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达摩(梵語:बोधिधर्म,羅馬化:Bodhidharma,[boːd̪ʱid̪ʱɐɽmɐ],382年—536年),又作菩提達磨,簡稱達摩,為南天竺、波斯人,經海路将大乘佛教禪宗带入中國,為中國禪宗之開創者,被尊稱為達摩祖師、「東土第1代祖師」[1],並與寶誌禪師、傅大士合稱梁代3大士。
據說達摩在南北朝時來到南朝梁,梁武帝曾遣使者迎入金陵,但他和梁武帝話不投機。傳說達摩轉投北魏少室山少林寺面壁閉關,並撰有《少室六門集》,不過近世學者認為其中僅有《二入四行論》為達摩親傳,且達摩未必到過少林寺。民間傳說达摩是少林武術瑰寶《易筋經》、《洗髓經》、少林七十二绝技创造者,所以江湖幫派(如洪門、青幫等)、跌打師傅、少林派門人多奉祀其為祖師。達摩的事蹟繁多,是位拥有诸多神妙传奇的人物。
名稱意義
菩提(Bodhi)本意为“觉悟”、“至高知識”[2],达摩(梵語:Dharma,巴利語:Dhamma)本义则有“佛法”(Dharma)、教義(Dhammapada)、自然、事實(dhammasanantana)、規格、道德(Dhammajivina)[3],“菩提达摩”四字意譯為覺法。[4]
身世師承
達摩的身世,後世傳說甚多。弟子曇琳指出達摩原是南天竺國國王的第三个儿子,後出家為僧[5]。但北魏人楊衒之所作《洛陽伽藍記》則記載他是西域波斯國人[6][7][8][9]。
达摩被禪宗尊為释迦牟尼第二十八代弟子,同时是天竺禅宗二十八代祖师。[10][11]
傳說达摩曾问师父得到其真谛之后該去何处传教,师傅吩咐他去中國,但告诉他不要去南方,因為南方君主好大喜功,无法领悟佛教真谛。
達摩在南北朝劉宋(西元470年-478年)年間,乘船來到中國南越地方(今廣州)[12],屬於南天竺一大乘空宗。菩提達摩以四卷本《楞伽經》傳授徒眾[13],由於達摩至神秀皆重視此經,而被後來的學者稱為楞伽師。除《楞伽經》之外,達摩也相當重視《般若經》、《維摩詰經》,釋印順推測可能與他曾在江南一帶生活,受到江南佛教的影響所致。[14]
渡江面壁
之後他北渡北魏,「遊化嵩洛」,教授禪法。他所傳授的禪法,在當時受到很大的爭議[15],主要的門徒只有道育、慧可、曇林等人。[16][17][18]
傳統上認為,达摩自海路來到中國後,闻说梁武帝信奉佛法,于是至金陵(今江苏南京)与其谈法。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后建寺、抄经、度僧、造像甚多,是以询问达摩:“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说:“此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因雙方理念不合,达摩即渡江入魏(“一苇渡江”之傳說來源)[19][20][21],止於嵩山少林寺,於寺中面壁九年,称“壁观婆罗门”。[22][23] 民間則相信達摩在石洞留下至高無上武學《易筋经》和《洗髓经》。[24]
不過《續高僧傳》和《楞伽師資記》等文獻中均無菩提達摩會晤梁武帝的記載,胡適也在《菩提達摩考》和《書菩提達摩考後》兩篇文章中引用《續高僧傳》說明,達摩來華最遲在劉宋滅亡(479年)以前,此時梁朝還未建立。[25]
思想
據唐朝淨覺的《楞伽師資記》,曇林把達摩的言行集為一卷,名為《達摩論》,內容是二入四行;而達摩又為坐禪眾解釋《楞伽》要義,亦名為《達摩論》。
相傳為達摩所作的《少室六門》,已知最早版本是日本鎌倉末期五山版,不知由何人編集而成,分為《心經頌》、《破相論》(一名《觀心論》)、《二種入》(二入四行論)、《安心法門》、《悟性論》、《血脈論》六門。據近世考證,僅《二入四行論》確定為達摩親傳[14],其他五種存疑,如《心經頌》,是用玄奘所譯心經之頌文,《破相論》即是《觀心論》,其撰者被認為是北宗禪神秀。不過,柳田聖山認為《二種入》、《安心法門》,算是同一作品[26]。
另有敦煌出土的《絕觀論》、《無心論》、《南天竺菩提達摩禪師觀門》以及《二入四行論長卷子》[27],這些著作或是達摩所作,或是達摩後學所撰而被冠上達摩之名,如《絕觀論》被認為是法融所作。
本論相傳由達摩口述,並由其弟子曇林紀錄、作序,《續高僧傳》、《楞伽師資記》、以及近世學者胡適、釋印順等皆認同此篇為達摩親傳[28]
