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年),設立十三刺史部。其中,兗州刺史部地處今山東省西南部與河南省東北部。但此时的兗州刺史部只是監察區,非真正意義上的行政區。
東漢中平五年(188年)後,州成為正式的一級行政區域。兗州治山陽郡昌邑縣(今山東省鉅野縣東南),領五郡三國:陳留郡、東郡、東平國、任城國、泰山郡、濟北國、山陽郡、濟陰郡。初平三年(192年),兗州徙治濟陰郡鄄城縣(今山東省鄄城縣北)。後又徙治東郡廩丘縣(今山東省鄆城縣西北)[6]
西晉泰始元年(265年),改山陽郡為高平國。咸寧三年(277年),改東郡為濮陽國。太康十年(289年),復濮陽國為東郡。永康元年(300年),分陳留國置濟陽國。建始元年(301年),改東郡為濮陽國[7]。光熙元年(306年),分濮陽郡置東燕國。至永嘉中(307年-313年),兗州領四郡六國:陳留國、濟陽郡、濮陽郡、東燕郡、東平國(公國)、任城國、泰山郡、濟北國(侯國)、高平國(公國)、濟陰國。建興三年(315年),濮陽、東燕二郡陷於石勒[8]。
東晉永昌元年(322年),陳留、泰山二郡陷於後趙。太寧三年(325年),兗州全境陷於後趙,遂於徐州廣陵郡僑置兗州。
後趙時,兗州徙治濮陽郡鄄城縣(今山東省鄄城縣北)。建武元年(335年),割陳留、東燕二郡置洛州。至此,兗州領七郡:濟陽郡、濮陽郡、東平郡、泰山郡、濟北郡、高平郡、濟陰郡。冉魏永興二年(351年),兗州大部陷於東晉。
前燕元璽二年(353年),佔領後趙司州之陽平郡,置兗州,治館陶(今河北省館陶縣)。元璽四年(355年),佔領東晉兗州之濟北郡。光壽元年(357年),陽平郡還屬司州,兗州徙治濟北郡盧縣(今山東省平陰縣西)。光壽二年(358年),佔領後趙兗州之濮陽郡與東晉兗州之東平、任城、泰山(部分)三郡。光壽三年(359年),佔領後趙東燕郡與東晉陳留、濟陽、濟陰、梁四郡,屬兗州。建熙元年(360年),兗州徙治梁郡睢陽縣蠡臺城(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西南)。建熙七年(366年),佔領東晉高平、魯、泰山(部分)三郡,屬兗州。至此,兗州領十二郡:梁郡、陳留郡、濟陽郡、濮陽郡、東燕郡、東平郡、泰山郡、濟北郡、高平郡、濟陰郡、任城郡、魯郡。
前秦建元六年(370年),佔領前燕兗州,徙治陳留郡小黃縣倉垣城(今河南省開封市祥符區北),割梁郡屬南兗州,併任城郡入高平郡。建元十五年(379年),兗州徙治高平郡湖陸縣(今山東省魚臺縣東南)。至此,兗州領十郡:陳留郡、濟陽郡、濮陽郡、東燕郡、東平郡、泰山郡、濟北郡、高平郡、濟陰郡、魯郡。
東晉太元九年(384年),收復兗州。太元十一年(386年),泰山郡陷於翟魏。太元十二年(387年),陳留、東燕、濟陰、高平四郡陷於翟魏;濟北郡陷於後燕,改屬青州。太元十五年(390年),收復泰山、高平二郡。太元十九年(394年),濮陽、東平、泰山、高平、魯五郡陷於後燕,改屬徐州。
後燕建興七年(392年),佔領翟魏東燕、陳留、濟陰、滎陽四郡,置兗豫二州,治東燕郡白馬縣滑臺城(今河南省滑縣東)。
東晉隆安二年(398年),佔領後燕徐州之魯、泰山、高平、東平四郡,兗州之陳留、濟陰二郡,青州之濟北郡,屬兗州。
