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釋迦牟尼佛堂兄,阿難親兄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提婆达多(梵语、巴利语:देवदत्त,Devadatta)[1],一译提婆达兜、地婆达兜、谛婆达兜、调婆达兜,法显略译作调达[2];Deva即提婆,意为天神;Datta意为授予、赐予,故义译为天授, 提婆达多是亲人向上天祈祷才生下的,所以取名为“提婆达多”,[3]为阿难的兄长,释迦牟尼佛的堂兄弟。提婆达多曾经加入释迦佛的僧团,但是后来因为意见不合与权力斗争,另外成立教派。提婆达多死后,其教派并没有因为他死亡而解散,东晋法显、唐代玄奘游历天竺时,还曾看过此派活动。法显、玄奘记载提婆达多派只供奉过去三佛,独不奉释迦文佛(释迦牟尼)。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8年8月20日) |
提婆达多在原始佛教中犯下五逆重罪,破和合僧,背叛佛教,设计谋害释迦佛,是极为负面的人物。《增壹阿含经》[4]记载提婆达多在地狱中“身体苦痛如斯”。大乘佛教的《妙法莲华经》中,则纪录提婆达多亦被释迦佛授记,将来成佛。有些佛教典籍说,其实提婆达多是来示现作反派角色,让众生体悟作五逆罪者会堕落地狱。在《大方便佛报恩经》中说过去诸佛皆有提婆达多,而提婆达多在阿鼻地狱中“如比丘入三禅乐”。
提婆达多出身刹帝利释迦族,祖父为师子颊王,师子颊王有净饭王、白饭王、斛饭王、甘露饭王四子。提婆达多之父为甘露饭王[6],但不同经典则有异说。
释迦牟尼成佛后,返回故国迦毗罗卫城,向宗室说法,净饭王鼓励臣民出家追随佛陀,有释迦族五百人出家,其中有拔提王、阿难、阿那律陀、优婆离,以及提婆达多等人。
《十诵律》中记载提婆达多:“出家做比丘,十二年中善心修行:读经、诵经、问疑、受法、坐禅。尔时佛所说法,悉皆受持。”[11]《出曜经》中则言其:“十二年中,坐禅入定,心不移易,诵佛经六万”[12]。由此可见其广学博文,精进难得。《西域记》一书记有“大石室,提婆达多于此入定”。他弘化王舍城时,受到摩竭陀国王子阿阇世的尊敬,“阿阇世日日将从五百乘车,朝暮问讯提婆达多,并供养五百釜饮食”[10]。等到佛陀沿恒河回到王舍城,不久就爆发提婆达多“破僧”事件。
提婆达多以其聪明、口才、博学、禅定、苦行,在摩揭陀国弘法时,以种种神通,深受王子阿阇世的礼敬,在王舍城一带受到僧俗二众崇仰,自认与佛陀同“姓瞿昙生释家”。因而提婆达多乃以佛陀“为诸四众,教授劳倦 ”为由,向佛“索众”。要求“令僧属我,我当将导”,佛陀则以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都未交托统摄教授众僧之责,何况提婆达多如此的“啖唾痴人 ”。遂令提婆达多心生嫌恨,而提婆达多所理解教义,也与舍利弗、目犍连不同。提婆达多弟子瞿迦梨、迦留卢提舍等则时常谤毁佛陀两大胁侍 。
阿阇世篡夺父王频婆娑罗之位后,提婆达多更受王家利养恭敬,地位声势益加尊隆。因名闻利养之故,刻意于苦行更加精严,而我慢愈炽,更加企求统摄僧众的权力 。
释迦牟尼佛规定:“从我出家之弟子,不分种姓,一律平等。”然而佛为释迦族太子,部分释迦族的比丘则不免自觉优越,以为佛灭后,当由释迦族比丘统摄僧团。提婆达多四伴党三闻达多、骞荼达婆、瞿迦梨、迦留卢提舍等皆出身释迦族[13];而拥护堤婆达多的“六群比丘”也都以出身释迦族[14],或与佛陀关系密切,而自觉优越,不愿接受十方比丘摄化教诫。而这种心态显与佛法不合。
提婆达多宣扬五项苦行规定,这五项规定不被释迦牟尼佛所接受,后世称为提婆达多五法、天授五法或调达五事。
关于这五项规定的内容,各经典的说法有些许不同。
共通的点为
佛教律藏(按《十诵律》之说)称提婆达多以此五法行筹表决,有四伴党及五百初学比丘依循他,于伽耶山住下,另立僧伽,又推行不符合佛陀教法律制的各种非法非律,于“界内别行僧事”,于是破僧[16]。根据说一切有部律藏的说法,由于舍利弗、目犍连的开导,最后只余瞿迦梨等四伴党留下,提婆达多则因五逆重罪堕入地狱。
印顺法师认为提婆达多的破僧,衍生了释迦族比丘与十方比丘不和,一直延续到七百结集的时代,是后来佛教分化的一大因素[17]。
依南传、北传佛典记载,提婆达多索众不成,舍利弗、目犍连带领五百比丘返回佛所。提婆达多后心怀嫌恨,誓报此怨,怂恿阿阇世王子禁锢其父,自立为王。遂有刺客杀佛、推石压佛、狂象害佛、爪毒伤佛、抛车击佛等害佛恶行。并因阿阇世王日渐疏远,斥责、殴打莲华色比丘尼致死。而往昔宿世与佛结怨,誓言生生世世为佛伴友,坏佛乱佛,有争女、渔师儿、共命鸟、金色鹿等本生因缘。
