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須陀洹(梵語:Srotāpanna,巴利語:Sotapanna),又譯為須陀般那,窣路多阿半那,窣路陀阿缽囊等,義譯預入、溝港、至流、預流、入流、道迹等,佛教術語,是佛的四雙八輩弟子中的最初位階,上座部和部派佛教至大乘佛教都設沙门四果中的果位。
佛教大綱 佛教主題 |
根据《巴利三藏》及南传佛教各位尊者的说法,目前仍处于可以证果的五千年正法时期中,修行四念处乃至修行四念处其中一个念处即有机会当生证果,且修行四念处是最佳的证果方法,也有观点认为修行四念处是现今唯一的证果方法。修行四念处可以断三结、乃至断五上分结,从而证得初果乃至阿罗汉果。[4]
證初果的先決條件是四預流支:
因此成就四不壞信者,就證得須陀洹果。須陀洹果與斯陀含果的成就,代表三無漏學中的戒行圓滿[6],雖尚不能夠永遠脫離輪迴,但已永遠不會墜落至三惡道,在於人、天中,至多往返投生七次,就可以究竟解脫[7],因此又稱七有。
在說一切有部的《雜阿含經》中說, 要得到須陀洹果,要修行五根,斷三結[8]。在巴利聖典中, 初果的質素是:「那些斷除了三結的比丘,能得須陀洹,不會墮落惡道,肯定會得到覺悟。」[9]斷三結(即三縛結),即有身見[10]、疑見、戒禁取見三種[11]:
但在上座部的巴利聖典中, 要得到須陀洹果, 須具有七種智:
得須陀洹果的聖者,有兩個特點:
其已斷見思煩惱中八十八品見惑,所具斷德相當於大乘別教初地菩薩或圓教初信菩薩;然而因為發心不同(發小乘心為初果羅漢,發大乘心為別教初地、圓教初信菩薩),故所證智德不相等[1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