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鸊鷉科鸊鷉属的鸟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角鸊鷉(学名:Podiceps auritus),为鸊鷉科鸊鷉属的鸟类。主要分布於北半球大陸的溫帶地區,以及北太平洋東西岸與北大西洋西岸,多见于山林间和山坡上的水域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芬兰瓦薩。[2]
角鸊鷉是一種相對較小且生存受威脅的水鳥,屬於鸊鷉科。[1]有兩個亞種:P. a. auritus繁殖區在歐亞大陸,P. a. cornutus繁殖區在北美洲。[3]歐亞亞種分布於大部分北歐和北亞,從格陵蘭東至俄羅斯遠東地區。[4]北美亞種分布於大部分加拿大和部分美國。[5]這個物種因其眼睛後方的大塊黃色羽毛得名,這些羽毛稱為「角」,可以隨意升起或放下。[來源請求]。
角鸊鷉由瑞典博物學家卡爾·林奈於1758年在他的Systema Naturae的第十版自然系統中正式描述,二名法命名為Colymbus auritus[6]。林奈指定模式產地為歐洲和美洲,但這已限縮為芬蘭的瓦薩。[7]角鸊鷉現在是1787年由英國博物學家約翰·拉森引入的Podiceps中的九個物種之一。[8]屬名結合了拉丁語的podex,意為「通風口」和pes,意為「足」。種小名auritus在拉丁語中意為「有耳的」或「長耳的」[9]。
一些化石物種,如上新世時期的P. howardae P. pisanus和P. solidus以及更新世時期的P. dixi被描述為與角鸊鷉有關,或者其中一些可能是角鸊鷉的前全新世標本。[10][11][12]然而,儘管P. howardae和P. dixi經常被一些作者認為是角鸊鷉的化石標本,但P. pisanus和P. solidus則被認為是有效物種,且接近角鸊鷉的祖先。[13]
角鸊鷉可以通過其紅黑相間的繁殖羽、黑白相間的非繁殖羽(非繁殖期)以及其特有的「角」特徵輕鬆辨認。它長31—38 cm(12—15英寸),翼展55—74 cm(22—29英寸),重300—570 g(11—20 oz)[5]。它有一個適中長度的脖子,平坦的前額和後部冠有黑色羽毛。它的喙直而尖,尖端是白色的。兩個亞種在外觀上相似,其中P. a. auritus(歐亞)看起來比P. a. cornutus(北美)顏色更深,北美的背部有淺灰色羽毛,而在P. a. auritus中不明顯或缺失[14]。角鸊鷉常與黑頸鸊鷉混淆,黑頸鸊鷉在大小和顏色上相似,但前額更陡,喙更纖細,尾部羽毛更蓬鬆[15]。
角鸊鷉的繁殖期羽毛有明亮的可豎起的「角」、黑色扇形的臉頰羽毛,整體則呈紅黑色。脖子、側腹、眼前區域和上胸是栗棕色,冠和背是黑色的。腹部是暗灰色的。雄性稍大且顏色較亮,但通常無法區分。
基本(非繁殖期)羽毛總體上是黑白色的。脖子、胸部和臉頰是白色的,而背部和冠是暗黑灰色的。冠和臉頰之間的邊界在眼後延伸為一條直線。非繁殖羽沒有「角」。
幼鳥看起來與非繁殖期成鳥相似,只是白色略微暗淡,背部帶有棕色的色調。臉頰和冠之間的分界線不那麼明顯,喙顏色較淺。[16]雛鳥蓬鬆,背部是暗灰色,腹部是白色,臉和脖子有明顯的黑白條紋。
幼鳥發出的乞食叫聲帶有顫音,類似於家養小雞。隨著成長,叫聲變得更像成鳥的嘰嘰喳喳聲。[17]它們典型的招牌叫聲是響亮而鼻音的「aaarrh」,音調下降並以顫音結束。[18]它們在交配、警報和繁殖儀式中使用其他叫聲,這些叫聲與招牌叫聲略有不同。角鸊鷉在繁殖、建立和保護領土時非常嘈雜。[5]它們的叫聲在秋季遷徙和越冬地點較為低調。[18]
角鸊鷉分佈於歐亞和北美。[3]在歐亞,它們在格陵蘭(罕見)、冰島、蘇格蘭和挪威的幾個孤立地區繁殖,從瑞典到俄羅斯遠東地區廣泛分佈。[4]在歐洲,它們在冰島、挪威和不列顛群島的沿海地區越冬,向南延伸至地中海、黑海和裏海。[4]在東亞,角鸊鷉在中國、韓國和日本的沿海地區越冬。[16]