提婆达多失手杀害莲华色比丘尼后,心中甚忧,以手支颊,退在一边,愁思而坐[18]。此情此景被六师外道之一的富兰那·迦叶看到,并加以诱导,告诉提婆达多无善恶业报[19],到此提婆达多一切的善根皆断绝。
《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记载,提婆达多身陷地狱,佛为阿难说提婆达多未来生处,因提婆达多命终之时,受地火所烧,生忏悔心,“经历一贤劫,当生四天王上,复辗转生三十三天、焰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六十劫中,不复堕三恶道,往来天人中,最后受身,剃除须发,著三法衣”,后成“辟支佛”。名曰南无。
《根本说一切有部破僧事》则记载:提婆达多造三无间业,遭受无间地狱火燃炙,痛苦不堪。阿难见其受苦,心生悲愍,要提婆达多以至诚皈依世尊。提婆达多深心慇重,口自唱言:“今日我身乃至彻骨,于薄伽畔,至心归伏。”随后即堕无间地狱中。世尊告诸比丘:“提婆达多善根已续,于一大劫生于无隙大地狱中。其罪毕以后,得人身。辗转修习,终得证悟钵剌底迦佛陀,名为具骨。”
《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则记录佛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我念过去劫,为求大法故,虽作世国王,不贪五欲乐。椎钟告四方:谁有大法者,若为我解说,身当为奴仆。”而有阿私仙人为其宣讲妙法华经。而因此阿私仙人即为提婆达多,以其多善知识,成就佛陀“波罗密、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十力、四无所畏、四摄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觉。”
因此佛陀为其授记,预言“提婆达多却后过无量劫,当得成佛,号曰天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天道。时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广为众生说于妙法,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无量众生发缘觉心,恒河沙众生发无上道心,得无生忍至不退转。”
《大方等大集月藏经》本事品第四记载,于过去世第三十一劫毗舍浮如来时,有一婆罗门弗沙耶若精进修行,应誓而千年之中不坐不卧七日七夜限食一揣,感化了其弟八人修行。弗沙耶若就是释迦牟尼佛的过去生。弟八人中,二人但乐离欲化众生,故修六波罗蜜而得无碍智,就是后来的弥勒与维摩诘。余六人以欲心修行,喜好障碍他人,就是后来的罗睺罗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波罗陀阿修罗王、婆稚毗卢遮那阿修罗王、波旬、提婆达多。 在[佛说兴起行经卷下地婆达兜掷石缘经第七]佛陀开示与提婆达多结怨的原因 闻如是。一时佛在阿耨大泉。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皆是阿罗汉。六通神足。唯除一比丘。阿难也。是时佛告舍利弗。往昔过去世。于罗阅只城。有长者名曰须檀。大富多饶。财宝象马七珍。僮仆侍使。产业备足。子名须摩提。其父须檀。奄然命终。须摩提有异母弟。名修耶舍。摩提心念。我当云何设计不与修耶舍分。须摩提复念。唯当杀之。乃得不与耳。须摩提语修耶舍。大弟共诣耆阇崛山上。有所论说去来。修耶舍曰可尔。须摩提。即执弟手上山。既上山已。将至绝高崖头。便推置崖底。以石堆之。便即命绝。佛语舍利弗。汝知尔时长者须檀者不。则今父王真净是也。尔时子须摩提者。则我身是。弟修耶舍者。则今地婆达兜是。佛语舍利弗。我尔时贪财害弟。以是罪故。无数千岁。在地狱中烧煮。为铁山所堆。尔时残缘。今虽得阿惟三佛。故不能免此宿对。我于耆阇崛山。经行为地。婆达兕。举崖石长六丈广三丈。以掷佛头。耆阇崛山神。名金埤罗。以手接石。石边小片。迸堕中佛脚拇指。即破血出。于是世尊。即说宿命偈曰 我往以财故 杀其异母弟 推着高崖下 以石堆其上 以是因缘故 久受地狱苦 于其地狱中 为铁山所堆 由是残余夭 地婆达下石 崖片落伤脚 破我脚拇指 因缘终不朽 亦不着虚空 当护三因缘 莫犯身口意 今我成尊佛 得为三界将 阿耨大泉中 说此先世缘 佛语舍利弗。汝观如来。众恶已尽。诸善普具。诸天龙神。帝王臣民。一切众生。皆欲度之。尚有宿缘。不能得免。况复愚冥未得道者。舍利弗等。当学如是。莫犯身口意。佛说是已。舍利弗及五百罗汉。阿耨大龙王天龙鬼神干沓和阿须伦迦楼罗甄陀罗摩休勒。闻佛所说。欢喜受行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