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欧洲文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英国文化受其自由民主、岛国、大国及宗教等等的因素影响。英国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四地区组成,四地区都有独自的风俗和象征。传统上英国并不属于欧洲,但欧洲文化也很大程度上地影响到了英国,二者综合发展成了西方文化。
英国文学、音乐、电影、艺术、戏剧、媒体、电视、哲学和建筑也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在科技上也很先进。运动也是英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也是很多运动的发源地,包括本国最流行的足球。英国因此也被描述为“文化大国”,[3][4] 伦敦也由此成为了世界文化中心之一。[5][6][7][8]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这场运动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一度是大英帝国,英语也随着其殖民地的拓展而成为了一种世界性语言,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等诸多国家人民的母语也都是英语。这些国家有时统称英语圈。[9][10] 其殖民地的文化反诸其身,对其文化,尤其是饮食产生了重大影响。[11]
英语是英国的官语[注 1],英国人口的95%都以这种语言为母语[14]。
不过各地区还是有自己的语言的,在威尔士,大部分公立学校学生都接受威尔士语教学,1993年威尔士语法案和1998年威尔士政府法案规定在公共部门英语和威尔士语有同等的地位。北爱尔兰则使用爱尔兰和阿尔斯特苏格兰语,2005年苏格兰议会通过了苏格兰盖尔语法案,规定盖尔语为苏格兰官方语言,等同英语,并要求有国家计划以促进盖尔语发展。[注 2]
根据欧洲区域或少数民族语言宪章,英国政府有义务促进传统地方语言的发展。英国官方规定这些语言包括威尔士语(在威尔士)、苏格兰盖尔语和苏格兰语(在苏格兰)、康沃尔语(康沃尔郡)以及北爱尔兰的爱尔兰语,此外还包括英国手语。
英国文学继承了先前的苏格兰及英格兰文学传统,包括一些早期的凯尔特语、盎格鲁-撒克逊文学,最后来又出现了乔叟、莎士比亚和约翰·弥尔顿。18世纪早期的英国文学称为奥古斯都文学。这一时期的诗作都很正式(例如亚历山大·蒲柏),英语小说也开始流行起来,出现了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亨利·菲尔丁的《汤姆·琼斯》以及塞缪尔·理查森的《帕梅拉》。
到18世纪晚期,浪漫主义文学兴起,通俗小说(vernacular literature)开始流行。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复兴了苏格兰语文学,在威尔士,伊奥洛·摩根复兴了传统的群英会(eisteddfod)。
19世纪,英国主要诗人有威廉·布莱克、威廉·华兹华斯、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阿尔弗雷德·丁尼生、约翰·济慈、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珀西·雪莱和拜伦。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黄金时期,代表作家有简·奥斯丁、艾米莉·勃朗特、夏洛特·勃朗特、狄更斯、威廉·萨克雷、乔治·艾略特和托马斯·哈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英国出现了一批战争诗人和作家,例如威尔弗雷德·欧文、西格夫里·萨松、罗伯特·格雷夫斯和鲁伯特·布鲁克,他们以描写自己在战壕中的经历而出名。
