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科哺乳動物的通用名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兔,又称兔子,在汉语中一般为哺乳类兔形目兔科(学名:Leporidae)物种的总称,体型通常较小,各下级类群全球广布,对多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及人类文化都有着一定影响。全世界分布最广的兔包括欧亚大陆的穴兔属和美洲的棉尾兔属,其中,穴兔属的穴兔的人类驯化史较长,数百个作为作家畜或宠物的驯化品种均由其培育而来。
![]() |
野生的兔通常独居或群居于洞穴或巢穴中,大多情况下为草食性,只有在极少数特殊状况或环境下之下会通过肉食补充蛋白质[1]。兔作为许多生态系统中顶级掠食者的猎物,其生理特性许多都是为规避其天敌而特化的,例如其视野较广,多为夜间活动,常对其所处的环境高度警觉,即使在睡眠状态下也常保持着眼睛睁开。其耳部血管密度较高,较大的表面积既利于探测天敌,也对体温调节有着重要作用。兔的后腿骨比前腿长,这样的结构使他们能够以高速跳跃逃离捕食者,或是在被捕捉时踢蹬自卫。此外,兔出血症和兔传染性黏液瘤等传染病也是其一大威胁。
兔的繁殖速度快,孕期较短,每窝有4-12只幼崽,无特定繁殖季。虽然胚胎的死亡率较高,但在一些低级生态位较空缺的草原生态系统(例如澳大利亚)中能够通过快速繁殖构成物种入侵,造成生态系统的超负荷和破坏。
兔最早在瑞典博物学者卡尔·林奈1758年版的《自然系统》中被归入啮齿目[3],但当时的啮齿目成员混杂,除各种鼠类之外还包括犀牛等动物。19世纪,啮齿目逐渐被细分为多个亚目。1912年,供职于美国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古哺乳动物学者詹姆斯·吉德利将兔独立为兔形目,分类阶元上与啮齿目并列[4][5]。
啮齿目与兔形目在形态结构及功能上有着诸多的差异。例如,兔形目的上颌门齿前后两排,共4枚,属于“双门齿”且为单层釉质;而啮齿目的上颌门齿仅一排,只有2枚,属于“单门齿”且为双层釉质。兔形目的齿隙缺牙少;而啮齿目的齿隙缺牙多。兔形目的颊齿(前臼齿和臼齿)为棱柱状的脊形齿,为典型的草食性动物齿冠;而啮齿目的颊齿为尖丘形齿,利于挤压研磨食物,是典型的杂食性动物齿冠。兔形目的门齿孔与后边的腭孔常合并为一个大孔;而啮齿目只有门齿孔,无腭孔。兔形目的咬肌弱;而啮齿目的咬肌强。兔形目的胫骨与腓骨愈合成一块骨骼;而啮齿目的胫骨与腓骨未愈合。兔形目的前肢不能摄取食物,有撞击功能,可以自卫或进攻;而啮齿目的前肢能摄取食物,无撞击功能[6]。
兔子肉可食用,且在世界范围内,兔肉是非常常见的肉类食品。兔子也是仅次于鸡、鸭和猪,最常被屠宰取肉的动物。仅2013年一年,全球就有超过11亿7千万只兔子被屠宰。[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