南燕二年(399年),佔領東晉兗州之泰山、東平、濟北三郡,以泰山郡置兗州,治梁父縣(今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東南),以東平、濟北二郡置并州。
北魏皇始三年(398年),佔領後燕濮陽郡。天興二年(399年),佔領南燕東燕郡,改為東郡。遂以二郡置兗州,治東郡白馬縣滑臺城(今河南省滑縣東)。
東晉義熙五年(409年),佔領南燕兗州之泰山郡。義熙六年(410年),佔領南燕并州之東平、濟北二郡,屬兗州。義熙十二年(416年),佔領後秦兗州之陳留郡與北魏兗州之東郡、濮陽二郡。至此,以兗州舊土置北兗州,仍治滑臺城,領九郡:東郡、陳留郡、濮陽郡、魯郡、泰山郡、高平郡、東平郡、濟北郡、濟陰郡。
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改僑置的兗州為南兗州,北兗州為兗州。永初三年(422年),兗州陷於北魏。元嘉七年(430年),收復兗州濟水以東諸郡。後僑置陽平郡,後省。元嘉十三年(436年),兗州徙治魯郡鄒縣鄒山(今山東省鄒縣東南)。元嘉三十年(453年),兗州徙治魯郡魯縣瑕丘城(今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西北)。此後,瑕丘一直為兗州治所。大明元年(457年),復置陽平郡。至此,兗州領六郡:魯郡、泰山郡、高平郡、東平郡、濟北郡、陽平郡。泰始四年(468年),兗州全境陷於北魏。
北魏泰常七年(422年),佔領南朝宋兗州,仍治滑臺。泰常八年(423年),割東平、濟北二郡置濟州。神䴥三年(430年),兗州濟水以東陷於南朝宋。至此,兗州領四郡:東郡、陳留郡、濮陽郡、濟陰郡。皇興元年(467年)後,為區別於東兗州,又稱兗州為西兗州。太和十一年(487年),割濮陽郡属濟州。太和十八年(494年),併陳留郡入東郡,割東郡屬司州,割濟陰郡屬東兗州。
北魏皇興元年(467年),佔領南朝宋兗州大部,改為東兗州,改陽平郡為東陽平郡,以東兗州之濟北郡併入濟州之濟北郡。皇興二年(468年),佔領兗州全境。皇興三年(469年),分泰山郡置東泰山郡。太和十八年(494年),改東兗州為兗州,割西兗州之濟陰郡屬兗州。神龜元年(518年),分高平郡復置任城郡。孝昌三年(527年),割濟陰郡屬西兗州。永安二年(529年),割東泰山郡屬北徐州。至此,兗州領六郡:魯郡、泰山郡、高平郡、任城郡、東平郡、東陽平郡。
北齊天保七年(556年),併魯、任城二郡為任城郡,泰山、東平、東陽平三郡為東平郡。至此,兗州領三郡:任城郡、東平郡、高平郡。[8]
隋朝開皇三年(583年)廢郡,兗州三郡領縣直屬於州,併岱山縣入奉高縣。至此,兗州領十二縣:魯、汶陽、鄒、樂平、平原(故任城郡所領)、任城、高平(故高平郡所領)、梁父、嬴、博、奉高、須昌(故東平郡所領)。
開皇四年(584年),改魯縣為汶陽縣。開皇六年(586年),改奉高縣為岱山縣。開皇十年(590年),割須昌縣屬鄆州。開皇十三年(593年),分鄒、汶陽、平原三縣置瑕丘縣,瑕丘城由汶陽縣移屬瑕丘縣。開皇十六年(596年),改汶陽縣為曲阜縣,樂平縣為平陸縣,平原縣為龔丘縣,博縣為汶陽縣;分嬴縣置牟城縣,汶陽縣置泗水縣;割汶陽、岱山二縣置泰州。至此,兗州領十一縣:瑕丘、鄒、曲阜、泗水、平陸、龔丘、任城、高平、梁父、嬴、牟城。