一般认为20世纪最受欢迎的英国诗人是鲁德亚德·吉卜林,他也是诺贝尔文学奖最年轻的获奖人。其作品包括《The Jungle Book》、《The Man Who Would Be King》以及《Kim》,而《If—》更是备受国人喜爱。而威廉·欧内斯特·亨利的诗作《Invictus》[20] 则唤起了对维多利亚时代斯多葛哲学的关注。[21]
著名的爱尔兰作家有奥斯卡·王尔德、詹姆斯·乔伊斯、布拉姆·斯托克、乔纳森·斯威夫特、萧伯纳和叶芝。凯尔特复兴引起了人们对爱尔兰文学的关注,而20世纪初的苏格兰文艺复兴带领苏格兰文学走入现代主义。20世纪的英语小说受到移民作家的影响,开始愈来愈多样化。
其他著名英国小说家包括乔治·奥威尔、C·S·刘易斯、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亚瑟·柯南·道尔、H·G·威尔士、D·H·劳伦斯、玛丽·雪莱、路易斯·卡罗尔、托尔金、弗吉尼亚·伍尔夫、伊恩·佛莱明、沃尔特·斯科特、阿加莎·克里斯蒂、J·M·巴里、约瑟夫·康拉德、格雷厄姆·格林、E·M·福斯特、奥尔德斯·赫胥黎、罗尔德·达尔、海伦·菲尔丁、亚瑟·查理斯·克拉克、阿兰·摩尔、安东尼·伯吉斯、伊夫林·沃、威廉·戈尔丁、萨尔曼·拉什迪、道格拉斯·亚当斯、P·G·沃德豪斯、马丁·艾米斯、安东尼·特罗洛普、碧雅翠丝·波特、艾伦·亚历山大·米恩、菲利普·普尔曼、泰瑞·普莱契、亨利·莱特·哈葛德、尼尔·盖曼和J·K·罗琳。20世纪英国其他重要诗人包括鲁德亚德·吉卜林、威斯坦·休·奥登、泰德·休斯、菲利普·拉金、约翰·本杰明和迪兰·托马斯。2003年,BBC举办的“大阅读”活动中,魔戒(托尔金)、傲慢与偏见(珍·奥斯汀)、黑暗元素三部曲(菲力普·普曼)、银河便车指南(道格拉斯·亚当斯)、哈利波特:火杯的考验(J·K·罗琳)荣登前五。[22]
自18世纪以来,英国的戏剧逐渐形成于英格兰和苏格兰。伦敦西区集中了很多英国的主要剧院,[23][24] 西区科文特花园的皇家剧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时期,是英国最古老的剧院。[25]
18世纪,复辟时期戏剧开始落伍,感伤主义戏剧开始流行,而英国本土的悲剧,诸如《伦敦商人》(1731年)则在意大利大获成功。而大众对娱乐项目的关注度也渐渐提高,出现了通俗滑稽戏和混合式戏剧。但到了19世纪早期这些戏剧就渐渐落伍,案头戏开始流行起来。
1847年,一个笔名为“Dramaticus”的评论家道出了英国戏剧界的危险状况:[26] 这时演出正剧只限于特许剧团,而新剧则受到宫务大臣办公室的严格审查。虽然,此时下层社会中情节剧和滑稽剧也渐渐风靡起来了。[27]
19世纪晚期情况发生了变化,爱尔兰人萧伯纳和王尔德的作品令英国焕发生机。1879年,莎士比亚纪念剧院在莎士比亚故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开张,1904年赫伯特·比尔伯姆·特里在创建了皇家戏剧艺术学院。[29] 理查德·多伊利·卡特创立了多伊利·卡特剧团。[30] 吉尔伯特与萨利文的喜歌剧《H.M.S. Pinafore》、《The Pirates of Penzance》和《The Mikado》上演。[31] 1881年,卡特在西区创建了萨沃依剧院,该剧院因为使用了约瑟夫·斯万发明的电灯而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家完全用电力照明的剧院。[32][33]
莉莲·贝丽丝的沙德勒之井剧院培养出了许多天才演员,最终形成了英国国家剧院和英国皇家芭蕾舞团。[34]
