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山东省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设立的一级行政区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山東省 (中華民國)
Remove ads

山东省,为中华民国延续清朝制度所设置的22省之一,为华北六省之一。简称为“”。

事实速览 山东省, 国家 ...
Remove ads

省名由来

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1168年(金朝大定八年)设置了山东东路、山东西路统军司,“山东”一词从此做为一个正式行政区划的名称开始使用。

管辖范围

Thumb
亚新地学社1936年《袖珍中华全图》的山东省地图

中华民国山东省继承自清代,其管辖范围大致与今大陆地区山东省相同(不含青岛市、东明县),及河南省范县、台前县。位置东滨黄海,西邻河南省,北邻河北省,南邻江苏省,东南一隅为青岛市。1947年(民国36年),全省土地面积为146 736平方千米。

人口

以下依据中华民国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1934年出版)、内政部统计司编《民国十七年各省市户口调查统计报告》(1931年出版)、主计处统计局编《中华民国统计提要》(1940年出版)、中华民国年鉴社编《中华民国年鉴》(1952年出版,页19-21)所提供的人口数据[1]

更多信息 调查年代, 户数 ...

据中华民国内政部户政司于1990年(民国79年)台闽地区户口及住宅普查报告,台闽地区籍贯为山东省的人数为28万3173人,占非台湾省籍269万4917人口当中的10.5%[2]

历史沿革

Remove ads

民国初期

袁氏时期

1911年(宣统3年)爆发辛亥革命后,山东省各界联合会会长夏继泉说服山东巡抚孙宝琦宣布山东独立,任山东都督,后又取消独立,由张广建兼署山东巡抚兼提督。11月12日,烟台革命党人举行起义成功,成立烟台临时军政府。1912年(民国元年)2月,胡瑛孙中山任命为山东都督,在烟台组织山东军政府。胡瑛就任后,将烟台作为山东临时省府驻地。南北议和成功后,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于3月15日下令改原清朝的督抚为都督,原山东巡抚张广建改任山东都督职,后来改由周自齐担任山东都督。胡瑛于3月19日辞职,3月25日解散烟台山东军政府。

1913年(民国2年)1月各省都督改为民政长,周自齐成为山东民政长。8月,田文烈任山东民政长兼军务会办。田文烈发挥内政手腕,扫平了省内匪贼,使省内治安得以维持,财务整理和实业振兴大有成果。1914年(民国3年)2月11日,高景祺任山东民政长。5月9日,山东民政长高景祺辞职,由蔡儒楷接任。同年5月23日,各省民政长改为巡按使,蔡儒楷成为山东巡按使。9月,陆军第五师师长靳云鹏署理山东都督,明年督理山东军务。1915年(民国4年),靳云鹏与其他十三省将军联名拥护袁世凯称帝,并获封一等伯爵。年末,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出兵讨袁。袁世凯的军队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纷纷宣布独立。1916年(民国5年)4月他联合各省通电劝袁辞职,被撤职。

Remove ads

军阀时期

1916年6月,袁世凯去世后,蔡儒楷被免职,由皖系军阀张怀芝任山东督军,成为皖系控制的地盘。张怀芝于1918年(民国7年)被护理山东督军张树元排挤出山东。同年11月张树元署理山东督军兼省长。

1919年(民国8年)沈铭昌任山东省省长,7月离任,屈映光继任。11月,田中玉任山东督军。尽管与山东省长屈映光同属皖系军阀,但因权力、地盘之争而和田中玉对立。起初,第47旅旅长马良站在屈映光一边,田中玉显劣势。1920年(民国9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田中玉未赴主战场而是留在山东。此后直皖战争皖系败北,屈映光失势下野,田中玉掌握山东省实权。胜利的直系军阀因需要田中玉办事,故他得以留任。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山东成为奉系军阀势力范围内,督军也都由奉系军阀充任。1924年(民国13年),段祺瑞把山东让给奉系张宗昌。张被任为山东省军务督办,兼省主席。1925年(民国14年),张宗昌擅自将中央政府直辖的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改为山东公署管辖的胶澳商埠局,将青岛纳入其势力范围。

1926年(民国15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张作霖任命张宗昌为“安国军”副司令,南下援助孙传芳。1927年(民国16年)初,张宗昌部在南京、上海一带被国民革命军打败,退回山东。宁汉分裂期间,张宗昌进攻冯玉祥军队,又大败。同年6月2日,北伐军攻克重镇徐州,直鲁军大部退入山东,江北的孙传芳部也放弃淮阴,退往山东。1928年(民国17年),北伐军入山东省扫荡奉军,张宗昌率余部撤退到河北。

