计从1943年2月在海军舰政本部内以“基本计划番号‘F55’假称第5481号型舰”的项目开始在绘图板上绘制。
A-C案的构想与快速造舰构想抵触,因此很快地就被撤除;D-F案除了确定以睦月级舰体为基础设计架构外,也再度否决了过于复杂的技术项目,像量产技术较为复杂的秋月级用蒸气涡轮主机及8厘米高射炮;在G案之后则是确立了主机型号,虽然秋月级的锅炉输出足够,但是单轴推进生存性堪虑,最终以鸿级鱼雷舰的整套主机设计配套、H案原本是定案稿,但是在流体力学测试时判断延长舰艉段1米、减少舰宽对减少阻力较为有利;这个设计后来称为I案,但是最终还是以H案微修采纳部分I案舰体细节设计作为新驱逐舰草稿。
计划项目 | 水线长 | 最大船宽 | 基准排水量 | 航速 | 动力输出 | 涡轮主机设计 | 锅炉数量 | 推进轴 | 续航力 | 燃料 | 主炮 | 机枪 | 鱼雷 | 深水炸弹 | 需求建造工时 |
---|---|---|---|---|---|---|---|---|---|---|---|---|---|---|---|
A | 109米 | 10米 | 1,620吨 | 29.5节 | 26,000 | 秋月级涡轮 | 2 | 单轴 | 18节/6,000海里 | 610吨 | 2座双连装127毫米高射炮 | 5座3连装25毫米高射机炮 | 6连装610毫米鱼雷管1座 | 36 | 12个月 |
B | 110米 | 10.2米 | 1,720吨 | 31节 | 37,500 | V7型涡轮 | 588吨 | 6座3连装25毫米高射机炮 | 4连装610毫米鱼雷管2座 | ||||||
C | 1,820t | 32kt | 35,000 | 新型涡轮 | 3 | 双轴 | 634吨 | 13个月 | |||||||
D | 100米 | 9.8米 | 1,480吨 | 30节 | 26,000 | 秋月级涡轮 | 2 | 单轴 | 18节/3,000海里 | 285吨 | 5座三连装25毫米高射机炮 | 4连装610毫米鱼雷管1座 | 11个月 | ||
E | 92米 | 9.1米 | 1,085吨 | 28.3节 | 19,000 | 鸿级主机 | 双轴 | 335吨 | 2座双连装8厘米高射炮 | 4座三连装25毫米高射机炮 | 10个月 | ||||
F | 95米 | 9.3米 | 1,175吨 | 28节 | 380吨 | 1座双连装127mm高射炮 1座单装127mm高射炮 |
5座三连装25毫米高射机炮 | ||||||||
G | 1,190吨 | 18节/3,000海里[6] | 360吨 | 1座双连装127mm高射炮 | 6座三连装25毫米高射机炮 | ||||||||||
G' | 1,180吨 | 340吨 | |||||||||||||
H | 97米 | 9.4米 | 1,235吨 | 27.8节 | 366吨 | 1座双连装127mm高射炮 1座单装127mm高射炮 |
4座三连装25毫米高射机炮 | ||||||||
I | 98米 | 9.35米 | 1,260吨 | 360吨 | 三连装533毫米鱼雷管一座 | 8个月 |
松型驱逐舰的命名均来自原本用于二等驱逐舰(排水量1000吨以下)的树木名,所以又被戏称作“杂木林”[7]。但是就服役过该级军舰的军官回忆,松级的航海设备较战争爆发前完工的舰队型驱逐舰更新且更完整。