从1911年在盖瑞克剧院其戏剧登台以来,诺埃尔·科沃德一生中写下了众多剧作,以及数十部音乐剧,对英国戏剧界贡献良多。[35] 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则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商业剧作家”,其作品一直进入了美国百老汇剧场,他的音乐剧捧红了伊莲·佩姬,使其成为英国音乐剧第一小姐。[28][36] 1963年,皇家国立剧院成立,2006年,苏格兰国家剧院成立。
其他著名现代英国剧作家包括哈罗德·品特、汤姆·斯托帕德、艾伦·艾克伯恩、约翰·奥斯本、迈克尔·弗莱恩和阿诺德·威斯克。[37][38]
英国国歌《天佑吾王》以及《统治吧,不列颠尼亚!》是国家象征,而其组成的四地区也有各自的官方歌曲。最著名的爱国歌是爱德华·埃尔加的《希望与光荣的土地》、休伯特·帕里的《耶路撒冷》。[39] 苏格兰爱国歌则有《苏格兰之花》、《苏格兰勇士》以及《Scots Wha Hae》,威尔士则有《天堂的面包》以及《父亲的土地》,后者也是威尔士国歌。[40] 北爱尔兰的爱国歌有《丹尼男孩》。传统的进行曲《不列颠掷弹兵进行曲》常作为军乐在皇家军队阅兵仪式上演奏。[41] 耶利米·克拉克的《小号志愿军》时常用的婚礼音乐,甚至在皇室婚礼上也会用到。[42]
著名英国作曲家有:亨利·珀塞尔、拉尔夫·沃恩·威廉斯、本杰明·布里顿、古斯塔夫·霍尔斯特、威廉·伯德、托马斯·塔利斯、亨利·伍德、约翰·塔弗纳、阿瑟·萨利文、威廉·沃尔顿、约翰·斯坦福·史密斯、亨利·毕晓普、艾弗·沃韦诺、马尔科姆·阿诺德、迈克尔·蒂皮特和约翰·巴瑞等等。
传统英格兰民谣也有许多流派,诸如船夫号子、吉格、号笛舞曲和舞曲,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位。温金·德·沃德搜集印刷的罗宾汉民歌出现在16世纪,其他类似出版物还有约翰·布雷福德的《舞蹈大师》以及约翰·哈雷《Roxburghe Ballads》。[43] 著名的民谣包括《绿袖子》、《斯卡伯勒集市》、《与好伙伴一起消磨时光》等等。苏格兰风笛则是最为人熟知的苏格兰象征物之一,尤其是高地大风笛。《友谊万岁》则可算得上是最著名的苏格兰民歌了,在整个英语世界中这首歌曲都很流行,常被用来庆祝新年(特别是爱丁堡的苏格兰除夕)。[44]
最早的英语童谣可追溯至16世纪中期。[45] 英国著名童谣有:《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Roses are red》、《Jack and Jill》、《Cock a doodle doo》、《Baa, Baa, Black Sheep》、《The Grand Old Duke of York》、《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Hey Diddle Diddle》、《Three Blind Mice》、《Little Miss Muffet》、《Pat-a-cake》、《Pop Goes the Weasel》、《One, Two, Buckle My Shoe》、《Peter Piper》、《Hickory Dickory Dock》、《Rock-a-bye Baby》、《One for Sorrow》、《This Old Man》、《Simple Simon》、《Old Mother Hubbard》、《Little Bo Peep》、《Sing a Song of Sixpence》、《Mary, Mary, Quite Contrary》、《Old King Cole》和《Humpty Dumpty》。[46]
