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梵语:भाव,bhāva,巴利语:bhava),佛教术语,为十二因缘之一,意指有情存在于三界当中之状态。说一切有部将其分成四个相续阶段,称为四有。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7年8月1日) |
此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5年12月14日) |
在古印度哲学中,也被用来指法存在的状态,又译为有性、有法、法相。
语源
在梵文中,有(梵语:भाव,Bhava),原义为存在的状态,有持续的意思。它源自于梵文动词भू(bhū),意思为“成为”、“变成”。与真实(bhūta),同样根源于原始印欧语系词词根*bʰuH-。在古希腊哲学及欧洲哲学中的存有(Being),也来自相同的印欧语系词字根。
概说
浅的来说,佛教中的有可以看成生命的情绪、感觉的心灵存在,或者将佛教中的有可以看成生命从生到死之间的持续状态,但类似这样的说法,不能普遍的说明佛教教义当中所涵盖的生命范围。
相对于有的存在于世间,出离三界、解脱生死的生灭现象即是涅槃的境界。
分类
- 欲界有
- 色界有
- 无色界有
- 本有
- 死有
- 中有
- 生有
注释
相关条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