本論指出大乘佛法不外乎理入(悟理)、行入(修行)兩條途徑,亦即了悟道理並落實於生活中,以求消除積習、修至究竟圓滿。其中理入的重點在於了解、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覆,不能顯了」(如來藏思想),願意「捨妄歸真」、「凝住壁觀」,保持心如牆壁般安住、不加辨別、不為外緣所動,以達「與真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之境界。[14]
行入包含「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四種。前三者是「順物」,即本著自悟的境地,無怨憎,不憍侈、不貪著,而做到自他無礙,皆大歡喜;稱法行是以無所得為「方便」(方法),不執著相地實踐六度波羅密自利利他,從而銷融妄想習氣、證成道果。[14]
公案軼事
南北朝時期,印度東渡於中土的高僧,菩提達摩的一段佛教公案。菩提達摩聽說梁武帝信奉佛法,於是前往金陵(今南京)與他相談佛法。但雙方卻是話不投機的,賓主不歡而散。 [29]
就在《歷代法寶記》與《碧巖錄》皆有記載了:菩提達摩受梁武帝之應請,雙方在金陵和武帝的對話:梁武帝虔誠篤信佛教,即位以後從事於建寺、抄寫經文、供養僧人無數、造像甚多,因而請示達摩︰「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並無功德。」武帝又問︰「何以並無功德?」達摩說︰「此是有為之事,屬人天乘果,不是實在的功德。」武帝接著問:「如何是真功德?」達摩回答:「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30]
達摩與梁武帝兩人會晤的不順利,並沒有讓菩提達摩失去信念,達摩毅然決定渡江北上弘法,天色漸晚,浩翰的江面不見來往的舟船,達摩面對西方雙手合十,喃喃說道:「我之西來,深有密意,法若無生,我願沉江,法若得興,天助我也。」[31]
接著,菩提達摩摘了一根蘆葦拋投於江流之中,自即撩起了僧袍,站立於蘆葦之上,直向於江心駛去,一身飄然過江。[30]達摩於渡江後來至洛陽,入嵩山少林寺,面壁靜坐長達九年。
聖跡
- 菩提寺,《長壽縣誌》記載祖師曾到此弘法,目前建有菩提聖燈、達摩道場、達摩塔、袈裟石、說法石、達摩伏虎、達摩洞等。
- 达摩祖师洞,相傳達摩祖師在此面壁修行。
信仰
禪宗後人常於寺院禪堂(僧人修習禪定之處)、祖師堂內供奉達摩祖師,例如廣州華林寺、臺灣臺南開元寺等。其他陪祀祖師的佛寺包含北京慈善寺、臺灣新北土城廣承岩寺、新北烏來妙心寺、新竹北區淨業院、桃園大溪齋明寺[32]、雲林崙背慈惠寺[33]、嘉義大埔達磨禪直指心園、臺南北區大觀音亭、臺南中西區重慶寺、臺南東區彌陀寺、臺南佳里善行寺[34]:16-119、臺南白河大仙寺[34]:16-221、高雄阿蓮超峰寺、新超峰寺、龍湖庵、蓮峰寺、花蓮玉里玉泉寺等。
臺灣民間信仰主祀祖師之廟宇包括臺北木柵石軍巖、臺北萬華𧊀蚋達摩寺、新北瑞芳達玄宮、臺南中西區正德堂、臺南永康蕭德寺、高雄左營紫玄宮、高雄大樹龍目祖師府、宜蘭員山枕山伏聖宮、臺東市濟化堂等,其中亦有由跌打師傅、練武人士所建造祭祀者,如新北淡水保安堂[35]、彰化花壇達摩卦山少林寺[36]、北港老塗獅達摩祖師會、宜蘭羅東雷雄寺[37]、臺東市鴻海堂等。
臺灣同祀祖師之廟宇則有新北淡水金福宮、臺北大同區大稻埕霞海城隍廟、新北新莊慈祐宮、新竹市東區竹蓮寺、苗栗竹南全天宮[38]:163、苗栗竹南普濟寺[38]:179、雲林西螺廣興宮[39]、雲林北港代天府、雲林北港後溝聖平宮(與太祖仙師、白鶴仙師一同奉祀)[40]、臺南北區龍虎寺、臺南中西區開基永華宮、臺南新營中山大禪寺[41]、臺南仁德九肉北極殿[34]:16-79、臺南仁德一甲忠義宮、臺南後壁上茄苳顯濟宮[34]:16-198、高雄楠梓援中港清水巖[42]、嘉義六腳港尾寮代天府(奉祀大仙翁仔)[43]、高雄鳳山五甲協善心德堂、高雄鳳山五甲龍英府、屏東市玉皇宮、屏東崁頂力社北院廟、宜蘭頭城石觀音寺、宜蘭蘇澳玄揚慈惠堂[44]、臺東鹿野寶華山慈惠堂等。亦有部分廟宇將祖師列為十八羅漢之一,如前述臺南大觀音亭、臺南北區開基天后宮等。
參見
注释
參考資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