Remove ads

日本入侵青岛和山东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军从胶东半岛北部登陆,包围胶澳地区(今属青岛市)。经过激战,最终从德国手中将其夺取。1919年巴黎和会对青岛的处理方案引发了中国学生的激烈抗议——五四运动。1922年(民国11年)华盛顿会议后,日本将青岛归还中国。

1928年5月,国民革命军北伐期间,途中经过济南城时,日本方面借口北伐军对济南城内的日本侨民进行抢劫、强奸、屠杀,而出动军队展开报复,蓄意屠杀中国军人与民众六千余人,中方谈判代表蔡公时惨遭日军杀害,史称“五三惨案”。惨案发生后,日方否认日军屠杀中国军民,并要南京国民政府道歉、赔偿、惩凶,并于5月11日攻占济南。直至次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中日济案协定》之后,日军才退出济南。

南京十年

蒋冯对立与中原大战

1928年5月,孙良诚为山东省政府第一任主席。孙良诚稳定了对山东省的统治,使受济南事件及北京政府统治混乱影响的山东省获得一定的平稳。然而冯玉祥蒋中正派中央系部队进驻,而不让冯系孙良诚部接防,气愤已极,使孙辞去山东省主席一职。国民政府任命石敬亭任山东省代主席。

1929年(民国18年)蒋冯对立升高前夕,冯系韩复榘率领20师旧部依附蒋中正,并在中原大战期间担任国民政府第一军团司令与阎锡山所率领的晋军一带交战,此役中韩部的表现,被中央委任为山东省主席。

1930年(民国19年),国民政府设立青岛市为院辖市(独立于山东),同年通过外交谈判,从英国手中收回威海卫

韩氏据鲁

韩复榘在担任山东省主席7年中,为了巩固其势力,暗杀了曾统治山东的张宗昌,驱逐效忠南京国民政府的第17军军长刘珍年,另外国民党山东省党务管理委员会主任张苇村被暗杀也有可能是其作为;在巩固实力之余,却也曾邀请梁漱溟前往山东进行乡村建设与部分的基础设施建造。主政山东期间,还曾大力加强基础文化教育和恢复农业生产,促进了社会发展。韩旧式思想较重,常亲自主持司法审判,不依据事实和民国法律,仅对人犯察颜观色,依个人喜好认定是否有罪和量刑,造成一定数量的冤案。

Thumb
1936年的山东省

抗日战争

1937年(民国26年)-1945年(民国34年)的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从山东败退,山东省政府机构撤至安徽,日军占领了山东的铁路和城市,中国共产党则在农村建立起沂蒙山、胶东等抗日根据地,即山东抗日根据地

国军方面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韩复榘身兼山东省主席、第五战区副司令、第三集团军总司令。1937年10月,日军向山东进攻,12月底,韩未听从军事委员会防御命令,却自行放弃黄河防线与济南,率部队后撤以保存实力,使日军先后占领德县、济南、曲阜、兖州、青岛,打通了胶济线。山东境内的其他国军被迫南撤至陇海路附近。韩并暗中与日人谈判。蒋中正接受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以及冯玉祥的建议,决定制裁韩复榘。

1938年(民国27年)1月11日蒋中正在开封召开将领会议,要求一、五战区团长以上军官参加。韩复榘到开封火车站时即遭逮捕,随即移送汉口军事监狱审判。经过军事审判后在1月24日遭枪毙

3月,日军第10兵团沿津浦路南下,先后占济南、泰安和滕县,3月24日开始进攻台儿庄。国军集中优势兵力,在台儿庄一举歼灭第10师团及第5师团增援部队一万余人缔造台儿庄大捷,为抗战初期国军对日作战首次获得较大地的胜利。此后,山东全境沦陷。

1943年(民国32年)4月,第28集团军李仙洲率部进军山东,在鲁西、鲁南地区对日军作战。在李仙洲部队同日军作战时,鲁西及鲁南地区的八路军部队与李仙洲部队发生冲突。

中共方面

Thumb
率领115师进入山东、并组建山东军区的罗荣桓

1937年,中共山东省委先后组织徂徕山天福山黑铁山泰西等地组织武装起义,陆续开辟胶东、鲁中、鲁西、清河、湖西、鲁南等小范围抗日根据地。1938年,成立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郭洪涛任党委书记。山东各起义部队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张经武王建安任指挥,黎玉为政治委员。

