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印度教及佛教中的生命形式之一,被認為無法進食、較人更為痛苦而需要被拯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饿鬼(梵语:प्रेत,Preta;巴利语:Peta),又称祖父鬼(梵语:Pitṛ,英语:Pitrs),义为父辈、父系,和英文father同词源)或鬼,音译薜荔多、闭戾多、卑帝黎等,本自于印度固有的死后信仰[1][2][3],而又为佛教所加以条理简别,成为类似于魑魅魍魉的鬼神精怪[4][5][6],常为天人(Deva,提婆)所驱使[7]。根据印度传说,世界最初的鬼王,名闭多,是父或祖父(老祖宗),所以闭戾多是父或祖父所有的意思。后来的鬼王,名为阎魔罗王(Yamaraja,或译琰魔、阎魔、阎罗,简称阎王)[8][9]。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4年1月10日) |
鬼──薜荔多分二类:一、住在阎魔罗王世界并由其治理的;二、散在人间的,多数待在树林中,所以称树林为“鬼村”[10][8]。后者生活在人类周围,但大部分人无法见到。绝大多数的鬼生活饥馑贫乏,无人(或无法接受)施食,贪婪多欲,永远无法满足,所以笼统称之为饿鬼。此般饿鬼所居的世界称为饿鬼道(或称之为鬼神道、鬼道),是六道轮回中的恶趣,代表着三不善根中的贪欲[11]。
虽然往往翻译为“饿鬼”,但其实鬼道众生不一定饥饿,其中也有富裕奢华甚至有大神通者,其福报与法力甚至超过天人,如鸠槃荼(厌魅鬼)、夜叉(勇健鬼)、罗刹(速疾鬼),被佛教认为是具有大能力的鬼王[12]。
佛教传入汉土以前,汉文“饿鬼”只是指因饿而死的鬼魅,而不具有佛教那种生前造不善业而成为饿鬼的伦理性质[13]。出土《日书》中载有若鬼拿着“匴”(竹器)进入屋内,说“给我食物”,那么就是遇上“饿鬼”。[14][13]又明清时期的鬼魂观念,可见袁枚《续子不语》。在〈锅上有守饭童子〉记载扶鸾生问得一鬼,死于江中急流险滩。由于未作大恶,故不被拘留在冥府,但因枉死也不令托生,就在人间游荡。鬼说人死之后变成了鬼,了无乐趣,为寒冷所苦,要吸人之生气(阳气),但又不能近于人,畏罡气所以怕大风,又受饥饿所苦,要以饭气解饥。
关于鬼(薜荔多),佛教经论大致依照所得饮食的丰厚程度而分类。如《顺正理论》说鬼(薜荔多)可分成三大类:无财、少财、与多财。[15][12]
《大智度论》卷30分为二种:弊鬼、饿鬼。弊鬼如天受乐,为饿鬼之主,饿鬼则不得饮食。又说有饿鬼口中出火,不得饮食(炬口鬼),又有种种饿鬼,以种种不净之物、残余之物、祭祀之物为饮食。《顺正理论》解释大势鬼为夜叉、罗刹、鸠槃荼等,所受富乐,与诸天人同,即是《大智度论》所说之弊鬼。《大智度论》卷27又分三种:饿鬼、食不净鬼、神鬼。《正法念处经·饿鬼品》列出了36种饿鬼,则是以种种饮食或居住之处等,当作这些鬼的名号[16]。
根据《俱舍论》的说法,投生鬼道,唯有胎生及化生两种[17]。《顺正理论》又说无威德诸鬼,只会出现在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而有威德诸鬼(即大势鬼),在天上也有[12]。
印度民间广受祭祀的地方神祇(如摩尼跋达罗等夜叉神、旃稚迦神、伊吒地婆神之类),佛教视为鬼趣中有威德的鬼王,也有视作天趣者[18][19]。印度神话的阿修罗,在佛教中,也有视为是鬼趣所摄,或说是天趣,或别立阿修罗趣的不同说法[20]。
此八类鬼神当中,诸龙(那伽)是傍生趣[22],毘舍阇是鬼趣[5],或说是傍生[22],乾闼婆是鬼趣,或说是阿修罗趣[6],其余鬼神属于鬼趣。有说法认为,有些夜叉是天趣[23][18]。
释迦佛的侍者阿难尊者在林间禅定时,忽见一位饿鬼鬼王,自称“面燃”,说阿难三天之后将堕落饿鬼道。想避免就要布施饿鬼,供养三宝。阿难于是请佛陀指示,佛祖授以《陀罗尼施食法》,后阿难依法,设“面燃大士”的牌位,设斋供僧来祈福,因此获得解脱。
“面燃”究竟为何邂逅阿难,佛教说法有数个:一是祂是观音大士的化身,故称“大士爷”。二是祂原为诸鬼的首领,因受观音大士教化而皈依其门下,从此亦被称作“大士爷”,成为护持盂兰节普渡事项的护法神。
传说释迦牟尼佛住世时,饿鬼“鬼子母”神通很大,她为了养活许多子女,专杀害人间的婴孩为生。于是,释迦佛施展法力,把她的鬼子女藏在佛的食钵中。鬼子母无法找到孩子,只好向佛求救。佛向她说教,要求她不要杀世间婴孩为食,并且愿意在自己的僧众用餐之前,先布施食品给她们饿鬼。“鬼子母神”悔悟,从此护持佛门,成为佛教的重要护法神之一,还专门保护幼童。
由此典故可知,饿鬼道中的饥饿众生,不单自己难得饮食,而且每胎便有几百个小孩出生,令生活更见困苦。
佛教的饿鬼和通常所说的“鬼”,在概念上有所差别[24]。“鬼”通常是指“死后看不见的灵体”,即幽灵、鬼魂,以人死后丧失肉体,只剩下精神性的灵魂存在。佛教传入后,东亚地区受其影响而有转世投胎和阎王审判之说,但鬼仍然是指投胎前的状态,如《续子不语·锅上有守饭童子》中,扶鸾生问到了某个枉死之鬼,其死后受阎王审判,查无大恶,所以不拘禁在地府,但又不令托生,亦无人拘管,而成为在人间游荡的鬼。
佛教的饿鬼则是六道(或说五道)众生之一,拥有物质性的身躯,是前世死后而投胎者。在佛教中,死后投生不会经过阎王审判,而是随过去所造善恶业就受报投生,投生至地狱者才会接受阎王的教诫和治罪[25]。古印度社会的通俗信仰才是以“阎王”(阎摩)作为所有人死后的审判者。在佛教中,和鬼较为接近的概念是中阴身,是有情众生往生前的暂时状态(不过,鬼和中阴仍有不同之处,而对于中阴的性质为何在佛教中也有多种说法,另外不是每个派别的佛教都主张死后有“中有”的过渡阶段)。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