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室六門
觀心論、四行論、血脈論、悟性論等四部佛教禪宗論著的合稱,相傳為菩提達摩所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少室六門》,又作《小室六門》,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冊、《卍續藏》第一一三冊,編者不詳,題作菩提達摩撰[1],分為第一門〈心經頌〉,第二門〈破相論〉,第三門〈二種入〉,第四門〈安心法門〉,第五門〈悟性論〉,第六門〈血脈論〉。
內容
其特色分列如下:
- 〈心經頌〉- 是就玄奘所譯《般若心經》的註解,逐句附上五言八句的頌,共三十七偈。
- 〈破相論〉-又稱〈观心论〉,《禪門撮要》稱之〈達磨大師觀心論〉。主張以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简要[1],或認為作者是神秀。
- 〈四行論〉-即是《二入四行論》,主張眾生同一真性,為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要捨妄歸真,凝心壁觀,不分別自他凡聖,更不隨於文字,並透過「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四種法門,以克己利他、消除妄想習氣,最終證成道果。[2]
- 〈安心法門〉-又收入《宗鏡錄》卷九十七、《聯燈會要》卷二、《正法眼藏 》(大慧宗杲)卷二;另有敦煌出土的異本,然增減甚多。
- 〈悟性論〉-以寂灭为体,以离相为宗,从而强调寂灭即菩提。[1]此論見於圓珍《智證大師請來目錄》
- 〈血脈論〉-强调三界兴起同归,前佛後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旨趣。附有南宋紹興二十三(1153)年的序文[1]
本書版本有日本鎌倉末期五山版、正保四年(清順治四年,1647)本、寬文七年(康熙六年,1667)本和延寶三年(康熙十四年)鼇頭本。其中,五山版是日本最早的版本,為鎌倉末期至日本南北朝初期刊行的覆刻宋版[3]。
在朝鮮梵魚寺版《禪門撮要》中,亦收錄《少室六門》的血脈論、破相論、四行論。《卍續藏》、《大正藏》、《禪門撮要》此三版本間有些許差異。[4]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