1939年(民国28年),罗荣桓陈光八路军115师师部和主力一部进入山东鲁西地区,参与指挥樊坝战斗梁山战斗等。同年,山东纵队正式组建为八路军第一纵队,徐向前任司令员,朱瑞任政治委员。各小型抗日根据地合并为山东抗日根据地。

1943年5月,八路军与国军李仙洲部队发生冲突,挫败李仙洲部队。下半年,日军虽然继续对华北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但在部分地区已开始实行收缩。共军抓住时机,向敌人举行反攻作战。7月至8月间,鲁中区和滨海区八路军开展了夺取沂鲁山区和诸(城)日(照)莒(县)山区战役,歼敌3000余人,拔除据点130余个,基本上控制了上述地区,把鲁中、滨海、胶东各区连系起来,使山东根据地的抗日战争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

1945年2月至5月间,又展开以攻取边缘区和残存的根据地内的以敌占城镇为主要目标的攻势作战,晋冀鲁豫八路军山东军区罗荣桓指挥部队向鲁西、晋南地区发起进攻的夏季攻势,对日军发动了猛烈的攻势,连续发动了讨伐伪军吴化文部战役、讨伐伪军荣子恒部战役及沂水战役、营县战役等15次较大规模的攻势战役,歼灭日伪军6万余人,形成了渤海、胶东、鲁中、鲁南、滨海5个巩固的根据地。控制山东境内的津浦铁路胶济铁路陇海铁路,收复除济南等少数城市之外的山东大部地区,日军活动范围被遏制在城市[3]。山东军区部队也上升至27万正规军,占了当时共产党军队的三分之一。

8月10日,日本政府发出乞降照会。总司令朱德发布大反攻命令,由中共山东军区主力与基干部队编成山东野战兵团,向日伪军展开进攻,攻克22座县城,并逼近济南、青岛、徐州、连云等大城,山东省境内除铁路沿线及西部几座县城外,均获攻占[4]。8月13日,由7个厅局组成的中共山东省政府在莒南县大店镇宣告成立。

抗战胜利后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掌控了山东省大部分地区,并建立了省级政权。重庆国民政府命令国军沿平绥、同蒲、平汉、津浦等铁路,向华北推进受降。山东省接收人员则随同国军接收掌控青岛、济南等大城市。1947年上半年,国共双方军队在江苏省涟水县发生两次战役,共军方面承受了不小的消耗,根据自己“不计一城一地得失,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方针,退出江苏、安徽北部,北撤山东;国军由陆军总司令顾祝同亲自指挥六十余万国军,由青岛、济南、临沂三面进攻山东。由于国军采用了齐头并进的战术,将军队控制在一个范围内,导致共军的游击战术无法奏效。但粟裕提出以山东共军主力决战的方式粉碎围攻的方式最终被采用。在孟良崮战役中,在陈毅的华东野战军围攻下,国军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全军覆没,师长张灵甫阵亡。6月,国军继续自鲁南向北进攻,18日,胡琏整编第11师攻下中共山东指挥部所在地鲁中南麻镇,丧失沂蒙山根据地。此时因刘邓军在鲁西进攻,国军被迫自鲁中回援,陈毅粟裕部队乘机进攻南麻整11师,但因连降大雨,共军弹药受潮,攻击出现困难,久攻未克。此时国军再度调集大军围攻,陈粟部因多处军队有遭遇合围危险,伤亡较大,因此放弃围攻,撤至黄河以北惠民县;国军在南麻、临朐两役胜利后,国军由范汉杰的指挥下向胶东半岛推进,9月16日,国军占领中共胶东军区司令部所在地莱阳,10月1日攻占最终目标烟台,切断山东和东北的联系。10月中旬,国军基本占领胶东解放区。蒋中正随即将胶东兵团逐步调往其他战区,山东局势开始扭转。

同年11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于可掌控的范围内举行了第一届国大代表选举,1948年(民国37年)1月又选出第一届立法委员。同年上半年,共军在张店、周村、昌乐、潍县、兖州诸战役接连胜利,消灭国军近20万人,并切断济南与青岛的交通连系。9月24日,陈毅的部队攻占济南,消灭国军10万余人,山东省主席王耀武化装逃往青岛途中,在寿光被俘。山东省政府、第十一绥靖区部队10万人也奉命撤离,解放军进驻该城。

