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魏郡,是中国古代西汉唐朝期间的一个级行政区划,最大范围包括今天河北省南部邯郸市以南,以及河南省北部安阳市一带,其中心在邺城(今河北邯郸临漳县西)。三國初期時魏郡分置為三。

魏郡

战国初期,本郡大部分土地属于卫国,可能一度屬於魏國,後又被赵国吞并。秦朝时属于邯郸郡河内郡管辖。

西汉時,汉高祖置魏郡,辖县18,包括魏縣。因相傳前430年魏文侯曾經由安邑遷都魏縣,於是以「魏」為名。

王莽时称魏城。东汉辖15县,郡治都在邺县,属于冀州。户二十一万二千八百四十九,口九十万九千六百五十五。下辖邺县馆陶县斥丘县沙县内黄县清渊县、魏縣、繁阳县元城縣梁期县黎阳县即裴侯国武始县邯会侯国阴安县平恩侯国邯沟侯国武安县[1]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以邺为据点,此后被封为魏公、魏王。建安十七年(212年)分魏郡置東、西部都尉。建安十八年(213年)割河內郡蕩陰、朝歌、林慮3縣,東郡衛國、頓丘、東武陽、發干4縣,鉅鹿郡廮陶、曲周、南和3縣,安平郡任城縣,趙郡的襄國、邯鄲、易陽3縣共計14縣入魏郡,魏郡轄縣增至29縣。其子曹丕以魏代汉,建立了曹魏。此后,魏郡北部被划归广平郡黃初二年(221年)以後與廣平郡陽平郡合稱「三魏」[2]西晋时统8县,仍治邺。

北周静帝大象三年(580年),邺城被时任宰相的杨坚拆除,后魏郡的郡治南迁到了安阳县(今安阳市市区),统县11。唐朝时,原魏郡成为相州,包括原邺及安阳等地都归属于相州,并在原邺城旧址重建邺城,在东部另建的魏州已经不再是汉晋时代的魏郡所在。天宝元年(742年)改魏州为魏郡,下辖贵乡县魏县昌乐县莘县临黄县顿丘县馆陶县冠氏县朝城县元城县乾元元年(758年)改魏郡为魏州。

魏郡東部都尉(陽平郡)

曹魏黃初二年(221年)以魏郡東部都尉置陽平郡,西晉因之,均治館陶縣(今山東冠縣東古城鎮)。

魏郡西部都尉(廣平郡)

西漢征和二年(前91年)時置,時稱平干國五鳳二年(前56年)改稱廣平國東漢建武年間省,轄有16縣。曹魏黃初二年(221年)以魏郡西部都尉復置廣平郡,西晉因之,均治廣平縣(今河北省雞澤縣東二十里)。晉室衣冠南渡後置僑郡襄陽(今湖北省光化縣北),劉宋南齊因之,梁朝侯景之乱后废。北魏時移郡治曲梁(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北周時屬洺州隋文帝廢郡存州,隋煬帝時又改州為武安郡唐朝復置洺州,後改為廣平郡,不久復為洺州,宋朝為洺州廣平郡,元朝廣平路明朝廣平府

行政長官

魏郡太守(-9年)

魏成大尹(9年-23年)

  • 李焉,新朝始建國地皇二年(21年)下獄死。[4]

魏郡太守(23年-319年)

魏郡內史(319年-330年)

魏郡太守(330年-335年)

魏尹(335年-352年)

魏郡太守(352年-357年)

魏尹(357年-370年)

魏郡太守(370年-534年)

魏尹(534年-560年代)

清都尹(560年代-577年)

魏郡守(577年-583年)

  • 韋藝,字世文,京兆杜陵人,北周靜帝大象二年(580年)棄郡南走。[58]
  • 杜彥,雲中人,北周末在任。[59]

魏郡太守(607年-618年)

  • 衛玄,字文昇,河南洛陽人,隋煬帝大業中在任。[60]

魏郡太守(742年-758年)

魏郡太守(僑郡,338年-)

参考文献

参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