大業二年(606年),改兗州為魯州,併牟城縣入嬴縣,併高平縣入鄒縣;廢泰州為博城縣,屬魯州。大業三年(607年),改魯州為魯郡。[9]
魏永平元年(617年),改魯郡為兗州。至此,兗州領十縣:瑕丘、鄒、曲阜、泗水、平陸、龔丘、任城、梁父、嬴、博城。永平二年(618年),兗州陷於宇文化及之許,復為魯郡。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佔領魯郡,改為兗州,不久即陷於竇夏,次年又陷於鄭。武德四年(621年),再次佔領兗州。武德五年(622年),兗州治所瑕丘陷於漢,故置行兗州於鄆州,割梁父、嬴、博城三縣置東泰州。武德六年(623年),佔領瑕丘,兗州隸鄆州總管府。至此,兗州領七縣:瑕丘、鄒、曲阜、泗水、平陸、龔丘、任城。
貞觀元年(627年),兗州直隸於河南道;廢東泰州為博城縣,屬兗州;併曲阜縣入瑕丘縣。貞觀八年(634年),復置曲阜縣。貞觀十四年(640年),置兗州都督府,治兗州。貞觀十七年(643年),廢戴州,金鄉、方與二縣改屬兗州。乾封元年(666年),改博城縣為乾封縣。總章元年(668年),復乾封縣為博城縣。至此,兗州領十縣:瑕丘、鄒、曲阜、泗水、平陸、龔丘、任城、博城、金鄉、方與。
唐朝神龍元年(705年),改博城縣為乾封縣。天寶元年(742年),改兗州為魯郡,平陸縣為中都縣。燕聖武元年(756年),改魯郡為兗州。自此,兗州隸於北海節度使等使。唐朝至德元載(756年),復為魯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兗州。至此,兗州領十一縣:瑕丘、鄒、曲阜、泗水、中都、龔丘、任城、乾封、萊蕪、金鄉、方與。
上元元年(760年),割萊蕪縣屬淄州。寶應元年(762年),改方與縣為魚臺縣。貞元四年(788年),萊蕪縣還屬兗州。貞元十四年(798年),割中都縣屬鄆州。元和十四年(819年),中都縣還屬兗州。至此,兗州領十一縣:瑕丘、鄒、曲阜、泗水、中都、龔丘、任城、乾封、萊蕪、金鄉、魚臺。元和十五年(820年)後,兗州為兗海節度使、泰寧軍節度使等使治所。[10]
後唐同光二年(924年)前後,割金鄉、魚臺二縣屬單州。後周廣順二年(952年),罷泰寧軍節度使,降兗州為防禦州,割任城、中都二縣屬濟州。顯德元年(954年),升萊蕪監為廣利軍。顯德六年(959年),廢廣利軍為萊蕪監。至此,兗州領七縣:瑕丘、乾封、泗水、龔丘、曲阜、萊蕪、鄒。[11]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復兗州為節度州[12]。開寶元年(968年),置京東路,兗州隸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乾封縣為奉符縣。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改曲阜縣為仙源縣。熙寧五年(1072年),併鄒縣入仙源縣。熙寧七年(1074年),分京東路為兩路,兗州隸京東西路。元豐七年(1084年),復置鄒縣。大觀四年(1110年),改瑕丘縣為瑕縣,龔丘縣為龔縣。至此,兗州領七縣一監:瑕、奉符、泗水、龔、仙源、萊蕪、鄒、萊蕪監。政和八年(1118年),升兗州為襲慶府。[13]