至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占领除长山八岛(即长山列岛)外的山东省全境。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在8月11日晚发起长山列岛战役,至12日占领长岛全境[5]。8月19日,驻守长山八岛的海军撤守该地,当地居民也跟随国军迁台,来到高雄市左营落脚。自此,中华民国在山东省的行政机构彻底瓦解。

行政区划

省、县之间的行政区

道制

1912年民国建立之初,山东行政区划沿用清末旧制,为3道、10府、3个直隶州、8个府辖州,96县。至1913年1月,废除清朝的府、州,但沿用道制,为省、道、县三级。2月,依据北京政府公布的《划一现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山东由原“济东泰武临道”、“兖沂曹济道”、“登莱青胶道”3道,改为岱北道、岱南道、济西道、胶东道等4道观察使,共辖107县。1914年6月3日,内务部奉袁世凯申令,公布各省、道区域名称,将山东的岱北道改称济南道、岱南道改称济宁道、济西道改称东临道,胶东道依旧。1925年10月22日,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重划为济南、东昌、泰安、武定、德临、淄青、莱胶、东海、兖济、琅琊、曹濮等11道。1928年4月30日,张宗昌被北伐军逐出山东,各道被废除。各道辖区如下:

济南道
1913年1月置岱北道,观察使驻历城县(今济南市)。1914年5月改名。道尹仍驻历城县,为繁要缺,一等。辖历城、章丘、邹平、淄川、长山、桓台、齐河、齐东、济阳、长清、泰安、新泰、莱芜、肥城、惠民、阳信、无棣、滨县、利津、乐陵、霑化、蒲台、商河、青城、博兴、高苑、博山等27县。1925年10月辖区缩小,辖历城、章丘、邹平、淄川、长山、桓台、齐河、齐东、济阳、长清等10县。1928年5月废。
济宁道
1913年1月置岱南道,观察使驻滋阳县(今兖州市城区)。1914年5月改名。道尹为要缺,二等,驻济宁县(今济宁市城区)。辖济宁、滋阳、曲阜、宁阳、邹县、滕县、泗水、汶上、峄县、金乡、嘉祥、鱼台、临沂、郯城、费县、蒙阴、莒县、沂水、菏泽、曹县、单县、城武、定陶、巨野、郓城等25县。1925年废。
东临道
1913年1月置济西道,观察使驻聊城县(今聊城市城区)。1914年5月改名。道尹为简缺,三等。辖聊城、堂邑、博平、茌平、清平、莘县、冠县、馆陶、高唐、恩县、临清、武城、夏津、丘县、德县、德平、平原、陵县、临邑、禹城、东平、东阿、平阴、阳谷、寿张、濮县、朝城、观城、范县等29县。1925年废。
胶东道
1913年1月置。观察使驻福山县烟台(今烟台市城区)。道尹为繁要缺,一等。辖福山、蓬莱、黄县、栖霞、招远、莱阳、牟平、文登、荣城、海阳、掖县、平度、潍县、昌邑、胶县、高密、即墨、益都、临淄、广饶、寿光、昌乐、临朐、安丘、诸城、日照等26县。1925年废。
东昌道
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道尹驻聊城县。辖聊城、堂邑、博平、茌平、清平、莘县、冠县、馆陶、高唐、丘县、阳谷、寿张等12县。1928年5月废。
泰安道
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道尹驻泰安县。辖泰安、肥城、新泰、莱芜、东平、东阿、平阴等7县。1928年5月废。
武定道
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道尹驻惠民县。辖惠民、阳信、无棣、滨县、利津、乐陵、霑化、蒲台、商河、青城等10县。1928年5月废。
德临道
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辖德县、德平、平原、陵县、临邑、禹城、恩县、临清、武城、夏津等10县。1928年5月废。
淄青道
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辖益都、博山、临淄、博兴、高宛、广饶、寿光、昌乐、临朐等9县。1928年5月废。
莱胶道
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道尹驻胶县。辖胶县、高密、即墨、掖县、平度、潍县、昌邑、安丘、诸城等9县。1928年5月废。
东海道
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道尹驻福山县烟台县。辖福山、蓬莱、黄县、栖霞、招远、莱阳、牟平、文登、荣成、海阳等10县。1928年5月废。
兖济道
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道尹驻济宁县。辖济宁、滋阳、曲阜、宁阳、邹县、滕县、泗水、汶上、峄县、金乡、嘉祥、鱼台等12县。1928年5月废。
琅琊道
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道尹驻临沂县。辖临沂、日照、郯城、莒县、沂水、费县、蒙阴等7县。1928年5月废。
曹濮道
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辖菏泽、曹县、单县、城武、定陶、巨野、郓城、濮县、朝城、观城、范县等11县。1928年5月废。

