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中国考古学文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龙山文化(公元前3000年—前1900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之一。1928年首次在山东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城子崖遗址的发掘中发现;由于遗存中常有黑而亮的陶器,故也曾称“黑陶文化”[1]。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包括河南禹州的瓦店遗址)和淮河中游(包括安徽蚌埠的禹会村遗址)。



历史时期
分布
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安徽等省。在河南地区发现的陶鬶、磨光黑陶折腹盆、罐形杯、鬼脸足鼎等器物,都显示出受山东龙山文化的影响;而河南龙山文化的某些因素譬如方格纹、绳纹等装饰纹样,同样也被山东龙山文化所吸收。
山东龙山文化又称“典型龙山文化”属新石器晚期,主要分布在山东省中部、东部和江苏省的淮北地区。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它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岳石文化。
目前经过发掘的主要遗址有山东章丘区城子崖、潍坊姚官庄、潍县鲁家口、胶县三里河、日照两城镇和东海峪、诸城呈子、泗水尹家城及江苏徐州高皇庙等。
蛋壳黑陶仅见于山东境内龙山文化的早中期遗址中,代表着黑陶技术的最高成就,其标志型器物是蛋壳高柄杯。
事实上新石器时代因为技术限制,再加上交通不便,各地区无法交流,各文化陶器制作几乎都是手制,最多是慢轮制作,目前为止所发现有能力以快轮制作薄胎陶器的只有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
河南龙山文化是指分布在洛阳平原与颍水下游登封、禹县一带的龙山文化,分为王湾三期、后冈二期和造律台三个类型。
陕西龙山文化或称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泾河、渭河流域。
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以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晋西南地区。
特点
黑陶是龙山文化的突出特征,是区别于仰韶文化的根本特点。龙山文化的黑陶是继仰韶文化的彩陶之后兴起的一种制陶技术。黑陶源自于人们的生活用器,而后由于太过单薄,容易重心不稳而碎裂逐渐走出日常生活。如今,黑陶被作为艺术品供人们欣赏。龙山文化的黑陶尤其著名,其风格为器表漆黑光亮,器壁薄如蛋壳,据称部分器物口沿处最薄仅0.2毫米,因此又称为蛋壳黑陶。[3]
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有比较发达的畜牧业。同时,占卜等巫术活动亦较为盛行。从社会形态看,当时已经进入了父权制社会,私有财产已经出现,开始跨入阶级社会门槛。
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龙山文化已经有了夯土建筑以及城墙甚至城堡的遗迹出现,夯土建筑是文明时代相当普遍使用的建筑方式,城墙甚至城堡的遗迹在龙山文化多处遗址均有发现,证明龙山文化极有可能已有了城市的雏型。
龙山文化发现的古文字系统,有丁公陶文。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学者王恩田与俞伟超等人认为,在龙山文化中发现的丁公陶文,是东夷系统的文字。冯时认为丁公陶文属于古彝文系统,从而推测殷商甲骨文中的人方以及西周所称的东夷是彝人族群[4]。李象润、李浴洋等学者认为丁公陶文属于古汉字系统[5][6]。
现代研究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