虽然吨位与定位上松级和美国护航驱逐舰近似,但日本研究者认为松级并不是护航驱逐舰[8]。一来,日本在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驱逐舰总吨位前,即因预算受限之故在舰队编成中同时有一等驱逐舰与二等驱逐舰的编制,藉以满足数量层面要求[9][10]。一等驱逐舰与二等驱逐舰的差别在于二等驱逐舰性能可靠、但战力一般;而一等驱逐舰会因要求战力而使用较前锐的技术。只是在过去舰队决战战略导向为主的日本海军[11],为了决战需求而将造舰重点放在高阶驱逐舰的整备。所以在日本海军的思考中,松级只是重拾二等驱逐舰的角色。
二来,日军尚有更低阶版的简装军舰,称为海防舰;该舰艇的地位较松级更类似于护航驱逐舰。
为满足日军对量的需求,松级大幅简化设计优化部分,以缩减工期为主要设计导向,同时也接受削减对舰火力、以强化防空、反潜性能任务为导向的武装配置思路;过往日本军舰为了追求性能优势,会整合诸多曲线构造去符合流体力学降低船体阻力,但在松级上几乎放弃,因此在同等动力输出时松级的极速会劣于前级舰;除此之外,为了降低阻力特型驱逐舰会刻意控制吃水深度,松级则没有这个顾虑,以操舰灵活性为优先设计。
松级舰体材质上不使用韧度较高的杜科尔低锰合金结构钢(Ducol steel、デュコール钢,日本介绍简称DS钢),而决定使用替代材质;上船壳结构运用高张力钢板(HT钢)、水面下的双重船底部分则换用普通钢板。为了符合设计安全系数,运用较简易的材质会增加船体结构重量,但考虑钢料取得来源较为简易、加工技术较容易让其它非军舰造船厂快速上手,后采取较容易量产的方式造舰[12]。造舰工艺也大量运用过改良的焊接工法,减少造舰时间;不过松级的龙骨、肋骨之主要结构件仍然是以传统铆接工序施工,只有在外壳等部分使用焊接工艺技术。
松级动力来源考虑过三种方案:
因设计方案动力有其落差,所以松级的航速设计落于28-32节,续航力则是3,500-6,000海里不等;评估制造复杂度与抗战损观点[13],松级运用技术已经成熟的鸿级鱼雷舰主机,到橘级量产时为了加快生产速度取消了中压涡轮、巡航涡轮,[1]但松级的减速机与鸿级不同,因此在螺旋桨最大每分钟转速从520转降低为400转。[14]松级也采纳最新的舰体设计概念,让锅炉、动力室间隔的单元布局[15]。
本型的动力配置也与传统的日本舰艇,更着重受创后生存性。[16]一般情况下,日本海军舰船的标准动力配置从舰艏顺序看是“锅炉-主机-减速机”。然而本型在国产舰中首次采用“单元间隔设计”。将动力室分开前后两座,前室为右舷用“锅炉+主机+减速机”,后室为左舷用“锅炉+主机+减速机”交替摆放,因此在外观有前后分开两座细长的烟囱。相较于限制动力区的前后长度以缩短船体,但出现单点故障导致完全无法航行的传统设计而言,这种新的设计方案提高了建造难度,但单舷动力即使遭到破坏依旧可以靠另一边的动力保持航行,提高整舰的生存性[12](“竹”号曾有机械室中弹后依靠另一边舷的动力保持航行的教训)。当时这种动力设置方法已在法国、美国的驱逐舰至战列舰中广泛采用,成为法、美海军舰船生存能力高的一大要因。[17]。
在特型驱逐舰上,日军主要使用的是射程长、初速快的三年式12.7厘米舰炮,但是该型炮是以对水面目标为导向设计,射速及火控装置都尚未整合对空功能;因应防空要求,松级换用1930年代以来普及的八九式127毫米高射炮,虽然炮身短,射程不如三年式,但射速更快,且有专用之高射装置实施对空射击,也由于八九式可以担负对空与对水面,虽然损失的射程但增加了作战弹性,作战军官多半是满意这种调整。[18][19]本级配备一座双连装、一座单装炮,单装炮为配备防盾的改良型。[12]