行政督察区

1935年(民国24年)2月,山东省呈准以济宁等14县暂设第一行政督察区。1936年(民国25年),国民政府又颁发《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组织暂行条例》;同年,山东省政府制定《山东省分区设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暂行规程》,将全省划分为12个行政督察区,各区设专员兼本区保安司令。时仅设立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行政督察区,次年,又设立第四区、第五区、第六区、第七区等4个行政督察区。其余各县未及设立督察区,仍直接隶属于省。“芦沟桥事变”爆发前,各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及其辖区如下:

“七七事变”后,日军进犯山东,山东省政府成立有鲁西、鲁北、胶东三个行署,并划分为十七个行政督察区,于1938年至1942年(民国31年)间,各区先后成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全省共辖3个行署区,17个行政督察区,107个县:

1945年,鲁西、鲁北、胶东三个行署被撤销,设立鲁北、鲁西北、鲁西、鲁南、鲁中、鲁东6个政府办事处。与此同时,成立烟台行政区(隶属于第七区)、利广霑棣垦区(隶属于第五区)、临冠丘特区(隶属于第四区)。全省共辖6个政府办事处。17个行政督察区,107个县,1个行政区,2个特区。

  • 鲁北“第一办事处”,领第五区、第十区、第十四区。
  • 鲁西北“第二办事处”,领第四区、第六区。
  • 鲁西“第三办事处”,领第二区、第十一区、第十六区。
  • 鲁南“第四办事处”,领第一区、第三区、第十五区。
  • 鲁中“第五办事处”,领第八区、第十二区、第十七区。
  • 鲁东“第六办事处”,领第七区,第九区、第十三区。

日本投降后的1946年(民国35年)9月,济南市划入第十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改驻济南。1947年3~8月间,调整行政区划,撤销6个政府办事处,设鲁东、鲁西南2个行署。鲁东行署辖第七区、第十三区、第十七区等3个行政督察区;鲁西南行署辖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第十一区、第十六区计5个行政督察区。撤销第九区、第十二区2个行政督察区,并调整了其余各区的区划。调整后全省共辖2个行署区,3个省辖市,15个行政督察区,107个县,1个设治局,1个垦区。:

1947年6月,蒙阴县改名灵甫县。1948年3月,增设复兴县。6月,鲁东、鲁西南两个行署撤销。行政督察区只有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第四区、第五区、第八区、第十区、第十一区、第十四区、第十五区、第十六区等部分残留,其余各区均因其专员公署溃散而消亡。随着中华民国政府撤离山东,其余的专员公署也随之消亡。

县级行政区

清代山东省在1911年时,分为10府、3直隶州,下辖8州、96县。1913年(民国2年)2月,根据《划一现行各县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裁府州改县,1929年置济南市,1945年改威海卫行政区为威海卫市。1947年6月,蒙阴县改名灵甫县。1948年3月,增设复兴县。1949年时,山东省划分为16行政督察区,下辖3市、108县、2设治局。1988年(民国77年)7月,行政院公布《中华民国各省(市)县(市)行政区域代码》,为各省县市编定代码,该法规于2005年(民国94年)10月停用[6]。山东省各县、市、局沿革情况如下:

更多信息 山东省, 行政督察区 ...

行政区划年表

更多信息 西元, 民国纪元 ...

政府机构

省会

山东省会初治历城县(今济南市城区)。济南五三惨案发生后,1928年6月迁治泰安县(今泰安市)。1929年5月迁回历城县,同年7月起治济南市(今济南市城区)。抗战期间一度迁至鲁中沂水县南麻店,抗战胜利后迁回济南市。1948年9月济南失守,省政府寄治于青岛市。1949年6月,随着国军撤离青岛而裁撤。

省政府首长

山东大总统 → 山东都督
山东军政府 → 山东烟台军政分府都督
山东军政府都督
山东都督府都督
山东行政公署民政长
; 附:泰武将军督理山东军务
  • 靳云鹏
附:济武将军督理山东军务
山东巡按使公署巡按使
附:督办山东军务善后事宜
山东省长公署省长
山东省政府主席

参考文献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