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古生代的一个纪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二叠纪(英语:Permian,符号P)是显生宙古生代的第六个纪,也是古生代最后一个地质时代。二叠纪上承石炭纪、下启中生代的三叠纪,始于2.99亿年前的石炭纪雨林崩溃事件,终于2.51亿年前因西伯利亚暗色岩超级火山喷发引起的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定义二叠纪的岩层是比较分明的,但开始、结束的精确年代却有争议,其不精确度可达数百万年。以往二叠纪分为早二叠纪和晚二叠纪两世,而目前学术界则对二叠纪使用三分法,分别是乌拉尔世、瓜德鲁普世和乐平世。
二叠纪 298.9–251.902百万年前 | |
晚二叠世:2.6亿年前的地球 | |
全时期平均大气O 2含量 |
约23 Vol %[1] (为现代的115% ) |
全时期平均大气CO 2含量 |
约900 ppm[2] (为前工业时期3倍) |
全时期平均地表温度 | 约16℃[3] (高于现代2℃) |
海平面(高于现代) | 在二叠纪早期相对稳定于是60米(200英尺),在中期下降,末期稳定于−20米(−66英尺)[4] |
二叠纪的英文名称“Permian”是由英国地质学家莫企逊(1792~1871)于1841年提出[5],取名源自俄罗斯中世纪时期位于上卡马高地的彼尔姆公国(现彼尔姆边疆区)。中文译名“二叠纪”的来源一说是在德国的同年代地层的上层是镁质灰岩,下层是红色砂岩之故[6];一说是源自法裔美籍地质学家儒勒·马可(1824~1898)在1853至1867年间针对北美密西西比河和科罗拉多河之间一大片地区的二叠纪地层而提出的术语用词“Dyassic”,但这个提议在1871年被莫企逊驳斥[7]。
早期的植物以真蕨、种子蕨为主。晚期有较大变化,鳞木类、芦木类、柯达树等趋于衰微、灭绝,代之以较耐寒耐旱的种子蕨和裸子植物,尤其是松柏类大为增加。苏铁类和银杏类的早期种类在这时期出现。植物已经出现了地理区系的分化[8]。
另外在彼尔姆-昆古尔地区化石群发现了一类全新的植物化石,在二叠纪结束时灭绝,该化石种类具有类似花朵型态和种子带翅的特征,但幼苗形态更类似于针叶树[9]。
软骨鱼类继续繁盛;腕足类继续繁盛,长身贝类占优势;䗴类、海百合和软体动物也是重要部分,菊石类有明显分异;四射珊瑚和横板珊瑚繁盛;苔藓虫逐渐衰退;三叶虫趋于灭绝。
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是有史以来最大的灭绝事件,其导致当中96%的海洋生物消失,其详细原因目前尚不明确,推测可能是因为西伯利亚火山喷发,导致海洋中的pH.值改变。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