金朝天會六年(1128年),佔領襲慶府。天會八年(1130年),賜予劉齊。天會十五年(1137年)廢齊後佔領襲慶府,降為兗州,仍為節度州,隸山東西路,並以泰安軍為泰寧軍節度使支郡。至此,兗州領四縣:嵫陽(舊名瑕)、曲阜(舊名仙源)、泗水、龔。大定十九年(1179年),改節鎮泰寧軍為泰定軍,仍治兗州。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改龔縣為寧陽縣。至此,兗州領四縣:嵫陽、曲阜、泗水、寧陽。[14]
大蒙古國成吉思汗十五年(1220年),佔領兗州,降為普通州,隸濟州。蒙哥汗二年(1252年),升兗州為節度州,隸東平路。至元二年(1265年),併泗水縣入曲阜縣,寧陽縣入嵫陽縣。至元三年(1266年),復置泗水縣。至元五年(1268年),復降兗州為普通州,隸濟州。至元八年(1271年),升濟州為濟寧府,兗州仍隸之。至元十六年(1279年),升濟寧府為濟寧路,兗州仍隸之。大德元年(1297年),復置寧陽縣。至此,兗州仍領四縣:嵫陽、曲阜、泗水、寧陽。[15]
吳元年(1367年),佔領濟寧路,改為濟寧府,兗州仍隸之。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省兗州附郭嵫陽縣入州。至此,兗州領三縣:曲阜、泗水、寧陽。洪武十八年(1385年),濟寧府徙治兗州,改為兗州府,遂廢兗州。[16]
兖州辖县(583年—1385年) | |
---|---|
583年 | 高平縣、任城縣、魯縣、汶陽縣、鄒縣、平原縣、乐平縣、博平縣、奉高縣、梁父县、须昌县、嬴縣(废除岱山縣) |
584年 | 高平縣、任城縣、魯縣(改为汶陽縣)、鄒縣、平原縣、乐平縣、博平縣、奉高縣、梁父县、须昌县、嬴縣(废除汶陽縣) |
586年 | 高平縣、任城縣、汶陽縣、鄒縣、平原縣、乐平縣、博平縣、奉高縣(改为岱山縣)、梁父县、须昌县、嬴縣 |
593年 | 高平縣、任城縣、汶陽縣、鄒縣、平原縣、乐平縣、博平縣、岱山縣、梁父县、须昌县、嬴縣(增瑕丘县为州治) |
596年 | 瑕丘县、高平縣、任城縣、汶陽縣(改为曲阜縣)、鄒縣、平原縣(改为龚丘县)、乐平縣(改为平陆县)、梁父县、嬴縣(须昌县改属郓州,博平縣、岱山縣改属泰州,增设泗水县、牟城县) |
606年 | 瑕丘县、任城縣、曲阜縣、鄒縣、龚丘县、平陆县、梁父县、嬴縣、泗水县(废除高平縣、牟城县,博城县来属) |
622年 | 瑕丘县、任城縣、曲阜縣、鄒縣、龚丘县、平陆县、泗水县(梁父县、嬴縣、博城县改属东泰州) |
627年 | 瑕丘县、任城縣、鄒縣、龚丘县、平陆县、泗水县(废除曲阜县,博城县来属) |
634年 | 瑕丘县、任城縣、鄒縣、龚丘县、平陆县、泗水县、博城县(增设曲阜县) |
643年 | 瑕丘县、曲阜县、任城縣、鄒縣、龚丘县、平陆县、泗水县、博城县(金乡县、方与县来属) |
666年 | 瑕丘县、曲阜县、任城縣、鄒縣、龚丘县、平陆县、泗水县、博城县(改为乾封县)、金乡县、方与县 |
668年 | 瑕丘县、曲阜县、任城縣、鄒縣、龚丘县、平陆县、泗水县、乾封县(改为博城县)、金乡县、方与县 |
