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華南地區舊式住宅建築之統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唐楼是中国大陆华南地区、港澳地区,甚至东南亚一带于19世纪中后期至1960年代的建筑风格,不少混合了中式及西式建筑风格。
此条目包含过多图像或图表以致损及可读性。 (2024年5月22日) |
此条目应避免有陈列杂项、琐碎资料的部分。 (2024年5月22日) |
此条目论述以香港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观点。 |
香港政府未大量兴建公共房屋以前,除寮屋居民外,几乎所有港人都是旧式“唐楼”的住户。唐楼早于19世纪中后期开始在香港出现。当时的唐楼楼高2至3层,阔15英尺(约4.5米),以青砖砌成,而屋顶是以木结构及瓦片组成的斜顶,唐楼旁则设有木楼梯连接各层。当中部分唐楼更有2英尺阔的铁制骑楼。
19世纪末期起,香港的唐楼普遍有3至4层,每层高4米,阔5米。设计方面,骑楼以砖砌支柱支撑,并跨出唐楼前的人行道。20世纪20年代起传入广州,之后俗称为“广州式骑楼”。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人口急速增加,房屋短缺。不少唐楼都被用作分租。通常分租的唐楼会由其中一位住客“包租”,称“包租公”或“包租婆”。包租者向业主每月缴交固定租金,同时亦交付负责支付水电。唐楼单位再被划分为房间分租,通常最少分为“骑楼房”(亦称头房,面积较大及光线充足)、中间房、尾房;很多时更会在厨房或厕所上设置“阁仔(阁楼)”出租。亦有将单位细分为“床位”。
正因如此,根据香港法例第123F章《建筑物(规划)规例》的第46条,唐楼被定义为“任何建筑物,而在其住用部分有任何起居室拟供或改装以供多于一名租客或分租客使用”,而这条法例至今仍然生效。
“唐楼”在香港的定义,与业主或住客是否华人,又或者建筑的形态设计无关。
香港唐楼的一大特色是骑楼,并很多时候被直接归纳为“广州式骑楼”,但建筑历史学者对于香港骑楼建筑是否源自于广州仍未有定论。
当广州式骑楼公认于1920年代才出现,有研究发现香港的骑楼群在上一个世纪,即19世纪末的照片中已有踪影[3]。
香港的唐楼可分为四代,主要是由不同殖民地时代所采用的建筑物条例、建造物料和技术来界定[4]。
随着市区的急速发展,香港部分唐楼经已被拆卸重建,但大部分仍分布在以下各地,而且许多都经过翻新来延长使用期:
香港发展需求高,市区的土地难能可贵,而香港唐楼大部分建于19世纪至20世纪华人聚居的港岛和九龙地区。因此,地产商会以只有三、四层的唐楼为目标,希望可收地以重建更高层的住宅和商业大厦。
2015年,位于湾仔轩尼诗道的同德押被清拆,令全港只剩11幢转角唐楼。同德大押落成逾80年、在现址经营逾60年,属三级历史建筑。因为只有法定古迹被法例保护,其他的历史评级只具参考价值,2013年同德押已获屋宇署批准改建为23层高商厦。是次事件引起大家对历史文物评级的准确性,以及如何在保育和发展之间取得平衡。
市区重建局近年保留了湾仔庄士敦道、茂萝街及巴路士街多幢唐楼,并计划在修葺后作为文化用途。位于湾仔石水渠街72至74号,建于1922年的几幢唐楼,因被涂上蓝色而有蓝屋之称,亦被政府列为历史建筑。位于旺角荔枝角道,由九巴创办人之一雷亮于1931年所建的唐楼雷生春,则在2003年10月7日由九巴家族后人捐赠予香港政府,其后经《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改建为中医药学院,更于2022年3月被升格为法定古迹,是香港首幢获此历史评级的唐楼建筑[62]。
于2010年1月29日下午1时43分左右,发生马头围道唐楼倒塌事故,在马头围道45号J一座5层唐楼全座塌下,造成4人死亡。这是香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少有的同类事件,使政府及社会都关注全港同类约50年楼龄的唐楼的安全问题。
此章节需要扩充。 |
澳门市区内仍然保存有不少唐楼,在议事亭前地及新马路一带的唐楼,仍然保留了20世纪初期的风格,部分唐楼的上层则经改装后作为商业用途。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