也因为防空任务需求增加,松级舰在设计阶段便被要求配备九六式25毫米高射机炮12门以上,[16]松级设计时是4座三联装机炮,[3]随后在烟囱后方与探照灯台座又增加单装机炮枪座,[14]实际服役时光单装机炮就会装到12挺以上。[4]这些改变的设计在后续量产的松级舰上也有续装。[20]
松级的原始目的便非对舰作战考量,原始设计是希望比照现役舰,最后只是聊配一格搭载现役鱼雷装备。[21][22][23]
原始设计松级搭载九三式水听器与九三式声纳,[12]但量产时配备帝国海军当时最先进的四式水下听音器/三式声纳。[24][5]水下听音器装设在舰艏舰底,占约3米长的空间,[1]由于日本战争末期电子零件或是机械零件都有品质劣化等问题,无论是声纳还是听音机实际操作评价都不好。[25]
舰桥上方原始设计设有22号雷达一座,前桅杆还装有E-27电侦装置(逆探),[1]在9号舰后在舰体中后段桅杆增装13号雷达。[14]
一般驱逐舰为了通联等勤务需求会配发自带动力的小艇(内火艇)或无动力的独桅纵帆船,松级为了配合两栖登陆、运补任务等滩岸勤务之需,因此船上配备2艘日军称为小发动艇的机械化登陆艇。一部分在南太平洋长期奔波的阳炎级驱逐舰则采用应急改造,让船上可搭载13米级的大发动艇。
从暂定名第5491号舰(八重樱)开始将基本计划号改为F55B(之前为F55),进行了如下几点简化[12]:
经过以上简化设计,日本当时得以在5个月内建造完成(如“榧”、“楢”)。其中累积的经验后来沿用至海防舰,确立了现代造船技术,支持日本发展。
1945年(昭和20年)4月时,海军行动方针改为特攻作战。接受命令后5月20日,本型所属的第三十一战队将松型驱逐舰与同属秋月型驱逐舰,轻巡洋舰北上、波风编为“海上挺身部队”。松型驱逐舰于尾部搭载一艘自杀式人操鱼雷回天,试图在同盟国军队接近日本本土登陆时的夜战中,对登陆部队实施特攻。
所属于第四一驱逐队的“竹”、“槙”、“桐”、“榧”、“茑”、“椎”与所属于第五二驱逐队的“杉”、“㭴”、“枫”、“榆”、“梨”、“萩”各舰从6月起于吴海军工厂进行改装[28]。目前已没有正确的施工记录,无法知晓哪艘在何时进行改装。从战后照片看当时约有10艘舰进行了改装。其中“梨”号在1954年(昭和29年)进行打捞,照片中可以看到搭载回天用的架子。在舰艇引渡记录里“椎”,“榧”均有搭载回天的书面记录[29]。在缺乏重油燃料压力下进行了少数几次训练;7月后更是为了温存战力将“竹”、“榧”、“槙”、“桐”、“茑”隐藏在山口县屋代岛。一个月后在和其他舰同样未投入实战的情况下迎来终战。
1944年(昭和19年)4月28日,首舰“松”号竣工,随后松型驱逐舰相继完工。完成训练后开始投入运输行动。8月8日“松”号沉没。在10月莱特湾海战中“桑”号、“槙”号、“桐”号、“杉”号4艘编入小泽治三郎中将指挥航母护航部队。25日空袭时“槙”号中弹轻度受损,“桑”号因近失弹受损。“桐”号与“杉”号在前一天落伍,因燃料不足先行后退至台湾,途中“桐”号因近失弹受损。
日军在莱特湾海战失败后,仍不断向莱特岛输送增援部队,这个运输行动称为多号作战,松型驱逐舰“竹”号参加其中第5次作战。于11月24日同3艘运输船从马尼拉出港,途中受到空袭导致2艘运输船沉没,留下1艘与“竹”号受损不得不掉头返回马尼拉。