704年 | 瑕丘县、曲阜县、任城縣、鄒縣、龚丘县、平陆县、泗水县、博城县、金乡县、方与县(增设莱芜县) |
705年 | 瑕丘县、曲阜县、任城縣、鄒縣、龚丘县、平陆县、泗水县、博城县(改为乾封县)、金乡县、方与县、莱芜县 |
742年 | 瑕丘县、曲阜县、任城縣、鄒縣、龚丘县、平陆县(改为中都县)、泗水县、乾封县、金乡县、方与县、莱芜县 |
760年 | 瑕丘县、曲阜县、任城縣、鄒縣、龚丘县、平陆县、泗水县、乾封县、金乡县、方与县(莱芜县改属淄州) |
762年 | 瑕丘县、曲阜县、任城縣、鄒縣、龚丘县、中都县、泗水县、乾封县、金乡县、方与县(改为鱼台县) |
788年 | 瑕丘县、曲阜县、任城縣、鄒縣、龚丘县、中都县、泗水县、乾封县、金乡县、鱼台县(莱芜县来属) |
798年 | 瑕丘县、曲阜县、任城縣、鄒縣、龚丘县、泗水县、乾封县、金乡县、鱼台县、莱芜县(中都县改属郓州) |
819年 | 瑕丘县、曲阜县、任城縣、鄒縣、龚丘县、泗水县、乾封县、金乡县(废除莱芜县,鱼台县改属徐州) |
820年 | 瑕丘县、曲阜县、任城縣、鄒縣、龚丘县、泗水县、乾封县、金乡县(鱼台县来属) |
827年 | 瑕丘县、曲阜县、任城縣、鄒縣、龚丘县、泗水县、乾封县、金乡县、鱼台县(增设莱芜县) |
839年 | 瑕丘县、曲阜县、任城縣、鄒縣、龚丘县、泗水县、乾封县、金乡县、鱼台县、莱芜县(中都县来属) |
924年 | 瑕丘县、曲阜县、任城縣、鄒縣、龚丘县、泗水县、乾封县、莱芜县、中都县(金乡县、鱼台县改属单州) |
952年 | 瑕丘县、曲阜县、鄒縣、龚丘县、泗水县、乾封县、莱芜县(任城縣、中都县改属济州) |
954年 | 瑕丘县、曲阜县、鄒縣、龚丘县、泗水县、乾封县、莱芜县(增设广利军) |
959年 | 瑕丘县、曲阜县、鄒縣、龚丘县、泗水县、乾封县、莱芜县、广利军(改为莱芜监) |
1008年 | 瑕丘县、曲阜县、鄒縣、龚丘县、泗水县、乾封县(改为奉符县)、莱芜县、莱芜监 |
1012年 | 瑕丘县、曲阜县(改为仙源县)、鄒縣、龚丘县、泗水县、奉符县、莱芜县、莱芜监 |
1072年 | 瑕丘县、仙源县、龚丘县、泗水县、奉符县、莱芜县、莱芜监(废除鄒縣) |
1084年 | 瑕丘县、仙源县、龚丘县、泗水县、奉符县、莱芜县、莱芜监(增设邹县) |
1110年 | 瑕丘县(改为瑕县)、仙源县、邹县、龚丘县(改为龚县)、泗水县、奉符县、莱芜县、莱芜监 |
1129年 | 瑕县(改为嵫阳县)、仙源县(改为曲阜县)、邹县、龚县、泗水县、奉符县、莱芜县、莱芜监 |
1131年 | 嵫阳县、曲阜县、龚县、泗水县(奉符县、莱芜县、莱芜监改设泰安军,邹县改属滕阳军) |
1189年 | 嵫阳县、曲阜县、龚县(改为宁阳县)、泗水县 |
1265年 | 嵫阳县、曲阜县、泗水县(废除宁阳县) |
1297年 | 嵫阳县、曲阜县、泗水县(增设宁阳县) |
1368年 | 嵫阳县(废除州的附郭县)、曲阜县、宁阳县、泗水县 |
1369年 | 曲阜县、宁阳县、泗水县(邹县来属) |
1385年 | 曲阜县、宁阳县、泗水县、邹县(改济宁府为兖州府,兖州属县并入)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