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蜀北宋初期位於中国四川地区的一个短暫政权,从994年1月—5月,该政权仅维系了5个月。

更多信息 四川历史系列条目 ...
关闭
事实速览
关闭

第一代領導

淳化四年(993年)二月,青城县(今都江堰市西部)茶农王小波提出“均贫富”的口号,宣稱“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发动起义。同年十二月他牺牲后,起义军由其妻弟李顺领导,继续战斗。

李順建國

李顺率领起义军从江原出发,继续战斗,攻克蜀州。又克邛州,杀死知州通判等官吏,都巡检使郭允能逃到新津。起义军在新津猛攻官军,打死郭允能,占领新津县。然后分兵两路,一路迂回攻克双流温江郫县永康军(今四川灌县);一路由李顺率主力攻成都,在成都西郭门失利,转而攻克汉州(今四川广汉)、彭州(今四川彭县)。这时起义军已壮大到数十万人。

起义爆发后,宋太宗将知成都府吴元载革职,派郭载代之。郭载与西川转运使樊知古、成都十州都巡检使郭延濬等加强成都府的防御;梓、遂十二州都巡检使卢斌也自梓州(今四川三台)率兵赴援。淳化五年(994年)正月,起义军猛攻成都,大败官军,郭载等逃走,卢斌退回梓州。淳化五年(994年)正月十六日,攻克成都府

起义军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权,李顺为大蜀王,年号应运,以吴蕴为中书令,计词吴文赏枢密使,又派兵四出,攻占州县,北到剑州(今四川剑阁),东到夔峡,控制了川峡大部分地区。秦陇地区赵包等数千人和峡路数千漕卒也准备响应。

北宋剿滅

宋太宗急令王继恩为西川招安使,统军从剑门入川;又增派雷有终裴庄尹元等率兵自湖北夔门,进行镇压,并一再下诏招抚,命张咏知成都府,伺机入川。王继恩分兵两路,扑向剑州、阆州(今四川苍溪东南)。这时,起义军战线长,兵力分散,又将主力长期围攻梓州,另一部胶着在眉州(今四川眉山)城外。四月,王继恩军破剑州、绵州(今四川绵阳)、阆州、巴州(今四川巴中);东路官军亦进入夔门,攻战于涪江流域。

王继恩率军猛攻成都。十多万起义军撄城拒守,展开激战。淳化五年(994年)五月六日,成都失陷,计词、吴文赏等十二名起义军首领被俘,后在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就义。李顺于城破时被杀害(一说李顺撤出成都,辗转到广州,三十年后,在广州遇害[1])。淳化五年(994年)九月,张咏到任,协同王继恩镇压起义军。

餘緒

成都失陷后,起义军仍在各地战斗,陵州(今四川仁寿)、阆州、蓬州(今四川仪陇东南)、合州(今四川合川)都有激战。起義軍餘部张余率领一万余战士,沿长江东下,连克嘉(今四川乐山)、戎(今四川宜宾东)、泸、渝(今重庆)、涪(今四川涪陵)、忠(今四川忠县)、万(今四川万县)、开(今四川开县)八州和云安军(今四川云阳),队伍扩至十余万人。乘胜攻夔州(今四川奉节白帝城),并派兵攻施州(今湖北恩施)。

宋廷增派峡路都大巡检白继赟率精兵入夔门。五月下旬,张余在夔州西津口迎击官军,腹背受敌,失利,两万多战士牺牲,舟船损失千余艘。张余率军西退。淳化五年(994年)十一月,中書令吴蕴在眉州牺牲。十二月,大蜀政权知嘉州王文操叛降。

王文操投降,张余在嘉州失陷時被捕,至道元年(995年)二月在嘉州就义。

至道二年(996年)五月,李顺余部王鸬鹚邛蜀山区称邛南王,攻打邛州蜀州,不久亦告失败。

動亂時長

以李順稱王至敗死時計,李蜀政權存在了5個月;以李順稱王至李蜀餘部盡滅,則計有1年5個月。

自王小波起義(淳化四年,993年二月)至李蜀餘部盡滅(至道二年,996年五月),起義軍共活躍了2年3個月。

參考書目

曾巩《妖寇传·王小波传·附李顺传》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