“桑”号、“竹”号参加第7次运输作战。两舰护航运输船3艘于11月30日从马尼拉出港。安全抵达莱特岛奥尔墨克湾,正实施登陆作业时“桑”号与“竹”号与3艘美国驱逐舰展开战斗。战斗中“桑”号被击沉,“竹”号使用鱼雷把美国艾伦·萨姆纳级驱逐舰“库珀”号送进海底。此役中丁型驱逐舰动力配置设计挽救了动力受损的“竹”号。
“梅”号、“桃”号、“杉”号参加第8次运输作战。三舰携2艘驱潜艇护航船队于12月5日从马尼拉出港。7日,在莱特东北部以西的圣伊西德罗登陆时受空袭,“梅”号、“杉”号不同程度受损。之后12月14日“桃”号在马尼拉湾受空袭,15日撤退至台湾途中被美国潜艇击沉。
“桐”号同2艘驱逐舰、2艘驱潜艇参加第9次运输作战。5舰12月9日护航船队从马尼拉出港,途中受空袭其中2艘运输船中弹无法航行。部队指挥泽村成二大佐将部队兵分两路,“桐”号与“夕月”号护航2艘运输船向奥尔墨克湾,登陆中和来袭美国驱逐舰交战。返回途中“桐”号受空袭近失弹损伤,“夕月”号则严重受损无法航行,由“桐”号舰炮处分。 之后日军计划的第10次作战因美军攻占民都洛岛而取消。
12月9日“槙”号护航隼鹰号航空母舰时中雷受损。12月15日美军于民都洛岛南侧圣荷西附近登陆。日军为阻止登陆立刻令舰队出击,行动代号礼号作战,舰队由足柄号重巡洋舰、大淀号轻巡洋舰等组成,其中有3艘松型驱逐舰,“榧”号、“杉”号、“㭴”号。舰队于12月24日从金兰湾出发,虽在途中损失“清霜”,而作战行动成功。
1945年1月4日“桧”号与“枞”号从圣雅克护航“生田川丸”进入马尼拉,第二天2舰在马尼拉湾受空袭,造成“枞”号沉没,“桧”号无法航行;“桧”号在紧急修理后返回马尼拉港,7日再度出港遭遇4艘美国驱逐舰,在交战中被击沉。1月31日“汐风”号、“梅”号、“枫”号前往菲律宾救援船员,途中在台湾南方海域受空袭,3舰均受损。因“梅”号无法航行而由“汐风”号舰炮处分,剩余2艘返回高雄。
4月“榧”号与“槙”号同“花月”号一起跟随“大和”号出动前往冲绳。 在此以后,松型驱逐舰再无机会出击,在本土周边海域行动中因水雷、空袭等接连被害。5月25日,“樱”号在下关湾触雷,7月11日在纪淡海峡附近再次触雷,沉没。6月5日,“椎”号在丰后水道触雷。6月26日“榎”号在小浜灯台附近触雷坐沉。6月30日“楢”号在下关湾触雷。
6月22日在濑户内海空袭中,“榆”号中度受损。7月14日“橘”号在函馆港内被空袭炸沉。“柳”号在津轻海峡轰炸严重受损。24日“桦”号、“萩”号、“椿”号在濑户内海空袭中受损。28日“梨”号中弹沉没。
战争结束时本型有18艘仍在可以航行状态,于是被征用用于战后复员运输,后来作为赔偿引渡至其他国家。中国、苏联等国家将接收后的军舰编入自国海军。此外一部分未建成舰被用于防波堤。
橘型中沉没的一艘“梨”号在战后打捞起来,作为海上自卫队护卫舰“若叶”就役。是战后日本海军中唯一一艘驱逐舰。改名的原因是汉字“梨”对应的假名“なし”易被误解为“無し”(无、没有的意思)。
括号内为造船厂。舞鹤=舞鹤海军工厂、横须贺=横须贺海军工厂、藤永田=藤永田造船所、川崎神户=川崎重工业神户工厂(舰船工厂)。
1943年末曾计划以丁型为基础建造一等运输舰。在设计阶段流用了船体前半部分[3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