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影法是港英时代的香港建筑法例,1969年时政府于香港《建筑物(规划)规例》中加入限制建筑街影的要求,确保街道日照和空气流通,于1987年被撤销。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9/Found_Photo_-_Hong_Kong_-_Yau_Ma_Tei_district_-_Man_Cheong_Street_%28no_longer_waterfront%29_-_1976.jpg/640px-Found_Photo_-_Hong_Kong_-_Yau_Ma_Tei_district_-_Man_Cheong_Street_%28no_longer_waterfront%29_-_1976.jpg)
内容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d/Setback_tower_options%2C_1916.jpg/640px-Setback_tower_options%2C_1916.jpg)
香港曾经历过不少瘟疫、如19世纪末的鼠疫和始于1968年的香港流感等,使港英政府明白公共卫生的重要性,而1960年代香港刚转型作转口港,被列为疫埠会对经济以至整个社会都会造成冲击,因此由英国引入街影的建筑概念,促成香港街影法的规划,保持公共空间的日照和通风。[1]
街影法针对20层以下的建筑物的街影投射面积(street shadow area)[2],不同情况有不同限制,内容大致如下:
建筑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b/%E6%9D%9C%E8%AA%8C%E5%8F%B0_Tonnochy_Towers_%E7%81%A3%E4%BB%94_Wan_Chai_%E8%AC%9D%E6%96%90%E9%81%93_Jaffe_Road_%E6%9D%9C%E8%80%81%E8%AA%8C%E9%81%93_Tonnochy_Road%2C_2018.jpg/640px-%E6%9D%9C%E8%AA%8C%E5%8F%B0_Tonnochy_Towers_%E7%81%A3%E4%BB%94_Wan_Chai_%E8%AC%9D%E6%96%90%E9%81%93_Jaffe_Road_%E6%9D%9C%E8%80%81%E8%AA%8C%E9%81%93_Tonnochy_Road%2C_2018.jpg)
斜面楼是1969至1987年街影法时期所产生的一种建筑物类型的泛称。此类建筑物为符合当时规定同时用尽地积比率,会逐渐递减顶楼的建筑面积大小,形成梯级的外观。于1990年代前人口较密集的市区较普遍:
现况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9/West_Kowloon_Olympic_Station_Buildings_20110510.jpg/640px-West_Kowloon_Olympic_Station_Buildings_20110510.jpg)
80年代中期起,由于大多香港楼宇的高度开始超越此法所规定的二十层限制,此法应用性日渐减弱,最终于1987年被废除。此后香港开始进入“屏风楼”年代,发展商都在有限的地积比率下以高度增加楼宇面积。
相关条目
参考来源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