英语圣诞颂歌最早出现于1426年什罗普郡牧师约翰·奥德雷的作品中,共25首,由祝酒者挨家挨户地演唱。[47] 著名的颂歌有《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O Come All Ye Faithful》、《The First Noel》、《God Rest You Merry, Gentlemen》、《The Holly and the Ivy》、《I Saw Three Ships》、《Deck the Halls》、《In the Bleak Midwinter》、《Joy to the World》、《Once in Royal David's City》、《Hark! The Herald Angels Sing》、《What Child Is This?》、《Good King Wenceslas》、《Here We Come A-Caroling》和《While Shepherds Watched Their Flocks》。圣诞节音乐总是雅俗共鉴,并有相关的比赛。英国单曲排行榜和英国专辑排行榜会每周日在BBC Radio 1播出,艾尔顿·约翰的《Candle in the Wind 1997》创造了英国单曲销售史上的空前记录,而皇后乐队的《精选集》则是最畅销专辑。[48][49]
英国也有许多重要的管弦乐队,例如BBC交响乐团、皇家爱乐乐团、爱乐管弦乐团、伦敦交响乐团以及伦敦爱乐乐团。伦敦算得上是世界古典音乐中心之一,有皇家歌剧院等许多有影响力的音乐剧院。[54]
自有英国以来,英国美术即以肖像画和风景画出名。早期的英国画家包括约书亚·雷诺兹(1723–1792)、乔治·斯坦布斯(1724–1806)以及托马斯·庚斯博罗(1727–1788)。威廉·贺加斯是第一位著名英国版画家。
18世纪和19世纪之交的代表性英国画家有威廉·布莱克(1757–1827)、约翰·康斯特布尔(1776–1837)和J·M·W·透纳(1775–1851)。[56]
自1848年创立以来,前拉斐尔派兄弟会对美术界有着巨大影响,主导著一段时期内的精密、多彩的画风。兄弟会成员有约翰·艾佛雷特·米莱、但丁·加百列·罗塞蒂以及爱德华·伯恩-琼斯。其中的成员威廉·莫里斯发起了工艺美术运动。
20世纪的英国知名艺术家则有卢西恩·弗洛伊德、法兰西斯·培根、大卫·霍克尼、布里奇特·瑞利以及普普艺术家理查德·哈密尔顿、彼得·布莱克。亨利·摩尔则成为英国雕塑界及现代主义艺术的领导人物。[57] 雅各布·爱泼斯坦也是现代雕塑先驱之一。1958年杰拉尔德·霍尔通为核裁军运动设计的标志后来成了一个广为人知的和平象征。[58] 作为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回应,1950年代英格兰出现了所谓的流行艺术。[59] 1990年代则出现了一批英国青年艺术家。
蓝道夫·凯迪克、沃尔特·克莱因、凯特·格林威、约翰·坦尼尔、奥伯利·比亚兹莱、罗杰·哈格里夫斯、亚瑟·拉克姆、约翰·李奇、乔治·克鲁克香克和碧雅翠丝·波特是著名的插画家。1960年代末,英国美术设计员斯托姆·索格森创建了Hipgnosis,他本人则以超现实主义,尤其是为平克·佛洛依德的《月之暗面》所绘的封面而出名。[60] 匿名英国涂鸦艺术家班克斯的作品总富有政治意味,又因长绘制在街头巷尾而为人熟知。[61][62] 而英国的艺术机构则有皇家艺术学院、皇家艺术学会、斯莱德美术学院、皇家学院和泰特不列颠。
英国的很大一部分传说都要追溯到英国成立之前,常见的民俗象征有皮克西(pixie)、巨人(gaint)、精灵(elf)、bogeymen、洞穴巨人(troll)、哥布林(goblin)和矮人(dwarf)。最早的人物形象有铁匠韦兰,[63] 另外一些则要追溯到诺曼入侵时期,例如罗宾汉和诺丁汉郡长等。[64]
中世纪中期的许多传说来自布立吞人,最著名的是亚瑟王传说。[65][66][67] 亚瑟王、埃克斯卡利伯和梅林来自爱尔兰传说,而圆桌骑士则来自泽西诗人韦斯。它们后来被蒙茅斯的杰弗里合并到《不列颠诸王记》中。
