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分缘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时分缘起缘起学说之一,由《发智论》提出。时分缘起以时间为核心,以时间先后为轴线,将缘起分为十二支。在说一切有部中,分位缘起远续缘起都被认为是基于这个学说而发展出来[1]

概论

时分缘起,按《大毘婆沙论》的诠释,是将缘起分为十二支,每一支中都各具五蕴,以时间先后串连[2]。十二支依时间先后,有因果关系,次第相连升起[3]

学说内容

迦多衍尼子尊者《发智论》提出十二缘起支按三时划分的时分缘起:

关于过去和未来的含义,有四大论师的各抒己见,《大毘婆沙论》称世友尊者位异说为最正确:

过去世和未来世,都不局限于前一生和后一生,时分缘起可通摄顺次生受业和顺后次受业[4]。在《大毘婆沙论》等中,时分缘起在很大程度上被分位缘起所取代,但其具体定义仍有古本存留,如《阿毘昙甘露味论》:

此说亦为《大智度论》所引用。时分缘起的缘起支定义,《发智论》引用了一段《施设论》的说法,受到《大毘婆沙论》的批评[6],《大毘婆沙论》将时分缘起加以扩充及定形化,以“三世二重因果”来解说,形成分位缘起

其他缘起学说

刹那缘起学说,认为十二缘起支在刹那间具足,且其数目不一定是完整十二缘起支,可能只生起十一支;而时分缘起依时间先后的十二阶段,分立十二支[7]

在《识身论》中,也提出了十二支缘起学说。《大毘婆沙论》认为,《识身论》之说与刹那缘起相比,为多心论,比如触、受、爱、取等支,依次出现而不在同时出现,其关系非刹那出现,而是前后相续;《识身论》的说法与时分缘起也不同,十二支多是五蕴中的个别之法,部分缘起支同时生起,比如识、名色、六处;而《发智论》的时分缘起,十二支皆具五蕴,但依时间阶段不同而次第生起,展转相生[8]。印顺法师认为《识身论》的学说,即远续缘起[9]

学术研究

学者杨郁文在其著作《阿含要略》中,根据《大毘婆沙论》的叙述[1],将分位缘起与远续缘起归属于时分缘起之下,认为这二者皆是以时间因素来解说缘起。而刹那缘起与连缚缘起,不以时间因素为主,为非时分缘起。

注释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