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绵羊咩咩叫(Baa, Baa, Black Sheep)是一首英语童谣,最早的版本可追溯到1731年,随后的数个世纪中有过少许变动,但古今版本基本一致。关于这首歌的寓意有许多猜测,例如抱怨中世纪英格兰羊毛税、奴隶贸易等,但都未被证实。此歌曲也常被被文学和影视作品引用。
黑绵羊咩咩叫 "Baa, Baa, Black Sheep" | |
---|---|
童谣 | |
语言 | 英语 |
出版 | 约1744年 |
现代版本
最近的版本是:
|
|
这说歌曲以单节扬抑格的形式写成,易于儿童学习。[2] Roud Folk Song Index将之分类为民歌(folk song),编号4439,包含英国和北美洲国家的诸多变体。[3]
原始版
黑绵羊咩咩叫最早被印在《Tommy Thumb's Pretty Song Book》中,出版于于1744年左右:
- Bah, Bah a black Sheep,
- Have you any Wool?
- Yes merry have I,
- Three Bags full,
- One for my master,
- One for my Dame,
- One for the little Boy
- That lives down the lane.[1]
其次则是1765年左右首版的《鹅妈妈童谣集》,除去最后一行被变为“But none for the little boy who cries in the lane”之外与前一版本完全一致。[1]
旋律及其他变体
其旋律基本上于1761年的法国歌曲Ah! Vous dirai-je, Maman(也用于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和Alphabet song)一致。歌词和旋律的结合最在出现于A. H. Rosewig的《Nursery Songs and Games》中,该书于1879年出版于费城。[4]
1986年和1999年有组织两次提出修改该歌曲的歌词,并寄往政府部门要求正式修正,但都没有被采纳。[5][6] 此外民间还有许多小众的非正式变体唱法。
意义
关于这首歌的真正来源和意义有很多推测,但都没有强有力的证据。[1] Katherine Elwes Thomas在《The Real Personages of Mother Goose》(1930年)认为这首歌是在表达对沉重的羊毛税的抗议,[7] 即一般特指1275年成立的英格兰的羊毛税征收政策,该政策一直沿用到15世纪。[1] 后来这首歌又被认为与奴隶贸易,特别是美国南部奴隶贸易有关。[8] 此歌曲也被认为曾用在与政治正确有关的争论中,并被多次修改,但这一点也没有证据来证实。[9] 不过相对于这首歌曲的消极影响,实际上因为不需要染色,黑绵羊的羊毛常常被认为是一种优质的织物。[8]
引用
这首歌曲常被引用在文学及其他文化中,鲁德亚德·吉卜林曾将之作为其1888年写作的一篇短篇故事的标题。[7] 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黑绵羊中队长官帕皮·波音顿曾使用黑绵羊咩咩叫作为他的一本书的标题。1976年至1978年NBC的一部电视剧也叫做黑绵羊咩咩叫。[10] 1951年,黑绵羊咩咩叫和兴致勃勃两首歌曲成为了世界上最早被录入并由计算机播放的歌曲。[11]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