尼斯湖水怪是传说居住在苏格兰高地尼斯湖中的一种神秘生物。[68] 拉布列康(Leprechaun)则常出现于威尔士民间传说中,这是一种身着翠绿色衣服,喜欢恶作剧又常常忙于制作靴子的矮人。据说他们有将一罐金子藏在彩虹的一端,如果被人类捉到就会用三个愿望来换取自由。[69] 而《杰克与豌豆》中愚蠢的巨人形象后来流行成风,拇指汤姆也是英语传说中的有名人物。另外也有一些多少有一些真实背景的传说人物存在,例如戈黛娃夫人(Lady Godiva)、觉醒的赫里沃德(Hereward the Wake)以及猎人赫恩(Herne the Hunter)、胥普敦女士(Mother Shipton)。[70] 迪克·特平是著名的侠盗,黑胡子和棉布杰克则是著名英国海盗。格里莫林是皇家空军传说的一部分,可以追溯到1920年代。[71] 19世纪的许多半传说人物出自伦敦,例如理发师陶德和开膛手杰克。而每年11月5日夜,英格兰人会纪念失败的火药阴谋而举办盖伊·福克斯之夜晚会,这是自1606年以来每年例行活动之一。[72] 盖伊·福克斯面具则成了反建制组织的象征。[73]
万圣节前夕(Halloween)在苏格兰和爱尔兰是每年的10月31日夜,[74] 而“Halloween”则被证实出自16世纪,是苏格兰英语“All-Hallows-Even”的缩写,[75]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圣代节前夕起源自盖尔人的夏末节,盖尔人认为在此日我们的世界与冥界相距最近,于是死者将重现人世。[76] 1780年,敦夫里斯诗人约翰·梅因的作品中就出现了万圣节前夕恶作剧。[77]苏格兰吟游诗人罗伯特·彭斯在1785年完成的诗作《Halloween》就也受到了梅因的影响。[77][78] 苏格兰和爱尔兰传统的万圣节前夜时孩童们会穿上万圣节服装挨家挨户地讨要零食或硬币,即不给糖就捣蛋,[79][80] 他们使用芜菁做成的空心灯笼[81] 来举行派对,会上会有咬苹果的等节目。[82] 爱尔兰也会举行篝火晚会并放焰火。[83][84] 现代对圣代节前夜的认识则受一些哥特式小说和恐怖小说影响较大。而19世纪大批的苏格兰及爱尔兰移民将此风俗带到了北美。[85]
自英国1707年联合法案创立英国国教后,英国国教就一直是英国最大的宗教团体,只有在苏格兰并不流行,后者主要信奉苏格兰长老会。[86] 仅次于此的是罗马天主教,此外还有伊斯兰教、印度教、锡克教、犹太教和佛教。同时英国犹太人数已达300,000,使得英国犹太人成为世界第五大犹太人社区。[87] 根据2001年英国人口普查,[88] 75%的英国人认为自己信教。盖洛普民意测验显示只有10%的英国人常去进行宗教仪式,而2004年的民意测验则显示有44%的英国人信神,而又有35%的英国人不信神。[89] 圣诞节和复活节都是英国国定假日,[90] 而诸如救世军在内的一些宗教组织在慈善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91]
英国菜是一系列和英国有关系的菜肴,传统上注重食材本身的味道。[92] 而国际上熟知的英国饮食包括英式早餐和圣诞晚宴。[93] 凯尔特原住民本身就有一系列常用的农业作物及动物食材,而诺曼征服英格兰后又带来了许多外来种。[93] 大英帝国的殖民活动又使得食用味道强烈的香料及草药的印度菜进入英国。[93]
第一张冰淇淋食谱出现于1718年伦敦出版的《玛丽·伊尔斯夫人食谱》(Mrs. Mary Eales's Receipts)中。[94] 18世纪的英国贵族约翰·孟塔古则因很可能发明了三明治而出名。[95] 1767年,约瑟夫·普利斯特里发明了苏打水,是最典型的软饮料之一。[96][97]
实际上英国内的四个组成部分都有各自的独特饮食,传统的英格兰饮食有周日烤肉、约克郡布丁和肉汁。[98]炸鱼薯条和英式早餐(培根、烤番茄、炸面包、黑布丁、烘豆、烤蘑菇、香肠和蛋)。最早的炸鱼薯条出现于1860年奥尔德姆的汤米菲尔德市场(Tommyfield Market)。[99]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肉派,例如牛排腰子派、牧羊人派、农舍派、康瓦尔郡菜肉烘饼和猪肉派。[98]