在北美洲,其繁殖區分佈限於大陸西北地區,92%位於加拿大。[15]整個北美的繁殖範圍從阿拉斯加中南部到安大略西北部。[5]它們在最北可達育空和努納武特南部,南至從華盛頓州到明尼蘇達州的西北部州份。[5]此外,每年在魁北克的馬德萊娜群島還有一個小型繁殖群體。[19]它們的越冬範圍主要是沿海地區,從阿拉斯加南部到加利福尼亞灣北部。[5]其東部越冬範圍從新斯科舍省南部,到佛羅里達礁島群,有時甚至向西延伸至德克薩斯州。[3]
角鸊鷉主要在溫帶地區繁殖,包括大草原和樹叢草地,但也出現在寒溫帶針葉林和副極地地區。[5]它們在小至中等大小(0.5-10公頃)的淺水池塘、沼澤和湖畔淺水灣繁殖,這些地方有大量的挺水植物。[15]它們喜歡有莎草、燈心草和香蒲以及大面積開放水域的地區。[20]這些棲地為築巢材料、固定、隱蔽和幼鳥保護提供了適宜的場所。
在遷徙期間
,它們會在湖泊、河流和沼澤停留。遷徙後,它們在河口和海灣的海洋環境中越冬,或者在大湖內越冬,儘管在一些地方,例如挪威,大量鳥群聚集在內陸湖泊上。[4]
角鸊鷉潛入水下,利用它們的大腳靈活地捕食水生節肢動物、魚和甲殼類動物。[5]它們也會在水面上捕捉空中的昆蟲。在水下,它們吞食或捕捉大型獵物,然後浮出水面以頭先的方式操作魚。[21]它們通常單獨或成小群捕食,多至五隻個體。[21]在夏季,水生和空中的節肢動物是首選,而冬季選擇偏向魚類和甲殼類動物。[5]
角鸊鷉有一種獨特的演化,能夠吞下整隻魚類。它們從年幼時就開始吃自己的羽毛,使胃內有一個纏結的堵塞物,這個堵塞物起到過濾器的作用,將魚骨保留在消化過程中。[18]
角鸊鷉是單配偶制,並通過精心的交配儀式來發展其關係。有四種配對儀式;發現儀式、雜草儀式、搖頭儀式和勝利儀式。[17][21][22]發現儀式開始於表演展示,包括直立、豎起「角」和發出其招牌叫聲。然後,雄性和雌性會進行企鵝舞和理羽的互動。這個初步的配對儀式是為了確保正確的物種識別、性別和兼容性。[21]雜草儀式在成功的發現儀式之後進行。雄性和雌性會潛水,撈起雜草並同步上浮。雙方會胸對胸地展示雜草,然後並排游泳。這個雜草儀式可以持續多次,直到雙方都滿意為止。[21][22]最後,搖頭儀式和勝利儀式主要是在配對成功後進行。[17]一旦進行交配,一般在由這對建造的平台巢上進行。[21][22]
角鸊鷉通常在春季或初夏成對或單獨到達繁殖地尋找伴侶。[16]一對角鸊鷉可完全單獨築巢,或者組成一個鬆散的聚落,這個聚落通常包含大約20對繁殖對,每對之間有一定的距離。[5]在築巢期間,角鸊鷉以其非常激烈地保護巢而聞名。[22][16]巢是由植物材料構成,最常附著在挺水植物上,或在陸地或淺水中建造。[23]根據地點不同,卵在4月至9月之間產下,最常見的月份是6月。[16]雌性產下一窩三到八個蛋,[23]這些蛋呈白色、棕色或藍綠色。[5][18]平均長17.96。[24]雌雄雙方共同分擔孵化工作,持續22至25天。[16][23]當幼鳥孵化出來時,牠們在頭幾天內就可以游泳和潛水,儘管牠們需要父母保持溫暖達14天。[5]在此期間,幼雛經常被看到騎在游泳的父母的背上,就在翅膀和背部之間。[18]稍後,角鸊鷉將在55-60天內第一次飛行。[25]這個物種在2歲時達到性成熟。[16]
北美的總數量估計在200,000到500,000之間[15],歐亞地區數量約有12,900到18,500隻成體。[3]全球數量在過去三十年中下降了30%,北美下降了79%。[15]主要是由於生態干擾、繁殖地周圍的森林作業、水位波動以及湖泊中放養的虹鱒競爭水生昆蟲。[16]它們也經常被網捕獲,容易受到漏油事故和疾病的影響。[15][16]1985年至2001年間,草地和濕地排水導致了5%的全球棲地喪失。[15]加拿大西部的種群被列為特別關注對象,馬德萊娜群島的繁殖種群被列為瀕危物種。[15]由於全球數量下降,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於2015年將角鸊鷉的狀態從無危提升為易危物種,促成了保護和研究行動計劃。[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