在英国文化中,通常会在下午4至6点吃下午茶。而作为英国最常见的饮料之一,茶由查理二世之妻布拉干萨的凯瑟琳引入英国,传统上下午茶还包括三明治、司康饼、蛋糕或其他点心。[102][103] 香肠也是常见食物,此外还有肉泥土豆泥或布丁牛排。兰开夏郡火锅是一种炖汤。著名的芝士则有切达干酪和文斯勒德奶酪。甜点有苹果派、肉馅派、葡萄干布丁、葡萄干馅饼、烤薄饼、海绵蛋糕、佳发蛋糕、乳脂松糕、奶黄等,酒吧也是常见的饮食场所,酒吧会提供许多酒精饮料,诸如苦啤酒、爱尔轻啤酒、司陶特啤酒和棕色爱尔啤酒等英国啤酒及葡萄酒。苏格兰菜有哈吉斯、爱尔兰菜有爱尔兰炖肉、威尔士菜有威尔士干酪。爱尔兰和苏格兰在中世纪就开始生产威士忌了,并分成了爱尔兰威士忌和苏格兰威士忌。[104][105] 到了圣诞节,鹅是圣诞晚宴主菜,但也常用火鸡,也有圣诞布丁作为甜点。[101][106] 16世纪英国航海家威廉·斯特里克兰被认为是将火鸡引入英国的人,在他的家族纹章上也有“雄火鸡”的图案,这也是已知最早的火鸡画像之一。[107] 1840年代,圣诞爆竹发明于伦敦,一般会在在圣诞晚宴前拉响。[108]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109][110] 英国没有统一的传统服饰。苏格兰人有苏格兰裙、苏格兰便帽和花呢格纹服饰,这也是盖尔文化的一部分。[111] 威尔士传统服装包括有名的威尔士帽。在英格兰,一些军装如Yeomen Warders或女王卫队服装都被认为是英格兰服饰的象征,不过它们都不是官方意义上的民族服饰。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服饰趋于商业化。后来在爱德华七世、爱德华八世和博·布鲁梅尔的影响下渐渐发展出了西装。后来西装也变成了英国主要的服装。打领带等习俗也是由布鲁梅尔创造的。[112] 举办白色婚礼的传统则要追溯到1840年维多利亚女王与阿尔伯特亲王的婚礼,自维多利亚女王穿着白婚纱结婚之后,白色婚纱便被与纯洁与奢华联系起来了。[113][114]
伦敦是世界时尚之都之一,伦敦时装周是著名的时装周之一。[115] 此活动由伦敦时装协会组织,每年二月和九月举办两次。[116] 时装周上会展出上百位设计师的作品。[117] 此外伦敦也有许多非正式的时装展览活动。[118] 英国设计师玛丽·匡特是“摇摆伦敦”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她发明了迷你裙和热裤。[119] 而查理斯·弗雷德里克·沃思则被认为是Haute couture之父。[120][121]
而因美式英文及英式英文的分别,部分衣着的叫法不同,如美式英语中意为“长裤”的pants,在英式英语中意为“内裤”等等[122]。
红色电话亭和红色的皇家邮政信箱是英国大街小巷常见的事物,已经成为了英国文化的象征。[123] 红色电话亭由吉尔斯·吉尔伯特·斯科特爵士设计于1924年,而信箱则在1850年代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就出现了,是1830年代罗兰·希尔对英国邮政制度改革的结果。现在还在使用的信箱大多制造于1905年之后。[124]
贺卡是一种传统的英国祝贺方式,收发贺卡也是英国文化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125] 情人节卡自18世纪末以来开始流行,并传播到了其他国家。[126] 现在一般英国人都会花钱买情人节贺卡。[127] 罗兰·希尔的改革使得邮票(黑便士邮票)开始通行,这种方法减少了邮资,使得个人间通信和邮寄贺卡成为可能。圣诞卡由亨利·科尔发明于1843年,现在占据了英国贺卡销量的一半,每年售出的圣诞卡超过6亿张。[125] 在生日、母亲节、父亲节以及复活节,英国人也会寄出贺卡。[125][12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